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改革开放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改革开放时期

(五)改革开放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城乡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农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农村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1990年全省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65.58亿元,比1978年增长2.89倍,年均增长12.0%。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3.46亿元,比1978年增长3.04倍,年均增长12.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达83.12亿元,比1978年增长2.60倍,年均增长11.3%。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经济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改革中全面发展,农村生活面貌迅速改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市场供应充裕丰富,购销两旺。1995年全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2.93亿元,比1990年增长1.67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1.7%。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

(五)改革开放时期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郊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断清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影响,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以建设“领导班子坚强、党员队伍过硬、思想工作有效、保证监督有力、基础工作扎实”的坚强战斗集体为目标,结合各个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制度化的经验,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农村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1.农村党组织建设。
(1)基层支部整顿。1983年10月至1986年2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郊区党支部领导班子结构不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
❶在“四清”后期和“文化大革命”中入党的比较多,缺乏党的工作经验。
❷部分干部党的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懈。
❸确实有一部分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贪污腐化,在群众中造成不好影响。市农村党委决定,对农村支部班子成员普遍进行一次党情、党风、党纪教育。认真学习六中全会文件,分期进行民主选举,认真做好组织处理,纯洁班子和党员队伍。各级党委采取各种形式训练党员18.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81.5%。这次农村基层党支部整顿有三个特点:
❶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比较系统地进行党的理想、宗旨和纪律教育。开展“四比三查”(同党员标准比、同入党时表现比、同革命先烈和优秀党员比、同改革任务比,查党性、查为人民服务态度、查新的不正之风),促进党员素质的提高。
❷运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反面教材,结合组织整顿,解决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和违法乱纪问题。
❸注重把基层支部整顿与农村的改革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经过这次基层支部整顿,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和组织上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农村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党纪得到了较大提高,为新时期全面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下了基础。到1988年底,郊区2 967个支部,有36%的班子进行调整充实。累计处理“文化大革命”中突击发展的党员363人,其中清除出党33人,取消党员资格276人,继续考察54人。
1986年底,郊区农村基层党支部发展到13 358个,拥有党员268 993人,其中35岁以下的60 913人,占22.6%;60岁以上的30 268人, 占11.2%;大中专文化程度的19 554人,占7.2%。
(2)党员联系户活动。自1987年起,郊区一些乡镇逐步推行了党员联系户活动。上海县颛桥镇13个村支部的具体做法是:以党员自愿报名和支部安排相结合,按联系能力、联系特长,落实联系任务,明确上门联系的十项内容(即:上级精神上门传达、好人好事上门表扬、不良行为上门批评、勤劳致富上门宣传、缺乏技术上门指导、移风易俗上门提倡、家庭不幸上门慰问、遇到纠纷上门调解、计划生育上门劝导、合理建议上门征求)。以后党员联系户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拓展,逐渐成为支部工作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到1996年底,郊区各区县、乡镇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普遍建立了工作联系点和上门联系户。党员联系户活动,使普通党员有了用武之地,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使联系户通过党员联系人的工作看到了党员的形象,体会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3)加强村党支部和村级组织建设。自1990年中组部山东省莱西会议以后,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外延扩大为全方位抓好以行政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1995年初,市委组织部和市农村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的意见》和《验收标准》,要求郊区农村各级党组织在3年内把农村党支部总数的4%的后进村支部整顿好,并制订了整顿方案和措施。同时建立了上海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也建立了领导小组,相应制订了实施意见,切实开展思想、作风、组织整顿。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10个后进村党支部班子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处理了违法违纪的村干部,清理出一批违纪资金。各区县还把整顿与扶持结合起来,投入发展资金5 000多万元,新上项目120多个, 有力地推动了后进村的经济发展。经过两年的整顿,210个后进村达到了验收标准,摘掉了后进帽子, 有的跨入了先进行列。提前1年完成了整顿任务。
选好村书记, 建好村班子。1993年以来, 郊区各县抓住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这个关键, 把一些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特别是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有群众威信的中青年党员和机关干部, 通过“选、派、调、招”等方式, 充实进后进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领导班子。全市下派了近千名干部驻村任职或挂职。后进村支部调整了274名班子人员 (其中村支书132名, 村主任74名)。1996年底, 全郊区村支书年龄在26~45岁的占86%,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 村支书平均年龄35岁, 村支书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中50%以上曾担任过企业厂长、经理或在县、乡机关工作过, 具有一定的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同时, 抓好现任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 利用区、县、乡镇党校对村干部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加强对村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994年底, 郊区已有107个亿元产值村,560个百万利润村。市农村党委召开富裕村经验交流会, 树立了一批领导班子强、集体经济发展快、两个文明建设好的先进典型, 带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至1996年底, 郊区的亿元产值村已达170多个, 百万利润村927个,438个村利润超百万, 100个乡镇无经济薄弱村。与此同时, 为扶持经济薄弱村, 郊区普遍实行了乡镇领导班子分工包村,每人联系1~2个后进村或经济薄弱村, 帮助改变落后面貌的目标责任制。县、区级机关各部、委、办、局也挂钩联系一定数量的经济薄弱村, 并把扶持脱贫工作列入机关和干部政绩的考核内容, 明确奖惩。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经济薄弱村的脱贫步伐。到1996年底,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满1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由1994年底的426个减少到231个。闵行、浦东、宝山、松江等区县已消灭了经济薄弱村。
全面开展创建 “五好”党支部活动。1996年, 上海郊区根据中央提出的 “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机制、好制度” 的目标, 结合上海实际, 在上海农村10个区县2 944个村中全面开展创建 “五好” 党支部的活动。1996年11月, 市委组织部和农村党委联合下发 《关于在上海农村全面开展创建 “五好”党支部活动的意见》, 提出了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 创建内容和活动步骤, 并制订了创建标准。1997年6月,对各区县申报的支部进行了严格的抽查和考评。7月, 命名表彰了首批115个市级 “五好” 村党支部。各区县命名表彰了320个区县级五好党支部, 369个乡镇级五好党支部。
(4) 努力增强镇乡党委的作用。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自1996年起, 市委组织部和农村党委把乡镇党委建设摆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位置,下发了 《关于镇 (乡) 党委工作的规定》, 明确了镇乡党委的地位、作用、工作职责和议事决策程序以及镇乡党委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任务。同时加大了镇乡党委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力度。在镇乡换届过程中, 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有两手抓能力的基层干部充实进镇乡领导班子。到1996年, 214个乡镇党委中, 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2岁; 乡镇党委书记中,45岁以下的占49%;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74名,占81.3%。各区县还注意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 共举办学习班145期, 6 582名乡镇干部参加了集中学习。推出了嘉定黄渡镇、闵行马桥镇、松江新桥镇、青浦徐泾镇、浦东新区北蔡镇、奉贤县洪庙镇等一批先进镇乡党委, 对加强镇乡党委建设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5) 加大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度。自1994年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经济组织大量涌现, 完全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已不适应需要。郊区各级党组织按照 “三同步” 的要求和党员管理的规律, 不断调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 在较大的企业集团和市级工业区建立了直属党委; 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根据条件建立了独立或联合党组织; 个体工商户以条为主按行业归口挂靠个体协会党组织; 对一些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 则采取选派政治指导员或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的形式, 落实党的工作关系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到1996年底, 郊区三资企业已建党组织的, 占应建数92%; 股份制企业已建党组织占应建数的99%; 个体工商户党员中有96%落实了组织关系。在郊区1.97万家乡镇企业改制率达到73%的情况下, 基本做到了 “转制不撤支部”; 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新建和重组联合的企业, 也严格按照 “谁控股、谁管组织” 的要求完善党的组织。有条件的企业还实行了党政一肩挑或双向兼职, 让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 为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2.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 “双学双争” 活动。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 按照中央和市委部署, 郊区自1995年5月起,在农村全体党员干部中, 开展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以及 “争当关心群众模范、争当敬业创业先锋” 活动, 并把它作为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举措。据松江、青浦、奉贤、南汇、崇明、金山六县统计, 在 “双学双争” 活动中, 建立了4 208个党章学习小组, 147所基层业余党校, 举办各种层次理论研讨会、交流会100多个,自编教材20 000余册,97%的基层党支部投入活动,举办各类骨干培训班951期,培训学习骨干34 449人,各级党校办班243个,174 890名党员参加培训,党员轮训率达到95%。
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六县在“双学双争”活动中,
❶注重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坚持有的放矢。农村举办各种报告会1 421场,直接听众104 707人;知识竞赛784场,参加人数达67 621人。
❷注意改进学风,把民主评议党员与民主评议干部结合起来,以党章为镜,组织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六县参加民主评议党员173 916人,参评率94%,累计有12069名党员受到表扬,其中1 372名党员被授予优秀党员称号,有297名不合格党员受到处理(其中警告119名、劝退30名、除名69名、限改79名)。
❸注重挖掘典型,创出特色,涌现了一大批各条战线的“双争”典型。六县累计表彰命名镇局级“双争”模范4017名,县级模范625名,市级模范52名。各级党组织把这些“双争”典型事迹拍成电视、编成小戏,在电视上播、舞台上演,或组成事迹报告团,在郊区巡回演讲。
(2)“凝聚力工程”建设。1994年下半年,市委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旨在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关心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1995年,市委组织部和农村党委总结了松江县春申村建设“凝聚力工程”的典型经验。春申村党支部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工作,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在农村的政策进一步落实,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春申村的经验推动了面上活动的开展。1996年,农村党委还召开了农村地区“窗口行业开展凝聚力工程”经验交流会,推出了松江云间商厦、金山区人民医院等一批窗口行业先进集体。各区县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包括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基本制度、组织网络在内的“凝聚力工程”建设体系,形成了包括组织、目标、协调、反馈、评估、考核等环节的工作机制,把“凝聚力工程”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在大量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工作中得到了发挥。到1996年底,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村党支部占支部总数的90%。
(3)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和市农村党委提出的“从1995年开始,经3年努力,使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至少掌握一到二项适用于本地的先进实用技术”的要求,各区县把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看作是党建工作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心的大事,培训了90 027名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培训率94.7%,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一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丛书《奔向21世纪的上海新农村》12种教材,首批发行了25 000余套,开设了蔬菜大棚栽培技术等数十门农业实用技术,有15 094名党员取得了绿色证书。初步形成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带领农村群众共同致富的基层党员队伍。
(4) “高兴、放心”活动。按照市委要求,郊区各级党组织开展“让人民高兴、使人民放心”的主题活动,活动的重点:
❶放在转变干部思想作风上,帮助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
❷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上。摸清群众“最高兴、最放心”和“最不高兴、最不放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1995年以来,郊区六县已派出758名县乡干部深入到千家贫困户,进行结对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慰问老党员、老干部3 821人次,发放慰问金106万元,补助困难户11 087户、403万元,帮助修缮房屋1 387间,计金额629.3万元;
❸抓住典型,弘扬先进,扶正祛邪,树立了春申村支部书记何德明等一批先进典型,使农村基层干部学有方向、做有榜样,创造出了争做好党员、好干部的良好氛围。
3.农村党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状况。1988—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郊区宝山县、川沙县、上海县、嘉定县先后撤县建区。截止1996年底,崇明、青浦、松江、奉贤、南汇、金山6个县,共有122个镇、6个乡,建有128个党委,1 954个行政村,建有44个总支,1 910个支部。在128个镇(乡)党委中,党政班子领导作用发挥好的占总数的47.1%,比较好的占45.2%。乡镇党委书记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00名,占78.1%。1 954个农村行政村党支部(含总支),经各镇(乡)党委考评,作用发挥好的和比较好的1 036个,占53%,作用发挥一般的706个,占36%。农村支部书记中,优秀和称职的达97.3%,有44名村支部书记换届时选进了镇(乡)党委班子。
上海郊区六县共有基层党组织10 669个(其中党委308个,总支部385个,支部9 976个)。郊县乡镇企业总数达到7 817个,建有1个党委,50个总支,2 541个支部,联合支部171个。私营企业25 278家,建有1个总支部,53个支部,党员240名。个体工商户43 129家,建有19个支部。外商投资企业3 321家,建有4个党委,9个总支部,482个支部。
上海郊县,1996年共有党员213 040名,占全市党员数的18%,其中:女党员38 924名,占18.3%,35岁以下的32 147名,占党员总数的15%, 60岁以上的党员41 844名, 占党员总数的19.6%, 大专以上学历的20 253名, 占党员总数的9.5%, 高中、中专的43 231名, 占党员总数的20.3%。乡镇党员153 506名 (其中乡镇企业劳动者党员44 213名, 占28.8%,行政村务农党员60 359名, 占39.3%, 外出经商务工党员4 519名, 占2.9%)。从1994—1996年, 郊县各级党组织共发展新党员13 769名, 其中35岁以下的7 659名, 占56%; 高中以上的8 182名, 占59%; 生产一线党员7 460名, 占54%。发展新党员数和申请入党比例年平均保持在1:5.81。
1996年7月, 郊县表彰了先进基层党组织50个,优秀共产党员50名, 优秀党务工作者50名, 人民好公仆10名。

☚ (四) “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农村群众组织 ☛

(五)改革开放时期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0年

经历了“五五”、“六五”、“七五”三个五年计划。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逐步改革了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了农产品价格,积极调整并逐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通过改革,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作物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四五”时期的69.5%(五年平均数,下同)下降为“七五”时期的51.1%,下降了18.4个百分点;畜牧业所占比重由“四五”时期的15.59%上升为“七五”时期的24.36%,上升了9个百分点;林业、副业、渔业所占比重也都有所提高(表3-1-1)。农作物种植业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例, 1978年为84.9:9.7:5.4, 1990年则为71.1:18.8:10.1;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 由1978年的86.5%下降为1990年的54.3%,经济作物产值所占比重则由9.6%上升到22.3%。

表3-1-1 农业总产值及构成

时 期农业总产值其 中
种植业林 业牧 业副 业渔 业
一、 绝对数(万元)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663 941
603 978
702 300
1 125 152
1 311 529
2 469 060
3 195 406
365 585
448 615
479 136
782 208
903 472
1 513 119
1 728 880
73 999
25 365
36 471
50 106
52 384
165 727
184 675
123 410
63 945
101 614
179 638
226 634
491 830
778 616
100 764
65 034
84 061
111 851
127 819
292 763
494 141
183
1 019
1 018
1 349
1 220
5 621
9 214
二、 构成(%)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55.06
74.27
68.22
69.52
68.89
61.28
51.10
11.15
4.20
5.19
4.45
3.99
6.71
5.78
18.54
10.59
14.47
15.59
17.28
19.92
24.36
15.17
10.77
11.97
9.94
9.75
11.86
15.46
0.03
0.17
0.15
0.12
0.09
0.23
0.30

注: “一五”至“七五”时期的绝对数为累计数,摘自《贵州统计年鉴》。表中农业总产值,“一五”时期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二五”、“三五”时期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四五”、“五五”时期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六五”、“七五”时期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新兴的二、三产业——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第一产业扩展到二、三产业,农村经济结构由一元结构发展为三元结构,标志着新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已初步建立起来。1990年,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5%,比1978年的16.4%提高了8.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14.6%,比1978年提高6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5%,比1978年下降8.6个百分点。这个时期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六五”期间最为迅速,1985年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25.5%。“七五”期间非农产业比重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 ☛

(五)改革开放时期

(五)改革开放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主要农产品购销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村工业品价格也保持上升的态势。但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大幅度缩小。具体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前10年,自治区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和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一方面,较大幅度地提高各类农产品收购价格,逐步扩大加价范围,提高加价比例,取消粮食统购、牛羊肉派购和计划收购,逐步放开除粮棉油外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经营权和定价权,允许一、二类农产品议购议销,开放农村市场等,使农产品收购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1988年与1978年相比,全区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累计调高1. 5倍,平均每年上涨9. 6%。另一方面,对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改革,逐步放开全部小商品和大部分二类工业消费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有计划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等,有效地控制了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1988年与1978年相比,全区农村工业品价格累计上涨31.5%,平均每年上涨2. 8%。因此,从整个阶段看,全区农村工业品价格的涨幅大大低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涨幅,工农产品交换比价累计缩小47. 3%。这是新疆工农产品交换比价缩小最快的时期。
第二阶段,1989年以后出现反复。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但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相继出现粮食 “卖难”、“买难”,羊毛价格大起大落,棉花、油料上下浮动等异常情况,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而工业品价格却上涨较多,以致1989—1992年期间,全区工农产品交换比价朝相反方向发展,出现了比价复归现象。1992年全区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为改革以后的第一次下降。4年中,全区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累计只上升14. 1%,而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累计上涨42. 1%。这一时期,全区工农产品交换比价扩大24.5%。比价复归的出现给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随之趋缓。针对这一情况,1993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治区加大了农产品价格改革力度,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大幅度上升。对工业品价格则严格加以控制,使全区工农产品交换比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新疆工农产品交换比价仍是较大幅度缩小的,1989—1995年,全区农产品收购价格累计上升1.28倍,而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累计只上升70.6%,工农产品交换比价缩小25. 2%,农业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五、工农产品交换单项比价 ☛

(五)改革开放时期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6年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河北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商品市场为突破口,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狠抓各类市场尤其是与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建设,河北省的城乡农产品市场真正进入它的发展时期。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农产品市场建设 ☛
000246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