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广内容及成果
50年代,以推广鱼苗张捕、鱼种培育等传统技术为主。60—70年代即积极推广应用水产新技术新成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第一生产力观念的确立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逐步健全,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全方位开展起来,效益逐步提高。
1.推广“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1960年,省里水产科技人员引进广东等地的技术,在皖西佛子岭水库人工繁殖鲢、鳙鱼苗获得成功。以后人工繁殖出草鱼、青鱼苗,根本改变了全省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苗依赖长江天然张捕的被动局面。此后,这项重要技术迅速在全省推广、普及。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省渔业生产所需的“四大家鱼”苗种基本实现了自繁、自育。70年代中期,怀远县的鱼苗成功地空运销往辽宁、黑龙江等省区。现在,全省每年人工繁殖“四大家鱼”苗在100亿尾左右。
2.推广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发展渔业生产和解决大中城市居民“吃鱼难”的需要,国家和省投资扶持在全省建立了一批以连片精养鱼塘为主体的商品鱼生产基地,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被列为全省水产技术推广的工作重点之一。10多年来,全省在不断加快连片精养鱼塘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普及池塘精养高产技术。近年来,将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多品种合理混养技术、配合颗粒饲料养鱼技术、鱼病防治技术,以及渔业机械应用等新成果、新技术和传统的增产技术相结合,组装配套成为指标化、规模化的实用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到池塘养鱼生产中去,池塘养鱼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现在,全省90%以上的连片精养鱼塘公顷产超过4 500千克,出现了一批公顷产超7 500千克的典型。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的推广,变革了传统的养殖制度,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全省池塘养鱼隔几年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3.推广河蟹人工育苗技术。全国著名水产专家赵乃刚,于1982年在安徽滁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成功“河蟹人工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业化育苗工艺”。1983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委托安徽省水产局举办有新疆、内蒙古、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省区参加的全国第一期河蟹人工繁殖技术培训班,培训专业人员34名。到1984年,先后与12个省、市的27个单位签订了培训推广合同。1984年,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后,向省内外推广的速度加快,到1994年底,先后有江西、福建、湖南、湖北、云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引进推广该项技术育苗均获成功。安徽省建成河蟹育苗场20家,具有年繁育蟹苗2吨多的生产能力。其中望江、宣州、滁州、安庆破罡湖等蟹苗厂已成为全省河蟹增养殖的重要苗种基地。
4.引进推广良种。安徽早在5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从国外引进水产良种工作。1959年,首次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因越冬问题未能解决,没有推广。从1962年起,省水产研究所先后从江西、江苏以及中科院湖北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地引进驯养荷包红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白鲫、团头鲂、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罗氏沼虾等优良养殖品种成功,向全省各地推广。80年代中期以来,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及地、市、县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国有苗种场、站,成为引进推广水产优良品种的主力军,全省引种推广的周期缩短、规模扩大,陆续引进推广了异育银鲫、革胡子鲶、加州鲈鱼、建鲤、虹鳟、淡水白鲳、牛蛙、彭泽鲫、沟鲶、南方大口鲶、美国青蛙等10多种优新品种。全省历年引进的优新品种,绝大部分在全省各地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其中鲤、鲫、鲂、罗非鱼等品种在全省推广效益显著,近10年为全省年增产水产品5万~15万吨。
5.推广湖泊河蟹人工放流技术。70年代初,安徽从上海崇明购买蟹苗,放流于天长县沂湖和五河县沱湖,取得较好效益。1974年,省水产主管部门推广这一成果,并统一组织地市水产部门前往长江口采苗运回放流。1974—1982年,全省共采购蟹苗30.2吨,投入于58个大型湖泊、水库中,面积达133千公顷,平均每年产成蟹175吨。该推广项目,1982年,获得国家水产总局水产技术推广成果奖。
6.推广“三网”养鱼技术。网箱、围网、拦网养鱼是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内陆大水面的高新技术,兴起于80年代初期。1986年以来,安徽渔业把推广“三网”养殖技术列为水产技术重大推广项目。“七五”期间,重点推广:滤食性鱼类网箱饲养技术,利用天然水草、螺蚬资源为主的吃食性鱼类网箱饲养技术,投喂颗粒饲料主养罗非鱼、鲤鱼、草鱼、团头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网箱养鱼技术,网拦库湾精养技术等。“八五”期间,重点推广了高埂深沟围网养鱼技术、围网鱼蟹混养技术、机械化网箱养鱼技术、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技术。这对全省“三网”养鱼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80年代以来,全省还积极推广稻田养鱼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一优两高”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