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饲料工业发展规模与生产水平
包括饲料加工、添加剂、饲料机械、饲料的科技教育事业等4个方面。
1. 饲料加工工业。“七五”期间本着“打基础,创造条件,为后十年健全饲料工业体系、实现饲料工业振兴”的要求,增加了对饲料工业建设的投入。5年间仅全民所有制企业全省就安排基建科技项目50余个,总投资3亿多元,新增生产能力50多万吨,到1990年底,全省共建成年班产2000吨以上的饲料企业300多处,年班生产能力达到270多万吨,其中年班产万吨以上,具有现代化装备水平的骨干企业35个,年班产4 000吨以上的预混、浓缩饲料厂6个,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3套,发展中外合资企业3家。另外,还有分布在乡镇的小型加工机组1 000多处,形成了全省大中小相结合,遍布城乡的配合饲料加工网络。从1983年以后,配合饲料的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品种逐年增多,一年一个新台阶。1983年全省配(混)合饲料产量为9.7万吨,1984年为57万吨、1985年136万吨、1986年151万吨、1987年164万吨、1988年239万吨、1989年243万吨,1990年达到250万吨,平均每年递增59.07%。配合饲料的比重占饲料总产量的60%以上。有12个饲料产品获部优质产品称号,有30个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品种也在逐年增多,“六五”期间生产的主要是猪鸡配(混)合饲料,目前已发展到鱼虾、水貂、鹌鹑、兔、羊、大牲畜等10多个系列、30多个品种。饲料的品种已能基本满足目前全省畜牧、水产养殖业对各种配合饲料的需求。
2.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工业。到1990年底,全省饲料原料和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余家,研究开发出沸石、麦饭石、澎润土等矿物饲料资源以及贻贝蛋白、浆水蛋白、皮革蛋白、羽毛粉、饲料酵母、发酵血粉、复合氨基酸、肉骨粉等蛋白饲料资源,年产能力达到15万吨。新建和改建了一批饲料添加剂企业,现已有定点生产厂34家,年生产能力达到2.6万吨,除畜禽用的微量元素、氯化胆碱和抗菌素等在省内已能满足供应外,1990年又有碘酸钙、磷酸氢钙和虾病灵等新产品相继投产。
3. 饲料机械工业。省机械和农机等部门紧密配合,组织了饲料机械的研制和消化吸收,加速了饲料生产主要设备自给的进程。80年代末,已有饲料机械制造厂8个,每年可提供生产设备2000余套(台),时产2吨以下的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已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青岛大华机器厂生产的FFC型粉碎机获国家银奖,产品远销国外,年创汇100多万美元。
4. 饲料科学技术教育事业。饲料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进步成效显著。1990年,全省从事饲料工业的职工人数达2.3万人,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达1800人,占职工总数的8%。通过加强技术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技术讲座,职工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技术开发工作得到加强。到1990年底,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16项获市地(厅、局)级科技进步奖;9个产品获省优秀新产品称号。黄海水产研究所、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完成的“对虾配合饵料的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生物研究所利用玉米下脚料生产的饲料酵母项目获全国第二届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文登兽药厂、齐鲁饲料添加剂厂生产的对虾饵料添加剂在全国对虾养殖对比试验中并列第一;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大蒜饲料添加剂、对虾微型饵料、杨树皮类脂饲料添加剂的研制成功,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