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地现状
山东省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遵循“依据区划,连片开发,突出重点,分步建设”的原则,从1984年在莱州、日照进行瘦肉型商品基地建设试点起,到1990年底,按照基地的选建条件,以县为单位,先后在14个市地的56个县安排建设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71个,其中瘦肉型猪商品基地40个,牛商品基地10个,羊商品基地11个,养兔基地1个,养貂基地3个,养蜂基地3个,蛋鸡基地2个,畜牧经营性项目1个。
这些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 08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 222万元,省投资837万元,市地县投资1 024万元。截止到1990年底,已落实资金4 880万元,占计划投资的96.2%。从1985—1990年的6年间,国家对基本建设的投资进行了两次改革: 一是1985年部分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贷款; 一是1988年国家成立专业投资公司,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基金制,实行基建投资的有偿使用,滚动积累。伴随国家投资体制、渠道和资金性质的变化,山东省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投资也出现了拨款、“拨改贷”与贷款基金并存的格局。从1984—1990年,累计拨款约为3 688万元,占总投资的72%,主要用于非盈利性畜牧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拨改贷”720万元,占总投资的14%,主要用于社会效益大,自身效益小的有偿服务项目建设; 贷款基金675万元,占总投资的13%,主要用于畜牧经营性项目建设。另外,基地建设还吸引了许多生产单位、消费团体、饲养者的投资,嫁接了不少国际金融组织、政府间贷款和外商的商业性投资,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
山东省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采取计划和合同(协议)双重管理,切实保证了建设速度、规模和项目间的相互配套,围绕改善畜牧生产条件,提高服务手段,重点完善了良种繁育、饲料加工供应、综合技术服务、畜产品加工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良种方面,累计投资2 440万元,先后建立大约克、长白、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猪纯种繁殖场6处,建设里岔猪、莱芜猪、沂蒙黑猪、烟台黑猪、昌潍白猪等地方良种猪原种场10处,建设中心繁殖场43处,二级扩繁场270多处,新建、扩建、完善猪牛羊人工授精站(点)1 015个,一个上下结合,便于调控的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在饲料加工方面,共投入资金345万元,加上原有生产能力,基地县的配混合饲料供应基本上适应了畜牧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流通方面,共投资2 197万元,新建畜产品加工厂(点)42个,冷库11处,新增库容1 500吨位,活牛转运场3处,山羊板皮服务站9个。这些设施,对于密切产销关系,加快畜产品流通流转,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方面,各县都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改善了预防、化验、检验、监测、检疫的服务条件和技术培训手段,提高了疫病防治能力和农民饲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