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耕地的深度开发利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耕地的深度开发利用

(二)耕地的深度开发利用

四川人口多耕地少,历来重视耕地的深度开发,注意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使有限的耕地实现农业产量的持续增长。
❶经过几十年的兴修水利,全省水利有效灌溉面积逐步增加。其中,成都平原耕地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33万公顷扩大到53.33万公顷;
❷大力开展低产田土改造,提高复种指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把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农村政策,深入进行农村改革,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进行耕地的深度开发,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种植业呈现出新的生机。
1.“吨粮田”、“双千田”建设。1984年初在米易县进行开发农业试点,经过两年的实践,建设“吨粮田”366公顷、“双千田”(亩产千斤粮、亩收千元钱)660多公顷,较好地处理了粮、经作物的关系,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农民纯收入从试点前的215元增加到400多元。1986年全面推广米易县立体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翌年,全省在16个市地州的103个县扩大了试点。随后,全省“吨粮田”、“双千田”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到1989年全省共建设“吨粮田”10万公顷,“双千田”8.8万公顷。其种植模式,水田一般以“稻一稻—麦”,旱地一般以多熟制为主。部分县在过去麦—玉—苕三熟制的基础上,冬天利用空行种蔬菜,春天收菜后种西瓜、辣椒,一年多熟,为粮、经结合的“双千田”走出了一条路子。“吨粮田”的建设,主要在成都平原和经济技术条件好的丘陵地区。德阳、雅安、攀枝花、泸州等市地建设的部分“吨粮田”,单产都超过1 000公斤。
2.冬水田综合利用。四川盆地丘陵起伏,稻田分散,水利设施不足,长期以来实行大面积利用稻田冬季蓄水,春季保种的耕作制度,因光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产量不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灌溉面积的增加,冬水田逐步得到改造,创造了不少多层次、多途径综合利用冬水田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包括因地制宜发展双季稻、再生稻,大搞半旱式耕作,种一季小麦作物、蔬菜,以及养鱼、养萍、种植水生经济作物相结合等。冬水田面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266.6万公顷,到1990年减少为116.4万公顷。从而增加了复种面积,提高了耕地和光热能量的利用率,促进了综合经济效益的增加。
3.低产田土改造。60年代初,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影响下,四川各地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四川农田基本建设处于停止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把改造低产田土作为发展四川农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1986年,全省包括大量集资共投入资金989.31万元,改造低产田4.76万公顷。1989年冬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全省掀起了10多年未有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从1986年以来的5年,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土39.68万公顷,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革耕作制度。四川省十分重视利用农业生产上的时间差、空间差和光热条件,大搞增、间、套种,推广高产立体模式,把改革耕作制度、先发制灾和技术开发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旱地二熟为三熟四熟五熟和稻田“一水多用”,以及推广地膜种植,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成果。1990年,全省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198%,极大地推动耕地向深度开发进军。

☚ (一)耕地资源数量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评价及发展方向 ☛
000044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