(五)河源市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东江中上游,上古代河源市 一带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扬州。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称百越(粤)属楚。因域内有赘山龙潭之水注入川,所以当时东江上游被称为龙东,龙江流域被称为龙川。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开始,龙川不断析土设置新县,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龙川析地河源县,唐中宗嗣圣之年(公元684年)重置龙川县。明朝时从龙川析地置和平县、紫金县;置连平州等。建国后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和平、龙川、紫金、连平县4县2区共114个乡镇、1 399个村民委员会。1991年末总人口 278. 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4万人。土地面积1. 5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 997. 6万亩,水域222. 6万亩,耕地174. 79万亩(其中水田141. 41万亩,旱地33. 38万亩)。有1 900多万亩山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 100万立方米。有100多万千瓦水力资源可供开发。还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铁矿、莹石、矿泉、铜、钨和锡储量大,品位高。劳动力120多万人,可进行大量的劳务输出。
河源市处在珠江三角洲与内地的结合部,离深圳178公里、广州200公里。广梅公路、205国道和广梅汕铁路和将要兴建的京九铁路贯穿全境。东江可供百吨轮船穿行于河源—惠州—广州之间。1991年全市98%的乡镇通了公路,全部乡镇通了电话。
改革开放以来,河源市农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1991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6. 03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67. 68%,比1978年增加20. 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农业总产值达19. 19亿元,比1978年增加14. 77亿元。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2元。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依靠科技兴农。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中,运用70年代龙川县创造的山坑低产田改造的经验,首先改造了4万公顷低产田;1988年以来,又以综合治理技术,对4. 27万公顷低产田进行了第二步整治,至1991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上升到7. 34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5. 46万公顷,分别占农田面积的79. 6%和59. 3%。建成近2万公顷的吨粮田。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提高。1991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机械总动力33. 28万千瓦,增长66%;农业化肥施用总量16. 87万吨,增长105%;农村用电量达9 854万千瓦时,增长5.2倍。
依靠科技兴农。至1991年,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区至少配备了一名脱产农技员,形成一张以镇农技站为纲,管理区推广站、农科示范户为目的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网络。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粮食总产量84. 86万吨,比1978年增长52.4%;亩产276公斤,增117公斤;花生总产量2.6万吨,增长1. 6倍;大豆总产量1. 37万吨,增1.4倍;糖蔗总产量15. 72万吨,增长3. 5倍;水果总产量5. 66万吨,增长25倍;肉类总产量6. 84万吨,增长3.26倍;水产品产量1万吨,增长5. 3倍。
(2)造林种果,发展开发性农业。1985年以来,以造林种果为中心的开发性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大小林果场、小庄园10万多个,建设了一批农业商品基地。如16万亩的板栗、8万多亩的柑橙、4 000多亩“中华猕猴桃”、7.6万亩茶叶、50万亩油茶、26. 5万亩的毛竹、206万亩的松脂、85万亩的用材林和40. 6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造林625万亩,消灭了荒山,林地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上升到81.8%和64%。
(3)开发水利资源,发展农村小水电。新中国成立后,共开发水利资源559宗,装机容量54. 65万千瓦,占全省水电装机容量的21. 6%,年发电量20. 6亿千瓦时,占全省水电发电量的42.9%。其中农村小水电装机容量10. 4万千瓦,年发电量2. 5亿千瓦时,丰富的电力资源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4)发展乡镇企业。1991年,乡镇企业发展到42 263家,从业人员11.37万人,总产值达7. 26亿元,与1978年比较,分别增加39 032家、7. 66万人和6.83亿元,增长12倍、2倍和16倍。创利润1. 1亿元,税金2 369万元。
河源市农村今后将重点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开发性农业、商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种植200万亩以上优质高产杂交稻;改造40万亩低产田,建成大规模的吨粮田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建立5万亩蚕桑、60万亩水果、10万亩蔬菜、20万亩速生丰产林、5万亩火蒜、2万亩“名、优、特”茶叶、2万亩猕猴桃等商品生产基地。走“农工贸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发展“四个系列”:以蚕桑基地为起点,形成蚕种场—种桑养蚕—缫丝厂—丝绸公司系列;发展林木生产和加工系列;以水果基地为依托,发展水果储藏,保鲜和加工系列。开发丰富的淡水资源,发展水库养鱼、网箱养鱼,特别是重点发展淡水鱼的饲养。
继续开发利用现有的100万千瓦水力资源,重点发展几个装机容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有调峰作用的水电站。
建立扶贫开发区,为内联外引办实业提供良好的场地。建立一个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的扶贫开发区,已签订招商合同合约15宗,项目投资额1. 1亿美元。
加快市场建设步子,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建设多元化、专业化、开放式的各类市场63个,建筑面积为42万平方米。强化改善销售手段,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