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城镇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城镇建设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城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小城镇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起落而兴衰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1949—1956年。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活动以个体商人、手工业者、资本家和农民自由经营为主。加上交通尚不发达,农副产品、手工业者和工业品的交换购销基本上在集镇进行,使集镇出现了初步繁荣。以吴县的角直镇为例,当时有店铺、作坊60家,流动摊贩400个,中医14家,西医6家,店13家,各种行业达81种之多。
1949—1952年底,江苏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也基本承袭了民国时期的组织结构,即县(市)下设乡、镇,乡镇规模较小,乡镇数量较多,乡镇之上设立若干个区公所,作为县的派出机构。1953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全省有建制镇496个,1953—1955年,乡镇进行区划调整,建制镇略减为436个。
(2) 1957—1977年。这一阶段,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了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停滞。小城镇人口发展呈波动状态,小城镇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处于萧条之中。1955年下半年开始农村合作化运动,全省行政区划进行全面调整,农村“区”的建制撤销,小乡合并,原有的一些镇并入乡内,建制镇锐减。1956年有324个镇,1957年为242个。1958年下半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江苏全面展开,多数镇被合并到人民公社之中,1959年,全省建制镇仅为25个。由于撤并了合作商业,基本取消了个体商业,实行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包揽农村商品交换的单一渠道的流通体制,小城镇的商业活动减少。以吴江县同里镇为例,1965年与1957年相比,商业门市部减少了35%,个体商贩减少了73%。
60年代以后,片面强调农业生产“以粮为纲”。10年动乱中,把农村多种经营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除。这一时期,江苏的粮食产量虽然从1957年的106. 36亿公斤增加到1976年的205. 685亿公斤,但多种经营发展缓慢,加之粮棉油实行统销,生猪等副食品实行派购,农民手中没有多少商品可以到市场上自由交换,小城镇的商业难以发展。这期间小城镇的商品交换,除了农村社队集体向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交售统购产品外,仍然停留在农民少数商品相互交换的集市贸易阶段。
1960年后,江苏根据中央的指示,恢复了一批建制镇,1961年全省建制镇135个。1963年底,中央、国务院鉴于当时经济困难,粮食供应紧张,提高了建制镇标准,江苏对现有建制镇进行审查、撤并,原有镇保留了125个,撤销10个,恢复了44个老镇。“文化大革命” 期间,又有不少镇并入人民公社。
(3) 1978—199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进行农村改革,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林、牧、副、渔等多种经济日益兴旺,商品流通渠道增加,商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蓬勃兴起。江苏的小城镇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小城镇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小城镇的规模扩大,功能增强。以苏南为先导的一批小城镇开始走向大繁荣和大发展。
1984年,中央提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建设小城镇的指导方针;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提出了整乡设镇的模式,放宽了建镇标准。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苏北,还是先行发展的苏南,都先后出现了由农村集市、传统集镇向现代新型小城镇演变的过程。小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全省建制镇发展加快。1986年,全省有建制镇398个,1990年为591个,1992年为743个,1995年为966个,年均增加建制镇63个,新增建制镇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

☚ (一) 历史追溯   二、改革开放时期小城镇建设的特点与作用 ☛
000307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