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畜禽存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畜禽存栏

(二)畜禽存栏

1.马。马在黑龙江省用途较广, 古人狩猎、放牧、驿站传书、征战, 近代更多的是用在农耕和运输。抗日战争胜利后, 虽经党和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恢复生产, 实行保护和发展耕畜政策, 但由于土匪掠夺疫病流行, 马匹生产遭受影响。到1949年马的存栏仅100.1万头。新中国成立后, 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 进一步保护耕畜, 加强马的疫病防治, 发放马照奖励繁殖, 改善饲养管理, 制定爱马公约, 建立种马场, 引进新品种, 开展人工授精等一系列措施, 到1952年马的存栏发展到136万头, 比1949年增加35.9%。1953—1955年, 全省实行农业合作化, 马匹入股分红, 集体饲养, 推广克山县仁里村和双城县大马村养马经验, 使马匹发展较快。1955年马匹存栏上升到158.3万头。比1952年增长16.4%。
1956—1966年, 在高级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 马匹发展出现曲折。由于集体饲养, 缺乏大群养马经验, 加之1959年后三年自然灾害, 饲料不足,造成马匹瘦弱或死亡, 数量锐减, 到1962年马匹存栏为111.7万头, 比1955年下降29.4%。1963年后,实行小队核算, 各级领导加强对马匹发展领导,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实行分槽饲养, 分户饲养。在种植业丰收, 饲料供应好转后, 养马业出现恢复发展趋势,到1977年马匹存栏达167.8万匹, 比1962年增长50%, 15年间年递增2.7%。
随着农村机械化迅速发展, 农耕动力发生变化,机械动力增加, 马匹已由农耕主要动力位置逐渐退下来, 不少地方为了消除办农机、养耕马两套成本, 采取 “以机代马”“以马换牛” 的做法, 减少了马匹存栏, 特别是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在商品生产, 市场经济引导下,农家积极购置农业机械解决农耕和运输问题, 1990年全省家用小型拖拉机36.8万台, 农用运输车2 847辆, 到1995年小型拖拉机增加到44.2万台, 运输车达11 821辆。在马的肉用生产还未提到日程的情况下, 马匹存栏呈减少趋势。1990年马匹存栏下降到99.2万匹,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匹存栏最少的年份。1995年马匹存栏稍有回升, 达106.4万头。比1977年仍下降36.6%。
2.黄牛。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人民政府对黄牛采取恢复发展和奖励繁殖政策, 发放贷款扶持农民购置耕牛, 加强饲养管理, 选定民间优良种公牛配种和加强防疫灭病, 使黄牛有了较快发展。到1955年全省存栏85.4万头, 比1949年56.7万头增长50.6%。而后农村实行高级合作化, 农民个人养的黄牛做价入社, 集中饲养, 缺乏饲养管理经验, 不少黄牛瘦弱死亡, 到1957年黄牛存栏下降到53万头, 比1955年减少32.4万头, 下降37.9%, 造成役畜短缺。直到1961年实行养牛留饲料地、留饲料粮等措施, 使本地黄牛转降为升, 1963年存栏81.9万头, 比1957年增长54.5%。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 特别是70年代开始机械动力增加, 形成以机代畜新局面, 牛作为役畜动力作用越来越小, 于是对本地黄牛进行引进肉用品种杂交改良, 到1979年全省已有含外血的改良牛30多万头, 占全省黄牛的30%, 还有改本地黄牛为奶牛,母牛挤奶, 公牛去势育肥屠宰卖肉。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市场对牛肉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 促进了养牛业发展, 到1985年全省共有本地黄牛149.9万头, 比1963年增长83%, 在发展黄牛生产中, 积极推广了冻精配种技术, 建设商品牛生产基地, 改革传统饲养方法, 加速了黄牛的生产发展。1991年全省黄牛达202.9万头, 1995年猛增到426.1万头,比1985年增长1.84倍,10年间每年递增11%。黄牛生产在“七五”期间年递增4%,“八五”期间年递增18.4%,比“七五”期间年递增率增加14.4个百分点。
3.奶牛。黑龙江省于1947—1949年, 在安达萨尔图建立种畜场, 进行奶牛为主的繁殖育种工作。从齐齐哈尔、哈尔滨到一面坡铁路沿线, 有数百家个体养奶牛户, 于1949年后在沿线主要城镇组建奶牛生产合作社, 加强奶牛的繁育、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工作。到1953年全省奶牛存栏1.6万头, 比1949年0.7万头增加0.9万头, 增长1.28倍。1954年秋, 省人民政府收购苏侨养的奶牛1 200余头, 交由国营奶牛场饲养。1956年农业高级合作化时, 私人养的奶牛全部入社集体经营, 禁止私人养奶牛。1957年省政府又决定, 允许个人养奶牛, 但限制数量, 职工、社员个人只能养一头。1957年末全省奶牛存栏2.8万头。比1953年增长75%。1958年, 人民公社化后, 再次将社员个人饲养的奶牛收归集体, 或作价给国营牧场。由于饲养管理不善, 造成奶牛营养不良, 牛奶产量下降, 市场鲜奶供应不足。1960年后根据党中央政策,纠正一平二调, 处理退赔, 部分奶牛退还给社员个人,并允许养1~2头。1962年省政府又规定以奶换料政策, 解决了养奶牛的精料需求, 奶牛又有了发展, 到1963年末全省奶牛存栏达6万头, 比1957年增长一倍。
1964—1976年奶牛生产出现滑坡徘徊局面。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个人养奶牛被当作 “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第三次将个人养的奶牛全部归国营牧场和集体社队经营。由于一些场、队领导不力, 劳动组织规章制度失灵, 对奶牛饲养管理不善, 造成一些奶牛瘦弱, 空怀, 产奶量下降或死亡。到1972年,全省奶牛存栏只剩3.4万头。比1963年下降35%。此后, 恢复以奶换料办法, 国营牧场采取扩大青贮玉米、甜菜种植面积, 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 使奶牛生产有所恢复。到1976年底, 全省奶牛存栏5.8万头, 仍未达到1963年水平。到1977年达6.1万头,比1972年增长56.4%, 达到1963年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取消社员个人养奶牛的限制, 调整了以奶换料办法, 1980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 《关于发展社员家庭养牛的规定》 中对社员养奶牛不仅饲养数量不限制, 并给以鼓励, 养奶牛所需饲草饲料给予扶持, 草原较好的地方划给必要的放牧地和采草场。养奶牛多的县发放近百万元专项贷款扶持社员养奶牛。对个体养奶牛户免征营业税, 每头奶牛留0.06~0.13公顷饲料地, 并提高鲜奶收购价格, 当时, 每50公斤由32元提高到40元,从而调动了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1983年全省奶牛存栏达17.4万头, 比1977年增长1.85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养牛经济效益显著, 促进了奶牛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985年奶牛专业户2.33万户, 养奶牛6.99万头, 养牛专业村306个, 养奶牛4万头, 分别占全省奶牛总数的27.1%和15.5%。到1985年底全省奶牛存栏25.8万头, 比1983年增长48.3%, 年递增21.7%。
1986—1995年奶牛生产高速发展。这个时期继续实行每养一头奶牛划给0.06~0.13公顷饲料地, 饲料地不要征购粮,不拿统筹金, 有草原的地区划给养牛户一定数量草场, 统一管理, 统一建设, 分户使用。从1986—1990年三次提高鲜牛奶收购价格, 提高幅度65.9%。1990年开始推广奶牛群体高产配套综合技术 (即冻精配种、配合饲料、青贮饲料、暖舍饲养等配套技术)。1995年达到19.5万头, 使群体单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单产平均提高0.5吨。奶牛的发展加速了龙头企业建设。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 由1986年的93处, 发展到1995年的160多处。加上畜牧兽医部门综合服务水平提高, 促进了奶牛生产发展。到1995年全省奶牛存栏85.4万头。比1952年存栏1.2万头增长70倍, 40多年来年递增率10.7%。比1985年增长2.3倍, 10年来年递增12.7%。创历史最好水平。
4.猪。抗日战争胜利后, 民主政府采取保护和奖励生猪生产, 生猪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生猪存栏由1949年的233.8万头, 发展到1952年275.1万头,增长17.66%, 在合作化初期, 有的社员养猪怕归大堆, 加之饲料短缺, 疫病不断发生, 生猪生产下降,1955年全省生猪存栏降到238.5万头, 比1952年减少13.4%, 市场猪肉供应紧张。为了保证市场供应, 在农村实行派养派购政策, 明确规定养猪归社员所有,每公顷地向国家交售一头商品猪。1957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提出 “农村养猪实行私有、私养、公助和社繁户养以及队繁户养” 的方针。同年, 生猪收购价格提高3.21%, 加之猪的疫病基本得到控制, 全省生猪生产有了发展。1958年全省生猪存栏326.3万头,比1955年增长36.9%, 其中国营养猪26.9万头, 集体养猪146.1万头, 社员养猪153.3万头, 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2%、44.8%和47%。
人民公社化后, 社员养的母猪、公猪和部分克郎都作价归公。由于集体养猪数量急剧增加, 养猪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饲养人员不固定, 素质又低, 圈舍设备差, 饲料不足, 各类猪混群大帮养, 一槽喂, 饲养管理不善, 疫病较多, 部分生猪死亡, 生猪生产再次下跌。1960年全省生猪存栏降到220万头, 比1958年减少32.6%。1960年以后, 纠正一平二调错误,退赔了平调社员的畜禽, 恢复“公养私养并举, 以私养为主” 的发展生猪生产的方针。但由于连遭自然灾害, 人的口粮尚不足, 生猪饲料更为困难。1960—1962年, 中共黑龙江省委, 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制定了“养猪留饲料粮”, “农村社员养猪购留各半”, “卖猪奖售饲料粮”, “卖猪超售加价”等政策, 激发了农村社员家庭养猪积极性, 到1965年全省生猪存栏391.4万头, 比1960年增长77.9%。其中社员家庭养猪发展到297.1万头, 比1960年增加1.7倍。占全省生猪存栏总数的75.9%。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把社员家庭养猪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批判, 限制了社员家庭养猪。国营农牧场和农村社队干部靠边站, 不问养猪生产, 喂饲不及时, 疫病无人管, 一部分生猪冻饿病死, 生猪生产又回落。1969年全省生猪存栏降到343.7万头, 比1965年下降13.8%。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会1970年提出指令, “各地要把养猪看得和粮食生产同等重要, 发展养猪业。” 1972年又规定 “社员养猪一头划给饲料地半亩, 生产队按平均每户计算留饲料地半亩, 由集体种植青粗饲料, 集体和社员个人养猪, 秋后按来年 (下年) 养猪发展数每头留料25公斤。”1973年开始, 按一、二、三、四等毛重0.5公斤, 分别提高不同标准的收购价格; 奖售不同数量的粮食;奖给不同数量布票。全省生猪生产形势好转。1978年生猪存栏发展到835万头, 比1969年增长1.4倍。其中国营农牧场养猪152.6万头, 集体养猪169.7万头。社员家庭养猪512.7万头, 占全省生猪存栏61.4%。
1980年后, 全省国营农牧场和农村社队将国营和集体饲养的生猪连续下放, 承包给农牧场职工和农村社员饲养, 生猪收购价格提高25%, 1981年由于收购部门取消了生猪收购25%的加价, 饲料价格上调, 猪粮比价不合理, 省外进猪肉多, 减少省内生猪收购量, 于是出现30万头猪卖不出去的 “憋猪”现象。加之各地取消了养猪饲料地, 饲料奖售不到位等,挫伤了群众养猪积极性。到1984年全省生猪存栏下降到485.8万头, 比1978年减少41.8%。
1985年取消了30多年的生猪派养派购政策, 全部放开经营, 国家与农民实行合同制收购, 合同外的生猪随行就市议购议销, 全省拿出9亿公斤粮食按统购价售给农村养猪户, 养猪场。这些措施使全省生猪生产有些好转, 但是, 由于农民养猪收益不如种粮收益多, 养猪积极性没有发挥, 总的下降趋势没有改变。据省农业调查队调查, 农民种粮的利润为135%, 而养猪仅为9%。到1987年全省生猪存栏,减少到438.4万头, 比1984年又减少47.4万头, 下降9.6%。
1989年实行饲养公母猪供给化肥和防疫统筹等政策, 1988年继续加强商品猪基地建设, 实现配套服务, 在大城市兴办现代化养猪场, 对农民每饲养一头公母猪卖给平价化肥25公斤, 提高商品猪收购价格等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 到1990年末生猪存栏回升到654.8万头, 比1987年增长49.4%。1991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 “生猪经营逐步放开, 实行多渠道经营”。每年财政拿出部分贴息贷款扶持了养猪专业户发展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大力推广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 主要采用二元或三元经济杂交, 配合饲料、塑料棚暖舍, 综合防病等配套技术。由1991年42万头增加到1995年467.3万头, 增长10倍, 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养猪积极性。到1995年生猪存栏全省达1 140.3万头, 比1990年增长74.1%,比1949年增长3.88倍, 46年来, 年递增率3.5%。
5.羊。东北沦陷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养羊数量一直下降, 到1949年全省养羊7.3万只。新中国成立后, 加强养羊业领导, 使养羊业有了恢复和发展, 1952年全省养羊已发展到15.6万只, 比1949年增长97.5%。随着互助合作运动发展, 牧区、半农半牧区个体农家养的羊加入合作社, 集体养羊饲养繁育条件改善, 全省养羊有了较快发展, 到1958年全省养羊存栏37.2万只, 比1952年增长1.4倍。在提高集体养羊饲养水平同时, 毛纺工业扩大原料需求量和培肥农田施肥需要, 加之羊属草食动物, 饲料来源广, 易于大群饲养, 羊只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到1960年全省羊只存栏71.2万只, 比1958年增长91.4%。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纠正一平二调处理退赔的决定, 1961年各地将平调社员的羊只退还社员。1962年省委、省人委提出积极发展集体养羊同时, 要大力扶持社员家庭养羊。并规定, 每只羊留料12.5公斤,种公羊留料25公斤。社员家庭养羊饲料不足的由生产队帮助解决。各地加强了配种、防疫工作, 使羊只生产有了稳定的发展, 到1965年全省羊只存栏已发展到108.6万只, 比1960年增长52%。为发展养羊业,省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收购农副产品奖励办法》 中规定, 交售羊毛、山羊皮奖给棉布的政策, 各地有的还给养羊户划定了放牧地和采草场, 银行发放贷款帮助社员购置羊只,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政治干扰, 养羊业仍然是发展了。到1977年全省羊只存栏达211.6万只, 比1965年增长65%。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些国营农场和农村社队连续把国营和社队集体饲养的羊只承包给农牧场职工和社员饲养。有草原的地方按承包羊只多少划拨放牧地和采草地, 同时帮助解决配种、防疫技术问题,激发了广大职工和农民养羊积极性, 1982年全省羊只存栏数已发展到381.9万只, 比1977年增长80%。其中国营农牧场养羊36.9万只, 集体养羊69.8万只;而个体家庭养羊275.2万只, 占全省养羊数72%。
1983—1985年羊只生产下滑, 1983年后, 由于羊毛、羊皮收购价格偏低, 细毛羊、半细毛羊特等毛每公斤收购价为5.28元, 一等每公斤4.86元, 二等每公斤4.56元, 每只羊的毛和羔羊只能值40~44元,而每只羊每年的饲养成本需40元左右, 商业部门又减少菜羊的收购数量。1983年全省有20万只菜羊卖不出去, 全省有80万公斤地产羊毛找不到顾主。一些养羊户获利少, 大量屠宰卖肉。全省羊只存栏,1984年降到248.2万只, 比1982年下降35%。为了扭转全省养羊生产下滑局面, 省畜牧局、省供销合作社、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物价局、省纺织总公司根据省人民政府指示, 于1985年5月联合发出 《关于绵羊毛经营问题及实行浮动价格的通知》规定, 羊毛由省土产公司主渠道负责经营, 合同内的细毛、半细毛、改良毛、各等级收购结算、供应价格, 在现有价格基础上每公斤上浮20%, 上浮部分不加环节费,不纳税金, 合同外的羊毛实行议购议销,并增设了羊毛、羊皮收购点, 同时省农业银行拨贷款扶持养羊户发展养羊生产。由于1983年严重挫伤群众养羊积极性, 影响面太大, 尽管采取上述措施, 在短期内只是减缓了下滑势头。1985年底全省养羊存栏数为229.6万只, 又比1984年减少7.5%。
1986—1995年调整政策, 实施科技兴牧, 加强基地建设, 羊只稳定发展。1986年细毛和改良毛收购价上浮30%, 半细毛上浮40%, 到1988年每公斤羊毛由6.32元上涨到9元左右, 高达12元。从1986年在龙江甘南等7个县建立绵羊生产基地, 到1988年于西部草原和东部半山区共建30个细毛半细毛羊生产基地, 饲养量已达175.5万头, 占全省羊只总数的65%,产毛5 180吨, 占全省总产毛量的70%; 从1986年开始引进种羊600只, 在龙江、甘南等7个县建45处供精站, 480个输精点, 当年人工授精19.6万只。全省推广安达市“大倍稀释集中供精经验, 全省人工授精配羊28.9万只, 1988年羊人工授精300万只, 节省种公羊10万只, 从1990年推广羊毛肉增产综合技术, 到1995年底用这项综合技术85万只,羔羊当年育肥出栏重增加5公斤。由于这些措施的应用和实施, 1990年全省羊只存栏283.3万只, 比1985年增长23.4%, 1995年全省羊存栏494.7万只, 比1990年增长74.6%, 羊只生产年递增率由 “七五”期间的4.3%, 提高到 “八五期间11.7%, 增长7.4个百分点。比1949年存栏增长66.7倍。46年来全省羊只生产, 年递增率9.59%。
6.家禽。黑龙江省各族人民对鸡、鸭、鹅的饲养比较普遍。在东北沦陷时期, 因农家“粮谷出荷”过多, 饲料紧缺, 加之禽疫猖獗, 大批家禽罹病死亡, 家禽生产不景气。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养禽事业,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号召城乡人民发展养禽生产,并先后在城市郊区建立国营养鸡和电机孵化站, 组织大批兽医人员在农村进行鸡瘟预防接种。食品、供销部门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禽蛋, 促进了养禽业发展, 到1952年全省家禽存栏822万只, 比1949年437万只增长88.1%, 是1943年的2.4倍。1953年后, 各地加强家禽防灭病工作和养鸡技术指导, 基本上控制了疫病流行, 1957年全省家禽存栏数达1 735.3万只, 比1952年增长1.1倍。
1958年平调社员家禽, 建立公社、大队 “万鸡场”, “万鸭湾”。因缺乏大群饲养管理经验, 加之种植业受灾, 粮食减产, 饲料短缺等原因, 养禽生产受挫, 到1960年末全省家禽存栏数为1 366.5万只, 比1957年下降21.2%, 同年12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 纠正一平二调, 将平调社员家庭的家禽退给社员饲养, 强调和贯彻了 “猪禽以私养为主” 的方针,到1961年个体养禽占71.6%, 集体养禽占7.1%, 国营养禽占21.2%。到1965年全省养禽存栏恢复到1 924.8万只, 比1960年增长40.9%, 比1957年增长10.9%。“文化大革命”期间, 把城市个体养鸡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加以批判。不少国营、集体养鸡场管理不善, 连年亏损, 致使禽蛋生产下降, 每年要从省外调入500多万公斤鲜蛋, 还满足不了需要, 到1978年末全省家禽存栏数为1 893.7万只, 比1965年下降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个体养鸡户增多, 并开始由城市向郊区辐射, 养鸡户向专业户发展, 分散养鸡向养鸡村 (屯) 发展,个体小规模养鸡向大型养鸡场发展, 饲养形式从平面向立体方向发展。1981年后, 在14个市县建立滨白鸡繁育体系, 一级种鸡场由5处增加到29处, 向全省国营、集体商品鸡场和广大城乡专业养鸡户提供“滨白42”商品鸡雏, 从而不断提高养鸡生产水平。1984年10月后, 禽蛋放开经营, 市场鸡饲料和收购鲜蛋价格, 实行随行就市, 城乡又兴起办家庭养鸡场。到1985年全省养鸡专业户达45 256户, 养鸡1022.1万只, 占全省养鸡总数的19.4%。养鸡专业村244个, 共养鸡333.8万只, 平均每专业村养鸡1.4万只, 国营、集体鸡场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扭亏为盈, 养鸡规模也迅速扩大。养鸡呈现蓬勃发展, 形成黑龙江省有史以来又一个养鸡生产高峰。1985年全省家禽存栏6425万只, 比1978年增长2.39倍。为进一步推动养禽业发展, 加强养禽基地建设,在12个大中城市和36个种禽场推广滨白42优良品种, 该品系产蛋257.6个, 1989年在大中城市养鸡覆盖面已达到90%。“八五”期间推行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以肉鸡加工厂为龙头, 对肉鸡饲养户供雏,供料, 提供贷款,技术指导, 按时收购, 促进了肉鸡生产发展。推广鸡的高产综合技术, 采用了优良品种, 密集饲养, 免疫程序, 配合饲料等综合配套技术, 使鲜蛋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95年推广蛋鸡高产综合技术2098.1万只, 肉鸡实现46天出栏。到1995年全省家禽存栏1.65亿只, 比1990年存栏7791.1万只提高1.1倍, 比1949年增长36.7倍, “八五”期间年递增率为16.2%, 比 “七五”期间年递增3.93%, 增长12.27个百分点。46年来全省家禽生产年递增率为8.2%。

☚ (一)畜禽结构   (三)主要畜产品产量 ☛
000073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