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村劳动力转移
旧中国,大批农民被剥夺了土地,生活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和全国一样,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农民有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剩余劳动力问题有所缓解。但是,由于人多地少,加上农村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一度失当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长期未得到真正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人口增长虽然有所控制,但由于较长时期的人口盲目增长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的加速,加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劳动力剩余问题更加突出起来。据农村劳动力使用情况抽样调查,1984年,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7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0.3%。此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日益兴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村务农劳动力转移逐年增加,出现了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劳动群体。到1995年,虽然农村劳动力绝对量比1984年增加了315.88万人,但剩余劳动力却下降为132万人,减少了40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以下3个阶段:
1.徘徊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29年间,福建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占绝对优势、农业劳动力中种植业劳动力占绝对优势的状况变化不大。直到1978年,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仍高达95.6%,高于全国89.7%的比重;种植业劳动力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达87%。
2.起步阶段(1979—1981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福建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福建农村开始重视山海资源开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非农产业逐步发展。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特征为,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缓慢下降,非农劳动力比重则有所上升。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95.6%下降到1981年的94.4%,非农劳动力则相应由4.4%上升到5.6%。
3.迅速转移阶段(1982—1995年)。1982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多种经济成份的兴起,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逐步推行,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种植业以外的农业受到了重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形成了新的农村劳动力结构。1982—1995年,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由84.2%下降到68.4%,种植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也呈下降趋势;非农劳动力比重由15.8%提高到31.6%。
由于7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都陆续达到劳动年龄,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仍然是个大问题。据预测,从1995—2000年,福建农村每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为男16—59岁,女16—54岁)在60万人以上,而同期每年退出劳动力年龄人口的不足30万人,也就是每年将净增30多万个农村适龄劳动力。
根据以往实践和世界各国经验,解决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在于:
(1)实行农业生产集约经营。从全省来看,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的潜力仍然很大,今后应该继续向农业深度进军,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扩大就业量;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改良土壤,增加对现有耕地的投入,尤其是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以劳抵资,增加劳动投入,利用劳动力多的优势,增加劳动积累,改变耕地经营粗放化现象;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大力推广立体农业。这样既安排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2)继续开展综合开发。福建耕地少,但拥有广阔的丘陵山地、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沿海滩涂。全省丘陵山地面积达10.9万平方公里,尚有部分宜林荒山,宜牧草山草坡面积达524千公顷,通过改良可以发展草食畜牧业。全省拥有海岸线3 324公里,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和内陆可养殖面积3 174平方公里,目前这些利用率都不高。此外,4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资源尚未完全开发和利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山海资源,发展资源开发性农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3)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非农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共同趋势。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将成为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解决和消化了近6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办法,仍将是今后继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主要途径。
(4)加快农村城市化。随着对外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城镇出现在广大农村,成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中心。通过发展小城镇各项加工服务业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繁荣农村经济,将是福建农村人口转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5)积极组织劳务输出。福建旅居海外侨胞众多,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海外侨胞穿针引线,大力开拓国际劳务输出市场,鼓励和支持民间劳务输出,既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又可为国家换取更多的外汇。同时,要加强地县之间的经济协作,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促进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之间的劳务交流,加强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相互调剂和补充,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
(6)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是衡量劳动者质量的主要标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
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加之许多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农村“两栖人”——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务商的劳动力将大量增加,既可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力需求,又可大大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