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化科普内容
1.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进入90年代,科普宣传活动又有了新的内容。全省积极开展了“科技进步宣传月”、“科技宣传周”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科教兴省”、“科技兴农”的意识。1991年以来,福州市依托各地的科普网络, 加强了横向联合, 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率先开展了“科技进步宣传月”等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服务工作,收到明显的效果。5年来,全市90%以上的乡镇坚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
1995年, 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实施意见》, 确定每年11月的第一周为“科技宣传周”,集中举办大型的科普宣传活动。并在1995年4月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和10月召开的福建省科学大会上重申要办好每年一度的科技宣传周。为了办好第一个科技宣传周,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办好(95)科技宣传周的通知》,并召开了18个省直单位的协调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王良溥副省长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省科委、省文化厅、省总工会等单位积极参加参与,省财政拨出经费。科技周期间,省委书记贾庆林、省委秘书长黄瑞霖、副省长王良溥等亲临现场参加活动。福建日报、省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及时报导活动情况,福建科技报还进行了跟踪报导。在福州五一广场,仅11月10—12日, 就有近80个科技团体和科技部门、200家社会团体在此开展科技成就展示和各种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宣传等,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观众。三明市“科技广场”人山人海,城乡科普进村入户。南平市电视台一天3次播放科技录像。
2.提高科普档次。福建农村科普活动始终坚持“讲科学、用科学”和“为生产服务”的方针。40多年来,大量的知识青年回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科学知识介绍和常规的技术普及,促使农村科学普及向深层次发展。科普活动从利用简单设备进行生物学观察和常规的试验研究,发展为拥有一定设备规模和专业技术深度的研究,研究成果开发也由产品生产转向商品生产和产业化,规模经营。古田县食用菌技术协会研究成功“室外露地栽培香菇技术”,把福建食用菌栽培技术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食用菌生产成为农村致富的一大产业。龙海市白水镇良种猪研究会引进试养瘦肉型猪成功,并进行产业化开发,成为福建瘦肉型猪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3.开展“讲、比、建”活动。1991年10月,福建省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在“基层科协开展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科普文明村”活动(简称“讲、比、建”。下同)。1992年6月,福建省科协、福建省委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在文明村镇建设中抓好科普活动的意见》(闽科协【1992】96号)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把“讲、比、建”活动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主体形式,把农村各项科普工作贯穿起来;把“讲、比、建”活动纳入农村文明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中去,制订本地区总体目标和达标标准,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要同其他党政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这项活动的健康发展。至1995年,全省建立科普文明村1 791个。在开展“讲、比、建”活动中,永安市文明办,市科协在指导各乡镇村建设中,开展“五有”和“五提倡,五反对”活动。“五有”即:有创建科普文明村领导小组、有活动计划、有网络、有支撑体系、有科普文明村生活准则。“五提倡五反对”即:提倡科技致富,反对闲散懒散;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进取创新,反对封闭守旧;提倡遵纪守法,反对违法乱纪。
4.发展全程服务。80年代,开展了以学会为依托,开展技术承包工作,实行合同管理。1981年全省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运用经济手段,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这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一大改革,使普及技术从无偿服务转变为有偿服务。1982年,全省科协系统与农民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合同17 328项,承包面积13 300多公顷,承包范围涉及种植、养殖、管水、机耕、因土施肥、生猪保险(植物保护、畜禽疫病防治)等。服务方式也由面向生产大队、生产队转向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传授等技术普及活动;从单项技术推广发展到生产全过程及产后全程服务。1982—1987年,莆田县渠桥乡禽苗研究会开展从收蛋孵苗到运输、销售全程配套服务,1987年全乡孵化场孵化禽苗7 000多万只,产值3 628万元,人均收入2 395元,成为“禽苗之乡”;古田县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为会员开展从原辅材料、菌种、栽培技术,到产品运输等综合服务,节省劳力,提高产品质量,1987年全县银耳、香菇总产跃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各级科协兴办了各种技术经济服务实体,既开处方又卖药,很受农民欢迎。至1990年底,全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有2 468个,其中,技术服务型的有1 407个。
进入90年代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农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部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科技服务,成为技术通向农民的桥梁,成为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配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国科协下达“实施百县千会试点工作方案”,福建省开展以试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民办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至1995年全省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 000多个。省科协重点抓32个联系点,莆田县和古田县食用菌协会等17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为中国科协“百县千会”的试点。古田县食用菌协会、福清市上迳镇养鳗研究会、光泽县甲鱼养殖协会及其理事长丁湖广、杨宗龙、彭章钿,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优秀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