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商品基地建设
上海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初创时期。50年代期间,城郊地域很小,在城区及城郊结合部除有130多户乳牛业主饲养奶牛外,农户饲养少量肉猪,能提供的商品猪数量不多。市场供应的畜牧副食品主要从邻近省份调入。全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外省提供的副食品数量逐年下降,市场副食品供应日趋紧张。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要求城市郊区应增产副食品,为城市的副食品供应服务。郊区各农业生产合作社纷纷建场发展养猪。1958年国务院决定把江苏省十县划归上海,以增加副食品供应数量。同时组织各行业职工和机关干部在沿江沿海围垦滩地,建立十多个国营农场,生产畜牧副食品。这一期间,国营、集体一起上,共建成4万多个养猪场。这一举措,对改善上海副食品供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基地场小型、分散,设备简陋,饲料单一,品种良莠不齐,上市数量仍然较少。居民的副食品需求,只能低限量凭证供应。
2.供港、出口和内销猪禽基地建设。60年代以后,上海郊区畜牧业生产又承担向香港供应肉猪和出口冻鸡的任务。供港和出口产品质量要求较高,没有优良品种,没有基地和规模,是难以完成任务的。1964年,开始引进新品种,开始供港肉猪和出口肉鸡的基地场建设。同年建成132个肉鸡场。1965年试办了国内第一个年产12万羽肉鸡的红旗机械化养鸡场。1966年扩大到1 100多个肉鸡场,上市100多万羽肉鸡。到1980年,全市肉鸡场达到7 000多个,还建立了与其配套服务的种鸡场946个,孵坊204个,饲料供应站156个,肉鸡屠宰场5个,出口冻鸡16.36万吨。供港肉猪原从内销猪中选出,因品种差别大、疫病多,货源和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改变这种状况,上海市外贸委、农委及有关部门合作,统一品种,统一饲料,加强兽医卫生检疫,1982年建立了7个供港肉猪场,使上海的供港猪在数量、质量、售价方面居领先地位,到1987年发展到86个。这一成功的经验和技术逐步辐射到各内销猪场。在发展肉鸡生产的同时,鲜蛋生产基地跟着得到了发展,1977年重点发展了半机械化蛋鸡场。到1980年,全市共建商品蛋鸡场806个,其中机械化、半机械化笼养蛋鸡场254个,平养蛋鸡场554个,圈存蛋鸡193万羽。
3.“菜篮子工程”建设。从1988年开始,市府实施上海市“菜篮子工程”。其目的是建设长期稳定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保障副食品市场供应,减少政府补贴,稳定副食品价格。主要通过调整布局,增加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上海副食品生产设施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最终实现副食品生产现代化、销售超市化、产供销一体化。1988年起,连续3年筹集副食品生产发展基金6.71亿元,其中直接投入生产基地建设5.63亿元。至1996年,建成万头以上养猪场88个,万羽以上蛋鸡场149个,10万羽以上肉鸡场5个,百头以上奶牛场163个。上市肉猪478.74万头,肉禽1.8446亿羽,鲜蛋14.88万吨,鲜奶22.01万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