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推广内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节水灌溉技术/2.盐碱地改良技术/3.水利工程防渗抗冻胀技术/4.“旱地龙” 抗旱节水增产技术/5.雨水集流利用技术

☚ (一)推广机构   1.节水灌溉技术 ☛

(二)推广内容

(二)推广内容

随着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农技推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和内容也不断改进和更新。80年代以来,全自治区有计划地提出了一批重点示范推广项目,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农作物优良品种。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种、繁育和推广工作是全自治区农技推广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良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更新,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并推动了栽培技术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品种4次更换,水稻品种5次更换,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及胡麻、甜菜、瓜菜等经济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宁夏南部山区冬小麦、春小麦、油料、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玉米,山川都实现了杂交一代化,近年来推广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13号良种,占全自治区玉米种植面积的76%左右,增产作用显著。
2.栽培技术。多年来,各级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坚持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积极开展栽培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组装配套,使栽培技术日趋规范化、模式化。冬春小麦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实施,使1993年小麦单产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3倍,比六七十年代提高了2倍。稻作区以防御低温冷害为中心,以水稻旱育稀植为主要种植方式的不同增产模式的推广,使引黄灌区6万公顷水稻连续11年亩产超500公斤。小麦套种玉米配套栽培技术从70年代末起步,面积成倍增加,1993年达到6.27万公顷,其中掖单系列玉米面积占76%。套种玉米平均亩产410公斤,比1981年增产90%。宁夏旱作农业系列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始于1980年,1983年参加了北方5省、自治区旱农技术推广协作。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示范推广了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增施化肥、以肥调水、以无机换有机等一套主要旱作农业技术,1984—1991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09.3万公顷,增产粮食3.4亿公斤(比传统耕作法增产36.3%)。地膜覆盖栽培技术80年代初首先在瓜菜等经济作物上示范推广,1993年各种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1.23万公顷。其中宁南山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1987年引进试种,到1993年累计推广3. 33多万公顷,比露地玉米亩增产100—150公斤。从70年代中期起,推广马铃薯芽栽、小整薯播种、脱毒薯、平种垄植等新法种植技术,1985年面积0.67万公顷,1993年达2万多公顷,起到了防病增产作用,亩增产200公斤左右。
3.植保技术。在建立健全病虫测报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贯彻执行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历史上为害严重的蝗虫、麦类黑穗病、吸浆虫等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七五”期间到1993年,重点开展了六病(小麦锈病、赤霉病、黑穗病、全蚀病、稻瘟病、水稻恶苗病)、四虫(蚜虫、吸浆虫、粘虫、玉米螟)、三草(麦田阔叶性杂草、燕麦草、稻田稗草)的综合防治,累计防治面积486.37公顷次,挽回粮食损失13.6亿公斤,经济效益11.88亿元。同时,还开展了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高效低毒农药的更新换代工作,确保农业的安全生产。
4.土壤肥料技术。宁夏曾先后进行了两次全自治区性土壤普查,摸清了各类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划分了土壤类型,提出了土壤改良利用意见,制定了农业区划。在引黄灌区部分县市建立了土壤肥力监测网点,掌握土壤肥力动态,推广综合技术措施,开展了银北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和盐渍化土壤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重点推广了深耕改土、增施农家肥和磷肥,种植绿肥、留高槎、秸秆还田、秋施肥、带种肥、扩大豆科养地作物种植面积等培肥技术,积极示范推广微肥稀土和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应用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据统计,1993年引黄灌区配方施肥面积由1986年的1.56万公顷增加到7.69万公顷。全自治区秋施肥面积由1985年的13.96万公顷扩大到22.67万公顷,秸秆还田和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面积每年均在6.67万公顷左右。
5.耕作技术。宁夏间复套种的方式很多,发展较快。传统的有小麦套大豆,麦后复种小糜子。70年代示范推广了麦后复种小黄豆,麦后移栽苏子,80年代推广麦套玉米带绿肥,即“两粮一肥”,以及小麦套玉米间作大豆,即“两粮一豆”等。山区推广草田轮作,以豆代歇的耕作制度。90年代以来,把大面积示范推广多种形式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农技推广工作的主攻方向。1993年,全自治区已经形成规模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有6大类20余种之多,面积达8.67多万公顷。引黄灌区除6.27万公顷小麦套种玉米外,粮油、粮糖、粮菜、菜菜等立体复合种植达1.83万公顷。宁南山区以豆薯套种为主要组合模式的立体复合种植达0.76万公顷,一般亩产值450元以上,亩纯收入121元。麦套玉米吨粮田技术开发形成规模,引黄灌区1993年实现亩产吨粮面积达0.87万公顷,平均亩产1 026.5公斤。小麦套玉米间作苏子(即两粮一油)宽幅套种技术的示范推广也有新的突破,发展势头很好。
6.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从80年代以来,宁夏经济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已广泛推广应用,瓜菜品种齐全、面积稳中有增,上市均衡,城乡“菜篮子”日益丰富。枸杞、芦笋、甜菜、食用菌等特优作物技术指导得到了加强,面积不断扩大。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有了新的突破,1993年面积达933公顷。特别是冬春蔬菜节能日光温室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更快,1989年开始试验,1992—1993年度新建日光温室200公顷,累计面积达316.4公顷,总产值约744万元,平均亩收入7 000—8 000元,部分达到上万元。

☚ (一)推广机构   (三)推广改革 ☛

(二)推广内容

(二)推广内容

60年代和70年代,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以引种培育和试验推广适宜本区条件的造林树种及造林、育苗新技术为重点。到70年代中期,先后试验筛选出北京杨、群众杨、合作杨、大关杨等12个杨树品种和华北落叶松、油松、白榆、刺槐、毛条、沙柳以及苹果、梨、枸杞、枣树等乔灌造林树种和经济林新品种,并在全自治区逐步推广。
在种苗繁育方面,试验推广了华北落叶松、油松播种育苗技术,小叶杨、胡杨等小粒种子的播种育苗,杨树扦插育苗,苹果、梨嫁接育苗等项适用技术,为林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苗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林业技术推广紧紧围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引黄灌区开展农田林网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窄林带、小网格等综合技术和经果林丰产栽培、集约管理、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营造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南部山区开展以营造水土保持“三料”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推广水平沟、反坡梯田、鱼鳞坑整地等抗旱造林技术,乔灌针阔树种混交造林技术、针叶树种速生丰产用材林营造技术。在沙区和干旱地区推广的杨树深栽、沙柳深栽、草方格固沙、飞机播种沙生灌木、抗旱草种等项抗旱固沙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由以化学防治为主改为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60年代至70年代,以大面积飞机喷药防虫作业为主要方式。80年代初期到中期,在对自治区内主要林木害虫一丁(十斑吉丁虫)、二蚧(杨圆蚧、花球蚧)、三牛(杨枝天牛、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的防治过程中,推广以药物防治结合其他防治方法的综合防治。80年代中后期,推广以选育抗性树种、品种、合理混交、科学管理、保护利用天敌结合利用药物防治的综合措施,控制了杨树、苹果、枸杞、落叶松等主要造林树种的病虫鼠害的发生和蔓延。
进入90年代,山区、沙区继续开展以固沙、抗旱和水土保持为中心的造林适用技术推广。引黄灌区由于天牛危害,第一代农田林网遭到毁灭性破坏,开始了以抗天牛树种为主体的多树种农田林网营造技术的试验推广和抗天牛树种及经济林新品种的引种选育,发展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合理混交,优化配置的高抗性、高效益的第二代农田林网。在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方面,引进推广无病毒苹果栽培等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在注重高产的同时,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在新树种、品种选育方面,先后引进和开发了杨树、苹果、梨、桃、杏、枣树、枸杞等十多个树种的百余个优良品种、品系,促进林业建设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 (一)推广机构   (三)推广成果 ☛

(二)推广内容

(二)推广内容

50年代和60年代主要推广改进役畜饲养管理和羊只放牧、组群技术;引进畜禽良种、进行杂交改良和推广马、羊人工授精技术;畜禽疫病防治及优良人工牧草的引种和栽培等。进入70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逐渐向较高的层次发展。主要推广了下列技术:畜禽良种繁育技术,绒山羊改良技术,黄牛改良技术,奶牛冷配技术,猪人工授精技术,商品瘦肉型猪生产综合技术,商品肉牛生产配套技术,商品肉鸡、肉兔生产技术,肉羊、羔羊育肥增产配套技术,塑料暖棚饲养畜禽技术,规模化养鸡、笼养鸡技术,鸡新城疫免疫技术规程及验收标准,猪瘟免疫程序改革和驱虫技术,用牛环形泰勒焦虫胶冻细胞苗防治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家畜5号病防治技术;饲料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畜禽配合饲料,草原灭鼠、除毒草技术,草场围栏、飞播、补播改良技术,中蜂治框饲养技术,喀意蜜蜂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宁夏畜牧业的发展。

☚ (一)推广机构   (三)获奖成果 ☛

(二)推广内容

(二)推广内容

1.工程建设新技术。自50年代初开始,分别采取调整比降、裁弯取直,采用钢闸门,推广U型薄壳渡糟和装配式定型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渠道改造。
在蓄水工程建设中,1960年1月首次采用定向爆破技术在同心县沙僵沟筑起一座高16米,长30米的挡水坝,1975年首次采用水力冲填技术建成固原建庙嘴水库。1960年,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建设中初次采用锲形混凝土塞填压和灌浆加铺盖处理坝基断层。在修建固海扬水工程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1986年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勘察设计一等奖,1987年又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在黄河河段治理工程中,1958年采用铅丝笼,1964年采用四面体,1992年采用木架四面体等项技术防治塌岸,稳定河床,取得较好效果。
2.农田灌溉新技术。1954年,为改变沿用的水分制、封表灌溉,在充实水管技术人员的同时,配备测流仪器,设立测流段面,安装新水尺,并在永宁县王太堡建立灌溉实验站,对作物需水量进行实验。6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用水。1981年,首先在秦、汉、汉延三渠灌区实行按方收费。1983年,在银川平原全面推行计划用水,按方收费,实行以亩定量,配水到所,包干到县的制度。为精确测水,在渠首进水处安装遥控仪、红外线测流仪及自动水量计,使灌溉管理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为节约水资源,在灌溉方式上主要推广的技术有:
(1)畦田灌溉。从6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广畦灌,70年代以来每年冬春都组织农民修整田块扩大畦灌面积。截至1994年,全自治区建成并巩固的畦田面积为5.33万公顷,其中山区库、井、灌区为3万公顷,引黄灌区为2.33万公顷。根据水旱作物布局及地理条件,畦田规格分别为:山区旱作畦田每块小于0.3亩,每亩节水15%;引黄灌区畦田每块小于1亩,每亩节水12%。
(2)渠道防渗技术。为减少渠道输水损失,自50年代开始在银川平原推广了渠道防渗砌护工作,当时主要以砌石砌护为主。60年代,开始推广混凝土板砌护。1978年,在陶乐县马太沟扬水一干渠采用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衬砌渠道593米,1984年检查时,塑膜完好,防渗效果十分明显,1985年在全自治区推广。固海扬水干渠上又推广了塑膜与混凝土薄板(厚4—5厘米)护面结合的型式,经实地观测防渗可达90%以上。1989年开始,在全自治区大面积推广U型砼断面渠道和U型渠道砼现浇技术。截至1994年,全自治区砌U型渠道已达180公里,这项技术的推广使渠道的输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提高到0.5,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3)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为减少田间输水损失,1988年在盐池县进行管道输水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在西吉县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624公顷。截至1994年,全自治区共推广此项技术0.31万公顷,重点为山区井灌区,取得较渠灌省水43.8%、节电36.5%、节地1.3%、省工65%的效益。
(4)采用综合技术改造盐碱中低产田。宁夏1990年有涝渍盐碱中低产田20.75万公顷。其中引黄灌区有19.39万公顷,南部山区1.36万公顷,在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推动下,推广暗管排水、沟道塌坡综合治理措施,以及沟渠结合、灌排结合等技术和措施。截至1994年,治理改造盐碱中低产田5.3万公顷,其中推广暗管排水技术2 267公顷,使小麦亩产由100—150公斤提高到260—300公斤。
3.水土保持新技术。宁夏水土流失面积达39 1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6%。从1956年西海固自治州成立水土保持站开始,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先后开展了水窖、涝坝地、沟坝地、洪漫地、压砂田等建设。1971年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以推广梯田为主,有草埂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和水平梯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生物、工程、耕作三结合的防治体系为主,推广水坠筑坝技术、旱作沟垄种植和水平沟种植技术和以乔木为主的封山造林配植牧草技术。1987年,由宁夏水利厅主持,宁夏农学院水利系、彭阳县水保站、黄河委员会水科院参加完成的“水坠坝微孔波纹管排水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套加快水坠坝脱水固结的全新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截至1994年,全自治区采用此项技术兴建的水坠坝已达14座,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用此项技术建坝51座。
1986—1994年,推广旱作农业蓄水保土培肥耕作技术,建设了旱作三田(压沙田、水平梯田、坝地)14.5万公顷,建立水保林带17.5万公顷,1994年开始在宁夏南部山区推广了窑窖蓄流节水灌溉技术。
在重点推广以上技术的同时,还在水利工程新材料、新设计和定型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乡镇供水经营服务等农村水利技术的推广中做了大量工作。

☚ (一)推广机构   五、水产技术推广 ☛
000287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