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移民工作成效
10年来, 渭南市移民办和各县移民机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10万移民返库平稳有序。组织10万移民返库定居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整个迁安过程中, 各地广泛深入地进行了返、留政策宣传, 严格审慎地确定了返库安置对象, 严密合理地制定了迁、安对口方案, 组建了乡、村、组干部和基层组织, 先点后面分期分批组织移民进库, 协调规范了返库移民与部队、农工的睦邻关系, 积极稳妥地处理了与原安置区的过渡和脱钩。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精心的组织工作, 从1986年起, 用了3年多时间、平稳有序地把来自原安置区11个县 (市、区)、100多个乡、1 000多个村的10万返库移民, 安置在库区9个乡、67个村台上, 达到了省政府提出的 “安置前不发生大的混乱, 进库中不发生大的反复, 定居后不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的要求。
(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库区原是一片淹没区, 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为了给返库移民创造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外部社会环境, 渭南以国家下拨的1.2亿元资金为限额, 经反复论证比较, 编制了返迁工程规划, 进行了各项工程设计。从1986年冬季起, 市移民办克服库区施工前期条件差、汛期撤离、有效施工期短、土地纠纷和建材大幅度涨价等重重困难, 先后组织200多个施工队, 在近300平方公里的库区上进行了紧张的库区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经4年多的努力, 建成村台67个, 修建交通主干道路76公里, 修建防汛撤退道路61公里, 架设高低压线路191公里, 架设广播线路178杆公里, 建成人饮机井101眼, 建成乡政府9处, 中小学78所, 卫生院9处, 法庭、派出所各5处, 集体避水楼63座, 总计建筑面积18万平米, 完成投资额1.1亿元。原设计的八大项工程全部完成投入运用。10万返库移民人均仅用1 100元。1994年, 国家水利部及有关部委进行了验收, 评价为工程合格, 费省效宏。
(3) 原安置区突出问题明显缓解。为了把35万移民继续稳定在原定置区, 渭南着力解决其存在的突出的生产生活问题。
❶合理稳妥地处理兑现了以前安置中遗留下来的政策遗留问题, 计25 428户、1 167万元, 理顺了移民的情绪。
❷采取合理分摊兴建的办法, 投资542万元, 实施了交口抽渭灌区二期排水工程, 解决了安置在该区的2.55万移民的土地碱化问题。
❸投资1 342万元, 兴建了渭南、大荔、蒲城饮改水工程, 解决了设施区12.57万移民饮用高氟水、苦碱水的问题。
❹本着 “各方筹集、移民资助、宜井则井、宜站则站、宜窖则窖” 的原则, 安排资金1 350万元, 建成人饮工程343处, 解决了渭北旱原的蒲城、白水、澄城、富平、合阳、潼关等6县4.9万移民的人畜饮水问题。
❺安排无息贷款840万元, 解决了4 800户移民的危房问题。通过上述工作, 原安置区突出生产生活问题明显缓解, 使仍留在原安置区的35万移民安心留居, 减轻了返库的压力, 保证了整个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库区生产条件显著变化。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 库区接收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 以绵沙地、轻碱地、嫩滩地居多, 且没有水利设施, 农业生产条件很差。返库后连续几年的大旱, 给返库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移民办充分利用库区地下水埋藏较浅和滨临黄、渭、洛三河的优势, 制定了 “水利牵头”的开发指导方针, “兴水安民”、“兴水富民” 的口号,开展了以打井、建站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1990年以来,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 本着 “民办公助” 的原则, 经过广大移民群众的艰苦奋斗, 在渭河南北滩的5个移民乡, 打井2 074眼, 修渠417.8公里, 形成了5760公顷的井灌区, 实现了该地区一人一亩多水浇地。大荔黄河外滩雨林乡6个临河小抽水站的建设形成近1 300公顷的水浇地。大荔朝邑内滩排灌工程,可使3个乡约四万移民亦可实现一人一亩水浇池。为了改变库区的生态环境, 从1991年起, 实施了库区农防林体系工程, 共修筑方田道路672公里, 植树约400万株, 库区方田道路林网的框架已经形成, 呈现出路直树端、田成方、林成行的新景象, 库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有了变化。大荔库区已成为全国优质毛白杨基因库, 林业开发受到了国家 “三北” 防护林建设委员会的表彰和各级领导及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许。
(5) 移民经济开发势头强劲。移民的核心问题是生产生活问题。返迁安置工作基本结束后, 从1991年起, 各县移民办和当地党委、政府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和经济开发上来。坚持 “资金到项目, 实惠到移民, 科技紧跟踪” 的原则, 围绕“五个一”工程 (一人一亩水浇地、一人一亩经济果林、一人百株树、一户一头大家畜、一户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全面进行移民经济开发。安置区已初步形成了几个主导产业和一些商品基地。
❶传统的经济作物稳定发展。如棉花、西瓜、花生、烤烟等作物, 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大荔、华阴、潼关三个库区县 (市)9个移民乡平均年产棉花5 800吨,西瓜5 550吨, 花生1 800吨,
❷果林业发展迅速。几年来累计发展苹果、酥梨、大枣等5 900公顷, 从1995年起陆续挂果受益。白水县留下的6 000名移民人均达到一亩苹果园。库区10万移民已达到人均半亩果。白水、澄城的苹果、蒲城的酥梨、库区的大枣已形成规模优势。
❸ “白色革命” 近年来蓬勃兴起。在关中灌区和库区发展大棚菜瓜的势头很猛, 华阴库区三个移民乡集中连片蔬菜大棚545棚, 1995年产值达480万元, 年纯收入218万元, 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❹肉牛饲养方兴未艾。“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肉牛生产系统工程”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启动, 正在加速实施, 库区养牛户已达5 000多户, 肉牛存栏10 000多头, 涌现了一批养牛大户。此外, 猪、羊、鸡、鱼等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也都有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