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1. 生产方式。四川畜牧业生产经营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国营和个体; 新中国成立后为国营、集体、个体几种所有制经营形式并存,以个体饲养为主。共同发展着畜牧业生产。
四川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出现国营畜牧场。民国21年(1932)以后,相继建立四川中心农业试验场(重庆)、松潘绵羊改良场、内江猪场、南川耕牛场、广安集中畜牧场、农林部西昌垦牧场、西康省泰宁牧场、西昌种马场、康定乳牛场等10多个国营畜牧场,大部份以改良畜禽品种为主要任务。解放后,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全省国营畜牧场经过调整,先后建立省、市(地、州)、县属国营畜牧专业场34个。其中有省属的阳平种牛场、龙阳种畜场2个,以及地市属畜牧场18个,县属畜牧场14个。80年代中后期又相继建立一批专业化、集约化养鸡、养猪场,生产规模、技术设施及生产水平均超过以前各历史时期。
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的猪牛均折价入社,成为集体所有,当时集体养猪量达养猪总头数的95%以上。到1982年,农村全面推行户营联产承包责任制,猪、牛逐步转为私养。到1983年,全省已基本上无集体养猪、养牛。近几年来,集体兴办、个人承包的畜禽饲养场,又开始出现。广大农村千家万户饲养畜禽,能充分利用剩余劳力和农副产品,而且是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之一。1983年以后,随着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个体养畜户中部分向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相继出现养猪、养禽、养兔、养奶牛、养羊等专业户。1988年,全省畜牧专业户发展到6万多户,其中养猪3.6万户,养禽、养兔各1.4万户,当年出售畜产品收入30 737万元,户均商品收入5 198元。
2. 畜产品加工。目前,全省畜产品加工体系已有一定规模。计有肉类加工企业近千个,乳品加工企业10来个,蛋品加工企业10多个,羽毛加工企业30多个,皮革加工企业277个,并配有规模不等的屠宰车间、饲养车间、分割肉车间、腌腊肉加工车间、炼油车间、制药车间、罐头加工车间以及西式火腿加工车间等。大中城市为了发展皮毛等畜产品,纷纷兴办加工皮革与皮革制品的企业,生产裘衣制品、羽毛及羽毛制品等。
(1) 肉制品加工。50年代,以生产白条肉为主。60年代,开始生产白条肉出口。70年代以来,开始生产出口冻猪分割肉。目前,能生产出口冻猪分割肉的厂,有成都、重庆、绵阳、内江、自贡、南充、达县、合川、中江、万县、苍溪等肉联厂,年出口总量在1.5万吨以上。1983年起,各种家庭小型猪肉加工厂(场)陆续发展,星罗棋布。如新津县,1984年家庭加工厂(场)的肉类加工量,已占全县总加工量的75%。还有大量的乡镇企业肉类加工厂,1986年全省的乡镇企业肉制品加工厂即达4 610个。1987年以后,西式火腿相继上市; 同期成都、德阳、遂宁等5家食品厂、罐头厂,利用大豆蛋白添加剂生产午餐肉、香肠、火腿等新品种,并推行升华干燥、无菌装罐、快速冷冻等加工新工艺,采用塑料新型包装。这些,使四川肉产品加工朝多样化、组合化、卫生化方向发展。1986年,全省已有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038家。
四川肉类罐头生产企业,由新中国成立初只有3家,发展到1990年的10家左右,年生产能力7万吨以上。1956年开始出口罐头,主要是东欧国家。1981年出口收购3.4万吨,主要生产出口午餐肉、原汁猪肉和青蒸猪肉等罐头。
随着养兔生产的发展,四川冻兔生产迅速扩大。70年代初建有4座冻兔厂,有配套的饲养车间、屠宰车间、包装车间、冷冻冷藏车间等,日宰兔量8 000只左右。其产品品种,有带骨兔、去骨兔、分割兔、兔内脏等,都供出口,年出口量约6 000余吨。广汉、德阳冻兔厂规模较大,年屠宰加工冻兔肉2000吨以上。
四川肉制品加工经过多年发展,1990年已具有花色品种繁多、包装卫生等特点,并推出不少名优特产品,如灯影牛肉、板鸭、鹅鸭肝、仿金华火腿、南京香肚、广式香肠、牛肉干、缠丝兔以及烫皮羊肉、卷羊肉、冻白条鸭等。
(2)乳制品加工。四川大中城市饲养奶牛、奶羊,以鲜奶供应为主。高原牧区是主产区,产奶量约占全省3/4,除销售食用外,主要制成传统的酥油、奶粉、奶渣等。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建成奶粉厂,但产量少,1978年以后扩大规模,开始生产酸奶、速溶奶粉、冰淇淋粉、麦乳精等。1980年以后,泸州、雅安、自贡、省阳平种牛场、宣汉县云蒙山牧场,相继设厂生产奶粉。1986年全省有近10家奶粉厂,生产能力在1 000吨以上。其中阿坝州300吨,重庆、泸州、雅安、自贡等市地700吨以上。
(3)蛋制品生产。50年代,在合川建立起第一座蛋品加工厂,主要生产蛋粉、干蛋白,年产量200余吨。60年代初,潼南、达县、南充、万县罐头厂相继建成蛋粉车间,年生产蛋粉1 000余吨。皮蛋生产,主要是由个体户加工生产,近年来逐步建立专厂。规模较大的德阳市皮蛋厂,年出口皮蛋80余万枚。全省按企业标准生产的叙府糟蛋,年产量约30万枚。
(4)其它制品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猪鬃、肠衣、羽毛、皮张四大产品,均由国家统购统销,并在大中城市设有加工厂。猪鬃产量,1985年为4.2万箱,1990年5.5万箱,主要在成都、三台等地猪鬃厂粗加工后,以原料供出口。皮张,近年全省年产猪皮约600万张,山羊皮300万张,牛皮50万张。生产皮革及其制品的厂家有277家,其中制革企业37家,皮革制品企业234家。皮革品种达200多个,皮革制品1 000多种。1990年乡镇企业的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企业有5 037个,产值3.9亿元。羽毛生产,到80年代发展很快,调拨出口羽毛200万公斤左右;羽绒制品,主要是羽绒服、羽绒被、羽绒枕等。1990年,有羽绒制品厂近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