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牧草资源
1.野生牧草。全省野生牧草类植物共有30科、94属、206种,占草地植被的18.86%。其中草质较好的有95种,占饲料植物的46.12%。
(1)禾本科牧草。有53种,占饲用植物的25.72%,遍布全省各地。其中:马唐、拟高粱、双穗雀稗、圆果雀稗、金色狗尾草、早熟禾、牛筋草,具有抗逆性强、生长快、产草量高、草质好等特点,可驯化为栽培牧草。
(2)豆科牧草。有13种,占饲用植物的6.3%,草质差。主要有鸡眼草(掐不齐、公母草)、多花木蓝、中华胡枝子、美丽胡枝子、山豆花、葛藤、野大豆、假地豆等。
(3)其他野生牧草。品质好、具有饲用价值的有:菊科的苦荬菜、苣荬菜、刺儿菜、野茼蒿;莎草科的碎米莎、高秆珍珠茅;苋科的野苋菜;马齿苋科的马齿苋;十字花科的荠菜;漆树科的盐肤木;鸭跖草科的水竹叶、竹节草等。
2.引进牧草。从国外引进牧草品种近200个,主要有禾本科、豆科以及其他科的籽粒苋、串叶松香草、聚合草等。
3.主要推广的优良牧草。有象草、杂交狼尾草、鸡脚草、多年生黑麦草、多花黑麦草、高燕麦草、宽叶雀稗、珍珠粟、苏丹草、墨西哥饲用玉米和白三叶、地三叶、红三叶、柱花草、大翼豆等15种,是福建省推广利用的“当家”草种。
(1)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原产非、澳两洲和亚洲南部,多年生高秆丛生型草本植物。一般年亩产鲜草1.5万公斤,高的可达3万公斤以上,是福建省红壤地区比较理想的高产优质牧草。全省已广为栽培利用。
(2)杂交狼尾草。是美洲狼尾草与象草种间杂交第一代的多年生丛生型草本植物。1981年从美国引进,年亩产鲜草8 000—15 000公斤。是一种高产优质牧草。
(3)多年生黑麦草。原产欧洲,禾本科丛生型多年生草本植物。70年代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引进,进行大面积种植利用。适宜海拔800米以上或年降雨量1 500毫米,夏季凉爽的山区种植。屏南、周宁县年亩产鲜草3 000—5 000公斤。同白三叶等豆科牧草混播,可组成高产优质人工草。
(4)宽叶雀稗。禾本科多年生丛生型草本植物。70年代从澳大利亚引进。福州以南种植一年四季常青,闽西北冬季可宿根越冬。年亩产鲜草5 000公斤左右。全省已广为栽培利用。
(5)高燕麦草。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亚洲西部,禾本科越年生草本植物。年可收割3—4次,亩产鲜草3 000—5 000公斤。草食动物越冬度春的优质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