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相持阶段到来时国民党的转守为攻方略和积极反共政策 (二) 相持阶段到来时国民党的转守为攻方略和积极反共政策日本在1938年10月占领武汉后,由于占地广阔,战线太长,加上中国军队对其侵略气焰的打击,因此,深感兵力不足,已无力再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因此,在12月占领了广州后,开始改变了侵华方针。政治上,对国民党由军事打击为主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并竭力寻找其在中国统治的代理人,实行“以华制华”的方针;军事上,不以国民党军队为敌手,而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移到解放区;经济上,疯狂掠夺沦陷区人民的财富,利用沦陷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侵华战争,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下,国民党统治营垒很快发生分化。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亲日派本来对中国的抗战就加以反对,在抗战初,成立了一个“低调俱乐部”,进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活动,进行所谓的“和平”运动,目的在于接受日本的投降条件,充当日本在中国统治的代理人。1938年11月,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本方面代表在上海秘密会谈,并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和“谅解事项”,规定“日华缔结防共协定”“中国承认满洲国”“中国承认日本人在中国本土有居住、营业的自由”等等,公开投降了日寇,成为汉奸卖国贼。1940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幕后操纵下,汪记中央“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汪精卫自任代理主席,后改任主席。南京中央“国民政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傀儡政权,1945年被人民摧毁。 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的进攻面前,虽然没有像汪精卫集团那样公开投降日本,但当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有了迅速的发展时,其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使其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表现在:一方面,对内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设立了“防共委员会”,强化反共活动和对“国统区”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制造了一系列摩擦事件;另一方面,在对外政策上,尤其是对日本的政治态度方面,希望恢复以前的状态,把东北四省奉送给日本侵略者,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交上。从总体的态势看,仍继续抗日,并以较认真的态度抗击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局部进攻。 1939年1月21日至30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决定抗战和反共方针。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巩固党基”的秘密报告和“外交方针与国策”的讲演。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并专门设立了机构“防共委员会”,大肆制造反共舆论,强调发展组织,扩展势力。会后,散发了一系列的反共秘密文件,如“异党问题处理办法”“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因此,这次全会,标志着国民党自抗战以来在对内政策,尤其是对共产党政策上的重大变化,开始不断地挑起事端,制造摩擦,其中以“皖南事变”震惊中外。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的指使下,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电报,强迫下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同时也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部队撤到江北。1941年1月4日,皖南的新四军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的率领下开始北移。当部队行至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官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8万人的袭击,企图围歼新四军。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英勇抗击,鏖战七天七夜,终因寡不敌众,除少数官兵被俘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叶挺军长被捕,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项英、周子昆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并继续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 “皖南事变”的发生,激起了国内人士的愤怒。中国共产党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并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民主派和进步人士也纷纷谴责蒋介石的倒行逆施,要求停止“剿共”政策,继续联共抗日。海外爱国华侨也纷纷来函“希望祖国加强团结,坚持抗战”。在中外反对势力的压力下,蒋介石国民党对其反共行为有所收敛,使国共的合作抗日才得以继续进行。 日本在对蒋介石政治诱降的同时,对国民党军队也发动了几次大的进攻,希望迫使国民党投降。国民党军队在对内政策有所变化的同时,也对正面战场日军的进攻组织了几次比较成功的战役,从而与日本在正面战场形成相持状态。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根据对此时战争新形势的认识,做出了两期抗战的决策和判断,即武汉失守前为“以空间换时间”的防御时期,武汉失守后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期。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国民党统帅部在湖南南岳召开军事会议,对相持阶段的抗战做了新的部署。继续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采取转守为攻、牵制和消耗敌人的战略战术。并根据相持阶段敌我双方的态势,对正面战场的军事部署及军队指挥系统进行了调整,重新划分了战区。第一战区辖河南乃至安徽一部,卫立煌任司令长官;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闽浙两省,顾祝同任司令长官;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张发奎为司令长官;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豫南,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第八战区辖甘、宁、青、绥远,朱绍良担任司令长官;第九战区辖江西、鄂南、湖南,陈诚任司令长官;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另外,补设苏鲁线战区和冀察战区。 南岳会议后,根据决定,各战区从1939年4月到11月对所辖部队进行了轮训。经过了两期训练,基本完成了战略相持态势的调整。 在进行战略相持阶段调整的同时,国民党军队在1939年一年内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四次大的会战,即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桂南会战,并在4、5、9、12月主动对日军发动了四次攻势,说明了国民党仍对外保持着抗日的积极性。 南昌会战从1939年3月下旬开始,日本为了控制长江下游的交通,用两个师团的兵力对南昌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与日军激战一周,被日军突破了修水、赣江防线,于27日占领了南昌。4月下旬,国民党第三、九战区调集部队,在罗卓英、上官云相的指挥之下,向南昌的日本守军发动攻势,由于日本军队顽强抵抗,反攻没有成功。 4月下旬,日军对第五战区发动进攻,目的在于占领随县、枣阳,解除对平汉线的压力,巩固和加强对武汉的占领。第五战区全体官兵在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部署下,决定率郭忏、张自忠、李品仙各部,以大洪山、桐柏山为据点,以纵深阵地持续消耗日军,待日军深入随枣盆地后,包围歼灭。4月底和5月初,日军向随枣等各地发起进攻,中国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伤亡惨重,使日军占领了枣阳、湖阳镇、新野、南阳和桐柏等地。12日,日军三面包围枣阳以东中国守军,企图围而歼之。守军被迫北撤。5月中旬,李宗仁调第二集团军向南阳的日军反击,日军伤亡惨重,遂后退。国民党军队乘胜追击,收复了新野、南阳、唐河、枣阳、桐柏、随县等地。随枣战役,第五战区官兵英勇顽强,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终于打死打伤日军1.3万人。 1939年9月中旬,日军在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茨的指挥下,从赣北、鄂南、湘北三面围攻长沙,国民党守军奋起抵抗。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国民党第九战区官兵在陈诚的指挥下,出动30多个师40万兵力,采取逐步抵抗、诱敌深入、保存实力、消耗敌人、利用有利的地形、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斗方针,对日军发动的正面进攻,进行了多次反击,使日军死伤3500人,迫使日军于10月7日全部退回岳阳、临湘、通城等原阵地。 1939年底,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各战区对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各战区在发动的攻势中,都相继夺回了日军占领的城市。与此同时,在桂南,国民党军队又组织了 一次大的会战,其焦点是广西昆仑关争夺战。1939年11月中旬,日军为了切断由越南通往广西的交通补给线,封锁美、英等国给中国援助,遂在钦州湾登陆,并于24日占领,不久,攻陷了战略要地昆仑关,中越公路也为之切断。为夺回昆仑关,“冬季攻势”开始后,国民党在南宁调集15万军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与昆仑关附近的日军展开激战。双方经过激烈反复的争夺,终于在12日31日由中国守军夺回了昆仑关。昆仑关争夺战的胜利,给了日军以重大打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及以下4000余人,表明了中国军队仍保持着顽强的战斗力。 1941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十分艰苦的一年,在中国战场上,日本也频繁发动进攻,国民党正面战场战事也从未间断,尽管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结束,但在一定程度上滞迟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其中著名的有上高战役和第二次长沙会战。 上高战役发生在1941年的3月。日军为巩固南昌外围,于3月中旬以5万兵力,分别由南昌、安义向上高进犯。第九战区所辖的第十九、三十集团军,采取诱敌深入、消灭日军的战略战术,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毙伤日军1.5万人,挫败了日军扫荡赣江两岸物资的大规模“鄱阳扫荡战”计划。 1941年9月,日军在阿南惟矶的指挥下,以11.5万余人的总兵力,对长沙发动了第二次侵犯,企图消灭长沙地区的中国主力。第九战区在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指挥下,调集近30万人,计划在鄂南、赣北各个击破日军,在汨罗江南岸组织反击。但由于日军改变进攻计划,双方在平江、浏阳一线进行了战斗。10月中旬,双方恢复战前态势,隔新墙河形成对峙局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国民党军队向缅甸与香港进军,日军强渡新墙河南进,第九战区部队逐次进行抵抗,不久后撤。1942年1月1日,日军主力向长沙城内发动了猛烈攻击,长沙守军英勇还击,激战三昼夜。这时,后撤的第九战区部队乘势实施了追击和堵击。经过十多天的战斗,日军伤亡惨重。这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国民党蒋介石,一方面在正面战场组织一些战役,一面为了加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1939年3月,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下设立了精神总动员会,并公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其中心口号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同时,蒋介石借口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蒋介石当了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后,可以随时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为了独揽党、政、军大权,蒋介石的干将多次叫嚣要实行“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1943年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蒋介石继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这样,蒋介石身兼数职:国民党中央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介石独揽党政军一切大权,实行法西斯的独裁统治。 ☚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中国国民党的初期抗战 (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 ☛ 00000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