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俞大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俞大猷1504—1580

明抗倭名将。字志辅,福建晋江人。家贫,好读书,尤好击剑、学兵书。嘉靖十四年(1535年)任千户,守御金门。二十一年为汀漳守备。二十八年(1549年),朱纨巡视福建,荐为备倭都指挥。安南入侵钦、廉等州,他率兵讨平,功被严嵩所抑,不赏。时海南五指山那燕黎族民众起义,他任参将,前往镇压。三十一年,倭寇大扰浙东,他击走侵犯宁波贼寇。三十三年任苏松副总兵。三十四年(1555年)大破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三十五年升任浙江总兵官。四十二年与戚继光援福建,合攻倭寇于平海,斩杀二千余人。四十四年将水军,与戚继光夹击倭寇于平南澳,盗魁吴平只身逃遁。行军先计后战,所将军称“俞家军”,为御倭寇,转战江浙、闽粤,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著有《剑经》及《正气堂集》。

俞大猷(?—1861)

清常熟人。字子嘉,一字芝阶。俞焯五子,吴峻基婿。附监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任浙江钱塘主簿。历官黄岩县丞、杭州府江场税课大使、东阳县丞、金华府经历并署驿盐经历,署浦江知县。咸丰十一年(1861 年)委署临安知县,加同知衔,于青山与太平军战死。著有《挹翠楼初稿》。

俞大猷

俞大猷

(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少好读书,每以豪杰自况。父殁,袭职为百户,始学骑射,射多命中。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俺答犯山西,诏选天下有将帅材者,俞大猷自荐求用,然不为兵部尚书毛伯温所赏识,乃辞归,兵部任为福建汀漳守备。自此开始参加御倭战争,积功至参将、总兵等职。时倭寇侵扰东南诸省,他转战于江浙闽粤,屡立奇功,与戚继光齐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之浙江王江泾之役、四十二年之福建兴化之役、四十三年之广东海丰之役,都是他指挥或参与的著名战役。东南倭焰稍息,俞大猷又北上抗击俺答的入侵。他以战车百辆,步骑三千,挫俺答十余万众于安银堡,往北追击溃军达数百里。俞大猷用兵先计而后战,常常举风驰电掣之师,击敌于不意中,所以用兵数十年,未曾有过败衄。
俞大猷对古代军旅武艺和民间武艺均有深入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他年轻时,曾从江南名师李良钦习荆楚长剑,李良钦称许他日后必天下无敌。后来在鞍马𩣼騘之中,他结合临战实用的需要,研究过古今射术,著成《射法》一书。还研究过棍、钯、镋、钗等兵器的实用之法,再结合荆楚长剑之法,著成《剑经》一书。这两部书都被年辈略晚于俞大猷的戚继光收入其兵学名著《纪效新书》,也被明清许多军事著作家和武艺家奉为重要典籍。在《剑经》中,俞大猷综合李良钦、刘邦协、林琰、童炎甫等多家教师的心得,提出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等技击法则;提出了“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战术诀要,这些都显示了俞大猷高深的武艺修养,是古代武艺理论体系中的精华。俞大猷对少林寺棍术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扶植作用。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自山西奉命南征,特意取道河南,亲自到久享武名的少林寺查访。经亲自观察后,他发现少林僧人所习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遂带僧徒二人随军南下,凡三年内,俞大猷亲自授给他们真正有实战克敌之效的棍法。二僧将俞大猷所传棍法带回少林寺,广为传授,久之,造诣高深者近百人。由此可见,明末清初又由少林僧人传播到寺外的少林棍法,实际上应溯源于俞大猷。
俞大猷为人耿介刚正,除努力报效于国家外,不肯趋附权贵,故虽然才德超群,战功卓著,但终究未能得到重用。隆庆初,因蓟镇防线屡遭鞑靼侵扰,他曾上书自荐,要求出击鞑靼,但朝廷当政者以其年老而不用,使一代名将负憾而终。俞大猷颇能诗文,所作多慷慨悲歌之音。有《正气堂集》传世。参见“正气堂集”条。

☚ 童琰父   唐顺之 ☛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

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建树卓著的武术家。他剑法高超,钩刀枪钯样样精通,尤以棍法称著于世。戚继光的棍法,曾受过大猷的指点和传授。
俞大猷善于运用剑法于兵法之中,以剑技训练士卒。明嘉靖21年,鞑靼酋长俺答入侵畿辅地区,俞大猷任汀漳守备,在任期间, “教武士击剑”,自此,屡立战功。
俞大猷对棍法理论作过精辟的研究。《剑经》是俞大猷写成的有关棍法理论和技艺的专著,是武术遗产宝库中的著名经典著作之一。他主张:各类兵器,应以棍法为主,棍理明了,即可通晓各类兵器。

☚ 赵连和   姜容樵 ☛

俞大猷1504—1580

明抗倭名将。字志辅,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嗣世职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年)举武会试,授千户,守御金门。十八年(1539年)兵部尚书毛伯温征安南,上书陈方略并请从军。二十一年毛伯温用为汀漳守备,镇压康老、谭元清等起义。二十八年为备倭都指挥,击溃入犯钦州之安南大臣范子仪,俘其弟范子流,斩杀一千二百余人。是年又镇压了琼州(今海南岛)五指山那燕黎族人民起义,俘斩五千三百余人,招抚三千七百人。三十一年倭寇扰浙东,焚其船五十艘于海上。三十四年,倭犯金山,战失利,但从总督张经大破倭寇于王江泾,坐失金山,谪充为事官。不久,连破倭寇于陆泾坝、莺脰湖、马迹山。三十五年命为浙江总兵官,逐犯西庵、沈庄之倭寇出海,加都督佥事。又破宁波舟山倭寇,加署都督同知。三十六年,被劾去职。陆炳荐于大同巡抚李文进部下。曾以独轮车拒敌马,并击退进犯广武之鞑靼兵。后被荐为镇参将。四十二年擢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复兴化城,共破海倭。十月徙镇南赣。四十三年改镇广东,大败倭寇于海丰。四十四年与戚继光水陆合击倭寇于平南澳。被劾夺职,又复职为广西总兵官,晋署都督同知。隆庆二年(1568年)擒灭曾一本。明年镇压广西古田壮族黄朝猛、韦银豹起义。后以都督佥事为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1573年)因倭寇突袭闾峡澳,坐失利夺职。复起训练东营,三疏乞归。八年(1580年)卒。赠左都督。谥武襄。

俞大猷

128 俞大猷1503—1579

明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好读书,知兵法。父死,袭职百户,举嘉靖武会试,授千户,守御金门 (今福建金门)。1549年,任参将,奉命镇压琼州(今海南岛)黎族人民起义。1542年,擢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镇压新兴、恩平黎族起义。朱纨荐为备倭都指挥。适逢倭寇扰浙东,为宁波、台州诸郡参将,屡以舟师破倭寇,时称“俞家军”。后为浙江总兵官,平宁波舟山倭寇。后被诬系狱,发配大同(今属山西),受到大同巡抚李文进赏识,参与筹划军事,造独轮兵车,大破敌阵。不久,令戴罪戍边。后又任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共破倭寇,复兴化城。后改镇广东,在潮州、海丰等地防倭,进指挥佥事,与戚继光配合作战,至1566年倭患基本消除。著有《洗海近事》、《韬钤续篇》。

☚ 岳飞   戚继光 ☛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

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与戚继光齐名,也是建树卓著的武术家。他少时素有大志,喜好读书,善骑射,曾拜赵东学为师学兵法,跟江南名师李良钦习荆楚长剑,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武艺,钩、刀、枪、钯样样精通,并自创“俞家棍”,不求花套,只重临战实用,有“俞公棍法总歌诀”三首道出了此中的精髓。以后他多次参加或指挥过抗倭战斗,转战江浙闽粤,屡建奇功;但因生性耿直,不肯趋奉权贵,始终未被重用。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自山西南征途中,亲赴少林寺特访,指点僧众棍术,并收宗擎和普从为徒,从军习武,尽传实战棍法,对少林棍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戎马𩣼騘中,他结合实用需要,将自己的心得著成 《剑经》、《射法》,讲刀、枪、箭法,后被戚继光收入 《纪效新书》。此外还有《正气堂集》一书,但传世稀缺。

☚ 张松溪   陈王廷 ☛

俞大猷

通剑、钩、刀、枪、钯;尤擅棍法,时称“俞家棍”,曾传予少林寺僧。著有《剑经》。其“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的技术理论为后世共遵原则。参见“历史”中的“俞大猷”。


俞大猷1504—1580

明代抗倭名将。字志辅,福建晋江人。曾镇压琼州黎族人民起义。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时,他转战各地,战功卓著,与戚继光齐名。有《正气堂集》、《剑经》。参见“体育”中的“俞大猷”。

俞大猷1504~1580

明代将领。字志辅。福建晋江人。有文武才,善击剑。历任参将、总兵等官。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为备倭都指挥。倭寇侵扰东南时,他转战江浙闽粤,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著有《正气堂集》、《剑经》。

俞大猷1504—1580

明抗倭名将。字志辅。福建晋江人。有文武才,善击剑。历任参将、总兵等官。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倭寇侵扰东南时,他转战江浙闽粤,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四十二年福建兴化、四十三年广东海丰等役,尤为著名。著有《正气堂集》、《剑经》。

俞大猷1504—1580

明御倭名将。字志辅,号虚江,晋江(福建泉州)人。好读书,知兵法。父死,弃诸生,嗣世职百户。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嘉靖二十八年(1549),为备倭都指挥。适逢安南入寇,他率军大败之。又以军镇压琼州(今海南岛)黎族人民起义,始任崖州参将。三十一年,倭寇扰浙东,诏移大猷宁、台诸郡参将。会贼破宁波昌国卫,大猷击却之。后又屡破倭寇,但其功为赵文华、胡宗宪所攘,不叙。三十五年,特命为浙江总兵官,平宁波舟山倭寇,加署都督同知。后被诬系狱,未几,令戴罪立功。出任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复兴化城,共破海倭。四十二年徙镇南赣。明年改广东,在潮州、海丰等地防倭,威名慑群盗。著有《正气堂集》、《剑经》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