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楚雄州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步提高,1995年达到了36%。
(1)确立以人为中心,科技为先导的发展观,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楚雄州委把“科技教育发展战略”作为全州“实施五大战略”之首提出来,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通过抓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搞好技术培训,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到1995年底,楚雄市、禄丰县和牟定县通过了“普九”验收,有55个乡(镇)实现了“普九”,105个乡(镇)实现“普六”,分别占乡(镇)总数的43%和82%。全州初步形成了“以职业高中为骨干,中专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为依托,初中职业班为辅助,乡(镇)农技校为基础,社会办学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有27.2万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有4.05万农户成了科技示范户。
(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组织,发展壮大农科队伍,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全州健全了县、乡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网络,疏通了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的渠道。10个县(市)均建起了功能齐全的农技推广中心;128个乡(镇)建立了有一定科技设施和技术骨干的农科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烟叶站、水管站、林业站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9个县(市)在村一级配备了农科员、林业员、兽医员和烤烟辅导员,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和管理网络。1995年,全州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员达5 108人,比1980年增长82.4%。
(3)组织科技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州委、州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主攻粮食良种选育繁殖,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运用。全州有108项农业科研和推广成果获得省部级和地厅级奖励,有14个水稻品种、5个杂交玉米种、2个小麦品种和2个油菜品种通过了省、州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995年全州农作物良种自给率达90%以上。水稻薄膜育秧、旱育稀植、“双龙出海”条栽和旱作多熟制立体栽培等10余项增产科技措施进入农户,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