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候变化趋势
从公元1400年以来,我国进入历史时期以来最近的一次寒冷期。据历史资料记载,“1892年冬南岭山区积雪二、三尺,深山积雪数月始消”,“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大雪三日,平地雪深盈寸”。当时香港、汕头两地已有气温记录,1893年1月香港极端最低气温0度,汕头零下0.6度。
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广东自上世纪末的冷期结束后,本世纪初气温开始回升,10年代、40年代达到最暖,50年代又开始下降,60年代前期曾有短暂回升,后期明显下降,70年代为本世纪明显冷期,80年代秋冬气温回升,但诊断结果表明气温仍偏低。所以近百年来广东的气温变化虽有波动,但总的呈下降趋势,致使寒潮、低温阴雨、寒露风等冷害天气的出现频率较前半个世纪增加了约三分之一。
广东大约自1840—1940年前后出现干燥期后,即趋于潮湿阶段。从本世纪年降水量来看,没有出现趋势性减少,但有明显的波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多雨与四个少雨阶段。三个多雨阶段为:1918—1927,1940—1955,1972—1983年;四个少雨阶段为: 1908—1917,1928—1939,1956—1971,1984年至今。每个阶段平均持续12. 6年。以年代来分,40—50年代为主要多雨期,30年代降水量最少;新中国成立后,以70年代为多,较常年偏多5%,60年代较少,偏少7%。
从新中国成立40年资料来看,降水量总的趋势有所下降,年降水量有明显的2—3年周期变化。粤北年降水量下降趋势超过50毫米/10年。如韶关,50年代平均为1 594. 7毫米,80年代下降为1469. 7毫米。而南部沿海地区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如湛江,50年代为1 392.4毫米,而80年代为1683.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