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等农业院校简介
1.安徽农业大学。系多层次、多科学的综合性省属农业大学。1994年,由1981年的9个系11个专业发展到农业、森林利用、畜牧水产、轻工业、文理等五个学院和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3个直属系,51个专业、14个硕士授予点,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林为主,文、理、工、商、贸、管等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农业大学的框架。全校有教职工1 387人,其中教师597人(正副教授265人),在校学生4 000多人;在读函授生1 000多人。办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1978—1994年,学校共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基建工程,陆续兴建了第三教学实验楼、茶叶教学实验楼、培训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楼、林业试验研究中心及一批生活服务设施。1994年,学校有实验室65个;教学实习基地(点) 108个;图书65万册;教学仪器价值1 192万元。1978—1994年,全校获省级以上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的有32人;获部、省级二等奖以上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共12项;被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有92人。
科学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50—60年代,学校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较大成功。如进行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茶叶理化审评研究以及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品种改良和家蚕育种的研究、钴元素辐射育种研究等,都有一定影响。1978—1994年,学校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650多项,其中已经通过鉴定的25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33项。这些研究课题绝大部分是应用研究,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其成果容易推广,容易形成生产力。1978—1994年,出版了辞书、工具书、科学与科普著作322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文章2 700篇,科技论文发表数在全国1 065所高校中排名第118位;在75所农业院校中名列第13位。
学校建立了全省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中心,常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向农村推广实用的技术和培养管理人才。从1984—1994年,举办20多个学科的专科班,已有2 370名学员毕业;还先后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29期,培训人数3万多人。1986—1993年,学校共承担省政府下达的扶贫项目27个,扶贫农户9 378个,经济效益达1 333万元。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学校在完成“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在宿县、淮南、定远、凤阳等地推广成果。据1993年统计,3年的推广,已产生了2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为表扬学校在科技兴农方面的贡献,国家教育委员会1994年授予学校“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2.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农村职业中学师资和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学院创办后,大面积调整原校的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兼顾工、商、贸、管等专业的方面发展。1994年,学院设6个系,本专科专业27个(其中专科21个系),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专业体系,拓宽了办学覆盖面。学院有专任教师23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7人,讲师121人,助教73人。在校生数不断增加,1994年达1 564人。10年共为全省各条战线输送了近4 000名毕业生。学院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新增校舍近2.6万平方米。先后新建了外语调频电台、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语音室等15个实验室和电教室、机电实习加工厂、饮料实验实习工厂,拥有农场、牧场、兽医院、药园、鱼塘等12个教学实习基地,馆藏图书达到24万册。
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改造老专业,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调整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育内容,不断拓宽专业适应面。1993年,学校受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主持制定的全国农艺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受到了全国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标志着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学院从学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要求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要熟练掌握4~8项实用技术,各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改革毕业实习办法,组织学生到农村职中、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户去实习,安排学生参与科研,参加生产劳动,灵活多样地进行实践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学院还顺应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不断加大英语、计算机和师范生素质课教学的比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加快农职中师资的培养步伐,提高农职中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学院从1988年起,在全省农村职业高中毕业生中试行对口招生,1992年,在全国同类高等院校中率先举办预科生,对提高职师班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院先后选派了4名科技副县(市)长,动用了全院70%以上的科技力量,参与大别山、沿淮行蓄洪区和有关县市的科技扶贫和经济开发,通过咨询、举办科技讲座和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1987年以来,学院先后为地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80多期,受训人员近3万人次,承包了30多个科技项目,向农村转让20多项科技成果,为地方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年均百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