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候与粮食作物
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环境因素很多,其中气候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贵州的气候对粮食作物生育既有许多优越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粮食作物结构,改进栽培技术,趋利避害,是夺取粮食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 气候与水稻。水稻是喜温、喜湿和短日照作物,对温度、水分和光照都有严格的要求。水稻生育好坏和产量高低,除与品种、土壤肥力和栽培技术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是否适宜。贵州气候温和湿润,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夏无酷暑,春秋暖和,降水充沛,温、光、水同期,适宜一季中稻生育和高产。贵州水稻栽培的气候优势有:
(1)水稻生长季较长。贵州水稻生育期日数,籼稻为130—150天,粳稻为160—170天。以日均温≥10℃始日(水稻开始播种)至15℃终日(水稻停止成熟)的天数作为水稻生长季,贵州各地多在190—220天之间,南部边缘地区和北部赤水河谷240—260天,西北部为160—170天。除西北部地区略有不足外,其余均多于生育期日数。南部和北部河谷地区可满足双季稻栽培。
(2)热量丰富,满足生育需要。贵州水稻全生育期需要≥10℃积温,早熟种2 400—3 000℃,中熟种3 000—3 400℃,晚熟种3 400—3 600℃。而贵州各地≥10℃积温在3 500—5 200℃之间,西北部地区也在3 000—4 000℃之间,完全满足水稻生育的要求。南部和北部赤水河谷地区在5 500℃以上,可种植双季稻。
(3)降水充沛,利于生育和满插。据研究,在中等生产水平下,水稻大田期需水量约为580—650毫米。贵州各地年降水量为1 100—1 300毫米,水稻大田生长季的5—9月降水量在650—900毫米之间。充沛的降水集中于4至9月,既满足水稻生长发育所需,也有利于满栽满插。
(4)春季温光条件好,利于培育壮秧。贵州春季温度回升早,从3月下旬起月均温稳定在10℃以上,以后缓慢回升,4月温度多在15—18℃, 5月为18—22℃。4、5月各地日照时数显著增多,在100—130小时之间。这种不太高和不太低的温度与较多日照相匹配,非常适宜秧苗生长,有利于培育矮壮、稳健、扁蒲带蘖的壮秧。
(5)夏无酷暑,无高温危害。水稻灌浆成熟期间如遇上日均温高于30℃,最高气温35℃以上,将出现高温逼熟而减产降质。贵州7月温度最高,平均温度多在23—25℃,高温地区也只有27℃,极端最高温度大于35℃日数,除东部和南部低热河谷7、8月各有10天左右外,其余地区均在5天以下,海拔千米以上地区几乎没有出现35℃以上天气,水稻生产不存在高温危害。
为了充分发挥贵州水稻栽培的气候优势,生产中应因地制宜选择好良种,适时早播,培育壮秧,按规范栽插,加强肥水管理,使产量形成关键期躲过伏旱和秋风低温危害,就可获取高产稳产。
2.气候与玉米。玉米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高产粮食作物,在贵州各地均能种植,其总产仅次于水稻。玉米喜温喜湿喜强光,其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热、水、光条件,但不十分严格。据试验,玉米生育和产量形成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与水稻大致相似。日平均温度10℃以上即可播种和正常出苗生长,18℃以上能正常开花,16℃以上能正常灌浆成熟。≥10℃积温2 100—3 500℃,生长期的降水量500—800毫米,光照较充足,就可获得较高产量。
贵州是低纬高原山地,气候温和湿润,玉米栽培的气候条件优越。如春季温度回升早,升温缓慢,有利于适时播种和培育壮苗;生长季雨水丰富,光照充足,利于大穗、多粒、粒饱、粒重和高产。不利的气候条件是干旱和高寒地区的秋风低温危害。目前贵州玉米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单产也较低,如能做到按照气候规律种植,趋利避害,增产潜力很大。根据贵州气候的特点,生产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❶大力推广紧凑型杂交玉米良种,采取育苗定向高密度种植;
❷适时早播、早植,提早抽雄吐丝,躲过伏旱威胁;
❸西部地区春旱较重,宜采用深沟播种,保证苗齐苗壮;
❹高寒地区采用覆膜栽培,避过秋风低温的危害。
3.气候与小麦。小麦是贵州的主要夏粮作物,具有适应性强,比较耐旱、耐寒特点,又在低温季节生长发育,能充分利用冬季农业气候资源,故省内各地均有栽培。从小麦喜凉爽、喜光和要求适宜水分条件来看,贵州小麦生育期间的温度适宜,降水和光照满足,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小麦播种期间温度多在14—18℃,处于小麦播种出苗要求的适温范围,有利于全苗。11月温度降至10—14℃, 12月至次年2月的温度多在3—10℃之间,小麦在冬季仍能缓慢生长,幼苗壮而不旺,分蘖多,有效分蘖也多。幼穗分化期间0—10℃日数多达110—160天,分化时间长,幼穗发育充分,对形成大穗多粒有利。生育后期平均温度在18℃左右,昼夜温差多在8—10℃,对有机物质制造、运转、积累有利,是形成穗大、粒多、粒重的优越条件。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多在400—650毫米,春天夜雨多,满足了小麦生育和形成高产的要求。冬春季节自然灾害较轻,小麦产量比较稳定。
总之,贵州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春秋温和,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光照满足,光、温、水配合较好,对小麦生育和产量形成都较为有利。尤其是冬无严寒,秋季降温和春季升温缓慢,幼穗分化时间延长,发育充分;小麦灌浆成熟期间,温度不高,昼夜温差较大,都有利于形成小麦穗大、粒多、粒重和高产。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贵州的小麦要达到400—500公斤的高产水平,农业气候资源是有保证的,增产潜力很大。从全国看,贵州小麦栽培的气候资源仅次于青藏高原和华北地区,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地区优越得多。因此,农业生产应十分重视开发利用冬季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发展小麦生产。但贵州阴雨多,日照少,湿度大,病虫害较严重; 拔节孕穗需水关键期,降水较少,影响高产;春季的冰雹、大风对小麦危害较大。因此,在生产中除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外,还应因地制宜选好品种,适时播种收获,加强灌溉和排渍防湿以及防治病虫害,才能达到趋利避害,实现高产稳产的目的。
贵州的气候条件对大豆、高粱、甘薯、马铃薯的栽培也十分有利。但贵州地形、地势复杂,区域间气候差异很大,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