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经济作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云南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油料作物类(油菜、花生、芝麻、胡麻),烟草类(烤烟、土烟、白肋烟、香料烟),糖料作物类(甘蔗、甜菜),棉花及麻类,蔬菜瓜果类,花卉类,药材7类等。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种类由少到多,生产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发展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1952年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47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65%,1985年达到46.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1.57%,1999年增加到109.7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20.0%,经济作物产值167.90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7.7%,商品率达到90%以上,其中烟、蔗、茶、花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各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发展潜力巨大。
1.烤烟。美国烤烟于1914年后在蒙自的中村和昆明市的长坡引种,获得成功,1941年在富民县扩大示范种植12公顷,收获烟叶1.9吨。晒凉烟(又称土烟),种植面积零星分散,多为自种自耗产品。香料烟、白肋烟于60年代引进种植,分属晒烟和凉烟。烤烟是云南经济作物的一大优势产业,“两烟”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0%,为振兴云南经济,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云南烤烟生产经历了试验、推广、发展三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跨过三个大的台阶:1956年产量超过5万吨;1988年产量超过50万吨;1999年产量达到60.95万吨。特别是1986—1995年,是烤烟生产调整和发展的黄金时期,10年间种烟面积共300.5万公顷,产量564.9万吨,收购528.9万吨,分别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26年的72.09%、67.47%和67.07%。1997年是云南烤烟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年,种植面积55.92万公顷,总产109.28万吨,收购105.71万吨,均居全国第1位。在烤烟生产发展中,烤烟质量不断得到提高。1979—1995年的17年间,年均中上等烟比例提高到69.5%,其中上等烟占18.07%,分别较1957—1972年的16年间提高31.2和12.7个百分点;尤其是1986—1995年的10年间,年均中上等烟比例为77.24%,其中上等烟占27.65%,较1957—1972年相应提高38.94和21.68个百分点;1996年烤烟质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国榜首,中上等烟比例达到86.6%,其中上等烟占51.6%。云南省分时期烤烟生产情况见表5-2-9。

表5-2-9 云南省分时期烤烟生产情况

时 期面积
(万公顷)
总产
(万吨)
收购
(万吨)
烟叶分级比例 (%)
中上等
合计
其 中
上 等中 等
恢复时期
“一五” 时期
“二五” 时期
调整时期
“三五”时期
“四五” 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1.28
14.69
15.42
8.84
15.92
21.17
29.77
54.24
104.98
195.48
1.30
11.92
13.11
11.85
21.10
32.87
53.07
124.40
202.16
358.70
0.70
10.18
13.14
11.71
20.42
32.32
53.52
117.65
189.19
339.68
56.11
39.39
21.83
44.80
49.30
51.79
61.35
75.04
79.45
9.58
11.62
1.70
4.16
3.76
2.78
5.05
24.50
29.77
46.53
27.77
20.13
40.64
45.54
49.01
56.29
50.54
49.68
合 计461.79830.48788.51   
1996年
1997年
49.46
55.92
88.39
109.28
85.59
105.73
86.60
76.70
51.60
40.40
35.00
36.30

(续)

时 期面积
(万公顷)
总产
(万吨)
收购
(万吨)
烟叶分级比例 (%)
中上等
合计
其 中
上 等中 等
1998年
1999年
31.32
31.83
56.37
60.95
50.50
59.09
75.50
78.70
23.40
35.00
52.10
43.70
“九五”前4年合计168.53314.99300.9379.7038.2041.50

云南烤烟的优势在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坚持以优良品种为基础的科技兴烟战略,同时先后制定了22项与之相配套的鼓励政策措施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切实把大田生产作为卷烟生产的第一车间来抓,这是烤烟生产发展、质量提高的关键。在具体措施上,首先是坚持推行良种化和统一供种。1980年后,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红花大金元、斯佩特G-28和K326的良种化和统一供种。其次是坚持规范化栽培和科学管理,普及培育壮苗、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烤烟种子包衣等技术;推广薄膜凸架育苗、营养袋假植、地膜覆盖和适时移栽;严格封顶打杈,使用药物抑芽剂,培养和采收成熟烟叶,确保了大田鲜叶的丰产和质量。第三是坚持推行烤房规范科学化,烤房建盖、供热、排湿三大系统科学合理,执行烟叶烘烤工艺操作的仪表指示和技术规程,确保烘烤质量。云南烤烟高质量的生产,确保了“两烟”的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明显。自1994年起, “两烟”年税利超300多亿元,创汇3亿多元,成为云南的经济支柱,云南亦被誉为“烟草王国”。1997年以后,由于政策调整,全国“两烟”面积产量压缩,1999年云南烤烟面积降为31.83万公顷,产量60.95万吨。
云南烤烟生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一方面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至1997年,全省种烟面积在3000公顷以上的有56个县(市)、年产烟叶5000吨以上的有47个县(市),分别占全省种烟面积的89.0%、产量的92.1%;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择优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全省种烟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的耕地面积在120万公顷左右,根据烤烟生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全省烤烟种植均分布在这些地区,并坚持优质轮作制,为巩固云南“两烟”优势产业的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云南烤烟产区分布情况见表5-2-10。

表5-2-10 1999年云南烤烟产区分布情况

地、 州、 市播种面积
(公顷)
产量
(吨)
地、 州、 市播种面积
(公顷)
产量
(吨)
全省合计318 260609 533西双版纳  
昆明
曲靖
玉溪
昭通
楚雄
红河
文山
思茅
41 022
81 924
37 275
33 936
23 570
32 003
10 628
3 278
71 244
166 239
88 214
55 025
52 333
66 307
15 940
5 571
大理
保山
德宏
丽江
怒江
迪庆
临沧
29 468
18 408
201
4 872
49
3
1 623
50 190
26 415
281
9 220
27
1
2 527

2.甘蔗。甘蔗糖业是云南的一项优势产业,云南是全国主要产糖省份之一。在全国蔗糖行业省份中,云南省甘蔗种植面积、甘蔗总产量和产糖量均居全国第3位。
云南种蔗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竹园、盘溪、永胜、巧家等地的红糖曾驰名云、贵、川。1949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0.72万公顷,甘蔗总产27.55万吨,产糖2.26万吨。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对蔗糖生产十分重视,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较大增长。1959年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总产88.73万吨。1960—1971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甘蔗种植面积保持每年2万公顷左右,亩产在2 500千克上下徘徊。1971年以后,全省种蔗面积又恢复稳定增长,到1978年甘蔗种植面积上升到4.33万公顷,甘蔗总产达160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蔗糖生产作为一项优势产业来抓,在生产布局上稳定发展红河、玉溪、保山老蔗区,积极发展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新蔗区,在政策上实行“粮蔗挂钩,蔗肥挂钩,超基数加价,利润返还,交蔗返回免税糖”等优惠政策,扶持蔗糖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又放开食糖价格,甘蔗收购价格也逐步上调,极大地调动了蔗农种蔗积极性。在糖厂建设上,在加快老糖厂扩建改造的同时,又新建一批新糖厂,使甘蔗种植面积与糖厂设备能力保持同步发展。
1999年,全省甘蔗面积28.70万公顷,总产量1 526.53万吨,平均亩产3.55吨,产糖162.52万吨,工业总产值45.9亿元,蔗农收入约23亿元。与1978年相比甘蔗总产增长8.5倍;平均亩产增长44.3%。全省16个地州市中有15个地州市的96个县(市)种甘蔗,已建机制白糖厂91座,日处理甘蔗能力达13.5万吨。
1999年,全省甘蔗面积在6 667公顷以上的有新平、元江、景谷、澜沧、勐海、保山市、龙陵、昌宁、潞西、盈江、陇川、凤庆、云县、永德、镇康、耿马、沧源17个县市;甘蔗总产在45万吨以上的有耿马、昌宁、潞西、盈江、陇川、澜沧、勐海、保山、弥勒、元江、新平11个县市;甘蔗平均亩产5吨以上的有弥勒、禄劝、富源、通海、元江、巧家、元谋、宾川、鹤庆、永胜10个县,其中弥勒县为最高,达7.98吨,成为全国高产的典型县市之一。云南省主要年份甘蔗生产情况见表5-2-11。

表5-2-11 云南省主要年份甘蔗生产情况

年 份种植面积
(万公顷)
总产量
(万吨)
亩产
(吨)
产糖量
(万吨)
1949
1959
0.72
2.94
27.55
88.73
2.55
2.01
2.26
1978
1985
1990
1997
1998
1999
4.33
8.37
11.72
24.92
28.35
28.70
160.01
479.77
661.88
1 434.92
1 597.71
1 526.53
2.46
3.82
3.76
3.84
3.76
3.55
13.49
32.83
51.01
112.12
125.59
162.52

云南省甘蔗种植原以坝区为主,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坝区作物之间竞争加剧和种蔗比较效益下降,甘蔗种植逐年向山坡旱地转移,现全省旱地甘蔗面积约占87%。云南甘蔗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依靠政策调动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其中1978年以前以鼓励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产,1978年与1949年相比面积扩大6.01倍,产量增长5.81倍;1985年以后依靠科技进步扩大面积并重,单产迅速增加,总产获得较大增长。在提高单产方面,一是推广优良品种,适时早栽密植,改开墒塘播为深沟浅植,增施化肥加强管理;二是推广秋植蔗,延长甘蔗生长期,提高单产和糖分;三是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生产,提高了规模效益;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3.茶叶。云南是茶树的原生地,种植和利用茶叶已有1 7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在茶叶生产上栽培最广的是普洱茶种,习惯上称云南大叶种,省内种植面积1999年达16.30万公顷。云南大叶种茶叶产品具有显毫、香高、味浓、回甘等特点。
云南省除迪庆州外,15个地州市110多个县(市)均产茶,主产茶区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南。临沧、西双版纳、思茅、保山、德宏、红河、大理、文山等8个地州茶叶产量近7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94.8%。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在组织物资供应、安排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提取茶改费和进行茶叶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扶持。在科技上,推行合理密植、修剪、培肥管理及病虫防治等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发展新茶园的同时大力改造低产茶园。在生产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名优新产品,云南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叶连续18年增产。1999年全省茶园面积16.30万公顷,居全国第2位,其中采摘面积14万公顷;茶叶产量7.51万吨,居全国第3位。茶园面积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7.5倍和41.7%,茶叶产量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9倍和2.9倍。采摘茶园平均亩产干茶35.77千克,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7.51千克和17.61千克。据1997年统计,年产茶500吨以上的县(市)有30个,产茶5.7万吨,占全省的88.9%,其中,勐海、凤庆两县产茶均在6 000吨以上,产茶2 000~5 000吨的有景洪、昌宁、澜沧、云县、永德、潞西、思茅、腾冲、双江等9个县市,产茶1000~2000吨的有12个县。现有乡以上茶叶初制所3 000多个,精制和初精制合一茶厂(场) 197座。初制机械加工能力约5.5万吨,精制加工能力约6.0万吨,其中,从国外引进CTC红碎茶生产成套设备3套,年加工能力1 500吨。
云南的茶叶产品主要有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等类型,从加工方法来分,绿茶有烘青(滇绿)、炒青、蒸青、晒青(滇青),以及毫峰型、针型、卷曲型和扁型等名特优绿茶;红茶(滇红)有工夫红茶、红碎茶(TCT红碎茶和传统红碎茶);普洱茶和紧压茶属再加工茶,普洱茶有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如普洱沱茶、云南七子饼茶、普洱方茶);紧压茶有云南沱茶、砖茶等压制茶。晒青茶为云南特有的传统茶类,1949年生产量占总产量的94%。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和茶类结构调整,晒青茶比重逐渐减小,目前占25%左右。滇红是中国出口红茶的上品,50年代起在凤庆、勐海、昌宁等县推广红茶生产技术,改制红茶,以后逐渐在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地州推广。1995年全省24个县市生产红茶1.5万吨,出口量1万多吨。进入80年代,各产茶区开始批量生产烘青绿茶,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烘青、炒青和蒸青等优质绿茶发展较快,目前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90年代初开始批量生产机制毫峰型名茶,发展较快。普洱茶和沱茶为云南特有的传统名牌茶叶产品,年产5 000吨以上,在国内外市场畅销。滇红和普洱茶是云南的主要出口茶类,近几年来绿茶也开始批量出口,1995年自营出口绿茶2 885吨。云南红茶、绿茶、普洱茶、沱茶等茶类中有近百个产品荣获省级以上名优茶称号。1995年全省各种名特优茶叶产量约1.5万吨。
云南茶叶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一是云南茶叶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好,有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云南茶叶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潜力很大。如景洪、思茅、江城等茶叶主产县(市),平均亩产干茶在60千克以上,其中景洪市达81.8千克,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3倍;双柏县白竹山茶厂13.33公顷茶园平均亩产值达3 500元。三是云南茶叶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云南茶叶销路正在向各地扩展。四是继续发展茶叶是广大边疆民族山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要加强科技推广,抓好茶叶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名优产品,积极开拓国外和省外市场,云南茶叶的优势必将得到更大的发挥,前景将更加广阔。
4.油料。云南省的126个农业县(市)均有油料种植。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的油料生产大体经历了发展、下滑、恢复发展三个时期。1949年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73万公顷,平均亩产33千克,总产2.34万吨,1958年面积曾达20.16万公顷,总产7.77万吨。到1978年,油料种植面积下滑为11.85万公顷,亩产31千克,总产5.51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油料生产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在油料生产中的普及应用,特别是1992年油菜收购和销售政策逐步放开,促使全省油菜生产由产品分配型转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发展。1999年全省种植油料15.69万公顷,平均亩产87千克,总产20.62万吨,面积分别为1949年的3.2倍和1978年的1.3倍。总产分别为7.45倍及3.16倍(见表5-2-12)。云南油料作物种类较多,油菜和花生种植面积占90%以上。
(1)油菜。油菜属于夏收作物,多以净种为主,是云南省油料生产的主体,面积占油料总面积的63.7%,产量占油料总产的70.5%。旱地油菜占70%,田油菜占30%。布局上,1999年全省油菜面积在0.33万公顷以上的县有4个,0.06万~0.33万公顷县有39个,其余县面积都在0.06万公顷以下。

表5-2-12 主要年份油料生产情况

年 份油 料 (一) 油菜籽(二) 花生
面积
(万公顷)
亩产
(千克)
总产
(万吨)
面积
(万公顷)
亩产
(千克)
总产
(万吨)
面积
(万公顷)
亩产
(千克)
总产
(万吨)
1949
1958
1970
1978
1985
1992
1995
1997
1998
1999
4.73
20.16
10.26
11.85
12.70
14.04
14.54
13.85
14.28
15.69
33
26
31
31
62
90
89
83
81
87
2.34
7.77
4.77
5.51
11.81
18.85
19.58
17.43
17.46
20.62
4.06
16.74
6.99
9.00
8.78
9.55
9.59
9.08
8.91
10.00
29
16
26
24
55
104
99
94
89
97
1.77
3.84
2.68
3.18
7.17
14.88
14.28
12.80
11.95
14.54
0.67
3.20
3.20
2.29
3.30
3.05
3.63
3.39
3.74
3.85
57
50
42
60
73
65
80
75
81
83
0.58
2.37
2.01
2.05
3.59
2.96
4.33
3.82
4.55
4.78

云南省油菜品种改良自50年代起,主要在水浇地上进行甘蓝型油菜取代芥菜型高棵品种和推广浠水油菜白,到70年代全省基本实现了甘蓝型油菜良种化。自1982年起,云南省油菜生产跟上全国品种改良的步伐,开始了发展优质油菜的第二次品种改良。到1990年全省在条件较好的适宜地区共推广甘蓝型优质双低品种“中双一号”0.54万公顷,平均亩产185.4千克,是全省平均亩产的2.35倍。到1995年,全省油菜双低品种面积达到2.9万公顷,平均亩产154.78千克,总产6.73万吨,亩产比全省平均亩产高55.48千克。所推广的“中双一号”品种,在1992年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H165”获铜质奖,“H166”获优良产品奖。
(2) 花生。花生属秋收作物,在滇西南亦有少量冬季种于坝区稻田的夏收花生。夏种秋收的花生,一般种植在旱地上,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热区,是云南省的第二大油料作物。1949年种植面积0.66万公顷,平均亩产28千克,总产0.57万吨;1978年面积2.29万公顷,平均亩产60千克,总产2.05万吨;1999年种植3.85万公顷,平均亩产82.8千克,总产4.78万吨,面积、总产分别为1949年的4.7倍及7.2倍,比1978年增68.2%及1.3倍。云南的花生主要用作副食干果,近年来由于需求增加,由省外调入部分补充市场。
此外,云南省尚有芝麻、向日葵、胡麻、苏子、小葵子等油料小作物,种植零星分散,面积、单产都不纳入统计。向日葵和胡麻多是混种和间套在玉米和小麦等作物中,生产较为粗放。
5.蚕桑。云南省126个农业县市,除怒江、迪庆两州7个县栽桑条件差、不适宜发展外,其他地县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无≥30℃的高温期,全年均可饲养优良家蚕品种,享有“养蚕天堂”之称,是生产优质蚕茧不可多得的宝地。云南野生桑种资源丰富,在全国15个桑种中,据云南23个县市的考察,就已发现有白桑、鲁桑、滇桑、华桑、蒙桑、鸡桑、长果桑、长穗桑、广东桑及蒙桑的变种鬼桑等10个桑种。这些桑种在云南数量多,分布在海拔600~2 500米的地区。白桑多生长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经济现状优良,可优选单株培育成当地良桑品种。鸡桑扦插发根能力特别强,既可选择经济性状优良的单株直接扦插繁育苗木,也可作砧木直接利用。长果桑和长穗桑生长快、叶形大、果大味甜,属叶、果、材兼用的桑种。广东桑产果量极高,果多味甜,可作果用桑开发利用。
云南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即有丝绸生产,赵州丝、永昌绸、滇缎等都曾驰名中外。晚清时期云南省蚕桑日趋繁荣。据史料记载,1942年云南省蚕茧产量曾达到4 230吨。后因战乱影响,蚕丝外销受阻,国内茧丝价格大跌,蚕农弃蚕毁桑。到1949年,全省产茧量降到63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倡栽桑养蚕,到1959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2 455公顷,产茧316吨,新建了楚雄和保山两个丝厂。1960年后,由于粮食紧缺,各地毁桑种粮,桑园面积减少。1964年、1965年,国民经济好转,全省掀起了栽桑热潮,到1965年,桑园重新发展到2 732公顷,并得到四川支援,将阆中丝厂缫丝设备和人员全套搬迁至曲靖,建成了曲靖丝厂。“文化大革命”期间,蚕桑生产遭到破坏,桑园被毁,到1978年仅剩2034公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蚕桑,于1980年成立省蚕桑领导小组,连年召开了5次蚕桑工作会议,制定了“蚕茧提价20%”、“鼓励农民私人栽桑养蚕”、“集体桑园实行联产承包”等政策,1985年桑园又发展到5 507公顷,产茧1 749吨。这期间,新建陆良、楚雄两个蚕种场和蒙自、祥云、陆良三个丝绸加工企业,并对曲靖、楚雄两丝厂进行了扩建。使全省蚕种年生产能力达30万张,缫丝能力230吨,织绸550万米。1985年后,由于市场原因茧丝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茧丝价格滑坡,农民卖茧难,再次出现毁桑状况。
1990年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放手发展优势产业,加强了对蚕桑工作的领导,先后选建了曲靖、陆良等26个蚕桑基地县市,并多方筹集资金,理顺经营关系、建立蚕种生产和质量监督机制,使蚕桑生产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25800公顷,养蚕24万张,产茧7394吨,产丝630吨,绸缎93.69万米,茧丝出口创汇489.88万美元。同时,新建了镇雄、鹤庆、盐津、巧家、威信、陆良县的马街、同乐7个缫丝厂和陆良县丝绸厂绢纺车间,扩建了蒙自和陆良两个县丝绸厂,投资950万元,在蒙自草坝新建了家蚕原种场,省级财政投入9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基地县建立苗圃、催青、共育、收烘等生产服务设施。到1995年底,各县都按照基地建设要求成立了县蚕桑站,理顺了蚕茧收烘经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桑园苗圃、蚕种催青室、小蚕共育室、蚕茧收烘站以及蚕用物资经销服务部等设施,陆良、永胜、巧家等16个县市成立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茧丝绸公司。1998年全省桑园面积为23 333公顷,产鲜茧7371吨,收购7000吨。全省现有30多个县(市)生产蚕茧,曲靖、陆良、镇雄、巧家、鹤庆、蒙自等县蚕茧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其中,陆良县有桑4200公顷,产鲜茧3438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2%和52.8%,工农业总产值1.68亿元,税收1 215万元,已成为该县的四大产业之一。
6.蔬菜。云南蔬菜栽培历史悠久,据清道光《昆明县志》记载,昆明当时种植的蔬菜就有数十种。但历史上多为农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面积小而分散,生产水平很低,多属自给性生产,商品蔬菜量少质差,品种单调。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蔬菜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50年代中后期,在昆明及地州市所在地的城市郊区建立蔬菜生产合作社或专业队,发展商品蔬菜供给当地城市居民。60年代中期开始在巩固扩大城郊专业商品蔬菜生产的同时,开发生产冬春早熟蔬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1984年全国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蔬菜生产突破了长期实行的“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和“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大生产、大市场转变,云南丰富多彩的蔬菜品种资源和“立体气候”的自然优势得到较好发挥,逐渐形成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如昆明市的部分郊区县及热区资源丰富的元谋、弥渡、建水等县。一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快速增长。1999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9.15万公顷,总产526.4万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1.9倍和80.8%,其中:冬早蔬菜面积2.4万公顷,产量75万吨。126个农业县(市、区)均有面积不等的商品蔬菜种植,全省商品蔬菜播种面积达12万公顷,提供商品菜360万吨,除供应省内市场外还参与国内、国际蔬菜流通。二是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蔬菜生产布局。80年代以来,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类商品蔬菜生产,从基地分布和品种结构上开始显示出了云南蔬菜丰富多彩四季常青的优势。三是省内市场供应能力明显增强,省外销售渠道逐步拓宽。1997年,省内城市蔬菜上市量达150万吨,其中昆明市77.1万吨,品种50多个,人均日供菜0.5千克,粗细菜比例从过去的7:3调整到5:5左右,淡旺季的差距已基本消失。省内其他城镇工矿蔬菜供应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长期困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南部湿热地区、北部高寒山区的“吃菜难”问题亦逐步得到缓解。云南蔬菜生产已开始由自给型向大生产、大市场转变。无公害蔬菜和野菜生产均达到一定规模,1999年实现产值33 175万元,比1998年增长34.3%,食用菌产值41 370万元,增长7.6%。10余年来,逐步开拓了以东北、西北、华北为主的省外市场;以港澳、东南亚、日本为主的出口外销和边贸市场。目前,全省每年调出省外的蔬菜达60多万吨,出口2万多吨,其中尤以每年11月至翌年5月上市的冬春早熟蔬菜其“早、优、廉”的优势享誉全国。1996/1997年度全省共调出冬春早菜39万吨,占全国同期同类商品交易量的1/4左右,产品销往省外14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云南出省量最大的鲜活商品。四是生产技术显著提高、产业地位逐渐上升。10余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加强了蔬菜科技队伍建设,并围绕生产需要和市场变化,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适销对路能力及综合经济效益均明显提高。1999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3%,产值达53.97亿元,接近烟叶产值。呈贡、弥渡、元谋、建水、官渡、通海、华宁、大理、宾川等主产县(市、区),蔬菜年产值都达到5 000万元以上,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
云南发展蔬菜生产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气候优势。叶菜类、瓜类、茄果类、葱蒜类等大宗蔬菜均可实现分期播种周年上市。滇中、滇南、滇西部分区域利用冬春丰富的热量资源开发栽培喜温蔬菜;滇中交通沿线的部分山区、半山区利用夏秋气候凉爽的特点开发栽培喜冷凉蔬菜,已在国内外市场显示出堵淡补缺的特殊优势。二是种质资源优势。云南蔬菜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共有26科,63属,142个种(变种),1 800多个品种,居全国第3位,还拥有大量珍稀品种、野生品种和优良种质材料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三是比较效益高。云南蔬菜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据调查种植0.067公顷蔬菜的收入一般相当于0.13~0.2公顷大田作物,农民种菜积极性较高。四是市场容量大,据测算,省内年需蔬菜600万吨,省外、国外市场的开发前景也十分广阔,尤其是利用云南时差优势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具有云南特色的名特优稀蔬菜和野生蔬菜(菌类)以及技术劳力密集的蔬菜良种繁育等都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1999年出口干蔬菜3 129吨,出口额达8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2%,新鲜或冷藏的其他蔬菜1 646吨,出口额3 419万美元,增长46%。
7.花卉。云南发展花卉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一是独特的立体气候适宜各种类型的花卉生长,二是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据调查云南约有2 500多种野生观赏植物,经长期驯化,已选育出一批观赏价值极高的奇花异卉,其中尤以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等八大名花最负盛名。但长期以来,云南花卉仅作为公园庭院观赏栽培和家庭点缀,未形成规模性的商品生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花卉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1994年、199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召开的两次花卉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必须把花卉作为一个新的优势产业来发展,并提出了用7~10年时间,建成0.67万~1.33万公顷商品花卉基地的建设目标。此后许多地县都开始把花卉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美化人民生活的重要工作来抓,加速了云南花卉由自发分散向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几年,云南花卉生产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9年,全省鲜花种植面积已从1991年的16公顷发展到1 729公顷,其中鲜切花面积占56.3%,鲜切花产量11.02亿支,总产值4.74亿元,出口创汇132万美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成为在全国影响较大的花卉生产大省。二是规模化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云南优越的花卉种植条件越来越多地吸引了海内外花卉界人士,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合资、独资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好势头。至1997年止,全省已相继建立了200多家花卉公司和花卉生产基地,其中有日本、美国、韩国、荷兰、以色列、泰国等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经营的三资企业20多家。这些企业大多坚持了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有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000万元。呈贡县斗南办事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66.7公顷,占该办事处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并兴建了花卉批发交易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花乡和花卉集散中心。三是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全省已形成鲜切花、切叶、盆花、盆景、观叶植物、观果植物、种子、种苗、种球、草坪、干花、绿化苗木协调发展的趋势。目前鲜切花种植种类已达40多个,其中市场需求旺盛的康乃馨占40%,产品淡季产出量逐渐增大。独具云南特色的热带花卉、高山花卉也得到较好开发。四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近年较多地引进了国内外花卉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先进设施;在淡季栽培技术、综合丰产技术、采收保鲜技术等方面有了一定突破;工厂化育苗、杂交代制种、球根花卉种球繁育均开始起步;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有了一些进展,推动了全省花卉生产整体技术含量的提高。在1997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云南省共获得28项等级奖。
8.其他经济作物。云南省经济作物种类繁多,除大宗的外,还有诸多具有云南特色的经济作物,如棉花、麻类、食用菌、果用瓜等。
(1)棉花。云南种植棉花历史悠久。过去以栽培亚洲棉(又称中棉,俗称土棉)为主,主要分布在低热河谷、半山区,是边疆少数民族传统纺纱织布的主要原料。1950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1.7万公顷,总产2450吨。50年代末、60年代引进外地良种,棉花曾一度成为云南种植业的一项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最多的1959年达到5.06万公顷,总产1.13万吨。棉花生产因自然条件所限,产量和效益欠佳,7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减少。1985年全省植棉面积为0.28万公顷,产量530吨。近些年来,面积在0.2万公顷、产量在500吨左右,1997年种植面积0.19万公顷,产量678吨,其中土棉有较多的恢复,约占总量的50%以上。
(2)麻类。云南自然生态条件多样,麻的种类齐全。主要栽培的有黄红麻、苎麻、大麻、亚麻、剑麻、龙舌兰麻等。1985年种植面积(不含剑麻、龙舌兰麻)0.4万公顷,产量2 376吨;1999年种植面积0.26万公顷,产量2085吨。黄红麻、苎麻主要分布在丽江低热河谷地区及中海拔的山区;火麻栽培面积较少,主要分布在高山苗族聚居地区,此外,云南剑麻、龙舌兰麻有较多的栽培,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南和滇中的低热河谷。
(3) 食用菌。云南食用菌种类多,分布广,贮量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食用菌隶属真菌分类中的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有11个目、35个科、96属,共600多种。在众多食用菌中,有竹荪、松口蘑(松茸)、香菌(香菇)、羊肚菌、金耳、猴头菌、美味牛肝菌、鸡、虎掌菌、干巴菌、黑木耳等,为云南食用菌的名贵种。各地采摘的野生菌大约有70多种,人工引种台化栽培的有20多种。云南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和野生采集利用有较大的潜力。
(4) 果用瓜。云南果用瓜主要有西瓜和甜瓜两大类,历史上就有种植,但数量少。近15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新品种引进,市场需求增加,果用瓜有较多的发展,现已成为热区发展冬季农业的一项重要作物。云南西瓜、甜瓜生产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产出期早,二是应市时间长。1990年种植面积0.71万公顷,产鲜果约10万吨;1999年种植面积1.83万公顷(其中西瓜1.49万公顷),产鲜果近20万吨。果用瓜分布于全省各地的低海拔热区,早春种植,瓜稻轮作,主产区在德宏、西双版纳和保山、临沧地区。
☚ (一)粮食作物   (三)饲料作物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1.棉花。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棉花生产发展很快,产量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棉164千公顷,皮棉总产量1.74万吨。1952年植棉233千公顷,皮棉总产量3.68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41.87%和109%。1958年棉田达241.8千公顷,皮棉总产量5.57万吨,是安徽植棉史上第一个高峰年。1959年盲目扩种,面积达276千公顷,但产量却没有增长。1960年棉花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到1962年面积只有128千公顷,皮棉总产量1.86万吨。1965年经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当年棉田面积恢复到261.7千公顷,皮棉总产量10.15万吨。1968年以后,安徽棉花生产多年徘徊不前。1972年后棉田面积和产量逐步上升,1974年棉田面积达到348.81千公顷,公顷产495千克,总产量17.19万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棉田面积稳定在300~333千公顷之间,到80年代后期面积又有下降,但单产和总产量却有所增长,1984年全省皮棉总产量达23.93万吨。由于当时误认为棉花生产过剩,限制面积,降低棉价,停发预购定金,导致棉田面积和总产量又一次下降,出现棉花供不应求。90年代初,植棉面积有所回升,到1993年面积达353.17千公顷,总产量达28.15万吨。见表3-2-5。

表3-2-5 棉花生产情况


单位:千公顷、千克、万吨

年 份播种面积公顷产总 产
1949
1952
1957
1960
1965
1978
1984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64.14
226.73
139.41
224.78
261.67
326.94
333.71
293.17
405.45
420.01
353.17
443.33
105
157.5
240
150
390
352.5
697.5
810
675
630
796.5
582
1.74
3.63
4.60
3.32
10.15
11.49
23.97
23.60
27.15
26.27
28.15
25.8

2.油菜。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油菜生产经历较长时期的徘徊过程。50~70年代,除1958年、1975年、1978年油菜种植面积达200千公顷以上外,其余年份油菜种植面积只有133多千公顷,有11年不到133千公顷,最少的1961年只有67千公顷;油菜平均公顷产绝大多数年份在750千克以下,最低的1961年公顷产只有187.5千克。1979年以后,油菜生产迅猛发展。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231千公顷、总产量17.6万吨,增加到1987年的952千公顷、115.3万吨,分别增长了3.1倍和5.5倍。80年代末,油菜面积都在667~733千公顷左右,单产和总产量变幅较大,公顷产高的1 230千克,低的735千克,高低相差40.2%;总产量高的95.44万吨,低的只有50.2万吨,高低相差47.4%。进入90年代,除1991年因大水减产外,其余年份油菜种植面积在733~800千公顷之间,公顷产多在1 260千克以上,总产量多在100万吨以上。其中,1993年全省油菜面积749千公顷,亩产94.5千克,总产量达106.2万吨。详见表3-2-6。

表3-2-6 油菜生产情况


单位:千公顷、千克、万吨

年 份播种面积公顷产总 产
1952
1957
1960
1965
1970
1978
1984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6.89
179.98
160.56
118.17
85.76
230.64
507.45
773.93
897.04
827.82
748.79
819.90
510
277.5
210
622.5
555
765
1 410
1 230
765
1 260
1 417.5
1 270.5
9.96
5.42
3.22
7.33
4.76
17.62
710.66
95.44
76.44
104.84
106.21
104.19

3.芝麻。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芝麻常年种植面积133千公顷左右,居全国第二位,总产居全国第三位。芝麻种植遍及全省。主产区集中于淮北平原,占全省芝麻种植面积的2/3以上;丘陵区芝麻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5%~12%左右;沿江圩区种植面积不甚稳定,少时1.3多千公顷,占2.2%(1957年),多时10千公顷,占9.7%(1987年)。全省芝麻平均公顷产,多数年份仅为300~450千克,1978年达660千克,1985年达780千克,1994年达850.5千克,是历史最高水平。
4.花生。1951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63多千公顷,总产量8.6万吨,1958年发展到136.9千公顷,总产量17.17万吨,比1951年分别增长116.4%和98.7%,是全省花生生产第一个高峰期。1959年后,花生生产大幅度下降,1961年,花生面积下降到20.3千公顷,总产量只有1.4万吨。经过调整,花生生产有所回升,1965年,面积为65.8千公顷,远没有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以后10多年间,一直徘徊在67千公顷上下,总产量8万吨左右。1979年,提高油料收购价格25%,超过统购部分在调高收购价的基础上再加价50%,激发了农民种花生的积极性。1985年,全省花生面积扩大到137.97千公顷,总产量24.15万吨,公顷产1 755千克,与1978年相比,面积扩大67.84千公顷,增长96.73%。1987年,花生面积129.49千公顷,面积虽比1985年减少8.4千公顷,但总产量达26.04万吨,平均公顷产2 010千克,比1985年分别增长7.8%和68.6%,成为安徽花生生产的第二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花生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但公顷产和总产量都在增长,到1993年,面积达153.71千公顷,公顷产2 874千克,总产量44.17万吨,成为安徽花生生产的第三个高峰期。1994年,面积178千公顷,比1993年扩大24.29千公顷,总产量42.76万吨,因干旱影响比1993年减少1.4万吨,公顷产2 400千克,比1993年降低16.2%。
5.麻类。安徽种植麻类作物主要有黄麻、红麻、苎麻、大麻和少量的苘麻。
(1) 黄、红麻。1951—1955年,黄、红麻年平均种植面积仅1.14千公顷,总产量1 429吨;1956—1960年,黄、红麻年平均种植面积为1.94千公顷,总产量2 515吨;1961—1965年,黄、红麻年平均种植面积为3.35千公顷,总产量2 350吨。为解决省麻纺工业原料,1964年,决定大力发展黄红麻生产,到1974年,全省黄红麻总产量突破5万吨。1977年,全省黄红麻总产量达10.9万吨,1981年增加到23.2万吨,跃居全国第一位。由于收购政策的失误,影响了群众种麻的积极性,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生产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1985年,全省黄红麻种植计划失控,种植230.8千公顷,总产量97.6万吨,严重积压。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1988—1993年),黄红麻种植面积年平均71.1千公顷,年平均公顷产2 677.5千克,年平均总产量18.83万吨。到1994年下降更为明显,黄红麻种植面积37.69千公顷,公顷产2 070千克,总产量7.82万吨。
(2) 苎麻。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苎麻生产几经起落。1951年,苎麻面积为1.96千公顷,公顷产600千克,总产1 195吨。到1958年发展到3.64千公顷,公顷产提高到960千克,总产量达3 485吨。自1960年开始,挖麻改种粮食。1964年,苎麻种植面积下降到1.62千公顷,总产量为1 245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低。1965年,苎麻生产有所回升,总产量为1 730吨,比1962年增长37.3%。1980年,苎麻生产突破徘徊局面,种植面积2.09千公顷,公顷产提高到952.5千克,总产量1 985吨。进入80年代中期,国内苎麻出现紧俏形势,1985年,苎麻种植面积迅速上升到4.14千公顷,公顷产1 035千克,总产量达到4 285吨,面积、总产分别比1980年增长1倍和1.6倍。1987年,苎麻种植面积为26.74千公顷,公顷产1 035千克,总产量27 680吨,创全省历史最高记录。由于受市场和价格因素的影响,1988年以后,种植面积大幅度回落。1993年,种植面积3.28千公顷,比1987年减少23.45千公顷,总产量3 973吨,比1987年减少2.37万吨;1994年,苎麻面积和总产量有所回升,全省苎麻面积3.75千公顷,公顷产1 419千克,总产量0.5332万吨。
(3) 大麻。大麻集中在六安、霍邱两县种植。1951年全省种植大麻面积为5.74千公顷,总产量7 980吨,1957年发展到9.16千公顷,总产量1.0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全省大麻种植面积2.58千公顷,总产量0.53万吨,比1987年面积减少3.41千公顷,总产量减少0.55万吨;公顷产2 040千克,较1987年增加285千克,增长16.23%。
☚ (一)粮食作物   (三)其他作物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1.棉花。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共征集品种资源552份(包括中棉398份,陆地棉147份,海岛棉7份),其中有丰产、早熟、大铃、短果枝、有色棉等珍贵品种(品系)。在552份品种资源中,有记载的农家品种13个,自己培育的品种71个,其他均为外地引进。
1980年以前,全省棉花已进行过4次品种更换,当时主栽品种主要是中熟不抗病的岱字棉15、16。1980年以后至1987年第5次品种更新期间全省大面积种植的是中熟耐枯萎病的豫棉1号,1985年该品种种植面积达41.07万公顷,占当年全省棉花面积的50%。第6次品种更新(1988—1995年)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是中棉12号、豫棉4号。其中,中熟抗枯黄萎病的中棉12号,1990年种植46.67余万公顷,占全省棉花播种面积近60%;豫棉4号属中熟抗枯萎病品种,1992年种植35.33万公顷,占当年全省植棉面积的近30%。
2.花生。河南花生品种资源共有680份。其中,超源和发生于河南省的有180多份,引进外省的有400份,引进国外的有80多份,野生种20多份。有史以来应用于生产的品种有150个。
新中国成立以前,河南省花生品种经历过2次更新换代。1900年以前为龙生型小花生,壳薄、粒小、味香,成熟后易落果。代表品种为“东明集小花生”。1905年以后以大果花生为主,特点是荚果大,产量高,代表品种有“开封大托秧”、“杞县阳固大洋”。新中国成立前夕又大量引种直立和半直立品种,其结果集中,利于密植。代表品种有“开封一撮秧”、“长垣一把抓”、“兰考大花生”等。集中产区在开封、商丘、濮阳、新乡市和周口地区一带黄河故道及黄河两岸。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花生品种经历过6次更新。第一次更新在1956年,从农家种选出“开封一撮秧”、“长垣一把抓”、“濮阳二糙”等品种,分布于豫东北地区,推广面积20多万公顷。第二次是在1960年,引进山东“优花生”,种植面积近4万公顷。第三次在1962年,引进四川“罗江鸡窝”,种植面积4万公顷。60年代以后,除了开封、商丘、安阳、周口等豫东北平原区为花生集中产区外,信阳、洛阳、南阳、焦作等地也都成为分散产区。70年代开展了第四次品种更新,代表品种是“开农27”、“开农8号”、“濮阳837”、“濮阳263”,推广面积合计在4.66万公顷。1980—1990年,第五次更新品种,大果品种主要分布于豫东、北平原沙区,其特点是增产潜力大,代表品种为徐州68-4、海花1号、豫花1号,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3.33万公顷、22万公顷、16.66万公顷。1990年以后进行第六次更新,先后推广的大果品种有鲁花9号、豫花3号、豫花7号,目前应用面积分别都在6.66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豫东、豫北、豫南平原地区。中小果品种豫花4号、6号,鲁花12、13号,主要分布于豫西、豫北、豫南丘陵浅山旱薄区及夏直播花生区。
3.芝麻。河南芝麻品种共有294个。其中农家品种267个,省内新选育的20个,从外省引进的7个。
芝麻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南阳、周口、许昌等地市。表现较好的品种主要有豫芝1号、豫芝2号、豫芝4号、豫芝5号、豫芝8号、豫芝10号、中芝7号等。这些品种植株高大,一般150~170厘米,茎秆粗壮,节间短,结蒴密,生育期90~95天,适应性广,产量高,一般亩产60~80公斤,芝麻品质好、含油量56%~58%,适合外贸出口。
4.油菜。河南省油菜品种资源约76个,其中,本省培育约8个,示范引进32个,其余都属于不同生态类型的农家品种。进入90年代以来,河南省油菜品种推广的指导思想是:以杂交种替代普通种,以优质杂交种替代普通杂交种。农业推广部门经过品种比较及大面积试验示范,选择引进了华杂系列(华杂3号、华杂4号)、中油系列(中双4号、中油119号),推广了豫杂系列的豫杂4号等优质油菜品种。在大田生产均表现高产耐病(冻),杂交优势强,油品品质好,出油率高,且饼粕利用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大田推广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南阳、信阳等油菜生产区。
5.蔬菜。河南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存有1 365份。主栽蔬菜品种有60~70个。春季主要有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西葫芦、甘蓝、花椰菜、土豆、大葱、韭菜、豇豆等。夏季主要有空心菜、苋菜、番茄、黄瓜等。秋季品种最多,主要有大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芹菜、葱、大蒜、番茄、黄瓜、豇豆等。全省蔬菜重点分布在商丘、南阳、周口、驻马店、开封、郑州、漯河、濮阳、平顶山、信阳、新乡、安阳等12个大中城市。在省内外较为闻名的蔬菜品种有:
(1) 淮阳黄花菜:色泽金黄,菜条肥厚丰润,油分大,弹性强,质地脆,久煮不烂,汤鲜味美。
(2) 开封玻璃脆芹菜:杆粗,实心,纤维少,肉质细嫩,不易老,色如碧玉,透明发亮。
(3) 中牟大蒜:个大,皮白,味鲜,营养丰富。
(4) 淅川小辣椒:色红,肉厚,辣味浓,油分大。
6.麻类。河南省麻类品种资源丰富。苎麻主要分布在大别山、桐柏山和伏牛山南麓。信阳地区的农家品种主要有“信阳黑壳早”和“信阳野苎麻”。后从广西等地引进“黑皮蔸”、“芦竹青”等品种。青麻以农家种为主,主要分布在商丘、南阳、驻马店等地区。大麻栽培品种主要有固始魁麻和线麻。红麻品种主要从外地引进,采用“南种北植”的办法,适合河南种植的品种主要有青皮三号、粤74-3和红引135,属晚熟品种,单产熟麻可达300公斤以上,目前种植面积较大。
7.茶树。河南省现有茶树品种23个,其中引进品种22个,自选自育品种1个;茶树品种系44个。适宜于全省大面积栽培的茶树品种有龙井43号、白毫早、信阳10号、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菊花春、迎霜、翠峰、碧云、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上梅州、无锡大毫、鸠坑等。全省主要生产名优绿茶,品种34个,形成批量的品种有:
(1) 信阳毛尖。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国内外。信阳毛尖生产占全省茶叶生产面积、茶叶生产量的85%、90%左右。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细圆挺秀,满毫匀齐,色泽翠绿;肉质香,气高爽,滋味甘醇,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2) 太白银毫。太白银毫是80年代创制的名茶新秀。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雄壮、紧实,银毫满披,色泽翠润;肉质香气嫩香,滋味醇爽,汤色绿而清澈,叶底肥软绿亮。
(3) 仰天雪绿。大别山区名茶新秀。外形紧结,平伏略扁,锋苗挺秀,翠绿显毫;汤色嫩绿微黄,清澈明亮,香气兰花香型、持久,滋味鲜醇甘厚,耐冲泡,叶底嫩匀。其色、香、味、形俱美。
(4) 赛山玉莲。形白如玉,绿如莲叶,扁秀挺直,白毫满披,银光闪烁,色绿鲜活,冲泡玻璃杯中,茶芽婷婷玉立,有似仙女散花;举杯品饮,香气嫩香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浅绿明亮,鲜艳夺目。
(5) 金刚碧绿。外形肥壮紧直、微扁显芽,色泽苍绿光润;肉质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
8.蚕。河南省桑蚕品种1995年前生产上普遍使用的品种是菁松×皓月、春蕾×镇珠、豫华×渭春和豫花×湘明。其中前两种是从外省引进的春用及春秋兼用多丝量品种,具有好养、产茧量高、茧丝质优、解舒好、茧层率高的特点。后两种是由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90年代培育成功的四元杂交种,豫华×渭春为春用多丝量品种,茧形大,茧层率高;豫花×湘明为夏秋用品种,具有体质强健好养、抗高温、抗逆性强等特点,桑蚕品种的良种普及率达100%。
主要柞蚕品种推广使用的有20世纪50年代选育出的、至今仍在生产上应用的三三、三九、河四一,这些品种具有体质强、发病少、产茧量高、茧质好等优点;还有从贵州蚕研所引进的品种一○一,以及80—90年代培育的新品种柞蚕六号、柞蚕七号等多丝量新品种。
9.中药材。河南省中药材资源有2 302种,其中药用植物1 963种,药用动物270种,矿物及其他类69种。
(1) 家种地道药材。山茱萸,俗称山芋肉。分布于省伏牛山区,全省共有山茱萸树1 500万株左右,年产量达80万公斤,产量居全国前茅。
金银花。全省家野兼有,密银花分布于密县、荥阳、巩义、登封;山银花分布于信阳、南阳、洛阳等地山地;家种银花主要在原阳、封丘、濮阳、民权。全省金银花家种面积达1 653.3公顷,产量达80万公斤左右。
“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分布于河南省黄河北边平原地区。常年种植面积4 800公顷,年产500万公斤。
(2) 引种药材。全省先后引种40余种药材,取得大面积成功的有25种。如麦冬、泽泻、枸杞、玄参、附子、鹿茸、板兰根、白木耳等已自给有余,白术、黄芪、元胡、北沙参等已达半自给。
10.果树。经查河南省保存的果树品种共1 500余个,本省自有的400多个,其余均从国内外引进。这些品种分别归属于8个科和21个属。主要有苹果162个品种;梨120个品种;葡萄100多个品种;桃60多个品种;杏71个品种;李25个品种;樱桃7个品种;山楂15个品种;石榴20个品种;柑桔8个品种;猕猴桃60多个品种;枣100多个品种;草莓40多个品种;无花果30多个品种。
河南省苹果野生资源主要是小苹果,无商品价值,现栽培的品种主要从国内外引进。不同时期主导品种不同。60—70年代,主栽品种为红玉、倭锦、国光;80—90年代,主栽品种为红星、金冠、秦冠。90年代以后主栽品种为红富士、新红星。河南省现有苹果面积30万公顷,其中红富士12万公顷,新红星系列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三门峡、洛阳、郑州、新乡、焦作等市地。全省现有梨面积2.53万公顷,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是砀山梨,面积约1.3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等地市。桃树面积2万公顷,以鲜食品种为主,全省繁育的豫红、豫白、豫甜三品种面积约0.66万公顷。从外省引进的水蜜桃面积约5 333公顷,从国外引进的油桃面积约1 333公顷,黄桃面积约4 000公顷,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郊区。河南省名特优果树品种还有西峡猕猴桃、济源玉皇李、渑池仰韶杏、开封石榴、新郑大枣等。
11.烤烟。河南省的烤烟品种约60余个,其中省内农家品种15个,各地培育的品种20余个,从国外、省外引进的品种约25个。省内培育的和推广面积较大的农家品种主要有长脖黄、净叶黄、乔庄多叶、庆胜二号等;从外地引进的品种主要有红花大金元、Nc-89、G-140等,目前,仍然是全省推广的当家品种。
12.西、甜瓜。
(1) 西瓜。河南西瓜品种共262份,其中本省培育有60~70个,外边引进10余个。20世纪50—60年代主要种植地方品种,有小花狸虎、大花狸虎、种条、核桃纹、黑油皮。70年代主要有早花、密宝、中育1号等占1/2,地方品种占1/2。80年代主要有郑州3号、郑杂系列占2/5,开杂系列、汴杂系列、中育6号、丰收2号、P2、新红宝等占2/5,其余占1/5。90年代主要有郑杂系列、郑抗系列、黑密2号(无籽)、密枚无籽1号等占2/7;新红宝、金钟冠龙占2/7;开杂系列、汴杂系列占2/7;其余占1/7。
(2) 甜瓜。河南甜瓜品种资源共73份,其中本省培育的约8~10个,外边引进10余个。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地方品种王海和娄瓜。70—80年代主栽白沙蜜和广州蜜。90年代以后主栽品种为白沙蜜,另有福民早生-158、运蜜1号、齐甜1号、龙甜1号;厚皮甜瓜主栽伊丽莎白、郑甜2号、郑甜3号、豫甜1号。主要分布在开封、郑州、驻马店、商丘、周口、南阳、漯河等地。

☚ (一)粮食作物   二、森林资源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河南的经济作主要有棉花、油料、烟叶等。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8年为发展时期,面积由103.47万公顷增加到147万公顷,增长42%,平均每年增长4.6;1960—1978年,由于吃粮困难和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加上全省上下均按计划种植,因而结构基本没有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30万公顷左右。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认真抓好棉花、油料、糖料等各项经济作物,抓好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实行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使整个农村经济繁荣起来”。中央这一决定公布后,对调整农业结构起了关键作用。之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1992年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2.35%、上升到21.5%。1992年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93年1月1日起,取消种植计划,这为经济效益较高经济作物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南省主要经济作物历年产量情况见表3-2-7)。

表3-2-7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表

单位:万吨

年 份棉 花油 料烟 叶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6.29
7.94
11.54
13.22
12.23
13.64
16.74
14.02
17.66
23.49
21.63
16.08
4.96
4.04
4.94
11.70
13.59
24.08
25.83
22.57
22.19
28.29
23.92
23.51
33.18
30.07
26.27
21.59
21.61
22.42
19.84
40.62
35.50
32.04
63.24
86.89
54.73
39.86
57.00
63.71
52.72
67.61
94.77
65.85
66.01
62.81
77.00
24.27
20.78
31.36
33.50
34.94
26.42
32.14
30.44
31.68
34.42
28.66
8.90
9.15
9.72
7.32
14.46
12.69
17.37
16.29
10.40
12.97
14.92
14.63
13.82
20.19
17.84
15.38
16.57
13.91
24.16
36.87
46.20
55.99
44.16
51.52
52.50
96.18
98.99
136.57
96.17
118.48
152.29
127.62
133.63
204.50
225.00
298.00
2.26
1.32
11.25
7.29
8.62
9.20
11.04
8.41
5.90
11.36
12.16
8.03
1.97
4.21
6.73
8.10
6.02
12.25
14.13
11.96
14.72
12.16
15.44
14.75
18.46
20.50
20.26
28.69
31.49
29.95
18.03
18.89
38.87
49.87
32.95
39.95
53.89
29.00
40.25
53.17
45.35
40.86
45.98
15.80
38.90
23.91
22.26

1.棉花。棉花是河南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棉花面积、总产占全国的1/6左右,居全国前3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河南棉花生产以两熟制棉花为主体,麦棉两熟以麦套春棉为主,春棉以两膜栽培为主。
早在明朝河南黄河流域已大量种植棉花,其后逐步发展。1919年全省棉花面积已达8.75万公顷,亩产19.5公斤,总产25 015吨。1937年棉田面积达到43.08万公顷,亩产10.3公斤,总产67 876吨,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产量。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种植从1949年的44.92万公顷上升并稳定在80万公顷左右,总产由6.29万吨上升到20万吨左右。之后,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到1962年,棉花生产跌入谷底,面积仅33.84万公顷,总产4.04万吨,不及1949年的水平。1963年以后,棉花生产略有回升,到1967年上升到60多万公顷。之后,直到1979年全省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60万公顷左右,总产量在20万~30万吨之间。
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植棉政策优惠,效益提高,棉花生产迅速发展。到1984年种植面积达116.23万公顷,总产86.8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1984年出现了“卖棉难”,国家1985—1986年采取了控制棉花生产的政策,棉花生产出现滑坡。1986年全省植棉61.96万公顷,基本上与1978年持平,跌入80年代低谷。
1987年以后,国家先后5次上调棉花收购价格,每担标准级(327)皮辊棉达到300元,棉花生产开始回升。特别是1990年,省内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到1991年,全省植棉面积达到119.32万公顷,总产94.77万吨,面积和总产双超历史最高记录。同年,再次出现“卖棉难”。1992年尽管面积达124.80万公顷,但因棉铃虫大暴发,群众投入减少,棉花减产严重,总产仅65.85万吨。由于棉花减产,需求有较大缺口,1993年后国家又连续上调棉花收购价格,标准级(327)皮辊棉每担皮棉价格1993年为330元,1994年达到544元,1995年达到700元。由于价格的提高,调动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棉花面积随之扩大,加上全省大打围歼棉铃虫的人民战争,棉铃虫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棉花生产逐渐恢复。1995年,全省植棉面积100万公顷,总产为77万吨,基本接近正常年景水平(河南历年棉花生产情况见表3-2-8)。
2.油菜。油菜在东汉时,中原已有种植,但产量很低,当时有“五升菜籽满地黄,收罢菜籽种早粮”的谚语。到20世纪30年代,河南油菜种植面积在6.67万公顷左右。到1949年种植面积下降到5.27万公顷,总产量为1.8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种植面积6.20万公顷,

表3-2-8 1949年—1995年河南省棉花生产基本情况

单位:万公顷、公斤/亩、吨

年 度面 积亩 产总 产年 度面 积亩 产总 产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44.92
51.65
67.86
73.44
70.87
73.42
80.16
87.82
86.87
82.93
83.19
79.41
39.53
33.84
49.29
56.68
53.20
56.32
63.35
61.99
59.83
59.81
61.77
61.82
10
11
12
12
12
13
14
11
14
19
18
14
9
8
7
14
17
29
27
25
25
32
26
26
62 910
79 350
115 355
132 170
122 345
136 390
167 410
140 170
176 605
234 900
216 285
160 845
49 585
40 420
49 390
116 965
135 910
240 800
258 295
225 715
221 890
282 905
239 205
235 140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61.69
64.48
61.38
60.81
61.15
61.21
55.51
62.67
64.15
75.37
79.38
116.23
81.43
61.96
71.75
91.60
83.61
82.30
119.32
124.80
97.4
96.67
100
36
31
29
24
24
25
24
43
37
28
53
50
45
43
53
46
42
55
53
36
45
43
51
331 825
300 690
262 650
215 925
216 070
224 220
198 360
406 155
355 045
320 410
632 365
868 865
547 300
398 600
570 000
637 087
527 156
676 100
947 700
658 500
660 100
628 100
770 000

表3-2-9 河南省油菜历年面积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公斤

项 目
年 份
面积总产亩产项 目
年 份
面积总产亩产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5.27
5.80
3.73
6.20
4.73
3.73
5.67
3.07
3.73
2.07
2.20
2.27
1.60
1.00
1.00
2.20
2.33
3.33
1.53
1.67
2.73
2.73
2.40
3.53
1.08
2.00
1.50
1.80
1.40
1.70
1.20
0.50
0.60
0.80
0.70
0.50
0.20
0.10
0.20
0.40
0.90
0.50
0.50
0.60
0.90
0.90
1.00
1.90
23
24
27
19
20
30
14
10
10
25
22
15
9
8
23
11
26
11
20
23
21
23
27
37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0.00
10.53
13.33
13.47
8.73
17.20
18.67
22.20
25.60
20.67
17.27
12.20
18
26.07
29.07
31.13
24.73
22.60
24.67
19.80
20.20
23.60
27.40
6.00
3.20
7.20
6.90
3.10
7.40
12.90
13.40
19.60
25.20
20.40
12.00
21.30
31.60
45.30
8.60
22.60
31.90
21.40
23.40
30.60
28.70
43.50
40
20
36
35
24
29
46
40
51
82
74
66
79
81
104
18
61
94
58
79
101
81
105
亩产19公斤,总产量1.8万吨,因产量低,1957年种植面积下降至3.73万公顷,亩产10公斤,总产量0.6万吨。生产最差的是1962年,面积仅1万公顷,亩产只有8公斤,总产量0.12万吨。1965年面积恢复到2.33万公顷,亩产26公斤,总产量0.9万吨。20世纪70—80年代生产发展较快,1973年种植面积突破6.67万公顷,1976年突破13.33万公顷。1978年种植面积17.20万公顷,亩产29公斤,总产量743万吨。中共十一届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1980年种植面积突破20万公顷。1987年种植面积达29.1万公顷,亩产104公斤,总产量45.32万吨,与1978年比,分别增长69%、258%、509%;与1952年比,分别增长3.6倍、4.4倍和24.4倍,创历史最好水平。
“八五”期间,全省油菜总面积115.68万公顷,年均23.13万公顷,总产147.66万吨,平均亩产85.1公斤,与“七五”相比,分别减少19.77万公顷,减少15.5%,增加7.66万吨,增长5.5%,亩产增长15.3公斤,增长21.9%。(历年来油菜生产情况见表3-2-9)。
3.花生。河南省种植花生始于16世纪末,到18世纪,全省已广为种植,成为沙区主要作物。据《申报》1919年12月载:“河南豫东一带,地势平衍,黄河径流之故道数百里,多系沙碛、不毛之区,五谷不宜,唯植落花生尚有收获。洋花生实粒肥硕,收获较丰,种收较易,民间乐种。亩收成可得百余斤,利比五谷优厚”。河南省花生输出始于1912年,主要以开封为集散中心,通过上海、广州、香港、青岛等口岸输出南洋及欧美各国,曾成为历史上河南大宗出口商品之一。1936年种植面积达22.57万公顷,总产25万吨,亩产107公斤。抗日战争期间,花生总产一直没有突破10万吨,1942年总产量低,仅2.96万吨。1945年以后,花生种植面积回升到10万公顷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因地制宜发展油料生产,1957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8.8万公顷,比1952年扩大10.7万公顷;总产量23.3万吨,比1952年增加8.9万吨,增产61.5%。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花生生产滑坡,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在6.67万公顷上下徘徊,亩产很少突破50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花生生产迅速得到恢复,政府多次提高收购价格,广大科技人员不断研究推广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使花生生产持续发展。1985年种植面积首次突破33.33万公顷,亩产突破100公斤,总产增加到60万吨。1995年花生面积发展到76.7万公顷,亩产203公斤,总产达到233.7万吨,花生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历年来花生生产情况见表3-2-10。

表3-2-10 历年来花生面积和产量

单位:万公顷、公斤/亩、吨

年 度播种面积亩 产总 产年 度播种面积亩 产总 产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0.6
12.3
17.9
18.1
17.5
17.8
18.7
24.9
28.8
25.9
24.2
11.1
9.2
7.8
7.7
17.2
14.4
12.5
12.2
9.1
8.2
6.0
8.0
8.3
44
53
56
54
56
62
63
61
54
60
50
20
32
27
30
24
44
46
43
36
42
64
52
47
68 865
98 345
148 420
144 505
145 595
161 555
175 915
226 335
233 200
233 245
180 410
33 265
44 630
31 230
33 910
60 205
94 355
86 280
77 985
49 510
50 540
57 290
63 050
58 750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7.7
7.2
6.5
5.7
4.7
6.5
14.0
20.7
19.6
14.5
14.1
19.1
36.0
37.9
40.9
43.4
43.5
44.1
44.9
48.2
59.6
75.7
76.7
55
61
44
41
61
67
64
80
63
64
96
109
111
94
124
122
137
160
150
131.8
174.4
153.3
203
62 630
65 600
42 555
34 670
43 045
64 950
133 905
247 595
185 125
139 080
401 995
312 235
600 300
530 680
762 800
764 428
893 561
1 060 000
1 006 000
952 257
1 660 000
1 798 000
2 336 500

4.芝麻。河南种植芝麻,历史悠久,传说公元前1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时,居住在汝南县的部落,已开始种植芝麻。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入,农产品商品化的扩大,河南芝麻种植日益发展,成为出口的主要物资。据《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931—1937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为38.97万公顷和23.3万吨,分别占全国种植面积、总产的27.2%和27.7%,1938—1947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为28.72万公顷和1.09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9.5%和29.4%。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芝麻生产的发展经历了迅速发展、大幅度下降和逐渐回升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芝麻生产曾一度发展较快,1953年播种面积40.07万公顷,总产达到18.93万吨,总产创解放以来的最高记录。以后由于遭受了连续的自然灾害和极左思想的影响,到1961年面积下降到19.55万公顷,总产4.46万吨。随后经过三年调整,芝麻生产略有回升,但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以后,芝麻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75年面积下降到18.03万公顷,总产3.92万吨,从1965年到1977年的13年间,总产徘徊在5 000吨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棉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的温饱问题大部分地区初步得以解决,芝麻生产出现了第三次回升。1981年全省播种面积29.1万公顷,总产17.5万吨,平均亩产40.5公斤,单产创解放以来历史最高记录。之后,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多万公顷左右。但亩产有一定提高。
1986—1990年全省平均种植芝麻面积、总产、单产分别为24.04万公顷、12.02万吨和33公斤,1991—1995年分别为23.12万公顷、15.99万吨和46公斤(见表3-2-11)。

表3-2-11 河南省芝麻历年面积、产量统计

单位:万公顷、吨、公斤/亩

年 份面 积总 产亩 产
1949
1950—1951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39.97
37.44
36.68
25.39
20.43
18.96
18.45
23.81
29.15
24.04
23.12
156 285
137 343
111 287
72 402
46 723
71 785
66 309
49 259
11 476
120 220
159 915
26
24
20
19
15
25
24
14
26
33
46

5.烟草。河南省烟草种植历史悠久。而且所产烟叶品质优良,香味浓郁,中外驰名,是国家主要的烟草基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扶持烟叶生产,保证烟农的合理收入,使烤烟生产有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除1953年外),每年种植烤烟面积均在6.67万公顷以上。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亲临许昌地区襄城县视察,毛泽东主席看到大面积的烟田高兴地称赞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鼓舞了全省烟农,促进了烟叶生产的发展。之后由于浮夸风盛行,烟叶生产连年下降。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促进烟叶的发展,1963年全省普遍实行了奖售粮食的政策,斤烟斤粮优质多奖。每50公斤烤烟奖售粮食50公斤、化肥10公斤;每50公斤晒烟奖售化肥10公斤。在政策的鼓舞下,调动了农民种烟的积极性。全省种烟面积回升到6.33万公顷,总产量回升到6.73万吨。
进入70年代,市场对烟叶需求量增大,烤烟生产发展较快,1976年烟田面积发展到10.80万公顷,总产量达27.82万吨。但由于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出现烟叶品质下降,造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氮、磷、钾的比例失调,种植密度过大,品种混杂退化和烟田布局不合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一系列富民强国政策,有效地调动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烤烟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以后,省烟草管理部门制定了主攻质量优质适产的方针,通过进行土壤普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训烟叶栽培烘烤及分级技术人员等措施,烤烟质量明显提高。1978年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13.67万公顷,烤烟产量达到29.37万吨。1980年各地改进技术措施,临颖县采取烟田控制施氮肥,增施钾肥,每亩施硫酸钾7~9公斤,更换品种,烟叶商品等级有显著提高。
1984年为改进烟叶品质,陕县、密县、襄县、邓县、禹县、临颍、郏县、许昌等8个主产县建立了优、稳、低”协作区,有烟田面积5.33万公顷,占8县烟田的57%,占全省烟田的21%,平均亩产达171公斤,亩产值为350元,比上年每亩净增75元。1985年全省种烟面积发展到25.1万公顷,总产量53.88万吨。对种植密度也进行了调整,许昌平原地区亩栽1 300株以下的占15%,亩栽1 300~1 500株的占26%,平均单叶重量7.2克。1987年全省烟田面积19.64万公顷,总产量40万吨,比1978年增长34%,1979—1985年,国家供销合作社、农林工作部和轻工部在全国建立41个烤烟基地县,其中河南省有许昌、襄城、禹县、长葛、郏县、临颍、郾城、叶县、宝丰、鲁山10个县。到1987年,全省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16.5万公顷,产量达到35.75万吨。
1989年以后,由于出现了“卖烟难”,种植面积有所下降。1991年全省烟叶生产由于主产区领导的高度重视,狠抓播种面积的落实,1991年全省烟叶种植面积回升较快。针对前几年烟叶生产出现的滑坡,各地普遍推广了“红花大金元”、“NC89”等优良品种。同时,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不少地区还实行区域化联片种植。全省烟叶总产量达到45万吨,比1990年增长12.5%。
1995年,全省烤烟生产由于受前几年“卖难”和种植效益一直低而不稳的影响,种植面积继续下降至近15年来最低水平。因此,尽管各地在生产中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全省烟叶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到近4年来最高水平的1 770公斤,但总产量只有21.82万吨,仅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41.3%。生产上的连续滑坡,使1995年全省烟叶供应出现偏紧态势。
许昌和平顶山等地区(许昌、襄城、郾城、禹县、临汝、郏县、宝丰、舞阳、鲁山、叶县、长葛、临颍) 13个县市生产的烤烟,由于品质优良,从50年代起就作为上海烟厂生产“中华”、“熊猫”等名牌香烟的主要原料。
河南省烤烟担负着全国100多家烟厂的原料供应和调剂任务,并出口20多个国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 (一)粮食作物   (三)其他作物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辽宁省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烤烟、甜菜、芦笋等作物,这些都是主要工业原料。

☚ 3.小麦   1.棉花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1.亚麻。黑龙江省种植的亚麻是纤维用亚麻,一年生, 茎细高, 不分茎, 纤维细长, 质佳, 是优良的纺织原料。黑龙江省种植亚麻始于1913年, 1926年开始用亚麻纤维制线, 产品主要销往日本。1931年东北沦陷以后, 日本为掠夺亚麻原料, 强迫农民种植, 种植面积由1936年的1万公顷, 扩大到1945年的5.15万公顷。1935—1945年建成19座亚麻原料厂,纤维运往日本深加工。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初在苏联援助下, 建成了哈尔滨亚麻纺织厂, 亚麻种植业迅速发展。全省有44个县种植亚麻, 1995年面积达10万公顷, 公顷产量3 195公斤, 总产32.1万吨。种植面积和纤维产量均占全国的85%, 亚麻纱、亚麻布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85%。
亚麻是黑龙江省工农业的主要资源优势。抗战胜利前, 黑龙江地区种植的亚麻品种较少。1931年由苏联引进 “贝尔纳”、“贝尔纳1号”、“美国1号”。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从 “贝尔纳1号” 中选出 “哈系384”、“哈系419”和 “华光1号” 等品种。新中国成立后, 加强了亚麻品种的选育工作。形成了黑龙江省两大亚麻系列品种, 即黑亚号亚麻和双亚号亚麻。黑亚号亚麻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系列亚麻品种的总称。1968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出黑亚1号品种, 后又选育出黑亚2、3、4、5、6、7、8、9号品种。其中以黑亚3、4、7号三个品种最为著名。黑亚3号1976年审定推广。长纤维率和纤维号高, 生育期和株高适中, 适宜栽培地区广, 1990年前的10年间是全省的主栽品种, 获国家科技发明奖。黑亚4号的原茎产量、纤维含量、长纤维率、纤维号、生育日数都与黑亚3号接近, 突出特点是耐盐碱, 是西部盐碱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1989年审定推广的黑亚7号, 属丰产稳产型品种, 已成为一些亚麻产区的当家品种。双亚号亚麻,是黑龙江省亚麻工业原料研究所选育的一系列亚麻品种的总称。有双亚1、2、3、4号四个品种, 代表品种是“双亚1号” 品种, 1987年审定推广。生育日数74天, 株高100厘米左右。平均每公顷产原茎6 450公斤, 种子525公斤。苗期抗病性强, 不感锈病、抗旱、抗倒伏, 是全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进入90年代又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 引进法国新品种 “阿尔丹”, 经过三年示范推广, 到1995年面积达到1.3万公顷。
2.大麻。种植历史悠久。麻纤维用于纺织, 打绳索, 麻籽用于榨油。过去各地种植的大麻, 大都是延续多年的当地农家品种。推广的品种有五常40号和临江大麻等品种。
3.苘麻。俗称青麻。纤维能与黄麻混纺织麻袋、打绳索。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有种植。50年代,平均每年种植0.3万公顷左右。60—70年代, 种植面积上升到0.8万公顷左右。进入80年代, 由于化纤、亚麻的发展, 种植面积急剧减少, 到1990年已很少种植。
4.甜菜。黑龙江省种植的甜菜是糖用甜菜, 生产的甜菜块根是制糖原料。早期甜菜种子由俄国、日本、苏联、波兰等国引进种植。后通过杂交选育, 培育适合本省的品种。到1963年采种达3 000多吨, 基本实现自给。80年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呼兰甜菜研究所和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 分别培育出甜研号甜菜品种和双丰号甜菜系列品种。甜研号甜菜品种有: “甜研4号”、“甜研301”、“甜研302”、“甜研202”、“甜研201”等。“甜研4号”是以波兰甜菜为父母本杂交后再与美国甜菜重复自然杂交, 系统选择育成的品种。叶柄粗壮, 叶片肥大多皱褶, 根圆锥形, 根皮白色, 肉质紧密, 抗褐斑病, 根产量高, 含糖率中等。“甜研201”是采用种子混收法的雄性不育型杂交种, 1987年审定推广。双丰号甜菜品种有:“双丰单粒1号”、“双丰” 1号、5号、8号、304、308、309等。“双丰8号” 以波兰品种为母本, 美国品种为父本, 自然杂交系选育成。幼苗生长势强, 植株较矮, 叶丛后期呈匍匐状, 叶柄较短, 叶数较多,根圆锥型, 黄白色, 根头小, 根皮粗糙肉质紧密, 抗褐斑病, 根产量高, 含糖率中上等。
1995年, 全省普及了高产高糖的甜研303~304甜菜品种为主栽品种。全省甜菜块根含糖量达到17.37%。
5.烟草。黑龙江省种植的烟草分两种, 有晒烟和烤烟。晒烟种植始于清代, 以晾晒方式干燥, 俗称黄烟。最早在宁古塔 (今宁安市)、卜奎 (今齐齐哈尔)有种植, 种植者多为流人, 顺治年间 (1644—1661年)颁布劝农抬垦令, 移民带入烟籽零星种植。到清朝末年全境招民放垦, 山东、河北移民增多, 晒烟种植较为普遍。进入集市贸易的晒烟辫以庹计量,称为“庹烟”。湖头烟、庹烟为清代贡品。晒烟较为著名的有尚志的“亚布力” 烟, 林口的“刁翎” 烟,宁安的“簸箕掌”, 泰来的 “汤池”, 富锦的 “头林”烟。晒烟的主要栽培品种有穆棱的 “琥珀香”, 尚志的“一朵花”, 海林县的 “大红花”, 安达的 “蛤蟆烟”, 还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科所育成的“龙烟2号”等地方良种。
黑龙江地区1904年开始出现卷烟生产, 1909年成立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烤烟品种主要是国外和省外引进品种。30年代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依尔路、奥路欧;50年代引进山东省的大柳叶、大金黄、小白金等;60—70年代引进多叶品种, 产量较高, 品质不佳。进入80年代, 以提高烟叶品质为主, 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G140、G28、G80、NC82、NC89等品种。还从云南省引进红花大金元, 从辽宁省引进辽烟12号, 从山东省引进偏金黄等烤烟品种。黑龙江地区, 烤烟栽培历史较短, 但发展很快, 90年代已成为全国六大产烟区之一, 烟叶调出量居全国第三位,销往国内27个省市, 并出口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6.向日葵。俗名葵花。清代光绪年间开始种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黑龙江省种植的向日葵有食用、油用和兼用三种类型。1955年以前种植的都是食用型品种。1955年开始引入含油率高的油用型品种。全省各县市均种植向日葵, 主产区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种植面积较大的有泰来、依安、肇东、拜泉、龙江、肇州、明水、青冈、甘南等县市。种植的主要品种有, 1957年以前种植农家食用品种 “黑老鸹嘴”、“甘南大喀” “三道眉”等。1957年开始推广苏联3号、匈牙利1号、匈牙利4号、苏联10号、草原人5个品种。1981年从罗马尼亚引进列克尔德油用向日葵品种, 1986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先进工作者”为推广品种, 主栽品种油用型有 “先进工作者”和本省新育出的龙葵杂一号。食用型有黑老鸹嘴、甘南大喀、甘葵一号等品种。
7.油菜。1956年黑龙江省开始种植油菜, 到1962年, 主栽品种是 “青海小黑油菜” 和 “胜利油菜”, 1975年以后主要种植品种是 “门源油菜”。1978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从全国油菜区域试验中筛选出 “门源3号” 品种, 1978年从青海省引入加拿大低芥酸油菜品种 “奥罗”。1982年以后, 又陆续引入一批加拿大 “双低”油菜品种, 经过试验、示范, 1985—1990年, 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先后推广了 “托尔”、“黑金特”、“威干特”、“皮威特”4个品种。1995年新从加拿大引进的 “劳格保” 油菜品种, 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 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60%以上。
8.大麦。大麦在黑龙江省种植历史较久, 特别是清代后期开禁放垦以后, 大麦成为黑龙江省北部和中部地区仅次于小麦和大豆的重要栽培作物。80年代以来, 种植的品种有引种国外的黑引瑞、垦引墨和本省选育出的啤酒大麦新品种81原306和81原209等品种。
9.啤酒花。又名酵母花、面包花、忽布花。是酿造啤酒和制作面包的发酵原料。在清末修建中东铁路时, 由俄国人引至尚志县一面坡一带种植。1904年一面坡建立中东啤酒公司, 1924年开办啤酒花种植园。新中国成立后, 扩种到阿城、五常、宁安、鸡东等地。

☚ (一)粮食作物   (三)园艺作物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福建大宗经济作物主要有蔗、麻、烟、油菜、花生等, 品种数量共有1 709种。
1.甘蔗。福建种蔗有2 000多年的历史, 是国内主产蔗区之一。保存品种资源689个,其中:地方品种有277个(包括野生种82个);引进品种412个。主要有竹蔗,东爪哇2 878、2 853、2 725、2 925,台糖134、703、70/611和粤糖54/474,闽糖77/208、桂糖11号、福引79-9、79-8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南亚热带区、中亚热带区的福州、闽侯、宁德、福安等25个县(市) 区。特优新品种有:
(1) 新台糖10号。中早熟品种,植株直立,抗风不倒伏,宿根性好,连续2年保持丰产。耐盐碱,抗病虫害能力强。高产田亩产9吨,含糖分16%。
(2) 福农79/23。中晚熟品种,萌芽率和分蘖率高,早中期生长迅速,宿根性好,高产田单产9吨,含糖分15%。
(3) 闽糖76/2。中晚熟品种,较抗风抗倒和抗病虫,丘陵旱地表现更为突出。高产田亩产9吨,含糖分14.5%。
2.黄红麻。品种资源约50个。分布在沿海一年三熟地区的木兰溪、九龙江、晋江流域及闽江下游一带,以莆田、南安、龙海、漳浦、云霄等县市最多,约占全省70%以上。特优新品种有:
(1) 闽红82/34。红麻, 高产优质, 国家商业部、农业部确定为目前全国当家品种, 最高产量每公顷4吨。
(2) 福红1号。红麻,福建农学院生物遗传所1992年选育新品种,表现极早熟、高产、优质,亩产300公斤。
(3) 福红2号。红麻,迟熟品种,丰产性好,单产可比青皮3号增产15%—22%。
3.烟草。品种资源30多个,以烤烟为主,晒烟次之。为我国最早种植烤烟的7个省区之一。
福建烤烟属“清香型”,烟叶颜色金黄,组织细微,光泽鲜明,油分、尼古丁含量适中,上等烟比例常年在10%左右。闽西主栽“特色401”、“永定一号”, 种植30多年,面积最大1万多公顷,单产每公顷1.5吨;闽南主栽“大黄金”,面积0.8万公顷,每公顷1.2吨。斯佩特G28、T206、云长一号,特字8号等新良种,正在示范扩大推广中。
4. 油菜。福建油菜品种资源有594个。其中: 甘蓝型油菜510个,白菜型84个。油菜主要分布在福州、南平、宁德三个地市,占油菜总面积的70%。
5.花生。福建花生品种资源有346个。其中:地方品种98个,外省引进186个,国外引进62个。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五个市,占全省花生面积的87%。

☚ (一)粮食作物   (三)蔬菜作物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福建具有热带、亚热带兼有多种温带作物适生的气候条件,甘蔗、油料、蔬菜、食用菌、烤烟和花卉等是全国重要生产基地。漳州水仙花,古田、罗源食用菌,成为主要出口创汇产品。1995年蘑菇、水仙花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0%和90%以上,居第1位。甘蔗居第4位,产量占10%。福建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见表4-2-2。

表4-2-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公顷、万吨

项目
年份
油 料甘 蔗烟 草茶 叶水 果食用菌麻 类
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
1952
1957
1963
1970
1978
1985
1990
1995
9.38
10.66
8.45
8.15
10.84
10.57
11.19
11.82
9.89
9.39
9.09
11.14
13.80
17.39
17. 66
23.28
1.80
2.48
1.60
2.58
4.27
7.33
4.99
3.75
71.26
123.55
73.45
125.45
288.00
536.67
344.28
248.60
0.73
0.64
0.77
0.56
1.30
3.06
3.74
4.2
0.76
0.64
0.76
0.52
1.40
3.73
5.0
5.89
2.31
3.54
3.10
5.13
9.41
12.22
11.67
13.2
0.49
0.69
0.47
1.04
2.03
4.05
5.82
9.45
1.2
2.52
2.78
4.03
7.08
14.14
29.83
53.23
6.01
11.77
5.88
11.04
10.09
29.41
75.78
239.2







0.12
0.80
1.25
2.10
4.3
13.5
16.1
38.2
0.74
0.64
0.50
0. 38
0.53
0.71
0.16
0.08
1.35
1.41
1.01
1.11
1.62
1.58
0. 36
0.18

1.甘蔗。福建是全国蔗糖主要产区之一。1949年全省种蔗5 713公顷,产量15万吨,亩产仅1 720公斤,食糖需要进口。新中国成立后,蔗糖生产虽经起伏,但发展很快。1952年种植1.80万公顷,总产713万吨,产糖6.98万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2倍,糖总产增加2.8倍。1978年全省甘蔗发展到4.27万公顷,总产288万吨,产糖33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蔗糖政策,新技术和科技成果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应用,1985年甘蔗有7.33万公顷,总产536.67万吨,产糖52.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国第三大蔗糖产区。80年代开始全省的甘蔗平均单产超5吨,居全国首位。1986年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甘蔗价格政策未能及时调整,甘蔗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出现连续滑坡。1995年,全省种蔗3.75万公顷,总产248.6万吨,产糖降到18万吨。
2.食用菌。福建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食用菌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前以自然的野生栽培为主。50年代开始利用牛粪代替马粪种蘑菇获得成功。70年代推广银耳新菌种和袋栽新工艺,促进银耳生产发展。80年代实行技术革新、工具改革,袋栽代替瓶栽,利用木屑代料栽培香菇获得成功,菌种质量有了新的突破,灵芝、猴头菇、蜜环菌、金针菇、竹荪等栽培成功,加速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1995年食用菌产量38.24万吨,总产值24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宁德、南平、三明、莆田和福州五个地市为主产区,古田、屏南、建瓯、南平、尤溪、罗源、仙游、晋江、龙海、南安等为主产县市。
3.烟草。福建烟草有烤烟和晒晾烟。1949年全省种植1.01万公顷,总产量1.06万吨。70年代种植面积变化不大。80年代开始发展,1982年2.71万公顷,总产3.62万吨。其中,烤烟2.48万公顷,总产3.39万吨;晒烟2 313公顷、产量2 300吨。随后烟草几经起落到90年代又有新发展。1995年全省烤烟4.2万公顷,产量5.89万吨,上等烟占64.54%。福建烟叶品质较好,以色泽金黄、组织细致、油分足、燃烧性好、香气浓而闻名,尤以上等烟比例大而冠于全国。永定县是最大的烤烟产地,1987年种植7 700多公顷,总产646.8吨,所产烟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是全国三大烟类中的“清香型”代表,特需卷烟、高级香烟的重要配方材料。
4.油料。福建油料主要有花生和油菜。
(1)花生。福建油料生产以花生为主,常年产量占油料总产的90%以上。1995年种植面积9.77万公顷,比1949年的5.77万公顷,增长69.3%;亩产146公斤,比1949年的57公斤增长98.6%;总产21.35万吨,增长95%。花生生产发展的技术:
❶品种改良,70年代前大力推广省内外优良品种;70年代后重点推广一批引进、选育的高产抗病良种。80年代花生单产突破100公斤以上;
❷实行水旱轮作,提倡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改良土壤,花期根外喷施磷钾肥和钼肥,综合防治病虫害。花生单产在华南三省中居于首位。福建花生一年可种植两季,春花生占85%—90%主要供榨油;秋花生占5%—10%,主要供留种。花生集中在闽东南沿海一带,漳浦、同安、晋江、惠安、莆田、南安、福清等11个主产县,面积和产量占全省80%以上,商品花生占全省95%以上。
(2)油菜。油菜籽在福建油料生产中居第2位,是山区食油的主要来源之一。油菜是冬季油料作物,沿海平原到内陆山区都有种植。常年产量占油料总产量的8%—10%。1995年种植1.89万公顷, 比1949年的2.693万公顷下降30%;亩产63公斤,增长1.8倍;总产1.79万吨,增长98.2%。46年中种植最多的是1972年达5.2万公顷,总产高达1.57万吨;种植最少的是1968年仅1万公顷;亩产最低的是1961年的10.5公斤,总产仅2550吨。发展不快的原因,冬旱春雨不良气候不利于油菜生长外,加上耕作粗放,单产低。另一方面油菜品种芥酸含量高,菜油质量差,群众不喜欢食用。80年代虽开始示范推广低芥酸甘兰型油菜,但种油菜效益仍然不高。总产量超过1000吨的有福鼎、浦城、长汀、霞浦、闽侯和仙游等县。
5.黄红麻。福建种植黄红麻历史虽然悠久,新中国成立前,面积不大,技术落后, 单产低。1949年全省黄红麻仅800公顷,单产88.5公斤,总产1090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黄红麻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66年种植6466公顷、单产提高到188.5公斤、总产0.8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7倍、1.12倍和67.8%。随着品种改良,至1977年黄红麻保持在6000公顷,单产提高到318.5公斤,总产达2.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后黄红麻比较效益低,市场需求减少,面积与产量逐年锐减,1995年降至800公顷、0.13万吨。
6.花卉。福建早在唐末五代(905—906年)就有荷花的栽培,品种达30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各市县设置了园林管理机构、科研所和花木苗圃, 并在福州、厦门分别建立树木园和园林植物园。进入80年代,福建农学院、省农科院和省热作所等先后建立了花卉研究室,从事花卉和观赏植物的引种、栽培、研究、开发工作。全省各地花卉栽培日益兴旺, 栽培的有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木本和球茎与宿根类花卉,还有仙人掌与多肉植物以及古榕盆景, 一年四季鲜花常开。花卉种类除大量栽培的水仙花、山茶花、兰花、白玉兰、茉莉花、铁树等主要花种外,还有桂花、含笑、木兰、瑞香、棕竹、假槟榔、南洋杉、仙人球、多肉植物、玫瑰、三角梅、菊花和盆景等。福州、厦门和罗源等地建立鲜切花基地,产品销往京、沪等地。全省从事花卉专业化生产的场、圃几百个。1995年全省花卉面积1000公顷,生产各种花卉5000万株,盆景5万盆。
☚ (一)粮食作物   (三)果、茶、橡胶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广东经济作物种类多,经济效益好,生产水平较高。甘蔗、花生、茶叶、烟叶、蚕桑、黄红麻、蔬菜、花卉等,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甘蔗、蔬菜、花卉更居前列。1992年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8.79万公顷(未含水果,下同),其中甘蔗、花生、蔬菜三项约占120万公顷。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43.14%。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见表4-2-2。

表4-2-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表

单位:千公顷、万吨

项 目糖 蔗花 生黄 红 麻黄 红 烟蔬 菜
面积总产面积总产面积总产面积总产面积总产
1952年
1965年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2年
59.93
148.55
172.64
295.22
279.82
307.43
265.47
637.93
835.42
1 831.40
2 093.46
2 271.06
133.58
287.89
324.41
363.85
323.97
314.59
13.20
25.97
35.17
57.07
57.95
60.30
8.07
17.71
63.29
38.87
4.84
6.35
1.44
3.99
18.07
11.30
1.04
1.88
15.69
20.19
46.13
36.84
45.70
52.72
1.63
2.08
4.73
4.89
7.08
8.62
75.00

182.80
317.21
517.33
631.25
105



976.83
1 203.54

1. 糖蔗。广东是全国最主要的糖蔗产区。1992年种植面积30.742万公顷,每公顷产量73 875公斤,总产2 271万吨,占全国糖蔗总产量27.16%。单产和总产居全国首位,面积居第二位。平均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市有8个:广州、东莞、中山、佛山、珠海、肇庆、汕头、揭阳,单产最高的县为番禺、顺德、四会、斗门、高要、怀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省政府对糖蔗生产十分重视,使广东糖蔗生产得到稳步发展。1958年全省糖蔗面积达到9.684万公顷,总产479. 5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2.5倍和6. 1倍,为甘蔗生产的第一个高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紧张,广东糖蔗生产受到影响,1962年全省糖蔗面积降至6. 149万公顷,总产量降至180.6万吨。经过三年经济困难和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粮食连片获得丰收。1963—1964年,省政府对超产糖实行议价收购或换购政策,调动了农民种蔗积极性,广东糖蔗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全省糖蔗面积上升至14. 85万公顷,糖蔗总产增至637. 93万吨,分别比1962年增长1.4倍和2. 5倍。文化大革命10年间,广东糖蔗生产再次受到挫折,面积虽有所增长,但单产提高很少。1976年与1966年相比,面积增4.66万公顷,增长32%,单产从2.4吨提高到2.5吨,10年仅提高0.1吨。
1980年以后,广东全面推广“地膜蔗”新技术,开展“水田蔗亩产吨糖”、“旱地蔗亩产糖蔗5吨”的创高产竞赛活动,糖蔗生产处于发展黄金时期。1985年全省糖蔗面积达到29. 52万公顷,比1980年增长一倍,每公顷产量62 025公斤,增长8.3%,总产1831.4万吨,增长1. 2倍。1992年发展至30. 74万公顷,每公顷73 872公斤,总产达2271.05万吨。
各地均有种植糖蔗的习惯,以汕头、惠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种植历史最长,珠江三角洲曾是广东最大的糖蔗产区,1985年以来,珠江三角洲糖蔗已向粤西迁移,目前以湛江种植面积最大,其次为广州、珠海、阳江、江门市。1992年湛江糖蔗面积16.044万公顷,占全省糖蔗面积52%。每公顷产量以广州和东莞两市最高,广州116 935公斤,东莞107 675公斤。其中广州的番禺县实现了亩产(1/15公顷)吨糖,为全国糖蔗单产水平最高的县。
2. 花生。广东是全国10个花生主产省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山东、河南,居全国第3位。民国中期,全省花生面积已达10万公顷,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种植花生的面积稳步扩大,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幅度提高。1992年,全省花生面积31.458万公顷,单产1917公斤,总产60. 30万吨。种植面积超过2万公顷的市有肇庆、茂名、湛江、清远、惠州、江门、韶关市。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市有汕头、中山、佛山、茂名、揭阳、韶关、潮州、东莞、广州等9个市。广东花生单产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1992年除澄海县单产超3 300公斤,其余均在3 000公斤以下。
花生于明代中叶从东南亚引进,历史上多种植在旱田,且种一造。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向水田发展,并推广花生与其他作物多种轮作,形成水田轮作制与旱坡地轮作制。在栽培技术上也进行一系列改进。50年代总结群众高产栽培经验,改革大畦疏株,单粒播种。60年代,推广以密植全苗为主要内容的栽培技术,实行双粒植。70年代,省农业厅在总结澄海、电白等地的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密植全苗栽培技术,全面推广矮壮苗高产栽培技术。80年代,在全省推广以防锈病为中心的高产栽培技术,春花生地膜覆盖技术等,对花生单产的提高均起到良好作用。
3. 茶叶。广东茶叶生产历史悠久,19世纪中叶,全省茶园面积已超过2万公顷,年产茶8 000多吨。新中国成立后,广东茶叶生产得到发展。1949年全省茶园面积只有0. 54万公顷,1968年达到2. 7万公顷。70年代,广东农民掀起辟山种茶高潮。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至3. 825万公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茶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国营茶场也实行了分户经营办家庭茶场的体制改革,茶农积极性高涨,应用茶叶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单产不断提高,品质稳步上升。1992年全省茶园面积达4. 28万公顷,总产2.87万吨。清远、梅州面积最大,超过6 000公顷,其次为肇庆、河源、潮州、揭阳,面积4 000—5 000公顷,总产最高为清远,其次为肇庆、梅州。茶叶出口逐年增加。1982年出口5 029吨,1989年出口5. 23万吨,为新中国成立后出口量最大的年份。1990年至1992年出口量3—4万吨。
广东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茶类生产区,北回归线以南,东江以西地带为红茶产区,东江以东地带为乌龙茶区,北回归线以北为绿茶区。
4. 蚕桑。广东蚕桑生产已有2000多年历史,并创下了“桑基鱼塘”的种养业良性循环的经验。1925年全省桑地面积达9. 77万公顷,年产鲜茧9万吨,生丝6千吨,占全国生丝总产三分之一,外销量占全国近半数。民国中、后期,广东蚕桑生产一直衰落,至1949年全省桑地面积仅剩1. 518万公顷,蚕茧产量仅有5 100吨。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恢复、稳步发展方针,建立生产、技术指导机构,改良品种,使蚕桑生产迅速恢复,稳步上升。1985年全省桑地面积恢复到2.02万公顷,蚕茧产量26 889吨,与1949年相比,面积增长33. 1%,蚕茧产量增加21 789吨,增长4. 27倍。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商品农业发展,种桑养蚕比较效益低,蚕农转营他业,广东省蚕桑基地转移到粤北和粤西地区,但蚕桑生产仍呈上升趋势。1992年桑地面积3. 687万公顷,蚕茧产量45 805吨。其中粤北的韶关、清远,粤西的湛江、茂名、肇庆5市,桑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90%。
5. 黄红麻。广东曾是全国黄、红麻主产区。1978年全省种植面积6. 328万公顷,总产18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均为历史上最多年份,占居全国第 一。因种麻经济效益远不及其他经济作物,自1978年以后,面积逐年减少,1986年骤降至0. 968万公顷,总产3. 57万吨,1989年降至0.546万公顷,总产1.04万吨,1992年略回升至0. 635万公顷,总产1.88万吨。
广东种植黄麻历史较长,明朝中叶已有记述,粤西、粤中、粤东为主产区;红麻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的,由于红麻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种植面积已超过黄麻,主要分布于粤西,其次是粤东。1992年茂名市种植面积0. 202万公顷,总产0. 74万吨,肇庆市种植面积0. 198万公顷,总产0. 34万吨,两市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黄红麻的63%和57.5%。湛江、阳江、揭阳三市,种植面积也超500公顷,总产共计0.47万吨。
6. 蔬菜。广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蔬菜。1992年全省种植蔬菜面积62. 817万公顷,总产1 278万吨。面积、总产和产值冠全国各省。
广东蔬菜资源丰实,品种众多,市场上常见到的有根菜类、白菜类、芥菜类、甘蓝类、绿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薯芋类、水生菜类、香辛菜类、多年生菜类和食用菌类等14大类105个品种或变种。
改革开放前,广东蔬菜生产,主要是立足于省内市场的需求。195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只有7. 5万公顷,总产105万吨。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省政府积极扶持发展蔬菜生产,挖掘地方优质品种和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使广东蔬菜生产迅速发展,生产水平日益提高,198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发展至31. 721万公顷,1990年达51. 733万公顷,总产976. 83万吨,1992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又比1990年增长22%和23.2%,为1950年的9. 24倍和12. 17倍。为适应商品菜的发展,蔬菜加工保鲜厂应运而生。南海里水“宝鲜公司”从国外引进2条蔬菜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荷兰豆、马蹄、竹笋、青刀豆、蘑菇以及叶菜类蔬菜1万吨,产品销往美国、西欧等国家。珠海市珠江食品厂,引进了世界食品行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成年加工能力6万吨生产线,生产冷冻蔬菜、盐渍蔬菜、脱水蔬菜,产品全部销往日本。近几年来,广东除有大批优质蔬菜销往港澳地区外,每年还有100多万吨蔬菜运销北方大中城市。
7. 花卉。新中国成立后,广东花卉业发展很快。1958年陈毅到广州参观芳村花卉,留下“白云荔湾山水绿,芳村花地草木香”的诗句。陈村的金桔、鹤洞的盆景、小榄的盆菊扬名中外。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花卉业更加兴旺发达,传统的元宵花市更是盛况空前。仅广州元宵花档就有2 300多个,游人200多万人次,花市成交额200—300万元,佛山、中山、深圳、珠海、南海、顺德等市县的主干公路两旁,花场苗圃长达10多公里。1992年广东香花类产量84. 4吨。观赏花类种植面积0. 225万公顷,名贵赏花类2499公顷,盆景类115.47万盆。
广东花卉生产,在挖掘地方名贵品种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外和省外名贵品种。品种多、技艺高,有较强的竞争力,不仅省内有市场,且大量销往外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意大利等国家。1980年以来,广东花卉和观赏商品出口创汇每年都在500万美元以上,多的年份超过1 000万美元。
8. 烟叶。广东烟叶生产发展较快,1992年全省种植面积5. 272万公顷,单产1 635公斤,总产8. 62万吨。与1949年相比,面积增加4. 472万公顷,增长5. 6倍,总产增加 7. 71万吨,增长9. 5倍。
烟叶生产分黄烟和红烟两大类,黄烟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比红烟快。1992年与1949年相比,黄烟种植面积从3千公顷发展至3. 801万公顷,增加11. 7倍,总产从0.23万吨增加至6. 14万吨,增长25. 7倍;红烟种植面积从5 000公顷发展至1.471万公顷,增加1. 9倍,总产从0. 58万吨增加至2. 48万吨,增长3. 3倍。黄烟与红烟单产水平相近,1992年每公顷黄烟1620公斤,红烟1 680公斤。
广东各地均可种植烟叶,但黄烟生产主要在广东北部,红烟生产在南部。1992年烟叶种植面积最大为韶关市,达2. 51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47.7%,总产4.43万吨,占全省总产量51.4%。其次为梅州市,种植面积9 800公顷,总产1. 09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8.6%和13.3%。再次为清远市,面积5 001公顷,总产0. 72万吨;肇庆市面积4 460公顷,总产0. 80万吨;茂名市面积351万公顷,总产0. 73万吨;湛江市面积2 140公顷,总产0.36万吨;其他市都在1 000公顷以下。
9. 药材。广东具有发展多种南药的气候条件,南药生产主要是人工种植和野生采集。种植品种以巴戟、沙仁、金银花为多,199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1. 66万公顷,总产6.19万吨。
全省各地均可种植,1992年种植面积最多为肇庆市6 370公顷,其次为清远市3 450公顷,阳江市2 210公顷,佛山市1 310公顷,其他市都不超过1 000公顷。
此外,广东的热带作物也在全国占有较主要的地位。橡胶仅次于海南、云南,居全国第三位,香料作物和胡椒,仅次海南,居全国第二位。
☚ (一)粮食作物   (三)岭南水果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湖南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多, 主要的有棉花、麻类、茶叶、蚕桑、油菜、烤烟、甘蔗、蔬菜等。
1.棉花
。湖南的棉花主要分布在滨湖地区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 以常德、岳阳、益阳三地区为最多, 其面积占全省的80%左右。湖南棉田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滨湖沿江平原区棉田: 分布在湘北13县的滨湖、沿江冲积、湖积平原, 是植棉历史悠久的商品棉基地; 二类是丘陵稻田改棉田, 主要分布于湘江、澧水、沅水中上游的丘陵地带; 三类是丘陵旱土棉地, 分布在全省各县的丘陵山地, 较为分散.产量较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 湖南推广种植的棉花品种主要有: 岱字15号棉、鄂光棉、洞庭1号、岱红岱、湘杂棉1号、湘杂棉2号、苏杂棉1号、苏杂棉2号等。进入90年代以来, 全省主要推广省棉花所选育的湘杂棉系列, 大面积公顷产皮棉近3 000千克,为棉花生产登上新台阶做出了贡献。
2.麻类
。湖南种植的麻类作物主要是苎麻、黄麻和红麻。湖南地处亚热带, 全省各地的气候、土质条件均适宜种植苎麻, 历史上种植最多、产量较高的有沅江、汉寿、益阳、南县、华容、桃源等县。
全省有四大苎麻产区。
(1) 湘北苎麻产区。以洞庭湖冲积平原为主, 也包括邻近的一部分丘陵地带, 苎麻面积占全省60%以上, 产量占全省的85%左右。主产县有沅江、汉寿等县。
(2) 湘南苎麻产区。该区包括郴州、零陵地区和衡阳的一部分, 主产县有嘉禾、宜章、蓝山、耒阳等县。
(3) 湘东苎麻产区。包括湘潭、株洲的大部分地区。
(4) 湘西苎麻产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怀化、常德的一小部分。
湖南苎麻品种繁多, 农家品种资源在100个以上。主要推广品种有黄壳早、黑壳早、雅麻、白黑子青、芦竹青、黄壳麻、黑皮蔸、白脚麻等。
3.茶叶
。湖南境内多山, 土壤肥沃,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适宜茶树生长, 大部分县市产茶。按照自然条件、历史和现状以及销售方向等情况, 分为五个茶区:
❶湘北茶区, 以洞庭湖为中心,东起临湘、岳阳、泪罗, 南至湘阴、益阳、桃江, 西抵澧县、临澧, 北界湖北, 该区以生产绿茶为主, 适当生产红茶。
❷湘中茶区, 在雪峰山以东, 衡山以西和益阳、桃江以南广大地区, 以生产红茶、黑茶为主。
❸湘东茶区, 东界江西、包括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湘水中下游及攸水流域一带, 以生产红茶为主, 适当发展绿茶。
❹湘南茶区, 东起酃县、汝城,西到东安、永州,南邻两广, 包括南岭山脉和万洋山脉的广大区域, 以发展红茶为主。
❺湘西茶区,包括澧水和沅水中上游地区, 北连湖北, 南接广西, 西邻贵州, 东至雪峰山, 是红绿茶叶基地。
湖南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约有百余个群体或类型, 有代表性的茶树地方品种有安化云台山种、江华苦茶、清明种、小叶种、晚生种、红叶种等, 选育和引进的品种有: 湘波绿、槠叶齐、涟茶1、2、5、7号、尖波黄、大叶尖、东湖早、福鼎大白茶、广东水仙、云南大叶种等。
湖南名茶有君山银针、高桥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湘波绿、东山银针、碣滩茶、桂东玲珑茶等。
4.蚕桑
。湖南蚕桑主要分布在:
❶洞庭湖平原蚕桑区, 包括澧县、津市等15县;
❷湘东丘陵蚕桑区, 包括平江、宁乡、浏阳等11个县;
❸湘西沅水、澧水上游蚕桑区, 包括怀化、辰溪、溆浦等8个县;
❹湘江、资水上中游蚕桑区, 包括衡南、衡东、邵阳、邵东、永兴等县。
湖南栽种的桑树有大叶桑、压桑、牛耳桑、果桑、油桑、黄桑、青桑、早生花桑、葫芦桑、鸡帚桑、花叶桑、拓桑等。推广的优良桑树品种有桐乡青、荷叶桑、团头荷叶白、湖桑199、湖桑197、湖桑7号、湖桑32号等。
湖南养蚕技术不断提高, 各地都开展了春、夏、早秋、中秋、晚秋五次养蚕, 并推广改良了蚕种, 使栽桑和养蚕都得到了发展。
5.甘蔗
。湖南历来就有种植甘蔗的习惯, 且甘蔗一般都是就地加工, 甘蔗产区也是蔗糖产区。湖南的甘蔗生产分为湘南蔗区 (包括道县、宁远、江永等县是甘蔗老产区)、湘中蔗区 (包括邵东、祁东等县)、湘西蔗区 (包括溆浦、花垣、麻阳等县)、湘北蔗区 (包括澧县、汉寿、益阳、南县以及国营农场)。
湖南历史上种植的甘蔗, 主要有竹蔗、蜡蔗、肉蔗三种。新中国成立后, 引进推广了一些甘蔗良种,淘汰了地方品种, 引进推广种植的甘蔗良种有纳印310、赣蔗1号、7号、8号,) 川蔗6号、10号, 桂糖1号、3号等。
6.油菜
。全省各县均有栽培, 但主要集中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及洞庭湖滨一带。主产县有澧县、溆浦县、慈利县、桃源县、石门县、沅陵县等。
湖南栽培的油菜品种有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等, 70年代起主要栽培甘蓝型胜利油菜, 90年代以来, 双低油菜、杂交油菜广泛推广应用, 使油菜生产登上了新的台阶。
7.烤烟
。湖南烤烟生产历史不长, 大体是50年代试种,60年代推广, 70年代开始大发展。湖南烤烟大多种植在海拔100~250米的丘陵、岗地上, 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和紫色土, 主要生产区有湘东丘陵山地烤烟生产适宜区 (包括浏阳、长沙、湘潭等11个县)、湘南丘陵山地烤烟生产最适宜区 (包括郴州、零陵地区及衡阳市的衡南、祁东、常宁、耒阳等26个县)。区内烟叶产量高、品质优, 是省内卷烟原种的重要生产基地。湘中丘陵地烤烟最适宜区 (包括邵阳、娄底两地区和衡阳、湘乡等13县, 是重点产烟区之一), 湘西丘陵山地晾晒烟、烤烟生产适宜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及常德、邵阳部分县,是我国前途较为广阔的优质晒烟基地。
烤烟种植品种有大金星、金星6007、革新5号、红花大金元、G28、G140等。
8.蔬菜
。湖南是蔬菜品种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常用蔬菜有70余种1 300多个品种, 依照食用部分和栽培特点可分为根菜、白菜、芥菜、甘蓝、绿叶菜、茄果、瓜果、豆菜、薯芋、香辛菜、水生蔬菜、多年生蔬菜、食用菌等13类。
9.果树
。湖南是以柑橘为主的多种果树产区。全省果树栽培种类有25种, 其中主要种类13种, 计品种 (系) 1 372个, 其中良种229个。
(1) 柑橘资源。湖南柑橘资源有枳属、金柑属和柑橘属。柑橘属中的经济栽培种主要有柚、橙、宽皮橘三大类。
柚类大体上可分为白肉甜柚、红肉甜柚、无核柚、酸柚、柚子杂种五类。白肉甜柚类中, 以香柚品种资源最为丰富, 其中安江香柚、江永香柚、慈利金香柚等为地方良种柚, 尤以江永香柚果肉多汁、香甜而脆、品质上等而名闻全国; 红肉甜柚, 主要产区在张家界及安江两地, 其中著名的品种有张家界菊花心柚, 水分多, 甜酸可口, 耐贮藏。
橙类有酸橙、甜橙之分。
❶酸橙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较多的有沅江、辰溪、麻阳等地。湖南酸橙资源有黄皮、红皮酸橙和杂种酸橙三大类, 以黄皮酸橙为主要栽培种, 主产沅江县, 果实汁多、味酸, 幼果用于晒制枳实, 枳壳供药用。
❷甜橙别名广柑, 是湖南的主要柑橘经济栽培种, 按植物学形状可分为普通甜橙、脐橙、血橙、夏橙等四类。普通甜橙主产黔阳、溆浦、辰溪、衡山、泸溪等地。地方良种黔阳冰糖橙, 具有果皮光滑、果色橙黄美观, 皮薄, 籽少,肉脆, 汁多, 果含酸量低, 全糖量在14%以上, 浓甜有香气等特点, 在1977年的全国柑橘选育良种鉴评会上被评为第一。脐橙主产怀化、邵阳、零陵等地, 具有树冠紧凑、果形美观、皮薄、籽少甜酸适度的特点。血橙主产靖县, 果实外形似普通甜橙, 果外皮呈黄色,砂囊内含紫红色素, 果肉呈深紫色, 果实成熟时有近似血红斑块, 果汁多, 味甜酸, 含特殊香味, 是优良地方品种。夏橙是70年代从外地引进, 在零陵有少量栽培, 夏橙果实圆形或长圆形, 果中大, 果色橙黄或橙红, 多汁、籽少、甜酸适度, 风味可口。
宽皮橘类主要有朱红橘、红橘、椪柑和温州蜜柑等, 其中椪柑系从外地引进, 在衡阳、自治州、邵阳等地栽培, 树势生长健旺, 果大、色橙黄、汁多味甜, 脆嫩爽口, 品质极佳, 果实较耐贮运。温州蜜柑果实扁圆, 果皮橙色, 果心较大而实, 汁脆且柔嫩多汁, 无核, 风味甜酸适度, 是湖南柑橘的主要栽培品种。优良品种有宫川、兴津、隆回73-01等早熟品种, 南柑20、南柑4号、尾张、林温州等中熟品种,池田、石川、上田等迟熟品种。
(2) 梨、李、桃等主要果树资源。湖南梨的品种大多属于砂梨系统, 以湘西、湘东等山区丘陵地带分布较多。其优良品种, 早熟的有宜章的短把早等, 中熟的有保靖糖梨、通道的鸭蛋清等, 晚熟的有宜章甜雪梨、龙山砂糖梨等。
湖南李树品种资源丰富, 分布地区较广, 主要栽培品种有早熟的秧李、麦李, 中熟的有衡山的白糖李、沅江的太平果、醴陵的牛心李等, 晚熟的有慈利的黄瓜李、道县的饼子李等。
湖南桃的主产区有长沙、洞口、溆浦、芷江、新化等县, 主要栽培品种有浏阳夏至桃、芷江鹰嘴桃、洞口砂糖桃等。从国内外引进良种有浙江水蜜桃、上海水蜜桃、秋血桃、稻香美、岗山早生、砂子早生等品种, 果实品质均属上等。
除此之外, 湖南还有枣、梅、枇杷、杨梅、柿、葡萄、板栗等果树资源。
(3) 野生果树资源。湖南野生果树资源有野生柑橘、野梨、刺梨、山核桃、山葡萄、野海棠、野山楂、猕猴桃、板栗、罗汉果等。经济价值较高且已引起人们重视的有刺梨、猕猴桃。刺梨, 又名缫丝花.属蔷薇科落叶灌木果树。刺梨果实肉质肥厚,成熟时具有浓郁的特殊香味, 维生素C含量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水果, 还含有维生素P、糖、胡萝卜素、钙、铁等营养物质。用刺梨制成的果汁、果酒、果酱、果糖、蜜饯等各种加工食品, 不仅美味可口, 营养丰富, 而且能保存高含量的维生素C。此外, 刺梨对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一定疗效,已引起国内外重视, 大有发展前途。刺梨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等地。
猕猴桃是一种落叶藤木果树, 果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 仅次于刺梨, 但比柑橘、梨、苹果及番茄等高5~80倍。果实除鲜食外,能加工成罐头、果汁、果酒、果脯等多种食品, 具有滋补强身、清热利尿、生津润燥、散淤止血和抗癌等功效。新西兰从我国引进猕猴桃后, 已垄断国际市场, 美、日、法等10多个国家竞相研究发展。猕猴桃已成为一种新兴水果。
野生猕猴桃资源遍布全省80%以上的县市, 山区最多, 丘陵区次之, 滨湖地区很少, 其中以中华猕猴桃分布最广。

☚ (一)粮食作物   二、森林资源及分布 ☛

1.甘蔗/2.花生/3.油菜/4.芝麻/5.黄红麻/6.苎麻/7.烟草/8.茶叶/9.蚕桑/10.蔬菜/三、林业资源

☚ 6.小杂粮   1.甘蔗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广西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黄红麻、木薯、烤烟、茶叶、蚕茧、蔬菜以及中药材等。1992年种植面积为135.11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66.74万公顷,增长97.62%。经济作物包括水果的产值已达到1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5%,第一次超过粮食作物产值,比1978年的32.55亿元增加70.45亿元,增长2.16倍。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广西在新中国成立后各主要年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如表3-2-2。

表3-2-2广西各主要年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年份经济作物面积
(万公顷)
甘 蔗花 生黄红麻
面积
(万公顷)
总产
(万吨)
面积
(万公顷)
总产
(万吨)
面积
(万公顷)
总产
(万吨)
1950
1952
1965
1978
1985
1990
1992
16.74
18.17
46.18
58.73
65.06
80.55
97.88
1.50
2.64
6.37
14.48
22.14
31.99
44.66
42.75
87.53
154.17
376.72
982.88
1501.84
2354.87
6.88
9.29
12.65
15.88
17.15
16.73
16.56
6.52
10.42
10.51
16.88
21.95
24.20
27.22
0.21
0.336
2.13
5.03
7.99
0.999
1.294
0.38
0.72
2.12
11.77
23.14
2.08
2.82
年份木 薯烤 烟茶叶总产
(万吨)
蚕茧总产
(万吨)
蔬菜面积
(万公顷)
面积
(万公顷)
总产
(万吨)
面积
(万公顷)
总产
(万吨)
19504.153.01  0.160.01953.55
1952
1965
1978
4.85
15.85
13.10
4.19
16.78
25.88
0.10
1.02
3.81
0.06
0.84
4.29
0.15
0.25
0.72
0.0205
0.193
0.175
 
1985
1990
10.10
21.94
26.12
64.59
0.91
2.13
1.25
2.97
0.99
1.64
0.4737
0.7475
10.29
199221.3370.693.725.781.641.834132.27

注:1952年的烤烟面积、总产为1953年的数字。
☚ 6.杂粮   1.甘蔗 ☛

1.甘蔗栽培技术推广/2.麻类技术推广/3.桑蚕技术推广

☚ 2.玉米技术推广   1.甘蔗栽培技术推广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山东是全国主要经济作物产区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增加较多,特别是棉花、花生面积扩大,总产量大幅度增长。1990年,棉花、花生总产量居全国首位,烤烟居第4位。麻类、甜菜、药材等其它经济作物也有少量种植。
1.棉花。山东是全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棉花是山东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多在1 000万亩左右,总产量20万吨左右。1978年以来发展很快,1990年,种植面积2 113.8万亩,比1978年增加1 172.6万亩,比1949年增加1 428.5万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25.2%;总产量102.75万吨,比1978年增加87.35万吨,比1949年增加94.6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6%,居全国首位;平均亩产皮棉49公斤,比1978年增加32公斤,比1949年增加37公斤。山东是主要棉花调出省,外调量占全国的40%。1990年,全省有19个县市作为棉花生产先进县受到农业部、纺织工业部的表彰,其中,曹县总产量达到5.25万吨,是山东唯一的、也是全国三个过百万担的县之一。山东在发展棉花生产上,除了抓好常规措施外,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❶良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棉花品种变化极大,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中棉(亚洲棉)和退化洋棉(陆地棉),然后较长时间地种植美棉,80年代全部换成了省内和国内自育的陆地棉品种,1990年种植面积较大的几个品种是:中棉12号883.7万亩,鲁棉6号545.0万亩,中棉所16号191.9万亩;
❷改革种植制度。历史上,山东省主要是一年一熟。自60年代以来开始试验麦棉一年两熟,由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不具备,一直没有推广开。到80年代,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进步,大面积推广两熟有了条件。山东从198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麦棉两熟,解决了粮棉争地的问题,实现了麦棉“双扩双增”,到1990年,麦棉两熟面积发展到1 020万亩;
❸育苗移栽。这项技术从50年代开始试验,70年代扩大推广,1983年达到464.7万亩,占棉田面积的20.7%,1990年达到471万亩,占棉田的22.3%;
❹地膜覆盖。山东从1981年正式试验,1983年大面积推广,1990年达到313万亩,占棉田的14%,一般亩增皮棉15公斤以上,盐碱地效果更好,一般霜前花提高15%,品级提高1级以上。麦套棉地膜覆盖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可明显促进早发,一般比直播的增产皮棉25公斤,提高霜前花率30%;
❺化学调控。60年代主要试验推广矮壮素,80年代开始用缩节安(助壮素)代替矮壮素。随着两熟面积的扩大,从80年代初开始试验推广乙烯利催熟,一般可提早吐絮7-10天,霜前花增加10%—20%;
❻综合防治病虫害。从1949—1953年,防治病虫害以植物性农药为主,如棉油乳、烟叶石灰水、石硫合剂等,1954—1974年,以化学农药为主,如六六六、DDT、1059、1605等内吸有机磷农药;从1975年开始,推广综合防治,即综合运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药物防治,来控制病虫害;
❼推广配套技术。50年代,山东主要推广苏联的植棉经验,由撤播、点播逐步发展为条播,施肥主要是厩肥和饼肥;60年代主要推广深耕深翻,改良土壤,合理密植、抗旱播种等;70年代主要推广“丰产沟”和营养钵育苗移栽;80年代以来开始推广配套技术,如麦棉两熟配套栽培技术,麦套棉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春棉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等,并应用了一些新技术,如系列化调技术,摘早蕾,BT生物制剂应用等。
历年棉花生产情况见表4-2-12。

表4-2-12 棉花生产情况

面积: 万亩单位: 亩产: 公斤总产: 万吨
年 份播种面积总 产 量亩 产 量
面积占全国%总产量占全国总产%居全国位次亩产量全国平均居全国位次
1931—1936623.1 8.6  14  
1949
1950
1951
685.3
776.7
1 065.5
16.5
13.7
13.0
8.1
10.3
12.4
18.2
14.9
12.0
3
2
2
12
13
12
11
12
13
5
1952
1953
1954
1955
1 045.0
955.9
927.3
1 132.5
12.5
12.3
11.3
13.1
16.9
13.1
15.5
20.9
13.0
11.1
14.6
13.8
1
3
2
2
16
14
17
19
16
15
13
18
6

(续)
年 份播种面积总 产 量亩 产 量
面积占全国%总产量占全国总产%居全国位次亩产量全国平均居全国位次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 249.8
1 160.8
1 060.6
1 013.0
925.1
591.1
13.3
13.4
12.7
12.3
11.8
10.2
21.7
17.4
21.2
16.3
7.8
3.1
15.0
10.6
10.8
9.5
7.3
3.9
2
3
3
3
5
9
18
15
20
16
9
5
16
19
24
21
14
14
14
1962
1963
1964
565.6
774.0
1 006.2
10.8
11.7
13.6
3.9
8.6
12.1
5.2
7.2
7.3
7
4
4
7
11
12
15
18
23
18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 024.3
1 010.7
1 051.0
1 044.6
1 028.4
13.6
13.7
13.7
14.0
14.2
19.9
20.2
21.8
22.7
23.9
9.5
8.6
9.3
9.6
11.5
4
4
4
3
3
20
20
21
22
24
28
32
31
32
29
3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 051.2
984.9
914.5
982.0
970.5
14.0
13.3
12.5
13.2
12.9
27.3
24.3
19.6
26.3
19.0
12.0
11.5
10.0
10.3
7.7
4
3
4
4
5
26
25
22
27
20
31
29
27
35
33
11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944.9
962.8
938.9
941.2
814.4
1 105.4
1 406.4
2 008.6
2 250.3
2 568.6
1 754.6
1 515.0
1 833.3
2 103.9
1 984.9
2 113.8
12.7
13.0
12.9
12.9
12.0
15.0
18.1
23.0
24.7
24.7
22.8
23.3
25.2
25.3
25.4
25.2
24.1
15.8
14.9
15.4
16.7
53.7
67.5
96.0
122.5
172.5
106.2
94.1
124.4
113.7
102.5
102.75
10.1
7.7
7.3
7.1
7.6
19.8
22.7
26.7
26.4
27.6
25.6
26.6
29.3
27.4
27.1
21.6
4
4
4
4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7
16
17
21
49
48
48
55
67
61
62
68
55
52
49
32
28
28
30
33
37
38
41
51
61
54
55
58
50
49
54
10
15
19
14
14
3
2
4
6
4
4
5
2
3
6
16
1990年比1936年增减1 490.7 94.15  35  
1990年比1949年增减1 428.58.794.653.4 3743 
1990年比1978年增减1 172.612.387.3514.5 3224 

2.花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花生生产大体经历了发展一下降、徘徊—恢复、发展三个阶段。1950—1957年为发展阶段,平均种植面积980.7万亩,比1949年增加36.9%;单产96.5公斤,增产18.4%,总产量85.77万吨,增长62.2%;1958—1978年为下降、徘徊阶段,平均种植面积708.5万亩,单产94.5公斤,总产67万吨,比前8年平均面积减少22%,单产下降2公斤,总产减少23.6%;1979—1990年为恢复、发展阶段,这12年平均,种植面积1 053.8万亩,单产166.5公斤,总产175.5万吨。1990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1 067.3万亩,占全国面积的24.5%,比1949年增加403.1万亩,比1978年增加333.7万亩;平均亩产197公斤,比1949年增加115公斤,比1978年增加69公斤,居全国第一位;总产量210.7万吨,占全国的33.1%,比1949年增加156.6万吨,比1978年增加116.8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山东花生出口量历来比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多数年份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1974年达90%以上。1988—1990年,山东年出口花生24.1万吨,创汇1.7亿美元。出口的花生熟制品达26个品种,包括果、仁、酱、酥、糖、饼等。
在发展花生生产的措施上,除了一般的深耕改土,轮作换茬,增施肥料,适期播种等以外,山东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❶良种。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已进行了四次品种更新, 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品种是:海花1号265.3万亩,鲁花9号127.6万亩,花37 124.9万亩,花17 78.2万亩,鲁花10号75.8万亩;
❷地膜覆盖栽培。1979年开始小面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1982年花生地膜栽培发展到54个县,面积1.62万亩,地膜栽培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田间小气候,促进壮苗早发,花多针齐,果多果大果饱的作用,达到早熟、高产、优质、增产、增收。据472处对比试验,平均增产29.2%,扣除成本,纯收入增加60.6元。1984年,厚度0.007毫米的超地膜试验成功,其增产效果与普通地膜相似,但成本每亩降低15元。1990年,全省地膜栽培面积发展到293万亩,占全国地膜花生面积的70%以上。而且山东地膜栽培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如1982年夏花生覆膜栽培试验成功,到1990年发展到13万亩,一般亩产250—300公斤;1984年果播覆膜栽培试验成功,目前全省推广到30多万亩,一般亩产300公斤,高的达500公斤;1985年宽垅大沟麦套种果播覆膜花生成功,使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双高产等;
❸麦田套种。70年代前期以前,山东主要是平作麦田套种花生。70年代后期,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这种方式已难获得理想产量,因而开始推广大沟麦、小沟麦套种花生,特别是1985—1987年,山东省进行大面积麦套花生两熟制试验,使麦套花生面积逐年扩大,1989年达到274万亩,比1984年增加194万亩;
❹花生控制下针(AnM)栽培法。这种方法1975年开始推广,因其引升子叶节出土,控制早期花下针和扶垅促实三个环节的操作过程恰似“AnM”,故称“花生控制下针”(AnM)栽培法。这种方法一般增加结果30%,增产20%,1990年推广面积近百万亩。
另外,油菜、芝麻、向日葵在山东也有零星种植。1990年,油菜面积8.11万亩,总产量6 441吨,亩产量79公斤;芝麻面积12.96万亩,总产量7 373吨,亩产57公斤;向日葵面积0.31万亩,总产33吨,亩产11公斤。
历年油料及花生生产情况见表4-2-13。

表4-2-13 油料及花生生产情况

面积: 万亩单位: 亩产: 公斤总产: 万吨
年 份油料
面积
其中: 花生油料
总产
其中: 花生油料
亩产量
其中: 花生
面积占全国%总产占全国%居全国位次亩产量全国平均居全国位次
1936 641.0  63.9   100  
1949
1950
1951
715.1
754.6
791.4
664.2
698.4
725.5
35.3
34.6
29.0
55.6
66.0
73.4
54.1
64.1
71.5
42.7
37.1
34.1
178
88
93
82
92
99
68
87
84
2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867.7
877.2
1 029.3
1 069.3
1 185.5
811.3
831.1
976.2
1 020.7
1 138.6
30.0
31.2
31.0
30.0
29.4
84.5
80.3
105.0
106.1
129.9
82.4
78.5
103.4
104.4
128.3
35.6
36.9
47.7
35.7
38.5
198
92
102
99
110
102
95
106
103
113
86
80
88
86
86
1

(续)
年 份油料
面积
其中: 花生油料
总产
其中: 花生油料
亩产量
其中: 花生
面积占全国%总产占全国%居全国位次亩产量全国平均居全国位次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 113.4
889.8
570.6
452.6
461.3
1 068.1
861.4
497.3
390.4
437.6
28.0
25.3
17.2
19.3
24.3
70.0
78.4
44.8
21.8
39.7
69.1
77.5
42.7
21.0
39.5
26.9
27.1
19.4
26.1
37.7
163
88
79
49
86
65
90
86
54
90
68
84
76
40
59
2
1962
1963
1964
568.0
600.2
734.7
544.4
573.7
706.0
27.9
26.2
26.1
42.4
51.1
64.3
41.9
50.6
63.7
38.1
35.5
36.4
1125
135
138
76
88
90
57
65
65
1
1965
1966
1967
724.2
879.3
911.8
701.9
852.0
883.0
25.4
29.6
30.5
67.1
97.3
82.2
66.4
96.4
81.1
34.4
41.6
37.0
193
111
90
95
113
92
70
81
76
2
1968
1969
837.8
780.0
805.5
747.4
30.9
28.7
69.2
47.0
68.2
45.5
35.6
24.8
183
61
85
61
74
71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751.7
805.5
822.2
770.0
816.3
715.9
775.9
801.6
750.4
789.9
27.9
29.0
28.5
28.4
28.8
78.5
92.7
74.9
87.4
83.4
77.2
91.8
74.3
86.8
82.5
35.9
41.2
35.5
40.7
35.5
1105
115
91
114
102
108
119
93
116
105
84
83
74
81
70
2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832.1
832.8
801.2
807.0
908.2
996.4
1 063.8
981.0
928.9
981.0
1 468.5
1 319.4
1 196.3
1 187.1
1 126.8
1 091.0
795.6
777.5
739.0
733.6
843.6
936.1
1 003.3
936.0
896.6
947.7
1 378.6
1 275.5
1 148.6
1 115.3
1 097.4
1 067.3
28.3
28.2
29.2
27.7
27.1
26.7
27.1
25.8
27.2
26.1
27.7
26.1
25.3
25.0
24.8
24.5
84.2
58.5
67.7
95.9
109.1
143.0
142.1
142.5
152.0
182.0
267.9
207.6
234.3
197.8
150.0
212.1
82.9
57.1
65.9
93.9
106.0
140.4
138.9
140.0
150.0
180.0
262.1
204.7
229.8
194.7
148.3
210.7
36.5
30.5
33.3
39.5
37.6
39.0
36.3
35.8
38.0
37.4
39.3
34.8
37.2
34.2
27.7
33.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01
71
135
119
120
144
134
146
164
186
183
157
196
167
133
194
104
74
89
128
126
150
139
150
164
190
190
161
200
175
135
197
81
68
78
90
91
103
103
108
120
133
134
121
136
128
121
146
5
10
7
4
1
1
1
1
1
1
1
3
1
2
10
1
1990年比1936
年增减
 426.0  146.8   97  
1990年比1949
年增减
375.9403.1-10.1157.1156.6-9.6 11611578 
1990年比1978
年增减
284.0333.7-3.2116.2116.8-6.4 756956 

3. 其他经济作物。
(1) 烟叶。山东是全国主要烤烟产地之一。1990年, 烟叶种植面积131. 5万亩, 总产量22. 1万吨,亩产量168公斤。其中: 烤烟种植面积127万亩, 比1978年增加1. 5万亩, 比1949年增加99. 4万亩;总产量21. 4万吨, 居全国第4位, 比1978年增加3.7万吨, 比1949年增加19.3万吨; 亩产量169公斤, 居全国第一位, 比1978年增加28公斤, 比1949年增加92公斤。历年烟叶及烤烟生产情况见表4-2-14。

表4-2-14 烟叶及烤烟生产情况

面积: 万亩单位: 亩产: 公斤总产: 万吨
年 份烟 叶其中: 烤烟
面积总产量亩产量播种面积总 产 量亩 产 量
面积占全国%总产量占全国%居全国位次亩产量全国平均居全国位次
1931—1936   50.0 5.1  102  
1949
1950
1951
41.0
42.5
84.1
2.9
3.5
7.0
71
82
84
27.6
29.6
69.1
30.2
32.2
19.3
2.1
2.6
5.7
48.9
45.6
23.6
377
89
82
47
62
68
3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67.9
81.3
101.6
111.7
139.2
7.0
7.2
9.8
10.1
13.5
104
88
97
91
97
59.5
72.4
91.8
97.4
123.9
21.3
25.3
28.1
25.8
21.4
6.4
6.6
9.1
9.0
12.5
28.8
31.0
39.2
30.2
31.3
1108
91
100
93
101
80
74
71
79
69
1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31.9
138.1
109.2
93.1
72.7
7.0
12.1
8.3
3.2
3.7
54
88
76
34
51
121.3
129.4
99.5
87.4
63.0
22.8
25.2
22.2
21.2
28.5
6.5
11.5
7.7
2.9
3.2
25.4
29.7
23.3
15.6
33.3
154
89
78
33
50
48
76
74
45
44
1
1962
1963
1964
82.8
103.7
110.0
2.9
7.5
6.9
29
73
63
73.8
92.8
104.0
27.9
26.2
24.7
2.4
6.8
6.6
18.6
29.1
20.4
333
74
64
49
66
77
3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17.1
118.9
123.3
110.1
101.7
10.4
18.9
16.3
12.5
11.0
89
158
133
114
108
111.5
112.3
116.3
102.9
94.2
22.9
19.7
19.0
21.0
19.3
10.1
18.4
15.8
12.0
10.4
27.2
31.9
27.9
27.2
23.3
191
164
136
117
111
77
101
93
90
92
1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08.6
104.9
109.6
111.5
103.9
10.6
12.2
15.1
16.2
10.8
98
116
138
146
104
99.8
94.8
100.6
100.1
93.7
22.8
19.8
19.5
18.4
16.3
9.9
11.4
14.3
15.1
10.0
24.8
24.9
27.3
24.6
17.0
2100
121
142
151
107
91
96
102
113
102
2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15.4
129.8
131.0
136.3
134.0
111.9
12.7
15.3
19.8
18.6
16.4
16.3
110
118
152
137
123
146
105.1
118.8
118.4
125.5
125.6
106.0
15.2
14.6
13.9
13.7
16.5
17.8
11.9
14.4
18.7
17.7
15.7
15.7
17.0
17.2
19.3
16.8
19.5
21.9
2
2
2
2
2
2
114
122
158
141
125
148
102
103
114
115
106
121
2
4
2
2
2
1

(续)
年 份烟 叶其中: 烤烟
面积总产量亩产量播种面积总 产 量亩 产 量
面积占全国%总产量占全国%居全国位次亩产量全国平均居全国位次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38.0
170.1
124.0
120.8
174.5
124.4
114.5
147.3
148.2
131.5
21.6
35.2
22.1
22.6
30.1
16.7
20.8
24.3
23.3
22.1
157
207
179
187
173
135
182
165
157
168
131.3
161.1
116.2
113.9
165.1
116.1
109.0
142.1
143.4
127.0
14.9
12.1
13.5
10.6
10.2
8.7
8.0
7.3
6.4
6.3
20.8
33.7
21.1
21.6
28.7
15.5
19.9
23.4
22.6
21.4
16.3
18.2
18.3
14.0
13.8
11.3
11.7
10.0
9.4
9.5
2
2
2
3
3
4
4
4
4
4
159
209
182
190
174
134
183
164
158
169
146
139
134
144
128
103
119
119
107
112
3
1
2
1
1
2
2
3
2
1
1990年比1936
年增减
   77 16.3  67  
1990年比1949
年增减
90.519.29799.4-23.919.3-39.4 9265 
1990年比1978
年增减
-4.83.5311.5-7.43.7-7.3 28-3 

(2)麻类。山东种植的麻类主要是黄红麻,其次是大麻,苘麻也有零星种植。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种麻类种植面积由少到多,1986年以来逐年减少。1990年,麻类面积14.6万亩,比1978年减少123.4万亩,比1949年减少23.3万亩。其中黄红麻12.9万亩,比1978年减少84.9万亩,比1949年增加10.1万亩;大麻仅有1万亩,比1978年减少19.6万亩,比1949年减少14.2万亩;苘麻仅有0.5万亩,比1978年减少19.1万亩,比1949年减少19.4万亩。麻类总产量2.19万吨,比1978年减少9.1万吨,比1949年增加0.49万吨。其中黄红麻总产量2万吨,比1978年减少7.2万吨,比1949年增加1.8万吨。麻类亩产量150公斤,比1978年增加68公斤,比1949年增加105公斤。其中黄红麻亩产量153公斤,比1978年增加59公斤,比1949年增加94公斤。历年麻类生产情况见表4-2-15。

表4-2-15 麻类生产情况

面积: 万亩单位: 亩产: 公斤总产: 万吨
年 份麻 类其中: 1.黄红麻2.大 麻
面积总产量亩产量面积总产量亩产量面积总产量亩产量
1931—1936
1949
1950
1951
1952
34.3
37.9
37.5
52.0
51.9
1.7
1.7
1.9
3.1
3.5
49
45
50
60
67
0.16
2.8
4.1
12.9
12.9
0.01
0.2
0.3
1.0
1.0
63
59
69
76
79
18.1
15.2
15.5
17.6
16.9
0.9
0.7
0.8
1.0
1.1
50
48
50
58
64

(续)
年 份麻 类其中: 1.黄红麻2.大 麻
面积总产量亩产量面积总产量亩产量面积总产量亩产量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47.0
42.3
56.9
62.5
70.5
52.3
51.1
44.0
38.3
44.8
53.0
3.1
2.9
4.2
3.8
3.3
3.0
2.6
1.2
1.2
1.4
1.6
66
69
73
60
47
58
52
28
32
31
31
3.3
1.5
2.7
2.8
1.9
0.9
1.8
2.6
1.0
1.0
1.0
0.2
0.2
0.3
0.1
0.1
0.1
0.1



48
105
98
47
43
69
68
12
35
44
49
21.4
19.9
25.4
27.5
30.2
24.0
19.3
19.7
13.0
15.1
17.1
1.4
1.3
1.8
1.9
1.8
1.5
1.0
0.6
0.5
0.6
0.8
65
67
72
70
61
62
52
32
38
41
46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6.6
59.1
60.2
76.3
102.1
75.4
71.7
69.0
65.4
98.0
108.8
121.4
138.0
156.6
138.0
158.1
130.8
58.9
39.5
34.9
29.0
130.7
46.8
30.6
23.3
20.3
14.6
1.9
2.6
3.4
4.6
5.6
3.7
3.9
3.9
3.3
5.7
6.4
10.4
8.7
9.8
11.3
16.9
16.4
6.5
5.6
5.8
5.9
26.7
8.7
5.2
3.9
2.6
2.2
33
45
57
60
55
50
55
57
51
58
59
86
63
63
82
107
125
110
142
166
203
204
186
170
167
128
150
1.5
7.9
11.8
22.8
39.6
24.0
22.4
25.3
24.3
57.0
68.5
80.7
98.2
115.1
97.8
120.5
96.2
33.6
24.9
24.6
21.1
120.5
36.1
19.5
14.2
15.6
12.9
0.1
0.9
1.5
2.3
3.2
1.6
1.8
2.0
1.5
3.9
4.8
8.7
6.8
7.8
9.2
15.0
14.3
4.9
4.6
5.0
5.2
25.6
7.6
4.1
2.9
2.1
2.0
67
122
124
103
81
69
80
79
63
68
70
108
70
68
94
124
149
147
186
205
249
213
212
208
207
137
153
18.7
17.5
20.3
21.1
22.4
24.9
26.3
22.6
23.5
18.3
19.1
18.1
19.3
19.9
20.6
19.0
18.0
13.9
7.7
5.0
4.3
6.3
7.5
7.1
6.7
3.3
1.0
1.0
0.9
1.2
1.3
1.3
1.4
1.4
1.3
1.2
1.1
1.1
1.1
1.2
1.3
1.4
1.2
1.4
1.0
0.6
0.4
0.4
0.6
0.8
0.8
0.8
0.34
0.15
52
52
61
61
58
55
55
60
53
61
57
61
65
65
67
64
72
76
81
84
93
102
109
117
114
103
147
1990年比1936年
增 减
-19.70.510112.741.9990-17.1-0.7597
1990年比1949年
增 减
-23.30.510510.11.894-14.2-0.5599
1990年比1978年
增 减
-123.4-9.168-84.9-7.259-19.6-1.2580

(3)甜菜、药材及其它。甜菜,山东过去种植很少,1970年以后开始发展,1979年种植面积达17.4万亩。尔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仅有4万亩。药材,种植面积也有所减少,1990年仅有2.59万亩。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1990年达到93.12万亩。历年甜菜、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见表4-2-16。

表4-2-16 甜菜、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生产情况

面积: 万亩单位: 亩产: 公斤总产: 万吨
年 份甜 菜药材
面积
其它经济
作物面积
面积总产量亩产量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3.75
5.75
7.78
4.60
8.23
11.49
11.00
13.38
17.41
14.04
14.82
15.67
9.85
7.27
7.03
5.84
4.76
3.44
2.28
4.01
1.3
2.4
2.5
1.7
3.4
4.9
5.9
7.7
15.0
22.4
16.0
20.3
12.2
9.5
9.1
5.9
3.8
4.9
3.0
5.0
357
415
324
376
408
429
541
572
861
1 599
1 077
1 293
1 238
1 308
1 292
1 007
807
1 433
1 319
1 246
10.34
12.00
12.45
11.26
11.79
16.04
19.43
20.47
15.88
8.83
6.0
5.11
8.77
16.31
13.24
4.12
2.84
2.75
2.81
2.59
13.14
34.93
35.49
50.09
48.57
75.10
77.69
81.73
104.23
91.79
88.88
105.74
107.29
103.27
104.46
113.91
110.07
100.02
106.21
93.12
☚ (一)粮食作物   (三)其它农作物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甘肃主要经济作物,清至民国时期,据记载有19种31个品种。优势品种有棉花、油料、甜菜、烟草、麻类和药材等。油料、麻类遍及全省,棉花集中于河西走廊, 甜菜分布于河西及中部的灌溉地区,烟草散见各地, 药材盛产于陇南、天水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保证出口创汇, 采取了大力恢复与发展工业原料作物的政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1949年的13.6万公顷扩大到1992年的42.38万公顷,扩大2.1倍。产量也不断增加。

☚ 8.水稻   1.棉花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1.棉花。50年代初期,新疆按国家规定的棉粮比价执行。1954年,棉麦比价为1:8,并实行棉花计划收购(与全国同步实行),棉价从此基本稳定下来。当年,每50公斤标准级陆地棉、长绒棉平均购价分别为91.9元、141元;1957年为93.55元、145元;1959年长绒棉提高为214.35元。
从60年代—1995年,自治区先后17次有升有降地调整了棉花购价。变动比较大的几次是,1972年,陆地棉新标准级3级27毫米全区平均每50公斤(下同)购价102元。1981年长绒棉标准级3级33毫米216元。1989年,按“倒三七”比例购价,陆地棉提高为231.82元,长绒棉为353.78元。1990年又分别提高为295.40元、480元。1991年长绒棉降价为450元,1992年陆地棉、长绒棉又分别降为270.4元、408元。1993年,陆地棉标准级全区统一购价提为320元。1994年标准级陆地棉、长绒棉全区平均购价又分别提为455元、555元。1995年又改为全区统一价,分别为600元、720元。新疆棉区收购价低于全国棉花收购定价。
2.油料
。1955年中等油菜籽、胡麻籽每50公斤全区平均收购牌价17.39元。1957年实行油料统购统销后为18.06元。此后,自治区先后3次提高油料统购价,1961年提高28%,1971年提高27%,1979年提高25%。1972年实行超购加价奖励办法,在统购价基础上加价30%,1979年扩大为50%。1983年,对油料超购加价办法进行改革,即计划收购部分按“倒四六”比例计价(40%按原统购价,60%按原超购加价),但也不是一刀切,胡麻则为“倒二八”比例,棉籽则仍按统购价,不加价;计划外收购部分一律按统购价,不加价。1985年合同定购比例购价,每50公斤油菜籽、油葵45. 50元,胡麻籽46.80元,棉籽12元。1988年和1990年,合同定购比例购价又分别提高15%、35%,提价后每50公斤油菜籽70.40元,胡麻籽75.40元,油葵69.40元,棉籽22. 70元,直到1992年仍基本维持这个水平。1993年,植物油购价全部放开。1994年,计划内油料国家指导收购价,中等油菜籽每50公斤85元,油葵82.5元,棉籽20. 5元,可上下浮动10%,计划外随行就市。1995年,指导价又提为油菜籽、油葵、胡麻每50公斤100元,棉籽27. 5元,浮动幅度为20%。
3. 甜菜
。70年代每吨甜菜购价60元。从1980年开始,在原价的基础上,每吨价外补贴10~15元。1990年每吨购价160元,1992年起降为140元。随后即放开价格,实行协商议购。1995年,实行国家指导价,全区收购指导价为每吨260元,可上下浮动10%。
4. 制酱番茄
。新疆番茄加工业的价格共包括三个方面:
❶原料价格,按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价格执行;
❷包装物料,1991年前,计划内价格按轻工业部计划分配价格供应,1991年后,包装物料价格放开,国家实行代理进口;
❸产品价格,1991年前,产品价格由自治区计委、物价局和轻工业厅制定,外贸部门收购,1991年后价格全部放开。出口的番茄酱平均每吨销售价:1985年662美元,1990年825美元,1995年744美元。
5.蚕茧
。1958年鲜蚕茧收购价每50公斤为109元。1966年改革等级标准,达到标准级茧层率10%的每50公斤115元。1972年再次改革等级标准,二级茧层率18.5%的达到140元,1988年提为250元,1989年又提为405元,1992年起放开价格。1995年茧层率16%的收购价为475元。

☚ (一)粮食   (三)木材 ☛

1.油菜/2.胡麻/3.甜菜/4.药材

☚ 7.小杂粮   1.油菜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青海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 并有少量甜菜、瓜果、 烟草、麻类和药材等。 油料和药材遍及全省, 瓜果、 甜菜、 烟草主要在河湟温暖灌区种植,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采取了大力恢复与发展经济作物的政策,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由1949年的2.2万公顷扩大到1997年的13.12万公顷,扩大近6倍, 产量也不断增加。

☚ 6.小杂粮   1.油料作物 ☛

(二)经济作物

(二)经济作物

宁夏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和糖料两大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较快,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1. 油料作物。宁夏的油料作物主要集中在山区,其主要种类有胡麻、芸芥、向日葵、苏子;其他小宗作物有花生、麻子、芝麻等。1950年,全自治区油料作物面积只有4. 17万公顷,总产量2 110万公斤,平均亩产只有33.8公斤,“一五”后3年,面积达到6. 67万公顷以上,1956年达到12.06万公顷,总产量达到6 153万公斤;以后面积不断减少到6. 67万公顷;1977年以后面积稳步扩大。到1993年,全自治区油料作物面积达到9. 58万公顷,总产量6 330万公斤,亩产44.1公斤。与1950年相比,面积扩大了130%,总产量增长了2倍,单产提高了35%。
胡麻是宁夏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90年代以来年均种植面积6. 67万公顷左右,其中80%以上集中在宁夏南部山区。1993年,全自治区胡麻种植面积6. 59万公顷,总产量4 308万公斤,亩产43.6公斤,比1980年面积扩大了47. 5%,单产增长了43%。灌区种植面积小,但单产水平较高,1993年亩产胡麻100.9公斤,比山区的37. 9公斤高63. 1公斤。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胡麻实现了4次品种更新,在耕作栽培技术上,由单种向套种发展,生产水平提高较快。
芸芥在宁夏南部山区油料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尤以海原、固原、西吉3县种植较多。生产中大多都是芸芥和胡麻混种,俗称花子,其混种比例因地区和气候条件而异,其单产在20—30公斤。
宁夏的油用向日葵从1973年开始发展,在此以前,以食用葵花零星种植为主。1974年以来,油用向日葵在国营农场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以来,年均种植面积6 667公顷左右,1993年种植面积5 067公顷,亩产117.3万斤,比1980年的58公斤增长1倍。
苏子是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油料作物,主要集中在灌区。1980年以前,全自治区种植面积不足666.67公顷,以后由于小麦套种玉米间种苏子获得成功,苏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93年,全自治区苏子种植面积达到9 200公顷,亩产45公斤。
2.糖料作物。甜菜是宁夏唯一的糖料作物,1940年引进种植,到1969年一直处在无固定产区的零星种植阶段。1970—1990年,宁夏相继建成3个糖厂后,甜菜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由每年的几千公顷增加到1.33多万公顷。甜菜单产和含糖量曾在全国名列前茅。1993年,全自治区甜菜面积达到1.36万公顷,总产量45. 3万多吨,亩产2 227.8公斤。在甜菜生产的发展上,宁夏主要抓了以下两点:
❶划分固定的甜菜产区;明确了糖厂和基地的关系;
❷抓良种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在良种上,70年代中期选育出了六盘山1、2、3号二倍体品种,结束了种子外调的历史;70年代后期又育成多倍体新品种宁甜301,以后又育成宁甜302品种。在栽培技术上,探索出了一套亩产4 000公斤、块根含糖17. 5%高产高糖栽培模式,大力推广粮糖套种、油糖套种等耕作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粮糖争地的矛盾。
3. 其他经济作物。包括大麻、棉花、烤烟、药材等。大麻原为宁夏的主要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灌区。1958—1961年,全自治区每年大麻种植面积5 333公顷以上,一般亩产麻为50公斤,高者100公斤以上。以后,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目前只有山区的个别县种植,面积不足333公顷。棉花在宁夏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种植,但面积小,产量低,年际间波动较大,目前全自治区种植面积不足600多公顷,亩产皮棉50公斤左右。烟草也有较长的种植历史,1950年种植面积107公顷,种植区域较广;70年代以后种植区域不断缩小,目前只有宁夏南部山区的彭阳县种植,1993年种植面积399公顷,亩产110公斤左右。药材主要有党参、当归、柴胡等,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1993年种植面积1 612公顷。

☚ (一)粮食作物   (三)其他作物 ☛

  • 二、农作物病虫害
  • 三、森林病虫害
  • (三)防治对策
  • 四、畜禽疫病
  • 五、鱼类病害
☚ 5.杂粮   二、农作物病虫害 ☛

1.油料/2.棉花/3.麻类/4.烟叶/5.糖料

☚ 5.杂粮   1.油料 ☛
000316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