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象灾害频繁
安徽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影响乃至制约着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效能,现就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简述如下:
(1)旱涝灾害。旱涝是安徽自然灾害中出现频率最高、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的成因非常复杂,其中大气降水的多少是其主要因素。据统计,全省性旱涝有旱多于涝,涝重于旱的特点。各地旱涝交织也很明显。沿淮淮北及江淮之间北部最易发生干旱,其次在沿江西部,皖南宣郎广一带最少出现。从全省角度看,严重干旱以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较少,春季最少。春旱北多南少,淮北西北部易出现严重春旱;淮北南部、沿淮、江淮之间北部和安庆一带较易出现夏旱,尤以淮北西南部及沿淮西部为甚;秋旱全省各地均易出现,但严重秋旱在沿江及皖南山区西部最易出现;冬旱阜阳和砀山一带最易出现。
水涝以淮北中、南部,沿淮以及沿江西部最易发生,其中阜南、正阳关一带以及安庆、贵池一带出现几率最高。江淮之间中部六安、合肥、巢县一带几率最小。从不同季节来看,春涝沿江西部、六安、庐江等地以及淮北南部和沿淮一带最易出现,其中沿江西部和沿淮西部易出现大涝;全省各地一年中最易出现夏涝,自南向北推迟,沿江江南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江淮之间在7月,淮北在7月至8月,这与汛期雨带自南向北推移完全吻合。严重夏涝以淮北中南部、沿淮、沿江以及滁县地区东部天长一带最易出现,尤以沿江西部为甚;秋涝各地都较少出现,相对而言,以淮北中南部和沿淮以及沿江东部宣城、广德等地较易出现。
(2)低温冷害。冷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接近20℃条件下对作物产生的危害。低温冷害主要对全省双季晚稻和山区中稻有危害作用。9月中、下旬正值双季晚稻或一季稻(中稻或单季晚稻)抽穗开花之际,如遇连续2~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低温,易使水稻空壳率增多,影响产量。统计结果表明,在双季稻种植地区,江淮之间西部六安一带秋季低温出现最早(连续3天低于20℃初日约为9月23日),9月20日以前危害双季晚稻的低温4~5年一遇;江淮之间中部和东部低温初日为9月24—28日,对水稻危害也较大;沿江地区为双季稻集中产区,低温初日为9月25—30日,其中沿江西部低温出现最迟(9月底至10月初),水稻受冷害的可能最小;皖南地区低温初日为9月22—28日,其中新安江上游区晚稻受低温威胁较少,但在皖南山区一些河谷或低海拔处双季稻种植区,秋季低温来得早(9月20日左右),易对双季晚稻产生危害。
(3)低温冻害。冻害通常是由来自北方的寒潮天气剧烈降温过程引起的,在秋、冬、春季中均可出现。安徽寒潮平均每年有3次左右,强寒潮约5年4遇,以沿淮一带最多,皖南最少,基本是自北向南递减。全省大部分地区以11月至12月份寒潮出现最多,1月至3月次之。强寒潮长江以北大部地区出现在1月,沿江江南主要在3月。冬季强寒潮以最低气温过低为其特点,春、秋季则以强降温为主。由寒潮带来的霜冻在淮北及沿淮一带经常出现,且晚霜冻(春季)对作物的危害大于早霜冻(秋季)的危害。
(4)冰雹危害。淮河以北地区多于淮河以南,宿县是安徽多冰雹区,平均每年2次,巢湖是降雹最少区。一般来说夏季降雹最多,仅6月就占全年的50%以上,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少。冰雹发生时间集中在13~19时,19时以后次数明显减少。
(5)干热风。它主要出现在春末夏初的淮北地区,危害冬小麦的灌浆乳熟,使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影响安徽省的干热风属高温低湿型,特点是气温高,相对湿度低。按强度可分为轻、重两类。干热风日数北多南少,以砀山、涡阳、亳州为最多,平均每年有近4个干热风日,灵璧、泗县3个左右,阜阳、怀远2个左右。江淮之间干热风仪二年一遇,再往南儿乎未有出现。干热风出现时间集中在5月21日至6月5日,持续天数以1~2天最为常见。最长持续天数宿县最多,达8~9天。
(6)大风灾害。安徽省引起大风的主要天气形势有冷峰、低压、雷暴、龙卷风和台风。其中以冷峰大风出现最多, 占大风总次数的50%以上,其次是低压大风,龙卷风和台风出现较少。冷峰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以10月至次年4月为最多。低压大风常出现在春季和梅雨季节。雷暴大风一般出现在夏季,龙卷风和台风是地面最强的风。全省年平均大风日数多在10天以上,山区尤多,黄山达130天。大风日数的年际悬殊较大。从四季来看,长江以北地区大风日数以春季最多,夏季次之,秋冬季较少;长江以南地区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冬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