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 经济作物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 经济作物 (二) 经济作物1.油菜。上海郊区大面积种植油料作物。1957年开始引进甘蓝型晚熟品种胜利油菜取代了白菜型油菜。现保存有甘蓝型品种资源115份,其中国外品种53份。60~70年代主要栽培的为甘蓝型晚熟品种胜利青梗及部分矮箕胜利。80年代起,以中早熟品种汇油50为当家品种。90年代开始试种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甙的优质油菜品种,如申优青、沪秀青等低芥酸品种,并培育出双低新品种“沪油12”。 ☚ (一) 粮食作物 (三) 蔬菜 ☛ (二) 经济作物 (二) 经济作物上海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油料作物,生产水平较高。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植棉闻名于世。1984年以前,上海郊区曾经是全国重要产棉区和棉花高产地区之一。油菜籽在上海郊区广为种植。1996年,全郊区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为83 268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3%。其中主要是油菜籽,占83.4%。经济作物商品率较高,为91.6%;商品产值96247万元,占种植业商品产值17.8%(表3-2-2)。 表3-2-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表
1.棉花。棉花曾经是上海市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现只在局部地区零星种植。1996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3 058公顷,平均亩产92.2千克,总产量4 228吨。同1978年比较,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占3%强,但单产水平提高一成多。同1949年相比,播种面积仅占3.3%,总产量只是1/3,而单产水平却增加8.7倍。 上海地区开始种植棉花是在南宋后期的乌泥泾(今徐汇区龙华镇华泾)一带。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木棉本出闽广,可为布,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今沿海高乡多植之。”明末清初,上海地区“大半种棉”, “沪渎梭布衣被天下”。民国时期,棉田面积多数年份在20万公顷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侵略军清乡封锁,上海粮价飞涨,市郊农民压棉种粮。1949年,棉花播种面积92 426.7公顷,皮棉总产量1.32万吨,平均亩产仅9.5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号召农民“多种棉花,爱国发家”,并制订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植棉的政策措施,包括:规定棉花与粮食的合理比价标准,皮棉与大米的比价为1:8.5,保证种棉花有合理的经济效益;棉田与粮田同等负担国家税收,以棉花抵交公粮;制定棉花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供销合作社与棉农订立棉花预购合同,发放预购定金等。由此调动了农民的植棉积极性,促进了上海市郊棉花生产的发展。1952年,郊区棉花播种面积扩大到14.43万公顷,总产量达3.89万吨,比1949年增加近2倍。是年,郊区从美国引进“岱字棉15号”棉花新品种,逐步推广,取代原有的中棉(即亚洲棉)品种。由于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深受棉农欢迎,在3年内迅速成为棉花当家品种。从1953年起,棉花实行计划种植、统购统销,上海郊区连续4年棉花播种面积12.7万公顷左右,丰收年景单产、总产有所提高。1957年起,由于粮食供应偏紧,郊区棉花播种面积逐年减少。是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争取到1967年实现亩产百斤(50千克)棉的奋斗目标。之后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至1962年,郊区棉花播种面积减至69 180公顷,单产、总产也降至5年来的低谷。这一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第一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以后,上海郊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学习浙江省慈溪县的棉花高产经验,进行了棉花种植制度与栽培技术的“四改”:改晚茬为早茬,改散播为条播,改等行距为宽窄行,改稀植为合理密植,使棉花生产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1964年棉花播种面积恢复至91 253.3公顷,总产量达到7.81万吨,平均亩产皮棉57千克,提前3年实现了原定奋斗目标,并成为全国首个“亩产皮棉超百斤”的省市。 1965年起,上海市郊棉花种植面积按照国家计划安排在9.3万~10万公顷。由于粮田一年种三熟的制度迅速发展并很快饱和,粮食作物与棉花争土地、争光照、争劳力、争肥料的“四争”矛盾十分突出,影响棉花的高产稳产。为此,又在棉花的种植方式和栽培技术上不断改进:将直播棉花改为移栽棉花,将麦垅移栽改为麦后移栽, 并总结推广南汇县泥城、坦直等地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创造的 “三促三控争三桃” (即分三次科学运用肥水管理方法来促进与控制棉花生长, 实现多结伏前桃、伏桃与秋桃) 等经验, 来缓解粮棉 “四争” 矛盾, 争取棉花提高单产。70年代末, 市棉花原种场朱龙法等育成的 “沪棉204”等棉花新品种又得到推广。1980年和1981年,国家实行 “以棉换粮”政策, 上海市农业局与国家农业部签订协议, 在上海市郊两次扩大棉花播种面积6 666.7公顷、13 333.4公顷, 其中主要给西部松江、金山、青浦三个县, 以利实行稻棉轮作和平衡经济收益。此项政策实行了两年。1965—1984年, 上海市郊棉花平均亩产一般在60千克左右, 总产量约在7万~9万余吨; 1968、1978和1984年大丰收, 棉花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8.5、83.5和75.5千克, 总产量超过10万吨。这期间, 上海市棉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有25%~30%来自市郊, 而且原棉的品质优良。上海市郊所产的棉花, 纤维品质较好, 色乳白, 有丝光,长度整齐, 细度适中。特别是1~3级纺棉, 曾长期作为中高档纱支、出口纺织产品的主要原料。用崇明岛生产的上等优质棉纺织成的“鹅牌”汗衫, 畅销国内外市场。 1985年, 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 “两个立足点” (即郊区农民口粮立足于自给、城市主要副食品供应立足于郊区) 的农业生产方针, 和 “稳粮、调棉、保菜, 发展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原则。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 上海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使郊区耕地面积加快减少, 只能相应少种棉花;80年代前期全国棉花供大于求, 产棉省份竞相向上海低价倾销棉花;郊区二、三产业迅猛发展, 加快了种植业劳动力的转移, 种棉花用工多、收益低,农民要求少种。从而上海市郊的棉花播种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 由1984年的94 106.7公顷, 减少到1986年的32 320公顷、1990年的12 953.3公顷。由于所剩的棉田, 布局分散, 不能连片种植, 大多数处于水稻田的包围之中; 棉花枯萎病日趋严重, 虽然引进“泗棉2号”等抗病品种当家, 但仍影响产量; 尤其是植棉不再成为农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民轻视棉花生产, 放松棉田管理, 因而棉花平均亩产水平下降,低的年份 (如1989年) 仅48千克, 总产量不到万吨。 进入90年代, 国家和市政府要求上海市郊适当恢复棉花播种面积, 坚持不放开棉花的购销和价格,并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棉花生产的优惠政策, 如: 交售皮棉奖励平价化肥、柴油 (或实行这类农资的平议差价补贴); 按交售皮棉数量给予一定的地方性收购价格补贴; 根据国务院规定给农户发放贴息贷款; 棉花技术改进费由1993年前的每50千克0.3元提高到1996年的1元; 建立基金, 开展创棉花高产的奖励活动等。但由于同种植单季晚稻比较, 种棉花花工很多, 非常辛苦, 成本又高, 产量不稳, 经济效益低,因而大多数农民不愿再扩大种植。1992年, 上海市郊棉花播种面积略有回升, 为14 923公顷, 产量也有恢复, 平均亩产68.9千克, 总产量15 433吨。自1993年起, 上海市郊棉花播种面积再次下降, 1995年以后, 大体上稳定在3 000 公顷左右。1996年的布局状况是: 奉贤县1 102公顷, 南汇县606公顷, 金山、嘉定、崇明三个区县各在300公顷左右, 此外市郊农场尚有453公顷。所产棉花除农民留用棉外, 由市棉麻公司统一收购, 当年收购量3 657吨, 商品率为86.5%。棉花不再是上海市郊主要的经济作物, 而成为局部地区调剂茬口、品种的农作物。 2.油料。 (1) 油菜。50年代以来, 油菜逐步成为上海市郊重要的经济作物, 主要油料作物。1996年, 全市油菜播种面积69 470公顷, 平均亩产152.2千克, 油菜籽总产量158 630 吨。同1978年比较, 单产大体持平, 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各增加36%左右。同1949年比较,播种面积扩大1.07倍, 而单产和总产则分别增加3.68倍和8.61倍。 据《上海农业志》记载, 上海地区种植冬油菜始于元朝。当时农民种植油菜, 是在夏收后榨出菜籽油供自己食用。上海开埠以后逐渐增加商品量。民国7年 (1918年)《奉贤县实业视察报告》称: “菜籽产额八万担 (即4000 吨), 足供本境应用, 并运销沪上”。新中国成立前, 上海市郊油菜生产水平很低。据1949年夏收统计, 33 520公顷油菜, 平均亩产油菜籽32.5千克, 总产量1.65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 开始10年, 上海市郊的油料作物仍然是油菜与大豆并存, 油菜播种面积每年基本稳定在3.3万余公顷, 单产水平在波动中徘徊提升。50年代对油菜品种进行了改革, 以甘蓝型晚熟高产油菜新品种较快地取代了白菜型早熟低产老品种, 先后大面积推广种植 “胜利” 品系 (如 “胜利青梗”、“胜利52”、“矮萁胜利”) 和 “沪油” 品系 (如 “沪油2号、3号、4号” 等)。从1956年起, 上海市郊在实施农业发展12年规划纲要过程中, 把争取实现亩产75千克油菜籽作为一个奋斗目标。由于种夏熟油菜同种秋熟大豆比较, 单产、出油率都明显地高,经济收益看好, 因而激励着农民多种与种好油菜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都有力地促进油菜单产水平的提高。从60年代初期起, 上海市郊按照国家计划将油菜播种面积安排在5万公顷左右。1964年, 5.26万公顷油菜, 平均亩产达到87.5千克, 提前3年实现了亩产75千克的奋斗目标。1965年, 平均亩产又大幅度增加到131千克、总产量达9.28万吨。从这一年起, 单产水平基本保持在百千克以上,油菜籽的商品率保持在95%左右,实现了全市城乡人口按计划定量的食用植物油自给。 “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从1969年起,上海市郊粮田一年种三熟的耕作制度迅速推行并很快达到饱和,生育期长的晚熟油菜品种同双季稻在季节和茬口安排上存在很大矛盾。为此,选用了一部分早中熟油菜高产品种,如“7055”、“上油1号”、“7401”等,占油菜播种面积的56%,与晚熟油菜品种“胜利青梗”、“漕泾胜利”等形成合理搭配。为了探索油菜高产的栽培技术,1973年由市农业科研部门和市、县农技推广部门共同组成的油菜高产技术攻关协作组,开始进行系统的试验、示范、研究、总结。经过5~6年的努力,终于形成“冬壮、春发、稳长、活熟”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其具体生育指标,并得到大面积推广。1978年、1979年,市郊油菜播种面积都在5万多公顷,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51.5千克、155千克,油菜籽总产量接近12万吨,生产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被国家农业部誉为全国油菜籽高产地区。 1980年,国家实行以粮换油政策,鼓励油菜籽产区多种油菜。农业部与上海市农业局签订协议,给上海市郊扩大油菜计划种植面积2万公顷,为期2年。由于规定每1千克油菜籽可换7千克原粮,比种夏粮麦子合算得多;种油菜残根、落花、落叶多,有利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菜籽榨油后返回的饼粕,又可作优质的饲料和肥料,因此扩种计划得到顺利落实。1981年、1982年,上海市郊油菜播种面积扩大至7.2万公顷左右,平均亩产分别为135千克、154.5千克,总产量分别达到14.66万吨、16.66万吨。1983年后,面积和总产有所回落。 从1985年起,上海市郊在按照“稳粮、调棉、保菜、发展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原则,调整种植业结构过程中,油菜播种面积再次逐年扩大。同时,由南汇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储林飞等育成的中熟偏早、株型紧凑、适宜密植、耐肥抗病、产量高的油菜新品种“汇油50”得到大面积推广,占油菜种植面积的95%以上;油菜栽培技术也由原来传统的耕翻移栽改为稻板茬免耕移栽,并逐步形成选用高产品种、生板免耕移栽、配套化学除草的高产模式栽培技术,推广面积占85%以上。至1992年,市郊油菜播种面积94 417公顷,比1984年的51 246.7公顷扩大84.2%,平均亩产水平达154.2千克,总产量21.84万吨,面积、单产、总产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90年代初,由于上海市郊连续多年耕地面积减少较多,加上油料市场与价格放开以后,市场食用植物油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因此从1993年起,上海市郊油菜播种面积减少,当年为72 694公顷,翌年再减至68 493公顷。1994年,由于春季连续阴雨、油菜病害蔓延,平均亩产也降至93千克。此后,油料市场行情看好,故上海市郊在调整1995年夏熟种植结构中,再度适当扩大油菜播种面积,增至78 356公顷。但翌年油菜播种面积再次回落。90年代初期,低芥酸油菜品种“申优青”开始推广,1993年示范面积7 900多公顷,因抗病力弱而严重减产。1996年,“双低”(低芥酸、低葡萄糖甙)油菜新品种开发,列为市科技开发项目,“沪秀青”等新油菜品种试验面积400公顷。 (2)大豆。大豆曾经是上海市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60年代以后转为副食品之用。1996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4 994公顷,平均亩产170.9千克,总产量1.28万吨。同1949年比较,播种面积不到1/6,平均亩产水平提高2倍多,总产量占到近5成。 上海地区种植大豆的历史较久。明嘉靖《嘉定县志》载:“大豆即黄豆,可榨油,渣可制豆饼,为壅田肥料;可磨豆腐,渍水回芽名豆芽;嫩时作蔬曰毛豆。”民国时期,大豆在市郊各县都有种植。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民习惯于夏收后吃菜油,秋收后吃豆油。1949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30 353公顷,平均亩产为55.8千克,总产量2.54万吨。种植面积2 000公顷以上的有嘉定、崇明、上海、宝山、南汇等县。 50年代,大豆作为秋熟油料作物,仍是农民秋收后食用植物油的来源,故保持一定的种植面积。但因大豆单产较低,经济收益不如种水稻和棉花,大豆榨油的出油率又比油菜籽低,故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1956年种植37 346.7公顷,1960年减少为5 853.3公顷,减少约6/7,平均亩产提高到92.2千克,总产量则降为0.81万吨。 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城市副食品供应紧张,迫切需要增加青毛豆作蔬菜、以大豆及其制品作副食品供应,故市郊大豆种植面积复又增加,1962年、1963年达1.2万~1.3万余公顷,平均亩产提高到137.2千克和165.2千克,总产量增加至2.71万吨和3.02万吨。此后,播种面积逐年下降。1971—1984年,计划种植面积仅安排867~2 027公顷。由于种两熟大豆,平均亩产相应提高为150~250千克。 1985年起,上海市郊在调整种植业结构过程中,大豆播种面积有所增加,1988年扩大至6 820公顷,1994年达7 633公顷。1995年,全市6 591公顷大豆,平均亩产高达236.7千克,总产量2.34万吨。市郊种植的大豆品种较多,主要品种有大粒黄、牛踏扁、大青豆等。大豆栽培的技术简便,管理较粗放,崇明、南汇等县不少地方和玉米间作。上海城乡人民副食品所需用的大豆,主要靠从外地调入。 3.西甜瓜。西甜瓜生产是上海市郊农家的传统副业。1996年西甜瓜种植面积10 588公顷,平均亩产1 506千克, 总产量239 185吨。主要在南汇、奉贤、金山、崇明四个县 (区)种植, 占87.5%。其中西瓜面积6 230公顷, 占58.8%; 甜瓜面积4 358公顷, 占41.2%。甜瓜又集中在南汇县种植, 占86.7%。 上海地区的西甜瓜生产历史较久。明正德七年(1512年) 的 《松江府志》记载: “西瓜出黄土桥者佳”。历史上曾有一些著名特色的西甜瓜优良品种。西瓜中首推 “三林塘崩瓜”。清同治 《上海县志》载:“沪郊西瓜以三林塘雪瓤瓜为最, 味甜、质脆、水多,为西瓜中上品”。甜瓜中的 “七宝十条筋黄金瓜”、“亭林雪瓜”、“罗店青皮绿肉”、“闵行蜜筒瓜”, 曾被誉为上海市场的四大著名品种。1949年, 上海市郊西甜瓜种植面积2 167公顷, 以甜瓜为主; 市场上供应的西瓜大多来自江苏、浙江等地。1959年, 计划安排的西甜瓜种植面积扩大至6 100多公顷, 其中西瓜3 680公顷, 甜瓜2 420公顷, 形成以西瓜为主的格局。西瓜的品种主要是 “平湖瓜”、“马铃瓜”, 抗逆力较弱, 加上栽培技术水平较低, 一般亩产在500~1 000千克。此后由于粮食供应紧张, 市郊西甜瓜种植面积长期计划安排在3 000~4 000公顷, 几乎全部是西瓜。品种主要有 “解放瓜”、“台黑瓜”, 后来又有 “华东26号”等。在栽培技术上, 采用在大麦茬田大苗带土移栽, 深耕、深沟、深施有机肥和人工授粉等, 使西瓜产量有所提高。因受气候影响, 年际之间西瓜产量起伏较大。平均亩产高的如1972年达2 449.7千克, 低的如1970年仅914千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上海市郊西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1982年,种植7 267公顷, 由于气候有利, 平均亩产2 004.4千克、总产量达22.93万吨, 上市18.29万吨, 商品率为80%。从1985年起, 上海市郊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 又改革西瓜的购销体制, 由统购包销改为市场调节, 由统一价格改为随行就市, 由此西瓜生产迅速发展。至1988 年,市郊西瓜种植面积达19 427公顷, 总产量53.71万吨, 商品率82.5%, 总产值2.1亿元, 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伊选”、“新红宝”等优质西瓜品种的覆盖面达98%。采用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83.5%。与此同时, 从日本引进的 “伊丽莎白”、“网纹甜瓜”等甜瓜品种试种成功, 开始进行商品性生产。进入90年代以后, 上海市郊的西甜瓜生产更注重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 种植面积稳中有降, 西瓜面积减少, 甜瓜面积增加; 品种更趋向优质, 西瓜中的“早佳” (即 “8424”)、“京欣” 等颇受市场青睐, 甜瓜中又有 “西簿洛托”、“古拉巴”等; 早熟高产的塑料大棚四膜、五膜覆盖栽培技术广泛应用; 一些瓜农还在冬季到海南、广东、云南等省易地种植甜瓜, 供应上海春节市场。 4.花卉。进入90年代以来, 花卉生产发展很快,正在成为一种产业。1996年, 上海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95.5公顷, 花卉总产值达1.397亿元, 分别比1990年增长6.8倍和9.3倍; 上海商品花卉交易量达到2.9亿支, 占全国花卉销售量的1/3。 距今500多年前, 上海就有以供自己欣赏为目的的种花者。据明弘治十七年 (1504年) 《上海县志》记载, 当时种植的花卉有45种。清乾隆三年 (1738年), 浦东龙王庙一带的凌家花园出现了以种植花木为业的农户, 开始了上海的商品性花卉生产。上海早期生产的花卉品种有桂花、兰花、牡丹、腊梅、菊花、玫瑰、杜鹃、五针松等百余种, 其中龙华的桃花、豫园的菊花、法华的梅花和牡丹、半淞园的桂花、杨思的玫瑰等, 都是市民喜爱购买的。鸦片战争后, 成了通商口岸的上海, 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花卉品种, 使花卉的商品性生产进一步发展, 并逐渐形成一些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如浦东凌家花园、宝山赵家花园以生产腊梅、月季、桂花等木本花卉、树桩、盆景和苗木为主;梅陇和龙华的花圃、花农, 则以生产香石竹、菖兰等鲜切花为主。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已有经营性花卉场圃183家, 花卉种植面积133.33余公顷, 生产的花卉品种多达179种。当时上海花卉的生产格局为: 上海县漕河泾、梅陇一带以生产温室鲜切花、盆花为主, 宝山彭浦赵家花园一带以生产露地草本、木本切花和盆花为主, 浦东龙王庙凌家花园一带以生产木本花树、盆景、地栽秧苗为主,崇明县合兴、堡镇一带主要生产水仙、球茎花卉。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花卉生产两度萎缩。至解放前夕, 上海花卉生产面积仅剩约67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 在50~60年代前期, 上海的花卉生产稳步恢复和发展。50年代初, 上海郊区有花农570多户, 种植的花卉品种繁多, 成为我国有名的花卉生产基地。彭浦乡花园村一带, 有100多户花农, 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33余公顷, 一年四季都有名花上市, 其中腊梅最多时约有13.3公顷。龙华、梅陇等乡以生产康乃馨、马蹄莲、菖兰等鲜切花和兔子花、海棠、瓜叶菊等盆花著称。浦东花木乡以盆景、小秧苗为主。崇明县则生产在春节期间开花的水仙。农业合作化以后, 花卉生产都转为集体经营。到1965年, 全郊区有花卉生产单位54个, 分布在6个县17个乡, 鲜切花种植面积95.7公顷, 观赏苗木40多公顷, 栽培温室1 259间, 年上市鲜切花3 070万支,88个品种; 盆花44.6万盆, 103个品种; 出口鲜切花39万支, 盆景1 000盆, 出口收购额10万元左右。 “文化大革命” 期间, 种花、养草被当作 “封资修”批判。上海郊区于1967年和1969年, 两次全面砍掉各种花卉, 挖掉种苗、种球, 仅有少量名种, 被花农暗中保存下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花卉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1980年,有13个单位恢复了花卉生产,种植面积18.8公顷,当年上市鲜切花30个品种、28万支,盆花80个品种、13.1万盆,崇明水仙花球茎2万只。1984年,花卉种植面积回升到35公顷, 上市鲜切花600万支,盆花、观叶植物、盆景75万盆,销售金额400多万元;出口鲜切花10万支、盆景4万多盆,创汇10万美元。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对花卉的需求迅速增长。据此,建立了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等花卉生产基地,使花卉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90年,上海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2.4公顷,比1980年扩大了5.4倍。年产鲜切花1 600万支和盆花盆景115万盆,产值1 350多万元。 从1991年开始,上海花卉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朝阳”产业。到1996年末,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95.5公顷,并形成鲜切花、盆花、观赏植物、草坪和盆景五分天下的格局。其面积分别为:鲜切花248.8公顷,占35.8%;地栽花木、草坪219.9公顷,占31.3%;盆花147.1公顷,占21.1%;种苗、种球75公顷,占10.8%;观叶植物6.7公顷,占1%。生产鲜切花最多的是闵行区、崇明县;生产地栽花木、草坪最多的是崇明县、金山县、松江县;生产盆花最多的是闵行区、宝山区、青浦县;生产种苗、种球最多的是崇明县、南汇县等。闵行区梅陇香石竹、宝山区杨行菊花、嘉定区江桥玫瑰、松江县银柳和崇明县合兴唐昌蒲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基地已经形成。先后建立的虹华园艺有限公司、洛神园艺公司、佳美园艺公司、教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相当实力的独资、合资经营的花卉生产、经销企业,以及松江玉湖花卉园艺公司、梅陇乡花卉园艺场、浦东花木园艺场等一批集体投资经营的企业和一大批有专业特色的个体花农经营的花圃,不但迅速增加了花卉周年生产和供花的能力,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所产花卉的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为增加花卉品种,提高花卉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花卉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并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上海先后从荷兰、日本、以色列、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进香石竹、百合、唐昌蒲、非洲菊、孔雀花、满天星、玫瑰等数百种花卉品种。特别是1994年,为扎扎实实做好花卉良种引进工作,在原有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基础上,建立种球、种苗繁育基地,专门从事鲜切花新品种筛选、繁育、示范及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发,基地同荷兰、日本等国建立花卉种球、种苗繁育和生产的合作关系。1996年4月,基地经市编委批准建立“上海市花卉育种中心”。中心占地面积13.3公顷,包括铝合金温室等保护地栽培设施面积25 10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250平方米,活动冷库100平方米。中心以生产香石竹种苗为主,根据我国各地区、各季节对种苗性状的不同要求,分别从以色列、荷兰、德国等国的专业种苗公司,引进具有耐热、抗寒等特性的各种类型香石竹品种50多个、近10万株专利母本进行筛选、扩繁。中心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花卉生产的发展,不仅美化了环境,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6年,在上海花卉生产总产值1.39亿元中,鲜切花8 658.3万支,产值3 014.57万元,占21.6%;地栽花木633.9万株,产值2 327.9万元,占16.7%;盆花1 239.56万盆,产值2703.1万元,占19.3%;种苗、种球2 086万支(只),产值1 038.5万元,占7.4%;观叶植物9万盆,产值1 157.5万元,占8.3%。在鲜切花中,香石竹生产最多,产量达4 543.65万支,产值为1 328.65万元。 上海生产的花卉,除供应上海市场外,还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并通过24家花卉出口企业销往东南亚、日本、北美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996年,上海花卉生产创汇1 000万美元,是1991年的3.3倍。上海已成为我国花卉最大的生产、消费和交易中心之一。 5.其他。 (1)香料。香料作物在上海市郊曾经种植过的主要品种有薄荷、留兰香、香叶天竺葵、薰衣草等。民国时期,上海、嘉定等县曾有薄荷、留兰香种植,但面积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轻工业的发展对薄荷、留兰香等香料的需求增加,郊区的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1960年,香料种植面积534余公顷,主要品种是薄荷,留兰香仅10公顷左右,并开始种植香叶天竺葵。1965年起,香料生产列入国家计划,下达种植计划面积426.7公顷,至1975年发展到666.7公顷,主要在崇明、宝山、嘉定等县种植。改革开放以后,以薄荷为主的香料需求激增,种香料的经济收入也较高,上海市郊香料种植面积一度有较大的发展,1986年,薄荷种植面积扩大到3 053.3公顷,生产薄荷油206.5吨;留兰香种植面积扩大到237.5公顷。产品主要供应上海日用化工行业,也有少量出口。1987年后,因市场供过于求,收购价格下跌,种植面积迅速减少。1990年,市郊香料种植面积下降至163.3公顷,全是薄荷。以后继续下降,至1995年,仅有崇明县种植薄荷61公顷。 (2)药材。中药材在上海市郊曾经种植过的品种有红花、元胡、丹参、川芎、生地、茶菊花等37个品种。历史上就有中药材种植的记载,明嘉靖《上海县志》载:“吴茱萸出青龙佳,是地亦多香附。”新中国成立后, 从1955年起中药材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当时上海没有任务。1958年10月, 鉴于全国中药材供应紧张, 国务院发出 《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后, 从1959年起, 上海郊区的中药材生产和收购列入国家计划, 是年种植383.4公顷。此后, 从外地引种栽培40种中药材品种, 其中有32种获得成功, 另有9种变野生为人工栽培。1962年, 市农委将上海、崇明两县列为中药材生产的重点县, 并下达中药材计划种植面积860公顷。自此以后至1978年,市郊中药材实际种植面积每年都略为超过计划。最多的是1965年, 种植1548.5公顷, 总产量1 895.7吨,平均亩产68.7千克。所产中药材全部由市药材公司收购, 约占全市中药材年供应量的15%~20%。改革开放以后, 市郊中药材生产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 改集中生产为分散生产, 注重种植市场紧缺、适销对路的品种, 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起伏变化较大。如1981年种植848.7公顷, 生产量139吨, 至1983 年种植面积扩大至1 741.2公顷, 增加一倍多, 生产量197吨,增长41.7%。从1984年起, 中药材按照市场导向、经济收益进行种植, 年种植面积减少,1990 年前后在667公顷左右。到1995年, 主要在崇明县和闵行、宝山区种植, 面积仅415公顷。 (3) 苎麻。苎麻在上海市郊种植面积较大的是80年代后期。虽然历史上曾有苎麻种植, 明正德《金山卫志》有 “本邑曾种苎麻” 的记载, 但在很长时期内上海市郊不种苎麻。1985年, 为满足纺织部门的需求, 市科委列为开发性生产项目, 市郊试种苎麻63.3公顷, 主要在金山县。以后在农业部门的扶持下,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7年扩大到1 366.7公顷;金山县亭新乡渔池村的2.7公顷苎麻, 原麻亩产175.1千克。后因全国各地竞相发展, 供过于求, 麻价由每千克14元降至3元, 上海市郊苎麻种植面积急剧下降, 1988年降至706.7公顷,1991年后不再种植。 (4)黄麻。黄麻在上海市郊种植是在70年代末以前。明嘉靖 《上海县志》 中有 “金山海滨之地即产黄麻” 的记载。民国33年 (1944年), 日伪政权曾推广黄麻种植, 面积不大。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种植黄麻68.1公顷, 至1957年扩大到147公顷, 主要集中在崇明县, 平均亩产量在115~165千克之间。60年代中期起, 种植面积稳定在66.7公顷左右, 推广普及粤园5号、广丰长果等品种, 平均亩产提高到200千克左右。70年代末, 化纤工业发展以后, 逐步取代了黄麻, 种植面积减少。80年代已不再种植。 (5) 黄草。黄草用来编织工艺品, 是上海市郊的特产。清康熙 《嘉定县志》记载, 当时徐行一带已经种黄草, 其编织品作为贡品。民国11年 (1922年),嘉定黄草织品已销香港、南洋和西欧。民国23年(1934年) 种植面积约40公顷。抗日战争爆发后, 黄草种植和编织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之后, 黄草及其编织品生产发展较快,60~70年代, 种植面积66.7公顷左右, 年产黄草250吨上下。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种植面积扩大至109.2公顷,产草410吨, 织品销往21个国家和地区, 创汇123.5万美元。以后种植面积稳定在100公顷, 编织的工艺品畅销海内外。 (6) 席草。席草在上海市郊种植是在计划经济时期。1956年, 为了解决编织蓑衣、草裤的原料, 由松江县天马乡从浙江省引进种苗试种获得成功。1960年, 松江、青浦、嘉定等县种植25.3公顷, 至1965年扩大到228.5公顷。以后, 因上海草席供应需要织席原料, 计划安排席草种植面积233.3公顷, 年收购席草150万多千克, 织草席约65万条, 解决上海需求量的40%。1979年后, 因经济效益下降, 市郊席草种植面积减少。1984年, 仅松江、青浦两县种植126.7公顷, 织草席10万条。1985年后基本不种, 为蔺草所取代。 (7) 蔺草。蔺草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上海市郊得到发展的一项经济作物。1982年,青浦县练塘乡从宁波引进种苗试种4公顷蔺草获得成功。因蔺草是日本“榻榻米”所需的原料, 种植效益较好, 故至199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93.3公顷, 除主要在青浦县种植外, 崇明、松江、奉贤等县也有种植。种植的品种以“冈山3号”居多, 也有 “冈山山绿”。1995年, 种植面积发展到660余公顷。收获的蔺草经初步加工后销往日本。 ☚ (一) 粮食作物 (三) 食用菌 ☛ (二) 经济作物 (二) 经济作物天津市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 ☚ (一) 粮食作物 (三) 园艺作物 ☛ (二) 经济作物 (二) 经济作物天津市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和油料。 表3-2-6 棉花面积、产量 单位: 万公顷、千克、吨
2.油料。天津市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芝麻、向日葵,年产量占油料总产量的83%~98%。50年代花生面积居首,60年代芝麻超过花生,70年代末向日葵面积迅速增加,超过芝麻和花生。 1949年油料面积仅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2%。1953—1954年国务院两次发布关于增加油料作物的生产指标后,天津市油料生产发展较快。1956年油料面积扩大到9920公顷,每公顷产量682.5千克,总产量6 755吨。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52.1%、1.53倍、2.87倍。之后,受三年自然灾害和 “以粮为纲”影响,油料生产滑坡。1961年总产量仅1 510吨,比1956年减产77.6%。1971年油料收购价格上调17%,但由于时值“文化大革命”,提价因素迟至1975年才体现出来。当年总产量8 045吨,比1956年增长24.4%,结束了长达20年的徘徊状态。1979年油料收购价格再次上调24.97%,超过统购部分的油料,在此基础上再加价50%。此举激发了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特别是适应性强的向日葵发展很快。1985年油料作物面积达到60270公顷,总产量6840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向日葵32 647公顷,占油料面积的53.8%。1985年以后,油料生产直线下降。到1995年,面积仅剩22 585公顷,总产量40 069吨。与1985年相比,面积减少62.8%,总产量减少41.4% (见表3-2-7)。 表3-2-7 油料作物面积、产量 单位: 公顷、千克、吨
☚ (一) 粮食作物 三、耕作制度改革 ☛ 1.油料/2.棉花/3.甜菜/4.大麻/5.烟叶/6.药材 ☚ 3.薯类 1.油料 ☛ (二) 经济作物 (二) 经济作物1. 棉花。浙江多数地区适宜种植棉花,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 ☚ (一) 粮食作物 三、生产水平 ☛ (二) 经济作物 (二) 经济作物1.棉花。50年代,浙江省平均每年种植棉花76.6千公顷,平均亩产量25.58公斤,比1949年增长3倍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多;年平均总产量2.94万吨,比1949年增长2. 5倍。60年代平均每年种植95.9千公顷,比50年代年均扩大19.3千公顷,年均亩产49. 65公斤,年均总产量714万吨,分别比50年代增长94. 7%和142. 9%。其中1964年亩产量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即皮棉50公斤),是全国第一个上《纲要》的省。70年代平均每年种植面积89.5千公顷,亩产45.64公斤,总产量6. 13万吨。到80年代,平均每年种植90. 6千公顷,亩产量提高到57. 7公斤,总产量7.84万吨。1990—1992年的3年间,平均每年种植面积69.3千公顷,亩产量63.8公斤,总产量6.64万吨(表3-2-10)。 表3-2-10 棉花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2.油料。50年代初期,浙江为了争取粮食自给,缩减油料种植面积,1954年,对油菜籽、皮棉、油茶籽实行统购统销,对城镇人口食油实行定量供应。采取这些政策措施以后,全省油料生产逐步得到恢复,1955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33千公顷,最高的1959年达到194. 7千公顷,总产量为11.02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30.4%和21.89%。这一时期,由于提高了油菜籽收购价格,并实行优级优价,促进了油菜籽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1—1959年,年均油茶籽总产量达1. 71万吨,比1950年的6 950吨增加145.4%。 60年代以后,随着三熟制面积的扩大.油菜播种面积又有所缩减。1964—1977年的14年间,油菜年均播种面积120千公顷,比上一时期年均播种面积减少12. 2%。但由于品种更新,单产显著提高,年均亩产达55. 4公斤,比上一时期增长73. 1%;年均总产量9. 98万吨,增长52%。这一时期,花生年均播种面积6千公顷,比上一时期减少29. 6%,总产量减少15.2%;芝麻年均播种面积6.2千公顷,比上一时期增加24%,总产量增加23.5%; 累计营造油茶林112. 7千公顷,年均油茶籽产量为1. 97万吨,比上一时期增加11.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再次提高了油料的收购价,并采取了一些奖励措施,调动了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油菜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79年全省达到209. 7千公顷。1984年以后,取消油菜籽收购计划,并放开价格,油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到267千公顷。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提高油料收购价格,1991年油菜播种面积高达295千公顷。到1992年,全省油菜籽亩产量为110公斤,总产量为48. 13万吨,单产和总产均为历史最高年份。这一时期花生年均播种面积7.7千公顷,比上一时期增加28. 1%; 芝麻年均播种面积4. 5千公顷,比上一时期减少28%,总产量减少19.1%。油茶籽在1978—1990年的13年间,年均总产量为2. 95万吨,比上一时期增加49. 8%,并累计新造油茶林25. 9千公顷。最高的1988年全省油茶面积约166. 7千公顷,年产油茶籽2. 23万吨,茶油5575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 (表3-2-11)。 表3-2-11 油料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吨
注: 油茶面积系指新造油茶林面积。 3.麻类。 (1)黄红麻。1950年,浙江省政府颁布了粮麻比价政策,规定甲级麻每50公斤换米8斗(61. 5公斤),同时采取贷肥、贷种、贷款等项扶持措施;麻区供销合作社与浙江厂矿联营处拨给麻农大米8 000石 (折14.4万元),解决麻农生活困难;1951年6月贷款250万元,1950—1952年贷放红麻种子17万公斤,支持麻农发展生产。1962年全省有46个县种植黄红麻,种麻面积扩大到47.5千公顷,平均亩产191公斤,总产量达13.59万吨。1958年以后,浙江黄红麻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6.7千公顷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成为全国主要高产麻区和麻纺工业原料的供应基地。 从50年代—80年代,浙江黄红麻产量持续增加。据省统计局的资料: 50年代全省平均每年种麻37.02千公顷,亩产182.1公斤。60年代平均每年种麻32.3千公顷,亩产255.9公斤,比50年代面积减少4.8千公顷,亩产量增长40. 5%,其中1962年种植面积28.2千公顷,亩产达到208公斤,高出全国平均亩产的47. 7%,总产量9.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4%。70年代平均每年种麻29. 7千公顷,亩产达317. 6公斤,比60年代增长24.1%,其中1978年种植面积29.1千公顷,亩产量达416公斤,为全国平均产量的236.36%。80年代平均每年种麻29.7千公顷,亩产398.06公斤,亩产量比70年代增长25. 3%,比50年代增长1.18倍,比1949年增长6. 3倍。进入90年代,黄红麻生产开始出现衰退,1992年全省种植面积降到19.3千公顷,亩产394公斤,总产量11. 39万吨。1993年种植面积又下降到9. 1千公顷,总产量只有8.37万吨。 (2) 苎麻。浙江苎麻常年种植面积在1—1.3千公顷左右,1957年曾达到2. 9千公顷。1985—1987年间,有过一阵子“苎麻热”,各地竞相盲目发展,1987年种植面积从1984年的0. 5千公顷猛增到8千公顷,结果产大于销,麻价狂跌,1988年苎麻种植面积减少到3. 7千公顷,1989年继续减少到1. 6千公顷,1992年又减少到0. 3千公顷。 (3) 大麻。大麻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全省有1. 7千公顷,总产量1 850吨。由于大麻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1992年全省只种了66. 7公顷,总产量仅72吨 (表3-2-12)。 4. 蚕桑。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的蚕桑生产经过“二起二落”时期。 1949—1956年为 “一起”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各级加强对蚕桑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蚕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6年全省蚕桑生产县从1950年的15个增加到48个,蚕茧总产量达到2. 72万吨,比1949年增长1.59倍,年递增14.56%。1957—1961年为“一落”时期,由于1958年的“共产风”,平调生产队的桑园和社员的蚕具,全省一下子突击办起5 318个蚕桑场;不适当地在桑园里搞间作,影响桑树正常生长,当时蚕桑重点县的间作面积占桑园面积的95%;盲目推广四季养蚕,年养蚕多达17茬,滥发蚕种,大搞代用品营养添食,致使病蚕、倒蚕现象频频发生。由此造成蚕茧产量连续4年下降,1961年全省蚕茧总产量仅1.1万吨,比1956年减产59.6%。 表3-2-12 麻类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1962—1974年为“二起”时期,这个时期各地认真贯彻鼓励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政策措施: ❶认真落实所有制,坚持谁种谁有,纠正一平二调; ❷实行重奖政策,如国家收购蚕茧给予实物奖售(主要是与化肥、粮食、棉布、煤油等物资挂钩),并提高蚕茧收购价格和发放预购定金等; ❸恢复建立专业桑园,分期分批退出桑园间作,并建立商品桑苗基地。到1974年,全省专业桑园面积达64.1千公顷,比1963年增加3.4倍,商品苗基地达733公顷。由于以上政策措施的落实,1962—1974年,全省新栽桑苗13. 6亿株,年均栽桑1.05亿株;全省蚕茧产量增加到5. 7万吨,比1962年增长3. 38倍; 年递增13.11%; 平均亩桑产茧量达49. 6公斤,比1962年提高368%;平均张种产茧量达到30.8公斤,比1962年提高84.4%。1975—1978年为“二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加上蚕区蚕茧生产搞大呼隆和分配平均主义,不少地方出现毁桑种粮,重搞桑园间作套种;农用工业生产停工停产,蚕桑物资严重短缺,蚕区缺肥少药。1975年,全省桑园施春肥面积比1974年减少一半,桑叶减少20%,缺叶倒蚕7.4万张。到1979年,全省蚕茧产量降到4. 68万吨,比1974年下降17.9%。 1979—1993年是浙江蚕桑生产全盛时期。197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两次召开蚕桑工作会议,提出“谁种谁有、长期不变”的政策,鼓励农户种桑养蚕。1981年,全省社员栽桑5 858万株,1982年达到1亿多株。80年代还多次提高蚕茧收购价格,改革收购办法,采取 “定收购基数,超基数加价”,实行“斤茧斤肥”奖售政策。在资金上也积极给予支持,1979—1983年,省政府从机动财力和丝绸超利润中拨款2 600万元,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发放贴息贷款595万元,重点用于扶持更新老桑园,发展新桑园和蚕种生产。1985—1990年间全省直接用于支持蚕桑生产的资金达5 413.22万元。同时,加强了蚕桑生产的设施建设,1979—1989年,全省蚕桑基建总投资达2 901万元,改造和新建蚕种生产用房7. 32平方米,增添了空调等先进设备,改造和建设了一批催青室及养蚕加温设施。1993年,全省建有节能炕房等各种暗火加温设施17.06万只,春蚕暗火加温蚕种达101.55万张。这一时期,由于政策措施有力,蚕桑生产发展很快,全省种桑24.22万株,是历史上最多的一个时期。1993年,全省蚕茧总产量达到13. 19万吨,比1978年增长1.82倍,年平均递增7. 14%; 平均每亩桑园产茧量达到96. 6公斤,比1978年增长1. 38倍; 平均张种产茧32.54公斤,比1978年提高20.7%。蚕茧质量也有所提高,1993年与1949年相比,春茧丝长从650. 9米增加到 1 192.8米,干茧出丝率从20. 9%提高到34. 6%。1992年,全省收购蚕茧12.83万吨,比1949年增加27. 5倍;平均每亩桑园收入841. 28元,蚕农户均收入1 163元。并促进了丝绸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出口创汇。1992年全省生产厂丝20 332吨,丝织品12. 11亿米,分别比1949年增长46倍和99倍;丝绸工业总产值达74亿元,出口创汇4.4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1.88%,丝绸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表3-2-13)。 表3-2-13 蚕桑生产发展水平表
5. 茶叶。50年代,浙江茶叶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全省茶园面积从1949年的20千公顷扩大到1957年的47.2千公顷,茶叶产量从0. 66万吨猛增到2. 3万吨,8年间面积增加1倍多,产量增长近3倍。1958年大跃进时,茶叶生产“放卫星”,不适当地提倡“一年四季采茶”,“秋茶超春茶”,“茶树赤膊过冬”,层层提高指标,压任务。这一年全省茶叶产量猛增到2. 8万吨,其中不应该采的老叶有0.45万吨。1959年继续大增到3. 25万吨,其中不应该采的老叶有0. 75万吨。由于过度采摘,大伤了茶树的元气,造成1960—1962年连续3年大减产。1962年全省茶叶产量减到1. 23万吨,只及1957年产量的一半。1961年纠正了“高指标”、“瞎指挥”风,茶叶生产重又得到复苏。到1965年,全省茶园面积恢复到46. 9千公顷,茶叶产量恢复到1. 64万吨,面积和产量接近1957年水平,全年实现产值4 188万元,比 1957年的 3 774万元增加10. 96%。 60年代后期开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浙江各地开山造地,兴建茶园,茶叶生产发展很快。全省共发展新茶园66. 7千公顷。到1977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3. 3千公顷,茶叶产量突破“百万担”大关,达到5. 2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1965年增加225%、238%和233%。1982年,全省茶叶产量达到10. 7万吨,收购量达到9. 7万吨,比1977年“翻了一番”。1983年因茶叶滞销,出现停收限购,大量积压,严重挫伤茶农生产积极性,出现1983—1985年连续3年减产,1958年全省产茶叶9. 5万吨,比1982年减少11. 2%。 1984年以后,各地重视名优茶的开发,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提高茶叶质量。1990年,全省茶叶生产、加工、收购、内外贸易等共有科技干部3 000余人,从品种选育、高产栽培、制茶机械、加工技术、新产品开发、名茶研制推广、茶制品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其中获部、省级二等奖以上的16项。全省发掘和创新了一大批驰名中外的名茶。到199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46. 7千公顷,茶叶产量达11. 7万吨,产值8.8亿元,出口3. 93万吨,创汇9 700万美元。这1年名茶产量达到8 900吨.产值2. 8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20倍,名优茶产量占总产量的16%,产值占53.2%(表3-2-14)。 表3-2-14 茶叶生产发展水平表
6.水果。50年代,浙江省各地发动群众对果树病虫害进行药剂防治,基本消灭柑桔恶性叶虫和潜叶甲,控制住花蕾蛆、壁虱的为害。1954年全省柑桔产量首次突破5万吨。1957年,全省水果栽培面积达15. 5千公顷,年产量9. 37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44%和23%。 60—70年代,主要抓调整水果品种结构,通过种质资源调查,发现不少优良品种,如温州蜜柑、椪柑、胡柚、玉环柚、四季抛、菊水梨、大红袍枇杷、白砂枇杷等。同时从国外引进许多良种,经过试种、筛选,加以推广。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到1977年,全省水果栽培面积达44.7千公顷,年产量12.31万吨,比1957年分别增长1.9倍和10.4倍。 80年代,浙江各地重视建立水果生产基地,通过开发荒山、低丘红壤和海涂地种植水果,建立了温州蜜柑、椪柑、玉环柚、苍南四季抛、常山胡柚、黄岩枇杷、余姚杨梅、萧山青梅以及加工食用黄桃等名特优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全省水果出现了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979年全省水果产量首次登上20万吨台阶,1984年达30万吨,1986年达50万吨。1992年全省水果栽培面积达216.14千公顷,年产量102. 37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 6倍和6倍,居全国第9位;水果年产值达13.02亿元,占全省农业产值的7. 9%,位居粮食、蔬菜瓜类之后的第3位。 (1)柑桔。新中国成立以来,柑桔生产发展很快,1952年全省柑桔栽培面积2.6千公顷,总产量3.89万吨。1957年栽培面积增加到3.96千公顷,总产量4.42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50%和14%。到1992年,栽培面积达126. 1千公顷,年产量73.85万吨,比1978年增产9.89倍,占全省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8.4%和72. 14%。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 3%,仅次于广东、四川两省,居全国第3位。 (2) 桃。1952年,浙江省桃的栽培面积是0.98千公顷,年产量0.64万吨。1973年桃栽培面积增加到6. 6千公顷,年产量3. 71万吨,成为全国南方主产区之一。1989年桃栽培面积达29.4千公顷,总产量9. 95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29倍和14. 5倍,其中黄桃面积14. 7千公顷,产量4. 7万吨。以后几年,产量有所下降。到1992年,全省桃面积20. 5千公顷,年产量9. 7万吨,分别比1989年下降30. 3%和2. 5%。 (3) 杨梅。1952年,浙江省杨梅栽培面积1. 55千公顷,年产量8 900吨。到1992年,全省杨梅栽培面积达28. 9千公顷,年产量4. 34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17. 68倍和3. 9倍,其栽培面积、年产量、品种之多均居全国之首。 (4) 枇杷。1952年,浙江省枇杷栽培面积1. 12千公顷,总产量5 000吨,其中余杭县塘栖区的产量占4 775吨。以后,枇杷栽培面积逐步向东南沿海山地、海涂发展,增长较快。1992年,全省枇杷栽培面积8.61千公顷,年产量3. 34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6. 69倍和5. 7倍。 (5) 梨。1952年,浙江省梨栽培面积1. 89千公顷,年产量6 600吨。70年代发展较快,到1989年,全省梨栽培面积7. 67千公顷,年产量3. 16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31.55%和3. 79倍。1992年,全省梨栽培面积7.02千公顷,年产量2.63万吨,分别比1989年减少8.43%和16. 77%。 (6) 梅。1952年,浙江省梅栽培面积0.47千公顷,年产量2 400吨。1992年,栽培面积增加到3.05千公顷,年产量3 970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5.46倍和65.4%。 (7) 枣。1952年,浙江省枣树栽种面积0.67千公顷,年产量0.22万吨。1992年,栽培面积增加到3.92千公顷,年产量0.418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加485%和90%。 (8) 柿。1952年,浙江省柿栽培面积0.43千公顷,年产量4 300吨。1992年,全省栽培面积3.02千公顷,年产量1. 32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6倍和2.1倍。以“东皋无核柿”最为著名,1988年被林业部列为经济林名特优品种。 (9) 李。浙江李的栽培较零星分散。1992年全省栽培面积3.01千公顷,年产量9 483吨,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和产量的1.4%和0. 93%,产量比1933年增长19.3%。 (10) 葡萄。据1986年底统计,全省葡萄成片栽培面积达1.55千公顷,年产量4 084吨。到1992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达2. 7千公顷,年产量41 638吨,比1986年分别增长76.4%和9.2倍。 (11) 猕猴桃。8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1992年,全省人工栽培面积已达1.0千公顷,年产量200吨。 (12) 草莓。50年代初,曾从江苏引进试种,1980年又从国外引进新品种试种,筛选出宝交、丽红、戈雷拉3个适宜浙江省露地栽培的良种,在全省有较大的发展,成为浙江市场上又一新兴水果 (表3-2-15)。 表3-2-15 水果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万吨
7.蔬菜。195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对菜农实行口粮供应”、“国家给予贷款,实行预购”等政策,逐步引导城市近郊扩大蔬菜面积。到1957年底止,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128.6千公顷,比1952年增加2倍多。1958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有计划地建立常年蔬菜基地,到1961年全省有15个主要城市、工矿区、城镇建立常年蔬菜基地,面积达7. 1千公顷,人均占有0.054亩(0.0036公顷),是历史上城市人均占有蔬菜基地最多的一年。1959—1961年,居民口粮供应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蔬菜生产畸形发展,3年间全省平均播种面积达257. 9千公顷,比前8年年均增加1.8倍。其中,萝卜播种面积123千公顷,占47. 7%。1962—1964年,播种面积回落到 114.9千公顷。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蔬菜年均播种面积下降为108. 5千公顷。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1989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抓蔬菜生产,1985—1993年发展更快,年均播种面积达232. 3千公顷,比前8年平均增长81.83%。199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83.4千公顷,总产量771. 46万吨,其中城镇常年蔬菜基地13. 3千公顷,总产量93. 96万吨; 水果用瓜播种面积52. 9千公顷,总产量123.06万吨(表3-2-16、18);食用菌总产量(鲜)29.87万吨 (表3-2-17)。 表3-2-16 蔬菜、果用瓜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表3-2-17 食用菌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万吨 (鲜)
8.糖蔗。新中国成立前,浙江省糖蔗种植面积近2千公顷,最高年产量约6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的糖蔗生产一度得到稳步发展。1970—1986年,全省每年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6. 7千公顷以上,糖蔗年产量保持在30万吨以上;种植面积最多的是1979年,达12.6千公顷; 糖蔗年产量最高的是1982年,全省10.84千公顷,平均亩产4 321公斤,总产量69. 9万吨,全年收购食糖4.32万吨。这一时期,浙江成为全国大陆9个主要产蔗省(区)之一,年产量居全国第7 表3-2-18 荸荠、黄花菜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表3-2-19 糖蔗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9.烟叶。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是浙江烟草生产鼎盛时期,1917年全省有50个县种植烟叶,面积26. 9千公顷,总产量达4. 6万吨。抗日战争前的1933年,烟草种植面积1.6万公顷,总产量2. 15万吨。抗日战争期间种植面积减少。新中国成立以后,烟叶生产受到政府的重视,1951年实行计划种植,贯彻优质高产的方针,减少零星种植,重点发展主产区,逐步淘汰低劣品种,推广优良品种。桐乡、松阳、新昌县生产的晒红烟、晒黄烟驰名全国,50年代初外销量达1 250吨。1951年,全省烟叶种植面积9. 7千公顷,产量1. 25万吨,比1949年增产39. 9%。这一年新昌县试种香料烟获得成功,并逐步得到发展,到70年代已成为主要烟草种类,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1962年,全省烟叶种植面积达10.9千公顷,产量1.5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面积和产量最多的一年。80年代后,随着混合型卷烟生产发展,新昌、嵊县香料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主要生产基地; 1987年以后,省拨出专项资金支持香料烟的新区开发,种植面积扩大到10余个县;并针对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新情况,采取“稳定面积,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生产方针,建立目标管理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种植、收购、经营一体化。全省烟叶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5千公顷,烟叶产量在4 000吨上下 (表3-2-20)。 表3-2-20 烟叶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吨
10. 中药材(表3-2-21、22)。 表3-2-21 家种药材品种表(106种)
(1) 浙贝母。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420吨,1930年仅鄞县樟村就产干贝母300吨。从1937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因连年战争,年产量不到300吨。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把贝母生产纳入计划管理,加强技术辅导,落实扶持措施。1950年全省种植面积200公顷,产贝母273.6吨。1960年种植面积251.8公顷,总产量达698.8吨,比1950年增长155.4%。70年代,浙贝母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但产量不高,1975年总产量278.6吨,比1960年下降60%。进入80年代,浙贝母生产有很大发展,1989年种植面积971. 5公顷,总产量1 139.2吨,比1975年增加3倍多。1990年产量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 000吨以上水平。 (2) 元胡。新中国成立前,浙江省年种植元胡面积大致在100公顷左右,产量在100吨上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元胡生产呈波浪形发展。1951—1958年生产稳 表3-2-22 “浙八味”中药材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公顷、吨
(3) 白术。从1949—1990年的40年间,浙江省白术种植面积累计为7. 55万公顷,产量9. 65万吨,平均每年种植164. 5公顷、产量2 298吨。其间生产总是时起时落,这是因为白术的生产周期长(3年),很难掌握产销量。1980年,全省种植面积1 879公顷,产量3 456吨,比1950年分别增长5.4倍和6. 9倍。以后有较大下降,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1 162. 6公顷,产量1 212吨,分别比1980年下降38. 1%和64. 9%。 (4)杭白菊。民国时期,全省最高年产量为650吨,但亩产量只有18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杭白菊生产进行了扶持,扩大种植面积,选择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方法,提高单位产量。1949年,全省种植面积1 066. 7公顷,总产量390吨。1965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 601.9公顷,总产量1 135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50. 17%和191%。以后几年有所减少,80年代初开始回升,但1985年出现盲目发展,这一年种植面积达3 448公顷,产量达4 677吨,分别比1965年增长1. 2倍和3. 1倍,造成产大于销,菊农遭受很大损失。以后按市场需求作了调整,1990年稳定在1 500多公顷、2 500多吨的水平。 (5)麦冬。新中国成立前的1925年,浙江麦冬种植面积达0.07公顷,产量1 000吨,为最高年份。新中国成立后,麦冬生产总体上是,50年代逐步发展,60年代中期出现波折,以后国家采取了高价收购,奖售粮食、布票、化肥等措施,加上推广小株密植法,形成70年代的生产高峰期,产销基本协调。1980年,全省种植面积202.9公顷,产量达425.8吨,比1950年分别增长107%和41.9%。80年代中期以来,受外省的冲击,浙江的麦冬生产时起时落。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269.1公顷,产量323.7吨,种植面积比1980年增加,而产量却下降23.97%。 (6)白芍。新中国成立前,全省仅种几百亩,年产量50吨以下。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很快,1955年全省种植面积140.6公顷,产量1 204吨。1970年面积增加到813公顷,产量增加到2 092吨,分别比1955年增加4.8倍和73.8%。1978—1989年,全省种植面积稳定在200—250公顷之间,产量下降到150—300吨。到1990年种植面积减少到197.7公顷,产量仅92.1吨。 (7) 玄参。抗日战争前,浙江省玄参的年产量一般在350吨左右,最高年产500余吨。1950年全省种植面积400公顷,产量470吨。以后产量有起有落,但总的呈下降趋势。到1990年,全省玄参种植面积仅146公顷,产量308吨,分别比1950年下降63.5%和34.5%。 (8) 温郁金。抗日战争前,浙江温郁金最高年产量为175吨。新中国成立以后,产量下降。50年代初种植面积保持在20公顷左右,产量在30吨上下。1954年以后生产就一直不稳定,其中1986年的生产为顶峰,面积为300公顷,产量为979吨; 1976—1981年生产大落,其中1977年为低谷,面积为10.4公顷,产量仅18.4吨;1979—1981年稍有回升,1982年后又下降,1987年面积降到1. 9公顷; 1988年又稍有回升,1990年种植面积25. 3公顷,产量为27.2吨,还不及50年代初期的产量水平。 (9) 厚朴。浙江省野生厚朴可采剥量有500万公斤,其中龙泉市占80%。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厚朴年最高采剥量为1 042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年采剥量出现在1988年,达2 000吨。从1949—1990年,全省共人工栽种厚朴树1 156.47万株,目前正在成长中,还不可以采剥。 (10) 山茱萸。70年代,国家拨款40万元,采取国家扶持集体营造,以及对造林20亩(1.3公顷)以上的单位给予补贴原粮17. 5公斤等办法,在淳安、临安、桐庐三县栽植了77.01万株,计641.9公顷。到1990年,全省累计营造人工山茱萸林107.78株,计1.3千公顷。据1987年普查,全省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山茱萸共有21.8千公顷。1956—1977年,全省山茱萸年产量稳定在100吨上下。1978年以后由于收购价格上升,农民采山茱萸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产量也大幅度提高,1989年和1990年分别达到245吨和170吨。 11. 席草。浙江席草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宁波席草已出口朝鲜。清光绪年间,浙江席草种植面积约2千公顷,总产量1.5万吨。1932年种植面积2.7千公顷,总产量2.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前产量最高的年份。抗日战争期间种植面积锐减,1943年面积仅0.57千公顷,产量只有0.38万吨。到1948年,种植面积继续下降到0.27千公顷,产量只有0.16万吨。1952年,全省席草种植面积2.07千公顷,总产量1. 7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 75倍和9. 61倍。“文化大革命”时期,1977年种植面积曾下降到1.33千公顷,产量降到0.8万吨,分别比1952年下降35. 5%和52.9%。80年代以来,浙江省政府调高席草和草制品的收购价格,同时恢复由农民加工的经营方式,加上外销“塌塌米”兴起,农民竞相种植日本蔺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3年全省面积达到5.47千公顷,产量9.4万吨,分别比1977年增长3.1倍和10.8倍(表3-2-23)。 表3-2-23 席草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万吨
12. 莲子等。 (1) 莲子。浙江的建德、寿昌、兰溪、龙游、武义、宣平、丽水等地均产莲子,尤以丽水的“处州白莲”和宣平的“宣莲”最负盛名。50年代全省约产莲子150多吨,以后产量锐减,80年代中期开始回升,年产约15—20吨。 (2) 菱。浙江省菱的产量居全国之冠。50年代,湖州、嘉兴、德清等地植水菱0.73万公顷,产量4.88万吨,以后面积减少,到70年代产量仅7 500吨,近年又有恢复。 (3) 百合。主产于湖州太湖之滨,有“太湖百合”之称。50年代产量约1 000吨,70年代约750吨,近年有所恢复。 (4) 荸荠。种植地域遍布全省,大多零星栽种,尤以余杭市的荸荠最有名,个儿特别大。 13.花卉。浙江省花卉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奉化市三十六湾的五针松、萧山市的龙柏、镇海的杜鹃和四季金桔、金华和新昌的茶花、慈溪的月季花、嵊州市的广月兰、嘉兴市和嘉善的西洋杜鹃、湖州的君子兰、绍兴的兰花、普陀的水仙花等都远近闻名,并作为创汇农业加以发展。最盛的1984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3098.7公顷,产值2.68亿元。 浙江省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见表3-2-24。 表3-2-24 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 单位: 千公顷、万吨
☚ (一) 粮食生产 四、增产措施 ☛ 1.棉花/2.油菜/3.花生/4. 芝麻/5.其他/(三) 蔬菜/(四) 果树/(五) 蚕桑/(六) 茶树/(七) 花卉/(八) 药材/二、森林品种资源/三、畜禽品种资源/(一) 猪/(二) 牛/(三) 羊/(四) 家禽/(五) 畜禽引进品种/四、饲料资源 ☚ 6.杂粮 1.棉花 ☛ (二) 经济作物 (二) 经济作物江苏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及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薄荷、留兰香等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其比例逐年扩大。50年代为77.1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4%。60年代为75.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9.3%。70年代82.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9.6%。80年代117.7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3.8%。90年代123.8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5.4%。 ☚ 3.玉米、甘薯、大豆 1.棉花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