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 良种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选育和引进了一大批农作物优良品种,使全区主要农作物实现了4~6次品种更换,其中棉花品种已5次更换,每次更换品种都使作物单产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自50年代以来,新疆育成16种农作物和蚕桑品种300余个,计有冬、春小麦50余个,玉米、棉花40余个,水稻、油料、甜瓜20余个。其中很多品种栽培面积大,利用期限长,对新疆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棉花新品种新陆早1号,70年代末育成并推广以来,一直是北疆棉区的主栽品种,军棉1号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南疆棉区的主栽品种。又如甜菜新品种新甜2号、6号,油菜新品种新油2号、4号育成推广后,一直是新疆甜菜、油菜种植的主栽品种。与此同时,自治区还积极引进内地和国外新品种,如从内地引进的冬麦唐山6 898、玉米金皇后,从国外引进的冬麦奥德萨16号、玉米维尔156、42双交种、SC704和棉花108夫、KK1 543等。又如为解决南疆棉花病区品种和北疆棉区早熟、丰产、抗病品种问题,于90年代初,从中棉所引进中棉系列品种,经试种示范,已将中棉12号作为南疆病区过渡性品种推广;中棉16号在北疆棉区推广,有希望替代新陆早1号。46年来,全区大规模推广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累计达8 700多万公顷,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达90%以上。每推广普及一批良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农作物产量就有一次较大的提高。据新疆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编写的 《科学技术进步与新疆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1950—1985年,各种主要作物推广良种的增产幅度为:粮食作物12%,即亩增产约11公斤; 棉花19. 8%,即亩增产约8公斤;油料作物24.5%,即亩增产约8公斤。
2. 栽培技术推广

(1) 小麦。50年代初期小麦生产仍沿袭过去的粗放耕作。之后从原苏联引进一些耕、播、收割机械和良种,主要推广适当播期、播量、播种方法及灌溉制度等基本栽培技术和与之相适应的耕、耙、播、收割等机械。60年代初,新增了沟植沟播、畦灌和兵团首创的改变浇底墒水后犁地播种为用园片耙切地播种技术,这两项技术的特点是解决坡度大的麦田的灌水方法和犁地后播种进度慢、易跑墒、播种深度不易控制而造成出苗不好、分叶节外露易受冻的问题。80年代以来主要推广以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和群体结构为基础,以合理产量结构为目标,配以合理的耕作、良种、水肥等适用配套的中产、高产模式栽培技术,一般亩产250~300公斤,冷凉地区300~400公斤。与此同时普遍推广化肥深施、带肥下种、化学除草、防倒等技术,大力推广各种微肥、优化配方施肥以及喷施宝、丰收素、叶面宝、增产菌、固氮菌等多种生长调节剂,促进了小麦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各项小麦栽培技术措施,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使全区小麦平均亩产由50年代70多公斤、70年代90公斤、1981年150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267公斤。
(2) 玉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玉米栽培沿用犁地撒种,播后磨地盖种和拔草、漫灌等一套粗放栽培技术。随着技术改进,在不断选用新品种的同时,实行良种、良法一齐推广,着重抓:
❶实行秋耕冬灌、早春耙磨保墒调节春播用水,保证玉米适时播种。
❷改撒播为60~70厘米等行距的条播、穴播、精量半精量播种。按品种熟性、株型选用合理群体结构,做到合理密植。以后又推广宽窄行(70+30)播种。
❸增施肥料,合理灌溉。提倡播前施足底肥,带肥下种,1~2次追肥,高产田窝施肥,单株管理; 做到 “头水缓,二水赶”,改大水漫灌、串灌为沟灌或畦灌。
❹提倡及时定苗,早、勤、深中耕除草,人工辅助授粉等一系列田间管理,促进生育,增产丰收。近年来,还推行了地膜玉米栽培技术以及高产玉米栽培模式。
(3) 水稻。新疆水稻栽培虽然历史较早,但过去十分粗放,多年连作。60年代前基本上是春天用土犁耕10厘米一二次或坎土曼翻地晒垡,待洪水来后大水压碱,深水撒播。因而普遍存在保苗不足、疏密不匀、杂草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60年代以来水稻技术推广着重抓:
❶改撒播为点播、条播、插秧。60年代重点推广米泉塑料薄膜育秧经验。80年代从日本引进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结合新疆实际,改大规模集中育秧为小型分散育秧,90年代,实行水稻旱育稀植等。此外,生产兵团还进行了飞播水稻、化学除草、施肥防病虫等作业的试验示范。
❷防除杂草技术。主要方法是精选种子净化稻种、早春诱发杂草发芽机械灭草、实行秋翻灭草、水旱轮作、人工拔除、化学除草等。
❸改深水灌溉、大水漫灌、串灌的方法为浅—深—浅结合晒田的方法。有的稻田还采用进出口节制坝,控制水量均匀进出稻田。由于推广上述技术,新疆水稻平均亩产由50年代不足100公斤,60、70年代150公斤提高到1995年438公斤。
(4)棉花。新疆植棉历史亦非常悠久,但过去技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栽培技术改进始于1953年,王震司令员委托原苏联专家提托夫指导农八师在玛纳斯河流域植棉获得1 333.3公顷亩产皮棉67公斤大面积高产。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推广一些新的棉花栽培技术。60年代重点推广:秋耕冬灌;良种粒选、晒种、脱绒、消毒;适时播种,条播密植;破除板结、现行中耕;2~3片真叶一次定苗;增施肥料,早中耕勤中耕;实行沟灌浸润灌,加强整枝,断根松土促早熟等一系列棉花栽培技术。70年代主要推广“密、矮、早”植棉技术,早播早管促早发,宽窄行条播亩保苗万株以上,早打顶促矮化,多结蕾铃,早熟多产霜前花。80年代重点推广地膜植棉技术,具有早播增温、保墒促肥,抑盐、减轻草害、促进生长发育等特点,增产效果显著。从1980年以来,累计推广491万公顷,占棉花总播面积的75.2%,1995年全区地膜棉面积占95%以上。近年来,在南疆喀什等地推广宽膜植棉,将原来60+40窄行改为1.4米宽膜,由覆盖2行增至4行,缩小行距增加密度,增产作用明显,宽膜植棉比窄膜植棉亩产提高14.21%,亩增收85元多。
(5)甜菜。新疆1949年甜菜面积不过13.3公顷。50年代生产上耕作粗放,病虫害严重,保苗不足,产量低。60年代糖业初兴,面积增至1万~2万公顷。70年代糖厂增加,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趋于成熟,主要是围绕保苗及密植为中心,推广甲拌磷、3911、西梅脱拌种控制象鼻虫为害,同时推广缩垄增行,改70~60厘米行距为50厘米或60+40宽窄行。到80年代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高产高糖措施,包括土地选择,实行轮作,增施基肥,整地保墒,合理密植,显行中耕,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同时,从日本引进纸筒育苗移栽技术,增产效果明显,创造了亩产7吨的典型记录。
(6)油料作物。新疆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葵花、胡麻、红花。历史上多选用薄地种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因此产量低。60—70年代开始针对不同油料作物有重点地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油菜主要抓播前整地,适时早播,顶凌播种,同时选用良种,改随犁随播为犁后耙磨等距条播,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向日葵主要抓秋翻冬灌蓄底墒,春耙保墒、适时播种;条播密植,亩保苗不少于4 000~5 000株;合理施肥,基肥、种肥、追肥结合施用;适期灌溉,尤其第一水要适时,利于扎根“蹲苗”,中后期浇好2~3水。胡麻主要抓倒茬防病,早播条播密植,亩保苗不少于50万株,同时增施肥料。红花主要推广选用高产品种无刺红花,掌握播期,保证每亩保苗超万株,合理浇水,注意苗期防涝,加强中耕。
3.植保技术推广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植物保护技术极为原始。民国33年(1944年)新疆省政府建设厅施政计划中写到:“本省虫害多为蝗蝻,防治土法,仅于发现蝗虫时以人力驱蝗,举火焚蝗,甚至赖鸟类扑食,自生自灭,缺乏防治之方,致田禾受灾颇烈。病害多为黑穗病,过去赖外来药品,施行种子消毒。目前来源断绝,必须设法自给”就是当时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系统了解新疆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及分布,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基本上搞清了危害性大的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46年来,新疆坚持贯彻了由50年代初的“防重于治”到目前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积极开展预测预报,加强预防的技术措施,改变人工土法防治及单纯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为采用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防治技术推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治工具的改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缺药少械,1952年以前77%的防治面积都是依靠人工捕打。1953年后,逐步推广了背负式手动喷粉喷雾器。80年代以后,在广大农村普遍推广了机动喷雾机械,大大提高了防治功效。同时,对大面积暴发性的病虫如蝗虫、棉虫、尺蠖、麦蚜、稻瘟病等,采用飞机喷药的航空作业,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
(2)新农药的推广。50—70年代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是防治虫害的首选农药,有机汞(赛利散、西力生)是防治病害的主要农药。但这些农药长期使用,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1983年以后,进行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农药品种的推广工作,先后在全区30种作物上对104种害虫进行了防治示范推广,目前新农药已完全取代旧农药。
80年代以来,推广了以野燕麦为主的麦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采用燕麦枯、燕麦畏、2甲4氯、2·4DJ酯等多种除草剂防治麦田杂草。1987年以来,全区年平均推广使用面积20万公顷,挽回小麦损失9万多吨,较人工除草节约用工900多万个。
(3)施药方法的改进。50—70年代初防治病、虫、草害施药用的是常规喷雾方法。70年代中期从外省区引进了小容量喷雾技术,具有工效高、用水少(或不用水)、成本低等特点,可应用在多种作物上防治病、虫、杂草。1978—1986年累计推广206.7万公顷,节约防治成本1 500余万元。近年来又大力推广了涂茎、土施等隐蔽施药技术,可有效地保护天敌,维持生态平衡。
(4) 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70年代以来主要推广项目有:
小麦腥黑穗病防治。该病在1957年曾得到控制。70年代危害显著回升。1982年列为防治重点,推行适期播种、轮作倒茬、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到1984年共推广防治面积80万公顷 (次),发病率普遍下降到1%以下。
棉蚜防治。1987—1989年,采用消灭越冬棉蚜和保护天敌为主的防治办法,配以土壤施药、涂茎等科学用药措施,防治面积40万公顷(次),挽回皮棉损失3万余吨。
小麦黑森瘿蚊防治。主要推广适期播种、配以药剂防治等方法,1981—1983年防治11. 2万公顷(次),危害率由 20%~80%下降到0.1%~3%,增加产值1 700多万元。
哈密瓜病害防治。主要推广选地、整地、合理施肥、种子处理、覆膜、合理灌水、整枝、喷药等综合技术,防治叶斑病、叶枯病、病毒病、疫霉病等。综合防治田一般比不防治田每亩产量高500~700公斤,每亩增收70~100元,含糖量提高1~2度。
无农药污染蔬菜生产技术。1985—1988年推广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等4种蔬菜无农药污染生产技术,采取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共防治1. 83万公顷,达到无农药污染,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4. 土肥技术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疆长期实行撂荒轮作和休闲轮作的耕作制度,施用农家肥的农户也很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壤肥料事业发展很快,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壤普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土肥技术推广。
(1) 农家肥的积造。1954年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提出 “以农家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肥料工作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积肥运动。新疆掀起了积肥造肥的高潮,施肥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40%。1958—1959年,施用农家肥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积肥量达6 000万吨,其中优质肥3 000万吨。从1960年开始,施用农家肥处于低潮。1978年后农家肥积造施用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积肥2 415万吨,1995年积肥上升到5 696万吨,施肥面积190多万公顷。
(2) 推广绿肥、秸秆还田和牲畜过腹还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重视苜蓿生产,实行粮草轮作培肥土壤,增加牲畜饲草。1980年全区绿肥面积达到19. 2万公顷,此后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品种以草木栖为主,1984年曾达到70. 6万公顷,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施用方法过去以直接翻压肥田为主,80年代以来逐步改为将地上部分收割作饲草,实行过腹还田,地下部分翻压肥田。秸秆还田方面,1980年前以小麦根茬肥田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有麦草还田。近几年随着收获机械的不断改进,很多地方开始推行油葵、油菜、豆类秸秆作物粉碎直接还田,南疆广大地区推行棉秆还田。据统计全区每年秸秆还田面积53万公顷。
(3) 化肥施用和配方施肥技术。1955年兵团23团场、岳普湖县开始在棉花、玉米地进行施用硝铵和过磷酸钙试验。1958年开展了三要素化肥试验。到60年代才推广氮肥,70年代以后大量施用磷肥,推广化肥深施和带肥下种技术。1982年以来,自治区进行了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的研究与推广,开展了灰漠土养分丰缺指标试验和化肥试验网试验,提出了各种作物氮磷的适宜配比。自治区有关部门还协同组织完成了《新疆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积累测土施肥田间档案5万多份,以县为单位制订了70多套配方施肥指导卡,建立了施肥效应模型,使配方施肥由定性走向定量,这一成果近年来已在全区各地推广应用。同时还开展各种作物专用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1995年全区化肥施用量达158. 39万吨,耕地亩均33. 8公斤,是1980年的4.8倍;配方施肥面积达160. 67万公顷,占地方播种面积的40%。
(4) 微量元素肥料。1982年进行了耕地土壤微量元素普查和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新疆耕地中缺锌面积占 84.01%,缺锰面积占 50. 93%,缺铁面积占13. 55%。1984年开始进行田间肥效试验,采取边试验边推广的办法,使微肥工作全面开展起来,微肥推广以锌肥为主,还有硼肥、锰肥等。1995年推广面积49. 3万公顷,用肥量405吨,其中锌肥330吨,硼肥70吨,锰肥5吨。一般采用拌种、叶面喷施、沾根、基施等方法,以拌种、叶面喷施面积较大。施用微肥的增产效果一般达8%~12%,高的20%以上。此外,磷酸二氢钾、稀土、黄腐酸也随着微肥普及进行推广,在生产中发挥了作用。1995年磷酸二氢钾用量达1 500吨。

☚ (一)推广体系   (三)推广方法与改革 ☛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兽医技术推广。自治区各级兽医站在兽医技术推广应用上,注意依据各地情况制订畜禽疫病防治计划,推广新医、新药、中草药、新药机械及兽医针灸等,加强对家畜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的防治。目前广为推广应用的兽医兽药有:吡喹酮,丙硫苯味唑、口蹄疫AⅢ系鼠化弱毒疫苗,布氏苗羊型5号苗,牛环形泰勒焦虫苗、腐植酸钠等,效果显著。
在药浴技术推广方面,不同时期采用“666”克辽林及其合剂、辛硫磷、杀虫脒、蝇毒磷(7511)、螨净、林丹油、杂螨灵、新克疥药,配以帆布药浴池、大型固定薄钢板药浴池、水泥药浴池、新旋—8型家畜药浴装置、小型移动式铁皮药浴池、推型传送带式药浴池、太阳能加热式流动药浴池等,对牲畜进行药浴,以防治体外寄生虫病。
与此同时,还采取利用生物药品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等综合防治措施开展羔羊痢疾防治,效果良好。采取检疫、隔离、封锁、治疗、消毒、培养健康幼驹以及扑杀阳性鼻疽病马等措施,80年代末基本控制马鼻疽病。此外中兽医针灸疗法和中草药在兽医临床上亦被广泛推广应用。
2.畜牧技术推广
。主要开展了人工授精、绵羊育肥、绒山羊开发技术和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等牲畜品种繁育推广工作。
(1)人工授精技术。民国29年(1940年)新疆从原苏联引进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全区大力推广牛羊人工授精技术,加速绵羊及黄牛品种改良。50—60年代每年人工授精母羊300多万只,70—80年代400万只,1985年达464万只,占当年绵羊改良总数的78.4%。到目前,绵羊人工授精一直是配种改良常规技术的主要推广内容。1954年开始牛常温人工授精技术,至1995年全区建立人工授精站861处,输精点3 836处,牛人工授精普及率40%~50%,受胎率60%~70%。在引进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76年开始推广牛颗粒冷冻精液授精技术。1995年有64个县、320个乡场设有613个配种站点;牛冷冻精液授精受胎率在城郊奶牛场为92%,农区60.5%,牧区50.3%,平均受胎率为65%;全区改良黄牛51.8万头,其中常温人工授精配种5.5万头,冷冻精液授精配种26.1万头。1983年以来自治区还采用双人背腹式按摩采精法和阴道翻肛输精法进行鸡人工授精,平均受胎率达89.98%,现已广泛推广应用。目前,畜牧科研与技术部门还开展了牛羊胚胎移殖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
(2) 细毛羊良种推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加速繁育推广细毛羊,新疆实行一手抓国营牧场育种,一手抓面上试验,以巩乃斯种羊场为重点相继建立了乌鲁木齐南山种羊场和霍城、额敏、察布查尔等种羊场,进行品种培育、种公羊生产、选育,在此基础上,开展推广细毛羊杂交改良本地粗毛羊工作。1954年,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育成后,在全区积极推广种公羊和人工授精技术,进一步促进了新疆细毛羊及其改良羊的发展和品质的提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了一批种羊场和经济羊场,推行了新疆细毛羊的繁育区域,建立伊犁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百万只细毛羊示范样板基地。到1995年全区细毛羊及其改良羊发展到1 042.44万只,占绵羊总数的42. 08%。
1985年,良种细毛羊新品种 “中国美利奴羊 (新疆型、新疆军垦型)培育成功后,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新疆细毛羊综合品质的提高。在逐步建立具有新疆特点、布局合理、管理体制健全、育种制度完善、技术配套、辐射面广的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三级繁育改良体系的同时,1986—1995年累计向不同生态环境的10个地州推广优质种公羊3. 9万只,使979万只细毛羊不同程度地含有中国美利奴羊 (新疆型) 血液。
(3) 新疆绒山羊开发。1989年以来,自治区畜牧科研所等单位在哈密等14个县市,以本种选育和杂交改良为基本方法,大力开展整群、鉴定、选种、组建核心母羊群,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等,提高山羊绒单产和总产。到1995年,共推广种公羊2. 38万只,种母羊6. 17万只,抓绒山羊数量由125万只增加到145万只,平均个体产绒量从111. 3克增加到192. 88克,山羊绒总产量由138. 56吨,提高到279. 25吨,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4) 绵羊育肥技术。60年代初食品部门利用商品羊大群育肥料羊,1979—1982年,昌吉州食品系统育肥商品羊29. 3万只,增加料羊肉2 344吨。阿勒泰地区1985年推广育肥羊60万只,到90年代商品羊全部用当年羔羊育肥。这项技术很快在各地推广,到1995年全区当年育肥羊超过800万只,对增加优质羊肉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各地还开展了牛育肥技术的推广,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3. 草原技术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推广了分区轮牧、飞播牧草、优良牧草栽培、围栏封育改良等草原技术和治蝗灭鼠等草原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对于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提高牧草产量,加快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作用。
(1) 分区轮牧。分区轮牧是有计划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先进放牧制度和技术,1960年试验成功,1965年昌吉回族自治州8个县600余群牲畜在牧场实行分区轮牧。“文化大革命”中中断推广。目前由于基层草原技术力量薄弱,畜群小而杂,尚未恢复推广。
(2) 飞机播种牧草技术。1980—1983年在伊犁、乌鲁木齐、昌吉、阿勒泰等地低山丘陵半荒漠草场和中山草甸草原开展无灌溉初冬播种旱生牧草木地肤和雨季前补播中生牧草老芒麦的飞播试验,以恢复半荒漠草场和退化弃耕地,获得成功,198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推广区旱生草单位面积产草量提高1. 6~4倍,覆盖率由25%提高到33%;中生牧草单位面积产草量提高4~11倍。目前,已有14个地州市的50个县市和农牧团场推广,累计飞播牧草24. 1万公顷。
(3) 优良牧草栽培技术。1957年,奇台县草原站开始从内地引进18种优良牧草种子,在当地试种,之后增加到54种牧草种子,筛选出10种适宜优良牧草。60年代初,新疆八一农学院引种优良牧草38种,筛选出抗旱牧草无芒雀麦、鹅冠草、冰草、新麦草、黄花苜蓿等优良牧草进行推广种植。70年代中期巩乃斯草原试验站引种禾本、豆、藜科等184个优良牧草品种,筛选出狐茅、老芒麦、洪牧河苜蓿、勘利甫杂交苜蓿等24个高产品种推广种植。80年代各地陆续成立草原工作站,有条件的大多开展了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引种和栽培技术推广,改良草场,增加牧草产量,提高牧草质量。
(4) 围栏封育改良技术。新疆草场围栏始于1970年 “牧业学大寨” 的 “草库伦”建设。1975—1978年新疆八一农学院草原系在乌鲁木齐市南山种羊场对退化天然割草场进行封育改良试验,4年后覆盖度由86%提高到95%,草层厚度由20厘米提高到60~70厘米,亩产鲜草由280公斤增加到910公斤。同时在该草场老芒麦播区内建围墙保护后,牧草密度产量比围墙外高4倍。1984年特克斯县等地实验也收到同等效果。随着全区“草库仑”围墙建设的开展,封育改良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全区累计达74. 47万公顷,围栏方法由70年代初的打土墙、挖壕沟、垒草皮到70年代末用铁丝或石块砌墙围栏,有的地方还建起了太阳能电围栏,围栏保护和封育改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节草和增草作用。
(5) 草原治蝗技术。六七十年代主要推广飞机喷撒 “666”粉或毒饵治蝗、地面机械超低容量喷洒有机磷农药治蝗的技术措施。1981年研究成功群鸡治蝗,1982年开始推广,当年哈巴河县治蝗0. 53万公顷,1983年又在阿勒泰、昌吉、哈密3地州推广,1984年在全区普及,每年群鸡治蝗面积6. 7万公顷以上,治蝗效果达90%以上。
(6) 草原灭鼠技术。1976年起先后推广了磷锌粮食饵料、氟乙酰胺牧草毒饵及敌钠盐、甘氟农药拌制毒饵洞口毒杀,洞投磷化铝片薰杀,铁扦探洞投饵、飞机灭鼠等技术措施,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草料加工技术推广
。主要推广机械化铡草、粉碎、青贮、秸秆碱化和氨化技术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原苏联和购进东北国产的动力、人力、畜力铡草机,并研制推广了新疆地产的各类铡草机械。80年代中期,铡草技术已在农牧区广泛推广。
历史上,新疆广大草原牧区的牲畜极少饲喂谷物精饲料,一些乘役畜饲喂谷物精饲料,多是整粒饲喂。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购进一些饲料粉碎机。70年代,随着养猪业的兴起,地方和兵团农机部门自造生产粉碎机并在农牧区推广。1980年,各防灾草料供应站的草料全部铡短、粉碎后供应,经粉碎后的饲料消化率和利用率显著提高。近年来,草料粉碎技术的推广,在牛羊育肥业中发挥了显著效能。
1955年,乌鲁木齐种畜场用铡刀切碎玉米秸秆制作青贮成功,之后多点示范,逐步推广。方式以坑贮、塔贮为主。材料由单一玉米秸秆,发展到苜蓿、玉米秸混贮,苏丹草、芦苇、果穗玉米青贮。但由于铡草机具、运输和技术等原因,农牧区群众制做青贮较少,玉米秸秆利用率不足20%。1978年后,随着农区、城郊奶牛饲养业和牛羊育肥业的兴起,青贮技术进一步走向成熟,应用塑料薄膜坑贮和塑料袋青贮技术,在农牧区、城郊、国营牧场、养殖专业户中得到广泛推广。90年代应用微生物技术开展的微贮在各地推广开。全区设16个试验点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至1995年,全区累计生产青微贮氨化饲料1 776.48万吨,其中青贮1 618.82万吨,氨化72.49万吨,微贮85.17万吨。

☚ (一)推广体系   三、林业技术推广 ☛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在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普及造林技术,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同时,重点抓了以荒漠林的恢复与发展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治沙造林技术,防护、用材、经济林良种繁育为主的混农林业立体栽培技术,林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多种经营技术,发展山区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林木定向培育为主的林副产品加工技术等5个方面的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1.荒漠林的恢复与发展
。在巴音郭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州恢复发展胡杨林6万公顷,胡杨嫁接新疆杨3万多株,培训技术人员240名;在和田、喀什、阿克苏3地区开沟引洪人工栽培红柳1万公顷,出苗率85%以上。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 360名。
2.经济林良种推广及丰产栽培
。采用高接换种、幼树芽接方法,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改造核桃劣树12万株,嫁接成活率90%以上,培训农民技术员2 000名。阿克苏地区嫁接红枣苗6.5万株,培育红枣良种苗12万多株,已全部定植,面积533公顷。
3.防护、用材林营造和改造
。在喀什、和田、伊犁、塔城、博尔塔拉等地州共营造示范样板林133公顷,改造667公顷,成活率80%。以建立林—果—草立体结构模式示范林为主,在呼图壁县营造杨榆速生丰产林73.3公顷,在吉木萨尔县建立了生态林业试验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吐鲁番万亩林草基地建设工程,恢复林草植被2 000公顷,造林413公顷,保存率86%。
4.云杉速生丰产林营造
。在天山西部阿尔泰山林区推广示范林40公顷,平均成活率95%以上,株数保存率90%以上,面积保存率100%。
5.林副产品加工利用
。在阿克苏市和察布查尔县建立了两个小径材加工厂,产值170万元,获纯利16.3万元。在霍城建立松针产品生产厂,生产松针膏、松针粉等松针系列产品已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好。

☚ (一)推广体系   四、水利(灌溉)技术推广 ☛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 常规技术。灌溉技术以推广常规技术为主,各灌溉试验推广站普遍开展了农作物灌溉制度、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灌水新技术、旱作物利用地下水特点、暗管排水性能及经济分析、生物排水、种稻压盐、次生盐渍化改良措施、不同渠系防渗材料应用等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
从50年代开始试验推广沟畦灌,目前北疆绝大多数农田和南疆的农垦团场及部分农民均已采用。
50年代军垦团场开始推广应用明沟排水、生物排水、种稻压盐治理盐碱农田。80年代初开始推广应用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到目前,全区采用各种灌溉措施治理盐碱地面积达89.86万公顷。
在渠道防渗技术推广方面,50年代开始推广干砌、浆砌卵石防渗渠道,70年代大力推广混凝土板,80年代推广塑膜防渗渠道。1995年,全区共有渠道总长30. 59万公里,已防渗6.42万公里,其中塑膜防渗渠道达3万多公里。防渗技术推广使全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从0. 3提高到0.41,年减少输水损失数十亿立方米。
2. 高新技术
。70年代以来引进了美国中心轴式、平移式和德国卷式大型喷灌机以及原苏联双臂式大型喷灌机,并进行技术方面的消化吸收和部分仿制。同时还引进美国、以色列产滴灌设备,试用于果树、瓜类及大田作物的滴灌,但均因运输和费用高而发展较慢。90年代引进美国的波涌灌技术,正进行试用。
1979年在吉木萨尔县泉子街333. 3公顷面积上进行自压喷灌试验获得成功,1983年农九师开始大面积推广。由于它是靠地形高差形成压力水头实施喷灌,不消耗外加能源和动力,运行费用较低,而且节水效能好,每亩灌水110立方米,为畦灌耗水量的36%,因而推广速度较快。到1995年全区累计推广自压喷灌面积1. 33万公顷。
1986年,从山东引进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当年在哈密市推广了133. 3公顷,到1992年该市累计推广面积1 666. 7公顷,亩节水280立方米,平均节水率38%,节电37.5%,节地1.5%。
1987年,新疆首创了“膜上灌”节水灌溉技术,并研制成 “膜上灌”施工机具,从1988年开始推广,截止1995年已累计推广了87.07万公顷,共节水26亿立方米,节水率20%~30%,增产5%~10%。

☚ (一)推广体系   五、渔业技术推广 ☛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 先进捕捞技术。历史上在明水期采用卡盆(独木舟)、鱼叉、蓄笼捕捞,冬季则靠打冰眼、用钓钩、鱼叉和手抄网进行捕捞。1958年以来逐步引进推广了一系列先进捕捞技术,突出的有3次:第一次是60年代初从东北引进冰下大拉网捕鱼技术和在博湖建造第一艘拖网机动渔轮,迈出了机械化大水面捕捞的第一步;第二次是70年代初引进并大力推广合成纤维 (维尼纶、锦纶、乙纶、丙纶等)网具、渔轮对拖网具、三层刺网和冰下大拉网;第三次是70年代末,生产建设兵团从浙江新安江引进水库“拦、赶、刺、张”,“拦、赶、刺、拉”的综合捕鱼技术,使生产效率提高几倍、十几倍。
2. 家鱼养殖技术
。为改变单一从事捕捞天然水域原始经济鱼类的渔业生产方式,发展养殖业,1959年从武汉等地空运草、鲢、鳙、鲤、鲫等鱼种,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市、疏勒县、伊宁市及兵团大泉沟等5个水产养殖(渔)场试养,开创新疆池塘养殖家鱼先例。养殖技术上主要推广江浙的“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养鱼经。在繁殖技术上,60年代进行鲤鱼和鲢鱼池塘繁殖相继获得成功,并在各重点养殖场、中心苗种场推广,这在新疆池塘养鱼技术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 池塘养鱼技术
。80年代初推行吃食性鱼类即草鱼和鲤鱼为主的鱼种结构养殖模式,使池塘平均每亩鱼产量由150~200公斤,提高到250~300公斤,实现池塘养鱼业的一次飞跃。随着养殖模式改变,对养鱼饲料也进行科学配制,加工成各种规格的适口形状的全价饲料并推广,促进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水平的提高。1987—1988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水产技术推广站大面积推广综合丰产技术,使全州鱼产量比1986年增加87.1%,1992—1993年在166. 7公顷池塘示范推广,平均亩产量由2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
4. 优良鱼种推广
。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任务,是引进推广鲤鱼优良品种,进行池塘精养,使鲤鱼养殖产量占到全区年鱼总产量的60%以上,产值占80%以上。引进推广的主要品种有:长江家鲤、兴国红鲤、荷包红鲤、黄河鲤以及通过杂交等生物技术培育的荷元鲤、岳鲤、丰鲤、全雌鲤、建鲤等,其中建鲤生长优势强,经济价值较高,得到普遍推广。同时,还扩繁推广适于新疆气候、耐低温、抗疾病、产量较高的欧洲鲤(伊犁高背鲤)、草鲤(裸鲤)、镜鲤、带形镜鲤、散鳞镜鲤,还有日本大板鲫、东北银鲫改良种——异育银鲫及我国额尔齐斯河银鲫等。另外,还开发利用新疆丰富的冷水资源,发展虹鳟鱼生产。
新疆在水产养殖技术上,还开展了水库养鱼、温流水养鱼、网箱养鱼、稻田养鱼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 (一)推广体系   六、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广使用犁、耙、播、马拉收割机、搂草机及双头剪羊毛机等新式机械。截至1957年推广总数达9.5万多台(架),其中双轮双铧、双轮单铧犁6.6万架,播种机0.65万架。1958—1962年,新式农机具制造推广有很大发展,先后推广应用了新式拖拉机和犁、耙、播、中耕、喷雾、收获、场上作业等大中型机械,农用排灌动力、农用水泵、牧草收获、饲草料粉碎、机动剪羊毛等畜牧机械,磨面、碾米、榨油、轧花等农产品加工机械及农用汽车、农用拖拉机、畜力胶轮大车、手推胶轮车等运输机械,计25万余台(件)。
70年代末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应广大农牧民对农机具的需求,进一步推广了大批新式机具,尤其是铺膜机、精少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微量喷雾机、搂草机、捆草机、青贮饲料收获机等得到广泛应用。截止1995年共推广31.19万台(件),其中铺膜机2.8万台,精少量播种机0.35万台,其他新式机具4万台件,运输机具15.2万辆(部)。
1990年以来,通过“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广泛开展了农机化新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主要推广了10项新技术,即小麦、玉米精少量机械播种技术110.04万公顷,覆盖免耕播种技术7.12万公顷,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200.47万公顷,化肥机械深施技术274.36万公顷,甜菜高产高糖机械化栽培技术4.14万公顷,超低量喷雾技术61.98万公顷(其中用于棉花40.45万公顷,草原灭蝗6.08万公顷),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67.67万公顷,粮食作物机械收获技术310.63万公顷,机械剪羊毛技术累计742.56万只,拖拉机技术状态检测技术累计检测10.97万台。此外,累计推广牧草收获机械化技术收获牧草135万吨,饲草饲料机械加工技术加工饲料2 589.3万吨,打瓜机械取籽技术推广4.78万公顷,金属清洗剂推广849.82吨,池塘养鱼机械化技术推广0.45万公顷。

☚ (—)推广体系   七、农业气象技术推广 ☛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78年以来,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气候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星火计划”,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推广效益好、见效快的农业气象短、平、快项目,开辟技术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效果。比较突出的有:
1.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1979年新疆气象局开展了新疆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研究工作,到1984年底,一批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开始推广应用,全区84个县、市分别在规划地方经济,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改革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和品种布局,发展多种经营,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尉犁县依据农业气候区划成果,1983年春调整原定作物布局方案,修改种植计划,增加棉花、水稻种植比例,当年即出现了千亩水稻亩产过500公斤、百亩棉花亩产过50公斤的好成绩。和田地区依据农业气候区划成果,推行“两早配套”,1978年又改为 “两熟配套”,即在麦田套种中熟玉米,推广2. 64余万公顷,增产粮食3. 91万吨,增加产值1. 66亿元,提高光能利用0. 65个百分点。
2. 防御干热风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由新疆气象部门和60多个农业单位协作完成的“使用化学药剂防御干热风”研究成果,对小麦增产效果显著。如哈密地区根据干热风的特点,改春玉米早播为晚播,使玉米开花授粉在8月中下旬完成,躲过干热风严重的7月中下旬这一时段,减少对玉米开花和灌浆的影响,1985年推广该项技术105. 5公顷,1986年推广589. 9公顷,增产20%~22%。
3. 冬麦冻害防御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北疆和东疆地区冬麦冻害时有发生。1981—1982年度,石河子地区因冻害冬麦死亡面积4. 67万公顷。石河子气象局根据小麦冻害研究成果,就当地冬季寒冷程度及时作好冬、春小麦种植比例的测报,大大减少了冻害的发生及损失。哈密气象台研究推广不同区域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喷洒920生长剂,促进农作物生长,1989年大面积推广该项适用技术,取得明显效果。

☚ (一)推广体系   第三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
000212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