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80年代初,全省粮食主产区有21个县进行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建设。1985年按照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的标准,即:
❶粮食商品率高于20%;
❷耕地人均占有量在1亩以上,并有一定数量宜农荒地可作为粮食耕地后备资源;
❸有一定粮食生产基础。浦城、武夷山、光泽、松溪、明溪、清流、宁化、沙县、将乐、建宁、泰宁、尤溪、武平等17个县市达到标准。其中浦城、建阳、建瓯、光泽、武夷山、邵武、宁化、建宁等列入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1986—1990年,17个商品粮基地县投入1.25亿元,中低产田工程改造6200公顷,改良2800公顷,垦荒造田1330公顷,培肥地力24.6万公顷,综合治理24.7万公顷。1990年提供商品粮79.8万吨,净调出商品粮40万吨。1991—1995年商品粮基地县扩大到30个。到1995年投入65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176万公顷;粮食总产达529.07万吨, 增产17.32万吨, 增长3.4%;完成定购任务73.29万吨, 占全省的73.7%。
全省在47个县(市)建立11个作物(品种)的96个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其中国家级21个(柑桔9个、龙眼5个、荔枝1个、柚子1个、茶叶5个);省级56个(10种果类、2种茶类以及花卉、食用菌、蔬菜等)。形成3条水果带:
❶福厦公路两侧的龙眼带,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0%和83.8%;
❷漳诏公路片和莆田片的荔枝带,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9%和71%;
❸九龙江下游沿岸香蕉带,面积、产量占全省80%以上。实现基地县建设规划指标的有14个:安溪、建瓯、福鼎年产茶叶500吨;莆田、晋江、龙海的龙眼和荔枝1万吨;永春、南靖、福州郊区、闽侯、三明郊区和建瓯等7个县年产柑桔1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