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高扬程、大流量提灌工程的发展
提黄河水灌溉沿河两岸大片高台地,曾是白银市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但这个美好愿望在旧中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只有到了60年代,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加上群众的强烈要求和20多年发展提灌工程的经验,一批高扬程、大流量提灌工程才相继建成投产,将白银市水利建设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地处沙漠边缘的景泰川,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但气候十分干旱(年降雨量只有185毫米),是个“滴水贵如油,遍地是沙丘,黄风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的贫困地区。1969年10月,景电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工程在施工中不仅抓主体工程, 同时抓平整土地和田间配套;不仅抓建设,同时抓管理、抓效益。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1972年部分工程建成受益,亘古荒原第一次播下了3 300公顷小麦。1975年,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使景泰川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灌区内现有7个乡(镇),一个国营农场和40多个厂矿、机关、部队农场,共有农业人口8万多人,其中80%是从本市县干旱山区迁来的移民。一个面积达2万公顷,农、林、牧综合发展,渠、路、林、田配套的新型灌区已基本形成,成了戈壁荒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工程自1972年上水以来, 共提水24亿多立方米, 灌地近34万公顷(次),累计生产粮食近10亿公斤,植树造林2000多公顷。景泰县城于1978年1月从芦阳镇迁到灌区的条山镇,经过12年的建设,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推动了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景电一期工程有泵站13座,安装主机组103台,总容量6.78万千瓦,分11级提水,干渠总长53.4公里,总扬程472米,提水量10立方米/秒,其扬程之高、流量之大当时在国内属首例, 为高扬程提灌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71年9月2日,甘肃省委作出了“以工代赈、生产救灾、兴建靖会电力提灌工程”的决定,动员受益地区的3万民工奔赴建设工地, 于当年11月动土开工,1973年5月上水, 1978年灌区面积发展到0.71万公顷,靖远县南川、会宁县北部这个昔日“满川土窑洞,吃水百里运,三年两头旱、十年九不收”的7个乡,8.36万群众从此摆脱了干旱的威胁,解决了吃饭问题。在此期间,工农渠、中泉电灌、刘川电灌、兴电等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先后动工,部分工程于70年代末陆续建成投入运行。兴修水库、打井提灌也有很大的发展。到70年代末,全市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18万公顷,其中机电灌溉面积占75%,十年净增3.1万公顷, 白银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受益地区的群众温饱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