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热量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热量资源

(二) 热量资源

热量是生物赖以生存和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常以温度的高低、累积的强度及适宜作物生长温度的时间长短作为表征。
1.气温的时空变化。
(1)气温的地理分布。北京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为4~12℃。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平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1~12℃之间,山前暖区达12℃;海拔100~600米的丘陵、低山区为8~11℃;海拔500米左右的延庆盆地的年平均气温为8~9℃,汤河口地区为8~10℃;600米以上的山区在7℃以下;海拔2 000米以上的东灵山、海坨山只有2℃左右。北京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年平均气温则由东南平原向西北山区逐渐降低。
(2)气温的时间变化。据对北京100多年气象资料分析,最暖年平均气温为12.8℃(1921、1961年),最冷年为10.5℃(1941、1956、1969年),最暖年与最冷年相差2.3℃。一般年份在11~12℃之间摆动。一年之中,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只有-4.6℃,以后气温逐渐上升,3月升到0℃以上,7月达到高峰25.8℃,随后气温逐渐下降,12月降到0℃以下。春、秋两季月际之间气温变化显著,平均在7~9℃左右,冬、夏两季月际之间温差较小,仅为2℃左右,说明北京地区的春秋季天气变化剧烈。北京地区年平均日较差在10℃以上,延庆年平均日较差最大,为13.1℃;霞云岭最小,为10.4℃。日较差大,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
2.四季。以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界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来划分四季。北京平原地区冬季从10月底到翌年3月底,长达5个月,山区较平原还要长半个月至1个月。平原夏季从6月初到9月初共100天左右,延庆缩短为2个月,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没有真正的夏季。本市春、秋两季较短,除古北口、延庆在2个月以上外,大部分地区为50~60天。
3.农业气候指标温度和积温。对农业生产有指示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农业气候指标温度。该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和持续期间积温的多少,对一个地方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搭配和季节安排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常用的农业气候指标温度有0℃、5℃、10℃、15℃、20℃等。
≥0℃积温: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标志着土壤昼化夜冻,冬小麦开始扎根返青,早春作物开始顶凌播种,草木萌发,春耕等农事活动开始。秋季稳定通过0℃的终日,土壤开始冻结,越冬作物停止生长,草木休眠。所以,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日期,称为农耕期。北京平原地区稳定通过0℃的平均初日为2月28日至3月2日,平均终日为11月24日至27日,持续260~270天左右;山区持续日数要少30~40天。由于地形复杂,各地热量资源差异很大。沿西山、军都山的山前广大平原区为一暖区,活动积温均大于4500℃,其中位于石景山、昌平、怀柔、房山、平谷的几个暖区中心,活动积温均大于4 600℃,80%保证率在4 400℃以上,是北京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热量变化梯度较大,海拔每升高100米积温约减少155℃左右。低于海拔500米的浅山丘陵区热量约为3900~4500℃;500米以上的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的山区积温少于3 800℃;百花山、东灵山等深山区的热量则不足3000℃,是北京地区积温最少的区域。
≥5℃积温:春季或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日期,为农作物及多数果树恢复或停止生长的日期,这一持续时期可作为生长期长短的标志,称为作物生长期。北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平原地区平均在3月20日,山区推迟10~25天。终日,平原地区平均为11月11日,山区提前10~20天。平原的持续日数为235~240天,山区为210~185天。平原积温值在4 400~4 500℃,山区下降到3 600~3 200℃。
≥10℃积温: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是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零点,其后喜温作物才开始生长,喜凉作物及草木进入积极生长期,冬小麦开始拔节。秋季,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0℃,喜温作物停止生长,是草木开始枯萎的界限温度。所以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持续期称为生长活跃期。北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平原平均为4月6~7日,山区推迟10~15天,延庆县为4月17日,马道梁为4月22日。终日,平原平均为10月23至24日,山区提前15天左右,为10月7至11日。平原地区积温值在4 100℃以上,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积温小于2 900℃,二者相差约1 200℃。
≥15℃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喜温作物进入积极生长期,水稻移栽,甘薯开始扦插,≥15℃的终期与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下限相近。≥15℃的持续日数,是喜温作物积极活动生长期。北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平原在4月25日前后,延庆推迟到5月1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在5月25日以后。终日,平原平均在10月1日,延庆县为9月2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9月1日。从平原到山区,持续时间从160天下降到95天,积温值从3 600℃下降到2 700℃。
≥20℃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喜温作物生长旺盛,同时是喜温作物光合作用最适宜范围的下限,气温低于20℃,喜温作物灌浆受到抑制。北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平原为6月1日,延庆县为6月16日,马道梁为7月6日。终日,平原为9月10日,延庆县为8月20日,海拔800米以上地区为8月5日。持续日数平原地区为100天,山区在60天以下;积温值从2600℃下降到1 700℃以下。马道梁≥20℃的日数不足一个月,积温值仅有639℃。
负积温:日平均气温<0℃的温度总和称为负积温,表示冬季寒冷程度。北京平原大部分地区负积温为-300~-400℃,浅山、丘陵区在-600~-700℃之间。小麦越冬与负积温的多少有关。北京海拔300~500米处是适宜种植冬小麦的上限。
4.无霜冻期。北京平原地区最低气温大于2℃的无霜冻期在200天左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无霜冻期减少,每上升100米,无霜冻期约减少3~4天。长城以北地区无霜冻期比平原约少1个月,延庆县只有150~170天。80%保证率的无霜冻期比多年平均值少10天左右。

☚ (一) 光能资源   (三) 降水资源 ☛

(二) 热量资源

(二) 热量资源

1.温度年型及四季特征。
(1)温度年型划分与出现概况。上海年平均气温由1873—1996年资料计算为15.6℃。按年平均气温,≥16.0℃为暖年,<15.0℃为冷年,介于两者之间为平年的温度年型划分标准,则暖年占24.2%,平年有62.1%,冷年为13.7%。冷年90%以上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尤以1903年以前最为集中,60年代以来没有出现过。暖年则全部出现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上升时期,尤其是近10年已连续出现暖年(表1-2-4)。

表1-2-4 1873—1996年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单位:℃
月 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均
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3.5
7.9
0.2
4.5
8.8
1.2
8. 3
13.0
4.7
13.9
19.0
10.0
19.0
24.3
15.0
23.3
28.0
19.9
27.5
32.1
24.2
27.4
32.2
24.2
23.3
28.0
20.0
17.9
23.1
13.9
11.9
17.0
8.0
6.0
10.9
2.3
15.6
20.3
12.0

(2)不同温度年型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积温。暖年,生长季热量条件偏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生长期236.7天,比冷年长11.2天;较平年长6.1天;期间有效积温2 780.6℃·日,比冷年高333.6℃·日, 较平年多208.1℃·日。
(3)不同温度年型特征。暖年。年平均气温偏高0.8℃, 四季温度偏高0.7~0.9℃。春季回暖早, 倒春寒鲜见; 夏季35℃高温日比平年多4.4天、较冷年多5.6天; 秋季降温推迟,≥15℃晚稻安全成熟期终日比冷年迟8天、较平年晚6天, 初霜偏晚; 冬季多暖冬、-5℃以下天数比平年少2.2天、较冷年少3.8天; 有较长无霜期及作物生长期。
冷年。年平均气温偏低0.8℃, 四季温度偏低0.5~1.4℃。春季回暖日期推迟, 倒春寒常见; 夏季较凉爽、炎夏期短; 秋季降温早、初霜也早; 冬季较寒冷, 常有严重冰冻; 无霜期、作物生长期短, 期间积温少。
平年。四季气候总体接近常年平均, 气候变化具有多种形式的季节性升降, 有的季节温度偏高、有的偏低; 有的年份夏热冬寒或夏凉冬暖; 有的年份春温较低或秋温较低。
2.农作物生长期间热量资源状况。
(1)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初终期与持续天数及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10℃是喜温作物开始生长及喜凉作物快速生长温度; 大于15℃喜温作物快速生长。从春到秋稳定≥15℃可表示水稻开始分蘖到成熟的生长期。此外, 日平均气温≥5℃三麦开始春发;≥8℃玉米开始生长; 20℃是水稻抽穗开花的最低界限温度等。
(2)作物生长季热量条件概况。通常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间隔日数、积温作为鉴定作物生育环境热量条件优劣的指标。
上海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平均为4月2日, 终日为11月19日, 持续天数231.4天, 稳定通过10℃初终期间的有效积温平均为2 604.4℃·日。在80%保证率下, 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9日、终日11月10日、持续期222.2天; 有效积温为2 485.8℃·日。但冷暖年之间差异很大, 如≥10℃有效积温最多年1994年达3 146.2℃·日, 而最少年1899年仅2 300.8℃·日, 两者相差达845.4℃·日 (表1-2-5)。
从历史变化看, 19世纪后期到1930年以前各年代, ≥10℃持续期较短, 多数年代不足230天, 有效积温都不足2 550℃·日; 30、40年代有效积温较高,分别达2 630℃·日、2 705℃·日。50年代以来,≥10℃持续期均在231天以上, 20世纪70~90年代增长明显,1991—1997年平均长达240天, 比最短的1873—1880年增加19天。1950年以来各年代≥10℃期间有效积温均在2 620℃·日以上, 自70~90年代每10年约增加 100℃·日积温, 80年代已超过2 700℃·日, 尤其是1991—1997年平均高达2 857℃·日, 较最少的1901—1910年平均值高出400℃·日。

表1-2-5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的初、终期和积温表(1873—1997年)

 ≥8℃≥10℃
 初日
日/月
终日
日/月
持续期
积温
度·日
初日
日/月
终日
日/月
持续期
积温
度·日
平均
80%
23/325/11248.53 105.92/419/11231.42 604.4
保证
30/319/11237.22 964.29/410/11222.22 485.8
 ≥15℃≥20℃
 初日
日/月
终日
日/月
持续期
积温
度·日
初日
日/月
终日
日/月
持续期
积温
度·日
平均
80%
28/427/10183.61 509.029/530/9125.1677.6
保证
5/520/10173.01 412.45/623/9115.0600.1

70~80年代, 6~10月、11~5月的有效积温较常年有所增加, 但昼夜温差减小。自1873年有记录以来, 到20世纪20年代, 6~10月≥10℃有效积温均不足2 100℃·日, 最少为2 041℃·日; 自30年代起, ≥10℃有效积温都高于常年平均值2 126C·日。1991~1996年最多, 达2 270℃·日。11~5月≥3℃有效积温平均为1 486℃·日, 其历史演变趋势与6—10月≥10℃有效积温的年际变化相似, 最多的1991—1996年为1 679℃·日。
6~10月平均最高气温28.7℃, 平均最低20.5℃, 昼夜温差平均8.2℃; 11~5月平均最高气温14.6℃, 平均最低气温6.1℃,昼夜温差平均为8.5℃。20世纪50年代前, 上海昼夜温差较大, 尤其是1921—1940年间温差最大达9.5~9.6℃。70~90年代, 最高温度有所下降, 而最低温度则有所升高, 昼夜温差缩小, 1981—1996年, 11~5月昼夜温差7.6℃, 6~10月仅为6.7~6.8℃, 为历史最低。
3.土壤温度状况。
(1) 各深度地温随季节与深度变化的特征。土壤0~20厘米土层月平均地温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最高值都出现在8月, 秋温高于春温。其中, 地表温度年平均值为17℃, 1月平均为4.1℃, 8月平均为30.5℃。上海年平均地表温度地区差异不大, 在17.0~18.1℃之间。
自地表面到5、10、15、20、40厘米各深度处地温月际变化, 主要受地表热量收支的盈亏所制约, 由于土壤的导热性能不良, 所以热量在上下层传输过程中, 土层愈深, 温度的变化愈小, 高低温出现的季节愈滞后。在11月~次年2月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4~8月则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3月及9~10月属过渡季节, 地表与地中温度相差不大,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 地温先是略降,后微升(表1-2-6)。

表1-2-6 各月各深度平均地温统计表(1961—1990年)

单位:℃
土壤深度
(厘米)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均
0
5
10
15
20
40
4.1
4.5
4.9
5.3
5.6
7.6
5.4
5.5
5.7
5.9
6.0
7.4
9.5
9.2
9.2
9.1
9.1
9.6
15.6
14.8
14.5
14.3
14.1
13.8
21.0
19.9
19.6
19.3
19.1
18.8
25.1
24.0
23.6
23.3
23.0
22.0
30.4
28.8
28.3
27.9
27.5
25.9
30.5
29.0
28.8
28.5
28.3
27.0
24.8
24.1
24.2
24.3
24.4
24.8
18.9
18.6
18.8
19.0
19.3
20.7
12.4
12.6
13.1
13.5
13.9
16.0
6.0
6.7
7.2
7.6
8.0
10.5
17.0
16.5
16.5
16.5
16.5
16.9

(2)稳定通过各级界限地温初终期及有效积温。在0~20厘米深的土壤中,随深度的增加,稳定通过10℃、15℃、20℃初日滞后、终日推迟、持续期延长而有效积温呈减少趋势。
0~20厘米土壤各层在3月27~28日出现≥10℃初日;4月21~24日稳定在15℃以上; 5月20~26日升到20℃以上。而在10月4~10日,0~20厘米各层陆续降到20℃; 11月2~9日出现15℃终日;11月21日~12月1日10℃结束。降温速度稍快于升温速度(表1-2-7)。

表1-2-7 各深度地温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终期、持续天数与有效积温表

土壤深度
(厘米)
 初日
(日/月)
终日
(日/月)
持续期
(天)
有效积
(度·日)
≥10℃≥15℃≥20℃≥10℃≥15℃≥20℃≥10℃≥15℃≥20℃≥10℃≥15℃≥20℃
0平均
最早、 多
最晚、 少
27/3
8/3
6/4
21/4
3/4
8/5
20/5
29/4
6/6
21/11
6/11
2/12
2/11
16/10
18/11
4/10
14/9
22/10
239.9
266
221
196.2
221
166
138.3
174
116
3 054.6
3 702.5
2 805.2
1 913.3
2 398.8
1 648.5
997.2
1 496.6
791.7
5平均
最早、 多
最晚、 少
28/3
10/3
12/4
23/4
4/4
7/5
23/5
8/5
9/6
22/11
7/11
13/12
2/11
16/10
18/11
4/10
19/9
19/10
240.4
266
222
193.6
220
166
124.7
165
114
2 833.5
3 153.2
2 617.1
1 700.2
1 975.4
1 477.4
828.1
1 062.4
652.3
10平均
最早、 多
最晚、 少
28/3
10/3
7/4
23/4
7/4
7/5
24/5
8/5
9/6
25/11
7/11
13/12
3/11
17/10
18/11
6/10
22/9
19/10
243.8
266
222
195.2
215
167
135.5
156
115
2 804.7
3 074.5
2 608.8
1 666.1
1 942.5
1 459.3
792.2
1 009.9
633.2
15平均
最早、多
最晚、少
28/3
10/3
8/4
24/4
8/4
8/5
25/5
11/5
9/6
29/11
13/11
16/12
7/1 1
21/10
20/1 1
6/10
13/8
22/10
247.2
267
222
197.3
217
171
135.0
159
71
2 775.5
3 024.3
2 564.3
1 630.6
1 890.5
1 443.6
747.5
962.4
563.7
20平均
最早、 多
最晚、 少
28/3
13/3
10/4
24/4
8/4
8/5
26/5
11/5
11/6
1/12
14/11
16/12
9/11
22/10
21/11
10/10
29/9
23/10
248.3
267
228
199.2
217
179
137.6
160
114
2 757.6
3 018.4
2 555.8
1 610.4
1 870.7
1 423.0
738.1
938.1
601.1

各界限温度有效地积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0厘米比地表降低10%~26%。
浅层地温的年际变化很大。5厘米地温≥10℃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10日、最晚4月12日, 相差约1月; 终日最早出现在11月7日、最晚12月13日, 相差也有1月余; 持续期最长266天、最短222天, 相差达44天; 有效积温最多3 153.2℃, 最少2 617.1℃,相差536.1℃。
4.初终霜冻与无霜期。
(1) 初终霜冻起讫期和霜日数。上海郊区平均初霜期为11月13~18日。终霜期为3月26日~4月3日。上海年平均霜日数以松江、嘉定最多, 为53天,靠长江口的宝山区最少为33天, 其余在45~50天左右。各月平均霜日数以1月最多, 为11.0天, 12月次之, 为10.3天。10月早霜平均仅0.1天, 4月晚霜平均为0.6天。初终霜冻年际变化较大, 最早初霜为10月22日 (1979年), 迟的年份到12月中旬才出现;最早终霜出现在2月中旬 (宝山2月19日), 最迟终霜见于4月23日 (1909年、1959年)。终霜结束晚、初霜出现早对农业作物危害较大。
(2) 无霜期。上海无霜期大致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时期一致。自 1892年有霜记录以来至1996年,平均无霜期238天,最长352天(1892年),最短198天(1962年)。上海无霜期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崇明、嘉定的西部无霜期较短,在225天以下,其次是松江、奉贤、金山和南汇部分地区,为225~230天,而上海中部、崇明东端及长兴、横沙岛多在230天以上。但总的看来,地区差异比年际波动小。上海各地最长无霜期可达258~274天,最短年份仅为193~205天,相差可达57~81天。
☚ (一) 光能资源   (三) 降水资源 ☛

(二) 热量资源

(二) 热量资源

1.年平均气温。天津市年平均气温在11.1~12.5℃之间,地理分布基本倾向是东南部偏高,向北气温逐渐降低,蓟县的观测站点由于设在北部山区山前,气温稍有偏高。天津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甚至比南部的静海县等地也高,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纵观天津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差别不超过1~2℃。
2.气温的季节变化。冬季(12~2月份)是天津市最寒冷的季节,三个月的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尤以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3.6~-5.8℃。春季(3~5月),气温多变,3月各地平均气温为3.8~5.5℃,到4月猛增至12.5~13.7℃,5月即达18.9~20.2℃,是全年中温差最大的季节。夏季(6~8月)进入6月,副热带高压逐渐控制天津市,7月份副高进入鼎盛时期,高温天气持续,夏季的三个月月平均气温均在23℃以上,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5.5~26.4℃。秋季(9~11月)暖湿气流势力减弱,冷气团开始活跃。9月份平均气温19.5~21.4℃,比8月份下降4.6~5.1℃,10月份又比9月份下降6.8~7.0℃。11月份更是秋季气温下降最快的月份,气温下降至3.6~5.8℃。
3.极端气温。
(1)极端最低气温: 天津市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7.1~-27.4℃,北部比中南部低,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份 (占60%)、2月份(占27%),有的年份也出现在12月份。1971年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7.7℃,出现在3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出现的年际变化差异很大,仅以天津市区为例,1966年极端最低气温-22.9℃,而1995年极端最低气温仅-8.4℃,相差14.5℃。所以,每年冬天寒冷程度很不一样,从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47年间极端最低气温在-10.0~-20.0℃之间的年份有43年,占91%,极端最低气温在-10.0℃以上或-20.0℃以下的年份仅4年。
(2)极端最高气温: 天津市极端最高气温在37.4~41.2℃之间,沿海的塘沽区、汉沽区极端最高气温相对较低,大于等于35℃的高温日数也较少。极端最高气温一般都出现在6月份、7月份 (占86%),少数年份也出现在5月份或者8月份。
4. 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终期及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维持在0℃以上的时期为广义的作物生长期即作物能生长的季节。天津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平均在11月底12月初,生长期长短各地区略有不同,其中,宝坻县、宁河县略少为265~269天。津南区、塘沽区、市区稍多为277~280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维持在10℃以上的时期是喜温作物的积极生长期,天津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的初日出现在4月上旬中后期,终日在10月下旬,初终间日数在200~208天之间。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形成,除了要求一定的生长天数 (生长季长度) 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温度积累,即积温。天津市0℃以上的活动积温平均为4 478~4 803℃,10℃以上活动积温为4 107~4 398℃。其中,北部的宝坻县、宁河县稍少,市区、塘沽区较多。
各年之间热量条件有很大差异,一般作物需要80%的保证率,而多年生作物需要80%~95%的保证率甚至更高。天津各地80%保证率下的作物生长期在275~290天之间,市区290天。≥0℃活动积温在4 603~4 936小时之间,市区4 936小时。80%保证率下的喜温作物生长期在207~215天之间,市区215天。≥10℃活动积温在4 238~4540小时,南北部差异与平均情况基本一致。

☚ (一) 光能资源   (三) 降水资源 ☛

1.气温/2.气温年、日变化/3.热量资源分布和利用

☚ 2.日照时数   1.气温 ☛
000293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