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国民党组织的形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国民党组织的形成

(二) 国民党组织的形成

国民党组织的形成和中国同盟会的分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同盟会不是一个较坚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松散,内部派系复杂。各派组织由于门户主义,或政见不同,要么闹分歧独立,拟定自己的旗帜;要么制造磨擦,散布不满言论。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内部的分化更是日甚一日。章太炎等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宋教仁等热衷“政党政治”,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冯自由等则认为革命成功或成功在望了,于是逐渐丧失奋斗精神。结果,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面临的复杂形势面前,除一部分人保持了继续革命的热情外,有相当多的人迅速起了变化。有的变成了新官僚、新军阀、新政客,有的甚至投入了敌对阵营,成了破坏革命的内奸。同盟会陷入一片混乱,并逐渐分化出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政党,如共和党、中国社会党、统一党、自由党等,真所谓“政党蜂起”,不胜枚举。
在各种政党纷纷建立的形势下,1912年3月,由于宋教仁等的推动,同盟会在南京本部召开各省会员大会,商讨今后大计。大会决定改秘密时期的同盟会为公开政党。为了参加第一次国会选举,实现宋教仁所设想的责任内阁制,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职务集中精力组建政党。在征得孙中山和黄兴的同意后,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公党、共和实进会,正式组成国民党。8月25日,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发表了《国民党宣言》,主张国家政体实行单一国会制、责任内阁制。孙中山出席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说。不久,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王宠惠为理事。很快,孙中山重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进行实际负责。
国民党组织是一个更为松散的政治团体,成员复杂,派系林立,但宋教仁把它看成是实现责任内阁制的基础。于是,他于10月离京南下,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发表竞选演说,抨击时政,试图组织真正的国民党内阁。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结果,国民党获得多数席位。袁世凯惊慌失措,于3月20日指使凶手在上海车站枪杀宋教仁,宋教仁为内阁制喋血而亡。
宋教仁的鲜血惊醒了许多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的革命党人,他们纷纷要求联合起来,主张对袁世凯迅速展开斗争。而这时的袁世凯完全撕去了伪装,一方面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用以购买武器,另一方面,制定用兵计划,公开声言要对孙中山等人举兵征伐。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接着派北洋军进入江西,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组织讨袁军被迫迎战,江西湖口、南京、安徽、广东、福建、湖南相继宣布独立,史称“二次革命”。但革命党人行动过晚,国民党讨袁军涣散无力,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即绞杀了这次革命。孙中山、黄兴再次逃往日本。“二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撤销国会中国民党党籍议员资格。
面对“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没有气馁,他在日本继续策划反袁斗争,并力劝逃亡日本的国民党人重新振作,共同组织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在会上宣誓就任总理职务,公布手书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但是,由于中华革命党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又不能正确总结过去内部分裂、涣散无力的教训,而在组织上规定按入党时间的先后将党员分为首义、协助和普通三种,各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并要立誓约、按指印,完全变成了一个极其狭隘的秘密团体;在行动上脱离群众,搞单纯的军事冒险,因此,它不可能在国内的政治生活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痛斥袁世凯的种种罪行。在全国人民的讨袁声中,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5月,孙中山由日本回到上海,并于5月9日在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和恢复约法宣言。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执政,破坏《临时约法》,孙中山南下广州,依靠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举起“护法大旗”,并于9月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由于军阀的排挤,孙中山被迫于1918年5月离开了广州回到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在上海,孙中山在宋庆龄的辅助下,深居简出,发愤读书,认真总结民国以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于1918、1919年先后写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两本专著,反映了孙中山希望中国富强、独立,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孙中山十分钦佩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决心继续探求革命的道路,重振中国的革命事业。1919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更改党名,从当年的10月10日起,以“中国国民党”取代“中华革命党”(党名加“中国”两字,以示区别于1912年的国民党) 。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规约》,共八章三十二条。总纲规定“以巩固共和,实现三民主义”为宗旨;在组织制度方面规定,其最高领导为总理制,设总理一人,下设总务、党务、财务三部。会后,孙中山以总理名义指定居正、谢持、廖仲恺分任三部主任。
中华革命党更名为中国国民党后,并不能在国内公开党务活动,只有在海外进行一些发展。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孙中山利用北洋军阀混战之际,命令粤军陈炯明驱逐桂军,再次揭起“护法”大旗。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决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选举他为非常大总统。5月5日宣布就职。
1922年春,孙中山命令两广各路大军出师北伐。北伐军迅速占领了赣州,而此时的陈炯明在英国的支持下,与北洋军阀吴佩孚勾结,于6月16日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至此,北伐失败。孙中山在危难之秋,在蒋介石的帮助下抵达上海,于8月10日发表了《宣布粤变始末及统一主张》文告,揭露陈炯明的叛变经过,驳斥陈炯明的种种言论。
中国国民党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对孙中山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未放弃斗争,仍在探索中国革命的新力量和新道路。

☚ (一) 中国同盟会的产生   二 中国国民党与北伐战争 ☛
00000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