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随意变革生产关系,搞“穷过渡”
有些地方不顾生产条件, 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思想觉悟程度, 片面地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人为地将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向生产大队乃至向公社过渡。
1967年秋, 省里组织农业学大寨参观团赴大寨、下丁家、砂石峪、聂家等地参观学习, 宁安县派沙兰公社红海、三块石大队、兰岗公社新中大队和范家公社福荣大队党支部书记参加。回来后这4个大队便草率地实行了大队核算。1968年初, 县革委会在沙兰公社三块石大队召开备耕现场会。会上三块石大队党支部书记介绍了到关内参观回来实行大队核算等方面的“经验”。县革委会主任在会议总结中肯定了三块石的做法, 为全县由小队核算向大队核算过渡开了 “绿灯”。不久, 省革委会召开了 “抓革命, 促生产” 会议。会上甘南县兴十四大队等先进典型在介绍的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实行大队核算, 扩大经营规模。会后, 宁安县继前4个大队实行大队核算后, 又在范家公社黄旗等6个大队改变了生产队核算制。宁安县这些大队核算的消息很快传开, 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的重视。1968年8月, 牡丹江地区革委会也两次派人进行调查研究, 并形成材料, 于10月4日作为地区革委会正式文件转发到各县、社。文件指出:“宁安县部分社队实行大队核算, 是开展社教运动的结果, 是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结果, 是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果, 也是防止两极分化、保证公共积累、坚持正确方向的实际步骤”。地区的明确表态,更坚定了宁安县推行大队核算的决心。到1969年春,全县过渡到大队核算的大队已达113个, 占大队总数的45.8%。这些大队为了显示“优越性”、“生命力”,一般都采取了以下措施:
❶实行供给制, 显示扩大“共产主义因素”;
❷归大堆,新平调, 显示“一大二公”;
❸实行大寨评工, 显示“突出政治”。
“穷过渡” 的结果是过渡穷了。
❶粮食大幅度减产。据沙兰、兴华、兰岗公社5个大队统计, 实行大队核算前的1967年粮食总产量为395.75万公斤, 大队核算后的头一年, 下降了7.8%, 第二年下降36%。
❷生产力遭到破坏。大队核算后, 牲畜死亡多、繁殖少。
❸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兰岗公社新中大队在生产队核算时,银行存款总额达14万元, 有贮备粮10万公斤。从1968年实行大队核算到1971年春, 把全部存款花光, 贮备粮消耗殆尽, 由富队变成穷队。
❹社员收入大大减少, 沙兰公社红海、三块石、长安和兰岗公社新中、兴华公社新华等5个大队,在核算前的1967年, 总收入为126.83万元, 大队核算后, 第一年下降了3.2%, 第二年下降了12.7%;而支出第一年上升27%, 第二年上升了55%。社员说: “实行大队核算是大队共小队的产,穷队共富队的产, 懒汉共好汉的产。结果把社员 ‘核算’ 穷了, 把人心 ‘核算’ 散了, 把劳动积极性 ‘核算’ 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