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湖泊鱼类增殖和捕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湖泊鱼类增殖和捕捞

(二)湖泊鱼类增殖和捕捞

云南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0多个,总面积10.84万公顷,湖泊中共有鱼类141种。其中土著鱼类122种,在渔获物组成中占有一定比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种。主要是鲤属、白鱼属和鲫鱼类。鲤科鱼类占土著鱼类的绝对优势,计有26属91种,占总种数的74.6%。引进鱼类有19种,主要有太湖新银鱼、鲢、鳙、草鱼、青鱼、团头鲂等,且已成为多数湖泊的主要渔获对象。还有10种鱼均系放养鱼苗时带入的,除鳜鱼外,都是小型低值鱼类。
云南湖泊鱼类的特点是:
❶鱼类的种类很少,抚仙湖最多也只有30种,碧塔海仅有中甸叶须鱼一种。
❷鱼类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滇中湖群是白鱼属和波罗属鱼类分布中心;滇西湖群是鲤属和裂腹鱼类的分布中心;滇东湖群分布着波罗鱼、白鱼和条鳅属等一些喜暖性种类;滇西北湖群分布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裂腹鱼亚科鱼类。
❸绝大多数种类是土著鱼类,且特有种类多。
❹鱼类区系组成的类群复杂,兼有原始的、古老的和年轻的种类。
云南湖泊鱼类由于自然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人为活动的干预(引种、放养、捕捞活动等),以及鱼类种群间的生存竞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50年代后期,滇池、星云湖、异龙湖和大屯海,开始放养鲢、鳙、草鱼、鲤鱼苗种,原有鱼类种群,尚未出现大的变动,但湖泊捕捞产量低,几个中富营养型湖泊每公顷产鱼仅30千克左右,而贫营养型的抚仙湖和阳宗海每公顷产鱼还不到15千克。60~70年代大中湖泊都成立了湖泊渔业管理机构,多数湖泊进行鱼种放养,但因国家放养鱼种成本高,社队捕捞分成收入不足,加上偷捕严重,以致放养效益差,更由于放养鱼种时带入小杂鱼和虾,以致原有的土著经济鱼类产量下降,有的濒危甚至灭绝,而贫营养型的深水湖,鱼类种群和产量没有大的变化。进入80年代,渔业主管部门对湖泊实行了“自然增殖为主、人工放养为辅”的指导方针,呼吁保护湖泊生态,保护水草资源。滇池、星云湖移植太湖新银鱼成功,使渔产量猛增20%~30%。并因银鱼经济价值高,又能出口创汇,不但湖泊渔业经济效益成倍增加,而且还带动了水产冷冻加工和运输业的发展。因而,当时长江中下游的水产主管局和湖泊管理机构纷纷来昆参观考察滇池的增殖捕捞经验和渔政管理。与此同时,滇池、洱海、异龙湖、阳宗海结合湖泊增殖,开展网箱养鱼、移植银鱼和高背鲫鱼等,使水产资源不断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1999年,云南湖泊的捕捞人员有40056人,其中专业渔民956人,兼业渔民39 100人,非机动渔船8546艘,全省湖泊水产品产量22994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4.8%,湖泊捕捞产量为19 609吨,占湖泊总产量的85.3%,在50年代的基础上净增了3倍多。
1.滇池。古称昆池、滇南泽。面积3.06万公顷,是云南最大的湖泊。1935年史料记载,年产鱼310吨,从事渔业400余户、渔民2200人,渔船300余艘,渔民多系半农半渔。捕捞渔具主要是海心网、麻罩、线笼、花篮、撒网、夹网、罾及鱼鹰。50年代初,滇池尚有水面3.16万公顷,渔获主要有银白鱼、云南鲴、鲤、鲫、鲇、乌鳢、云南光唇鱼、滇池金线鲃、多鳞白鱼、中臀鮠等18种经济鱼类。1957年鱼产量570吨,其中银白鱼、云南鲴占50%。60年代云南鲴又多于银白鱼。原有的米虾锐减,以米虾为食的小鲤、中臀鮠、金线鲃也随之减少。而投放家鱼苗时带进去的一些低值小型鱼类及青虾、白虾迅速繁衍。由于实行放养鱼种、保护资源,加上高效率的机船、风帆船拖网、尼龙胶丝刺网、三层挂网的推广使用,滇池鱼产量逐年上升。70年代因围湖造田,水域污染,鱼类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水产资源区系组成相应也发生很大变化。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大量繁殖,1975年全湖水产品产量9 964吨,其中虾产量竟有8 008吨,占总产的80.7%。银白鱼、云南鲴的产量下降,高背鲫鱼产量上升,乌鳢、鲇、金线鲃、中臀鮠等已为罕见。80年代太湖新银鱼移植成功,1984年银鱼产量一度高达3500吨,出现了平均每公顷产114.5千克的全国最高水平。滇池渔获主要由银鱼、虾和高背鲫组成。1984—1990年滇池水产品平均年产8400吨,每公顷产量274.5千克(折合亩产18.3千克),无论单位面积产量,水产品种群和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在全国同一时期的大中湖泊中处于先进水平。90年代起红鳍原鲌发展成为优势种,银鱼产量下降,滇池已取消机动渔船作业。1999年,有非机动渔船1 022艘,捕捞人员3 066人,全湖水产品产量7 197吨。1997年捕捞鲤鱼500吨,高背鲫600吨,螺蛳30吨,红鳍原鲌及虾却高达4 600吨,占全湖渔获量的68.1%。
2.洱海。古称叶榆泽、昆弥池。面积2.5万公顷,是云南第二大湖,1935年史料记载,年产鱼763.7吨,有渔户226户,1 254人,渔船434艘,除少数兼营农业外,均系专业渔民,主要渔具有丝网、麻网、鱼鹰、弓鱼沟。50年代渔业捕捞集中在上波、沙村、海岛、海印、大建旁,并成立了渔业专业队,保留了部分兼业渔民,使用大拉网、丝网、麻网、板罾、麻罩、螺蛳网等传统捕捞方式。主要经济鱼类有杞麓鲤、大眼鲤、春鲤、洱海鲤(大头鱼)、鲫、大理裂腹鱼(弓鱼)、云南裂腹鱼(面鱼)、灰裂腹鱼(细鳞鱼)、光唇裂腹鱼、油四须鲃(油鱼)、洱海四须鲃(镖鱼)等。捕捞渔业有弓鱼沟24条,分布在洱源县的有18条,系用竹子扎成竹箔拦在沟中专门拦捕溯流而上的产卵亲鱼,最大的一条弓鱼沟在江尾,所产弓鱼2万多千克。60~70年代,湖中鱼类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投放家鱼苗带进去的波氏栉鰕虎一度形成优势种群,1970年产量高达1 250吨,占全湖水产品产量2 500吨的50%。日本沼虾产量亦逐年上升,年产均在1 000吨以上,而土著鱼类产量却大幅度下降。尤其80年代洱海水位下降1.75米,使沿岸大片石滩裸露,水生植物分布范围扩大,从而使一些产卵在砾石上的鱼类失去了产卵场,增加了草上产卵鱼类的繁殖场所。据南京地理所1984年实测渔获物组成中(不含虾),鲫鱼占80.1%、杞麓鲤、洱海鲤合占11.9%,而砾石性产卵的几种鲤鱼及弓鱼、鳔鱼仅占4.77%。1988年洱海引进了太湖新银鱼,1990年逐渐形成优势种。1999年洱海有捕捞人员4 484人,为保护洱海水域环境,机动船全部取消,有非机动渔船2242艘,全湖水产品产量4660吨。据统计,1997年捕捞虾1390吨,鱼类2440吨,螺1 325吨,鱼类中鲢、鳙、草鱼、鲤鱼合计1 423吨,占鱼类产量的58.3%,银鱼750吨,占鱼类产量的30.7%,鲫鱼197吨,占8%。此外,湖中还发展了主养草鱼、鲢、鳙、鲤的网箱养鱼4.47公顷,产量592吨。
3.抚仙湖。又名澄江海,为云南第三大湖泊。面积2.12万公顷,平均水深87米,最大水深151.5米,为云南省最深湖泊,历来以特产鱇鱼著称。80年代前原有鱼类区系组成变动不大,主要经济鱼类有鱇𩷕白鱼、鲤、云南倒刺鲃、云南光唇鱼、花鲈鲤、抚仙金线鲃、大头鲤、鲫、鲇等25种。1979年统计鱇𩷕白鱼占全湖总产量的80%。80年代中期星云湖的银鱼随湖水流入抚仙湖,逐步形成优势种群,捕捞产量由年产400吨左右猛增到1 600多吨,平均单产净增3倍,经济效益显著。至1997年,机动渔船已被取消,1999年有非机动渔船1 781艘、捕捞人员6 814人,全湖鱼产量1 692吨,其中绝大多数为银鱼。
4.程海。又名黑鸟海,面积7 880公顷。新中国成立前仅有少数专业渔民,多数以农为主,农渔兼业。主要经济鱼类有鲤、西昌白鱼、程海红鲌、圆吻鲴、蒙古红鲌、中华倒刺鲃、南方大口鲶、鲫等。90年代初移殖了太湖新银鱼和滇池高背鲫,逐渐形成优势种群。鱼类区系组成发生了变化。1997年,程海有捕捞人员10 000人,其中专业人员40人,有专业机动渔船40艘、40吨,作业40天;非机动渔船800艘,作业240天。水产品产量1 400吨,其中银鱼900吨,占64.28%,鲤鱼445吨,占31.78%,鲫鱼50吨,占3.57%,其他鱼5吨,占0.35%。1999年,有机动船200艘,非机动船380艘,水产品产量达2 150吨。
5.其他小型湖泊。星云湖面积3 900公顷,杞麓湖面积4 230公顷,异龙湖面积4 200公顷,按农业部渔业局规定,这几个湖泊放养鱼类超过总产的30%以上被列为放养湖泊。星云湖和异龙湖分别以盛产大头鲤和似鳡而驰名。60年代前后由于年年投放家鱼苗种以及水位下降、围垦等生态环境变化,土著鱼类已近绝迹。70年代以鲢、鳙、草鱼和鲤鱼为主要鱼类,80年代移植太湖新银鱼及滇池高背鲫,逐步形成优势种群。同时通过发展网箱养鱼、围栏养鱼增加产量。网具主要是围网、刺网。如星云湖每年封湖期达10个月,开禁后一周的捕捞量约占全年产量的1/2。1997年水产品产量,星云湖为1 135吨,杞麓湖为625吨,异龙湖为1 040吨。
阳宗海,面积3 100公顷,为贫营养型深水湖。土著鱼类有鲤、云南倒刺鲃、阳宗金线鲃、似鳡、白鱼。90年代前资源量不高,仅有些季节捕捞,每公顷产鱼不到10千克。1990年引进银鱼后,成为主产鱼类。1997年全湖鱼产量为225吨,其中银鱼110吨,占48.89%,其他鱼类仅占51.11%。
泸沽湖,面积5 188公顷,该湖有5种裂腹鱼,70年代因投放家苗及带进一些低值小型鱼类如麦穗鱼等,使裂腹鱼资源下降,1997年全湖产量48吨,其中鲤鱼3吨,鲫鱼36吨,其他鱼仅9吨。
除上述湖泊外,滇西北的碧塔海,属都海、纳帕海等原有经济鱼类主要是几种裂腹鱼,因资源量不多,捕捞量亦很少。滇东南的大屯海、长桥海,原有的经济鱼类主要是鲤、鲫、白鱼、乌鳢等。50年代开始投放家鱼,80年代又移植滇池高背鲫鱼,均形成一定产量。现在四大家鱼及鲤、鲫成为这两大湖泊主要产品。1997年大屯海水产品产量为280吨,长桥海为107吨。

☚ (一)水产养殖   第六章 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与卫生 ☛
000005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