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发展特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发展特点

(二)发展特点

福建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沿海向内地推进,从以社、队集体经营为主转向乡、村、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从主要从事工业性生产转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发展劳动与技术双密集型产品,从单纯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及科研生产经营型,从主要依靠内资转向既靠自己积累也积极利用外资的变化过程,突出表现在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金。一方面,积极筹集国内资金。
❶由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在原有社队企业的基础上,除集体经济的自我积累外,又采取职工入股,如“以资带劳”或“以劳带资”、集资入股等筹资方式。与此同时,积极利用股份合作的形式发展横向联合,利用农村企业的土地、厂房、劳动资源等有利条件,与城市企事业单位联营,一并解决资金、技术与管理的不足;
❷通过联户集资和个人筹资,兴办联户股份合作企业和家庭个体企业。在沿海侨乡,在利用侨汇的同时,吸收闲物、闲房,形成“以物进厂”、“以资进厂”的劳资联合型股份企业,解决了资金的筹集问题。在山区,为了推动农民集资兴办乡镇企业,也采取了由政府出面申请贴息贷款或由政府引导集资等办法,把分散在群众手中的“死钱”变为发展生产的“活钱”。少数有资金又有胆略的农民,在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中,积极独资兴办企业。集资企业与独资企业在沿海发展较快,已成为乡镇企业的主要形式;
❸专业银行和民间资金市场互补筹资。为扶持兴办乡镇企业,1984年省内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放宽了对乡镇企业贷款的限制,为各类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有的乡还发展了民间资金市场,开展民间信贷业务,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成立合作基金会,解决了一部分企业资金周转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利用侨、外资。利用侨、港、台、外资是福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大优势。遍布世界各地的闽籍侨胞与华人,既有资金雄厚的大实业家,但更多的是中小产业者,他们拥有资金、技术和经营能力,有强烈的乡土情意,愿为家乡出资出力。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三资”企业从沿海拓展到山区,从“三来一补”发展到以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贸易,从“三资”企业发展到“中外”合作的工贸企业等,联合的形式多种多样,资金渠道日益扩展。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资企业也迅猛发展。泉州市乡镇企业在全省率先通过华侨的关系,开展了“三来一补”业务,晋江县从1980—1985年就签订“三来一补”的项目合同10 000多份,引进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15 000多件;建市前的石狮镇,1986年全镇就签订了来料加工合同123份,共引进了各种设备520台件,安排劳力5 600多人,实收工缴费121万美元。通过“三来一补”过渡,为泉州市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创造了条件。1987年,中共泉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时提出了“打好侨牌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从而掀起了乡镇企业“嫁接”外资的高潮,1988—1991年,每年嫁接外资均在150家以上。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泉州市乡镇企业引进外资又步入了更高的层次,嫁接外资企业数与日俱增。据统计,1992—1993年6月发展中外合资企业达990家,总投资额达64.24亿元,利用外资额达8.34亿美元,分别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3.8倍和3.1倍。中外合资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泉州乡镇企业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中外合资企业,实行外向带动战略,全市建立起服装纺织、鞋帽、玩具、建材、电子、食品罐头、工艺雕塑等10多项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基地。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出口量占全市乡镇企业产品总出口量75%。同时,在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原料的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销售渠道,从而推动了泉州乡镇企业沿着现代化、外向化方向发展。到1995年,全省外向型企业发展到8 099家,出口交货总值达449.84万元(表4-6-11)。到1995年,全省共批办乡镇企业“三资企业”3 640家,其中投产开发的有2 733家,累计利用外资50亿美元,实际到资22.8亿美元,并有73家企业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创办企业。


表4-6-11 乡镇企业外向型企业发展情况


单位:元

年份外 向 型 企 业
个数(个)出口交货总值“三来一补”工缴费收入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687
1 178
1 327
1 399
1 043
1 061
1 025
6 276
8 235
10 785
11 776
11 883
15 521
20 987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 188
1 873
2 426
2 932
3 044
3 470
4 686
6 544
6 741
8 099
32 667
56 187
113 106
175 545
310 153
496 772
944 474
1 825 753
3 128 840
4 498 413
6 665
4 827
6 346
7 753
8 126
14 458
41 803
54 936
42 110
48 218

2.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福建乡镇企业,严格遵循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紧紧跟踪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的信息,了解市场容量和需求程度,掌握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况,坚持“市场需要第一”和“以销定产”的经营策略,坚持以效益为目的, 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这是乡镇企业有别于国有企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适时进行更新换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廉”。乡镇企业运转顺序是销、供、产,因此销售人员是关键人物。例如,泉州市乡镇企业,依靠供销队伍,建立了市场供销网络,突破了“三就地”的界限,全市50多万名经销人员走南闯北、走乡闯市,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了5000多个销售专柜、办事处和营业部,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信息网和销售网;在国外,利用华侨的关系,依靠代理商,形成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销售网络。乡镇企业正是依靠供销员“走千山万水、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经千辛万苦”,订千万份合同,推千万种产品,捕捉、收集和反馈全国各地经济、技术、市场信息;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寻找新发展机会,把千家万户的商品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衔接起来, 推动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专业市场的繁荣兴旺。他们是乡镇企业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传递信息与技术的雷达,开拓市场的先锋。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各地乡镇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走科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如泉州市建立了石狮服装市场、陈埭鞋业市场、磁灶陶瓷建材市场、南安水暖器材市场、崇武石雕市场、官桥小商品市场以及分布城乡200多个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并以它们为龙头,辐射全省,初步形成乡镇企业市场网络。全省各地也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相应发展了本地区的专业市场与批发市场, 并在全国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点。福建乡镇企业还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营销,紧紧依托海外“三胞”的优势,及时引进技术和样品,并与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结合, 不断开发新产品,依靠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出口。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出口交货总值达450亿元, 比1990年的31.83亿元, 增长了13.2倍; 乡镇企业的外向度 (即出口值占总产值之比)达18.8%,比1990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1995年,出口交货总值1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3706家,有1200多种产品远销到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的商品以轻工、食品、服装、工艺品为主。
3.开发国内、国外两大资源。福建乡镇企业发展一开始就在积极开发国内山海资源, 走资源—技术—市场的路子, 对丰富的山海资源进行开发—加工—深度加工,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如仙游县乡镇企业, 巧妙地把民间传统技艺同开发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转化为出口创汇的工艺品。在仙游县形成了描绘、雕刻、编织、刺绣、首饰、漆器、乐器、仿古家具等8大商品工艺门类,拥有8000多个花色品种,6000多家工艺企业,5000多名技艺人才,7万多从业人员,许许多多艺术精品飘洋过海,走俏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福建乡镇企业利用改革开放和侨乡优势,以及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原材料和设备,实行“两头在外”战略,走市场—技术—原料的路子。近几年,各地普遍采取“外经、外贸、外资一起上,大中小投资都欢迎”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吸引外资的领域和范围, 促使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如莆田县梧塘镇,大胆利用海外资金、技术和原料大办鞋业。1986年,引进台资、外资,兴办振兴、荔辉和新界三个鞋业有限公司等5家出口鞋业企业;1992年又引进台资成立大吉利鞋业有限公司。到90年代中期,全镇已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制鞋企业2家,产值超千万元鞋业企业3家, 年产值超百万元鞋业企业7家;拥有制鞋生产流水线16条,职工5 000多人;一年生产鞋革产品13个系列400多个品种, 800多万双, 出口创汇值4亿元。最早创办的振兴鞋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批11家重点乡镇企业之一,也是美国宝塔公司定点生产厂家,主要产品有各式时尚皮鞋、注塑布鞋、硫化鞋四大类3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300多万双,年开发200多个新品种。其产品95%出口到加拿大、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全省新批办乡镇“三资”企业807家,协议利用外资8.58亿美元。随着全省全方位外经外贸格局的形成, 乡镇“三资”企业呈现出由小规模投资向大规模发展;由沿海侨乡向山区内地延伸;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新特点。如南平市打开山门,实行以开放促开发的政策措施,吸引了不少外商来投资,至1995年底,共批办乡镇“三资”企业273家,合同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实际到资8280万美元。乡镇“三资”企业迅速崛起,已成为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主力。1995年,全省乡镇“三资”企业总数达3640家,出口产品交货值247.76亿元, 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的55%。与此同时,全省骨干乡镇企业在对外交往中,逐渐学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本领, 全省乡镇企业产值外向度已达18.85%, 比上年提高了0.85个百分点。
☚ (一)发展模式   四、评价与展望 ☛
000084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