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了诊断实验室、防疫灭病设施,器械和兽医生物制品冷链建设两大部分。
1.诊断、防疫及主要设备。畜禽疫病诊断是疫病防治工作的基础,省兽医防检站一直承担全省畜禽疑难病症的化验诊断、先进技术的推广、防疫灭病的任务。省兽医防检站(包括动检药检)体系仪器设备方面,80年代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省级有专门的检验中心大楼,兽医化验室面积1 800平方米,运输车4辆,其中主要仪器设备价值100余万元。
全省各地市均设有化验室,并具有能开展一般检验的仪器设备。县级化验室仪器设备简单,个别县没设化验室。
2.兽医生物制品冷链建设。1949年前使用的生物制品除少量的诊断液需要低温保存外,大量的是常温疫苗,在地下室保存。1957年推广兔化猪瘟弱毒温苗时,一般采用保温瓶或罐内放盐水的办法保存,规定稀释后的疫苗在当天内必须用完。1959年开始生产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疫苗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可延长疫苗有效期,在-15℃保存有效期可达1年,在8~25℃保存最长不超过10天。为保证疫苗质量和防疫效果,1966年开始生物制品冷链建设,随着冻干苗种类和数量的增加,1972年以后全省分期分批建立了疫苗冷藏贮运体系。
1984—1989年,省财政每年投资500万元,按省、地、县三级配套资金2:1:2比例,进行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共购置大型仪器设备25 000余件,用款2 173万元,新建兽医化验室、疫苗冷藏室等20万平方米,维修化验、冷藏等旧房6万余平方米,新建兽医院站176个,充实兽医院站1 243个。据1989年底统计全省有冷库6座,活动冷库114台,地下室112个,低温冰柜709台,普通电冰箱2 086台,疫苗运输车112部(防疫车、液氮车),制冰机31台,乡有土冰窖378个,铁皮保温箱3 373个,背式疫苗箱42 876个。从1990年开始省财政对市地的防治体系建设进行投资,进一步完善市、地级冷链设备,以保证疫苗质量和防疫效果。1995年,全省兽用生物制品冷链体系已基本配套,达到了地市有冷库或活动冷库和疫苗冷藏运输车,县有活动冷库或低温冰柜和疫苗运送车,乡有电冰箱和铁皮保温箱、地下室,村防疫员有保温箱或冰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