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天津农学院
1.办学条件。1976年6月24日,天津农学院开始筹建时,校址设在武清农场。1982年8月7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天津农学院后,为改善办学条件,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农学院迁至西青区工农联盟农场界内,由工农联盟农场调拨土地20公顷,于1983年10月破土动工兴建,校舍一期工程19 021平方米,于1985年竣工,同年7月农学院迁入新校址。1988年开始二期工程建设,到1996年底,校舍建筑总面积达30 416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建筑面积6 610平方米,教室总面积1 230平方米,教学实验室面积5 822平方米。图书馆1 718平方米,藏书约10万册。实验室2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50万元。
2.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思路。天津农学院依据国家对高等农业教育的要求和天津农村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其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天津市城郊型、外向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本科为主,稳步发展农业生物学科专业,按需发展农村工程技术和农村经贸学科专业;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把天津农学院建成具有城郊型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并成为天津市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的基地。其教学工作思路是: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改造、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逐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等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
为落实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思路,农学院制订了《“八五”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以及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专项规划,在实践中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思路落到实处。
3.教学改革。天津农学院边筹建边办学,筹建期设有农学、水产、牧医、林果、农机5个专科专业。1982年正式建院后,设置了农学、水产、林果、蔬菜等4个本科专业。经过几年建设,到1986年,又增设了畜牧、农业经济管理和食品加工3个专科专业,共开设7个专业。
为了适应天津城郊地域范围小而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1988年经天津市高教局批准,农学院对本科专业实行了“按系招生、分段教学、按需分流”的教育培养模式,即按系统一招生,基础段教学2~3年,专业段按需求设置不同专业进行教学,开设必需的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 最后按各自的专业方向进行毕业实习,完成论文或总结报告。1990年又进一步完善了 “按系招生、分段教学、拓宽专业、按需分流” 的培养模式,从而模糊了专业界限,使学生在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拓宽了适应性。这项改革被评为1993年度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农学院进一步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实行“增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的培养模式,除对外语、计算机、数学、化学及一些专业基础课,从计划安排到条件建设都予以重点保证外,全面修订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拓宽学科专业服务领域,对原有的农学、果树、蔬菜、畜牧、淡水渔业5个本科专业进行拓宽专业口径的改造。如将农学专业的方向由原来只注重“产中”扩展为“产前—产中—产后”相衔接的口径上来,并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内容。还增设了食品工程、农业综合技术与推广、园林花卉、动物卫生检疫、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农村经济管理(含会计、乡镇企业管理、外经外贸) 7个专科专业。1996年又增设了农业经济管理师资班,对口招收农村职业中专优秀毕业生,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师资。此外,为配合天津市乡镇企业 “51510工程” 的实施,从1993年起每年招收100名在乡镇企业从业的高中毕业生 ( “实践生”),为乡镇企业培养人才。
在成人教育方面,农学院积极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先后开办14期乡镇长岗位培训班,培训乡镇领导干部及专业证书班学员615人,继续教育及函授教育80余人,在职人员各类技术培训5 000余人次,形成了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4.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农学院始终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加强以青年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岗位培训、进修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以及培养在职研究生等。几年来,全院已有93%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和进修,44人完成了助教进修班和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的进修任务。至1996年,全院94名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66名,占72%。另一方面,学校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促使其成长。由老教师和客座教授传帮带,让他们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经受锻炼。除积极争取承担部市级重点科研任务外,还设立了院青年科研基金,已资助35个项目,取得了明显效果。
目前,农学院已形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全院有专任教师163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48名,讲师79名。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主讲教师中青年教师有84名,占主讲教师总数的56.4%; 有10名青年教师被晋升为副教授; 1人被评选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人获市“八五”立功奖章; 11人被评为教学楷模或优秀教师(其中1人被评为市级教学楷模); 4人获优秀教学成果奖 (其中1人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9人在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先后有35名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部、市、院级科研项目8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星火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4篇,参加编写专著18部。
此外,为弥补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从1992年起,农学院先后聘请36名天津市知名的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请他们给学生讲课、做报告,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增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
5.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农学院始终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除各教研室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外,1987年底,还成立了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病理生理学、生物工程、农业生态学四个研究室,并制定了 《科研工作管理条例》,加强对科研计划、立题、经费、成果奖励、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全院有90%以上教师参加了科研工作。十几年来,先后承担市级及全国重点科研课题136项,已通过技术验收或鉴定的66项,其中获国家、部委和市级奖励的30项。1984年研究成功的 “天农Ⅶ” 号对虾人工配合饵料,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饲料问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部级、市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已创经济效益近亿元。此外,辣椒抗病毒基因转移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水稻超高产品种选育等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完成的项目中,已转让或物化的成果46项,获社会经济效益24 455.65万元。
农学院始终坚持科技成果为 “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服务的方针,走 “教学、科研、生产” 三结合的办学道路,既通过科技兴农工作带动学科发展,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实教学内容,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又推动了天津市农村经济发展。多年来与天津市一些乡镇建立了单项或多项协作关系,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20个,教学科研基点9个。如水产科学系贴紧经济需要,广泛参与各项科技兴农活动,推广多种名贵鱼及鳖、虾、蟹等的繁殖和饲养新技术。1983年起水产养殖课题组与西青区小南河村开始合作,1992年正式建立三结合基地。1983年小南河全村水产养殖水面只有33.4公顷,平均亩产只有100千克,到1997年养殖水面已发展到666.7公顷以上,平均亩产达到400千克以上,并出现了年亩产吨鱼的高产池塘。还以小南河村为基地向全市养殖水面辐射,全市应用这些高产技术的养鱼水面已达1.33万公顷,占天津市淡水养殖水面的2/3。从1983—1995年,水产养殖课题组共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68期,培训达1万多人次。课题组15年来,在小南河共完成科研项目15项,其中12项获奖,获部(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其中有不少成果被同行专家认定属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互利互惠的三结合基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推动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发展。
此外,农学院科研人员还经常下乡,为农民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科技扶贫、人员培训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在三结合基地和科技示范点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6期,听课人数达13 840人次,还印发了147种18 300余份科技资料,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