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美术 (二)民间美术安徽民间美术主要有挑花、刺绣、印染、剪纸、纸马年画、民间绘画、塑造、面具、雕刻、陶瓷、编结和花带土锦、花馍、糕果等。 挑花。流行于巢湖流域、大别山区和沿江地带。主要用于枕巾、浴帐、镜褡、门帘,男人的花鞋垫、腰带、垫肩,女人的头巾、围腰和围裙,儿童的服装和成人的衣领袖口。巢湖流域和沿江多以动植物花草或吉祥的几何图案为题材,安庆市和大别山区除鞋垫、围腰外,多以人物故事、狮子和龙凤图案为主。合肥挑花头巾是用黑白纱特制的有黑、白、灰三种色调的头巾布来挑花,层次丰富和谐,别具一格。 刺绣。流行全省,多用于门帘、帐匾、帐牌、桌围、枕顶、香包、针线包、扇袋,妇女儿童的服饰鞋帽。各地绣花使用的面料和丝线配色都有一定地方特色。 蓝印花布。过去流行全省民间。砀山、合肥、芜湖都是蓝印花布的重要制版基地,在皖西山区同时流行农民自扎自染自用的扎染花布。 剪纸。广泛流行于全省民间,主要用于婚、丧、年节、建房等喜庆纪念和信仰活动。有单色、填色、衬色,还有立体剪纸。 过去全省流行纸马年画,不少城镇都有生产,皖南芜湖、徽州、泾县的年画,绘、刻都很精工,自成一格。淮北的临泉县、太和县、亳州市、宿州市过去都是重要的年画产地。 民间绘画中有凤阳的凤画,灵璧的钟馗画,天长的天官画,统称皖东三画。萧县、徽州受龙城画派和黄山画派传统的影响,农民爱画花鸟和山水。此外,淮北民间还有形肖字画,皖南流行建筑壁画和油漆彩画。 塑造有泥塑、面塑、吹糖人,主要流行于淮北和皖中地区。此外,还有亳州、利辛的花轿人物。 面具有淮北的吞口,徽州的鬼脸壳子,沿江的傩戏面具,利辛的猴戏面具,造型各异。 编结有沿淮的柳编,潜山、舒城的竹席,徽州的竹编,宿县的打花背褡连,望江山区的土锦,沿江和巢湖流域的花腰带。 艺术食品有阜阳、宿县地区的花馍,皖中模制的年粑和皖南模制的糕果。 安徽民间制造陶瓷的历史久远,主要有皖西的刻花陶、界首的彩绘刻花陶,其中以界首的彩绘刻花陶最具地方特色。 各地都流行纸扎,主要品种有婚嫁用的麒麟,年节耍的灯彩。庐江的虾子灯,无为的鲤鱼灯,黟县的凤灯、龙灯,屯溪的吊狮都是大型灯彩且造型精美。 ☚ (一)民歌 (三)民间舞蹈 ☛
(二)民间美术 (二)民间美术主要有户县、安寨、旬邑、洛川、宜君、延川等县的农民画, 尤以户县农民画著名。1986年, 省上有关单位举办了 《陕西户县、安寨、洛川、宜君农民画展》。1988—1991年, 文化部先后命名上述六县为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户县从1958年到90年代中期, 由10几个农民画家发展到有2 000多人,共创作了20 000多件作品, 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410多件, 在国外出版发表了600多件, 并在20多个省 (市) 和36个国家展出, 获奖作品39件, 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的有86件。农民画家中最著名的是李凤莲、刘志德、刘知贵等。 ☚ (一)秦腔 (三)民间剪纸、木雕、泥塑、木板年画 ☛ 00027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