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青海农村牧区较大规模的“社教”活动有两次。
第一次是1963年5月—1966年上半年,青海农村牧区分期分批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后称“前十条”),规定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此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5月26日,中共中央批复同意中共青海省委在未土改地区进行民主革命思想教育补课的意见。根据中央《决定》和《批复》精神,中共青海省委于6月间召开全委扩大会议,讨论制定了贯彻中央决定的意见,分别进行了农村牧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试点。在此基础上,于11月下旬, 召开中共青海省第四次党代会,对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进一步作出具体安排,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省全面展开。 这次 “社教”运动, 全省抽调了1万多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组成工作组, 分期分批深入农村牧区, 对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主要内容是通过清工分、 清账目、清仓库、 清财务, 解决当时干部作风和基层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是, 由于受 “左” 的思想的影响, 在 “社教”运动中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当作阶级斗争来对待, 致使斗争扩大化,使不少基层干部在运动中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在民主革命思想教育补课中, 错误地补划了一批地富分子;在评审地主、 富农、 反革命分子、 坏分子 “四类分子” 时, 也出现许多过火行为。对宗教封建特权进行揭发和批判的过程中, 也发生了不少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的情况, 伤害了民族感情, 影响了民族团结。 后来进行了纠正平反。
1991年8月—1993年底, 进行了第二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全省先后抽调1.3万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 在全省范围内分三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这次 “社教”取得了显著成效,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良好。 其特点有三条:
❶指导思想明确。 整个 “社教” 活动中, 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 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 以推动改革和发展为中心任务, 组织广大农牧民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加快青海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步伐。
❷正确执行政策。 在教育中, 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慎重处理土地承包、 多种经营和集体企业承包中遇到的问题; 注意保护个体、 私营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合法权益, 积极扶持各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健康发展。 对基层干部着眼于教育, 立足于提高, 做到多换思想少换人。 对个别确实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 在查清事实的前提下, 按照有关规定和组织程序处理。 在少数民族地区, 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❸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做到分类指导, 方法灵活, 注重实效。 注意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突出脱贫致富奔小康, 努力寻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农村重点解决农民思想守旧、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 引导和鼓励农民敢闯敢干, 广开生财门路, 坚定致富信心, 尽快解决温饱,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在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主要教育和引导人们改变牧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强民族团结, 帮助广大农牧民发挥资源优势, 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做贡献。
这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的主要成效是:
(1)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过去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小富即安的思想,习惯于等靠要、吃 “大锅饭”, 搞平均主义, 守着金饭碗受穷。通过社教活动, 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思想观念的更新激发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生产劲头, 许多农民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寻求发展。 据海东地区统计,仅在1992年, 全区农村共确定落实开发项目1 344个, 使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2) 加强了农村牧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教育, 各族干部群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坚定了, 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信心更足了。农村牧区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 恢复和建立了乡镇党校、 广播站、 电影队、文化站和村党员活动室, 利用农闲培训党员和科技骨干, 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强, 基本做到了有队伍、有阵地、 有制度。 总之, 社教活动改变了过去一些村社 “广播听不到, 报纸看不到, 干部见不到, 上边政策不知道” 的状况。
(3) 调整充实了基层领导班子。 在教育过程中,各地重点对村党支部进行思想作风整顿, 本着以巩固提高为主, 大稳定、 小调整、 多换思想少换人的原则, 把懂政策、有经济头脑、 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人选进领导班子。 对犯有错误的党员作了慎重处理。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提高了党员素质, 壮大了党的队伍, 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 对村委会、共青团、妇联、 民兵等组织也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使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得到了加强。
(4) 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教育活动中, 各地做到一手抓教育, 一手抓法制, 对群众深恶痛绝的赌博、偷盗、吸毒等歪风开展了综合治理, 促进了农村牧区社会主义治安和社会秩序的好转。对集体财务进行了清理, 建立健全了制度。 根据人口和经营等情况的变化, 对30多万农牧户承包地和草场进行了小调整, 较好地解决了多年积累下来的承包不合理、合同不规范、 集体提留兑现难的问题,家庭责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5) 培养锻炼了干部, 密切了党群、 干群关系。社教工作为机关干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使他们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党的农村政策, 直接听取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加深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 通过与群众实行 “三同”, 为群众排忧解难、 办实事, 加深了同群众的感情, 密切了干群关系, 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工作队员本身也学会了做大量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 增长了才干, 得到了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