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1995年,全区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84.3亿元、农业总产值5.45亿元,比1949年增长100倍和78倍,比1978年增长64倍和63.2倍。农业商品率达到97%,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5%和27%。 农业。1995年,全区粮食产量7.522万吨,蔬菜总产19万吨,与1949年和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2.65倍和1.38倍; 蔬菜总产增长3.56倍和2.74倍。 林业。1995年,全区育苗面积76公顷,四旁植树累积3 629 574株。果园面积361.6公顷,比1978年增长9.7倍,主要品种有苹果、桃、梨和葡萄,总产量4 455吨,比1949年增长16倍,比1978年增长4.9倍。 畜牧业。1995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为12 075.6万元,比1949年增长1 006.3倍,比1978年增长30.8倍。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13%,比1949年增长20%,比1978年增长17%。1995年,全区大牲畜年末存量为4 884头,比1949年减少1.09倍,比1978年减少1.71倍。全年养猪89 178头,年末存栏量35 379头,比1949年增长44.5倍和17.6倍,比1988年增长1.98倍和1.52倍; 养羊19 759只,比1949年增长49倍,比1983年增长11.5倍。禽蛋产量6 645吨,比1980年增长5.5倍; 牛奶产量4 450吨,比1981年增长234倍。 渔业。1995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为8 390万吨,比1949年增长6.3倍,比1978年增长2.4倍。海水养殖面积为36.6公顷,比1985年增长61倍。淡水养殖面积为2 342公顷,比1949年增长3 903倍,比1978年增长13.7倍。渔业总产值5 782.2万元,比1949增长642.4倍,比1978年增长304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粮食生产在稳定粮田面积中实现了稳产高产。1995年总产72 582吨,亩产392千克,比1949年分别增产4.6倍和12倍,亩产比1978年增长2.1倍。建成吨粮田267公顷,小麦丰产方667公顷。西青区有悠久的蔬菜生产历史,丰腴的水土培育出的“天津大白菜”、沙窝青萝卜等著名蔬菜,历年远销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保护地面积的扩大,反季节种植技术的普及,保证了四季保鲜,均衡上市。南菜北引、外菜内引使名、特、优、新品种不断更新,空心菜、紫甘蓝、绿菜花、日本茄子等64个品种已批量上市,领先占据了市场。1995年蔬菜总产31万吨,不仅大量供应城区,而且远销东北、西北地区。 林业。1995年林地面积21 023公顷,覆盖率12.8%,比1949年上升11.8个百分点,林业产值178万元,比1978年增长9.23倍,农田防护林2 356.8公顷,林网总长度2 000千米,林网控制面积19 667公顷,比1990年增长14%。四旁植树达554.6万株,比1990年增长32%。果园面积1 600公顷,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3.8倍和1.15倍,果品产量达1.1万吨,果树配置主要为苹果、桃,分别占30%和40%左右。1979年、1982年、1984年和1990年4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区(县)。大柳滩村万亩果园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畜牧业。1995年畜牧业产值17 386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4 575倍和38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25.2%,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加24.62和20.93个百分点。70年代以后,役用大牲畜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肉牛和奶牛呈上升趋势,养猪成为畜牧业主导。1995年全年生猪饲养量13万头,家禽饲养量254.8万只,禽蛋产量1.26万吨,均达历史较高水平。 渔业。1995年淡水养殖业产值14 21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5%,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978倍和318倍;总产27 475吨,比1978年增长21.2倍。1986年跨入全国淡水养殖七大万吨区县行列,成为江北最大的产鱼区(县),1990年突破2万吨,名特优新品种不断引入,鱼种不断更新,基地水产品上市量占全市基地上市总量的60%,淡水养殖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25%。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改革开放以来,津南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9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50.2亿元,比1978年增长71倍。 农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1995年,农业总产值3.75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1995年粮食总产达7.289万吨,粮食亩产432千克。津南区是驰名中外的“小站稻”故乡。“小站稻”的种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为满足市场和人民的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品种,发展无公害生产,使米质又登上一个新台阶,“小站稻”市场也从国内走向国外。1995年全区小站稻总产量达31 518吨,比1978年增长2.72倍,创历史最好水平。蔬菜1995年总产达16.5万吨,亩产2 952千克。 林业。全区林地面积1949年仅有127.6公顷,经过多年的绿化造林,至1982年全区林地面积为1 111公顷,1995年林地面积发展到3 977.6公顷,比1982年增加2.58倍。林木覆盖率1978年为2.2%,1995年为10.3%。林木蓄积量1978年全区为25万立方米,1995年达40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37.5%。林业总产值1995年为83.86万元,比1978年增长2.5倍。农田林网面积1995年达655.4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36%。随着植树造林群众运动的大规模开展,1995年全区四旁植树累计株数达445万株,比1983年增长41.26%。果树生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仅有果树4.86公顷,至1978年全区果园面积达538.6公顷,1995年扩大到688.8公顷,1995年比1978年增长27.8%。果品产量年年增长,1995年全区果品总产达1 699.9吨,比1978年增长38.82%。 畜牧业。1995年畜牧业总产值6 546.07万元,比1949年增长86.06倍,比1978年增长11.28%。1995年全区大牲畜年末存栏4 119头,由于农村近年来农业和运输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饲养大牲畜的数量有所减少。1995年生猪全年饲养量5.59万头,比1949年增长12.32倍;猪肉总产量1995年为3 751.6吨,比1949年增长16.36倍;禽蛋产量达6 398.8吨,比1949年增长8.69倍,比1978年增长44.31%;奶产量达2 655吨,比1984年增长3.44倍。 渔业。水产总产量1995年为6 920.3吨,比1949年增长12.62倍,比1978年增长4.52倍。1995年淡水养殖面积1 599.3公顷,比1956年增长46.98倍,比1978年增长2.99倍。1995年渔业总产值达3 939.46万元,比1978年增长30.41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北辰区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特点,始终坚持“两高一优” 的农业发展目标,走区域化种植之路,农机、植保、农资供应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狠抓关键性技术措施,加快了各类农业示范小区建设。1995年建成了16块总面积为100公顷的高产示范吨粮田及333.3公顷枣粮间作示范区,全区粮食总产达到6.281万吨,亩产达到368千克,均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六五”末增长54%、94%,年均递增4.4和6.8个百分点。建成了宜兴埠、西堤头两个蔬菜示范区,蔬菜总产达到36.8万吨,比 “六五”末增长1.67倍。 林果业。1995年,全区实有林地面积512公顷,比“六五”末增长1.9倍,森林蓄积量为114 345立方米。全区果园面积由 “六五” 末的1 533.3公顷增加到2 133.3公顷,果品产量由7 096吨增长到25 420吨,增长7.2倍。 畜牧业。1995年,肉牛、奶牛、生猪、蛋鸡、特种水产等8个养殖示范小区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小尾寒羊繁育基地。199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2.6亿元,比“六五”末增长10.8倍;大牲畜年末存栏1.15万头,比“六五”末增长17.8%,其中农役畜头数由8 616头下降为6 933头;生猪存栏量3.67万头,比“六五”末的2.42万头增长1.5倍,肉类总产量达9 684吨;禽蛋量2.051万吨,增长3.2倍;奶类产量1.565万吨,是1985年的6.9倍。 水产业。1995年重点改造了233.3公顷低产渔池,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 620公顷,总量达到5 480吨,分别比“六五”末的1985年增长119%和380%。同时建成了刘家房子澳虾及优质水产育苗基地,促进了全区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 1995年,北辰区蔬菜、鸡蛋、牛奶、果品和生猪出栏五项指标均居环城四区之首,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做出了贡献。 ☚ (一) 农业内部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63.5亿元,比1949年增长350倍,比1978年增长63.5倍;农业商品率56%,比1949年上升935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95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蓟县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36.5万吨,亩产392千克,比1949年分别提高10倍和8.7倍,比1978年分别提高2倍和2.8倍,总产比1949年年递增5%,比1978年年递增3.6%,单产比1949年年产递增5.6%,比1978年年递增5.2%。建成吨粮田6 666.6公顷,在种植业内部粮食播种面积62 133.3公顷,蔬菜播种面积9 173.3公顷,其中大棚菜种植面积793.3公顷,保护地栽培面积6 666.6公顷。其他经济作物6 000公顷。 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1994年11月9日绿色食品天津翠屏湖示范区作为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区,由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建立。整个工程包括一个中心加工区和十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95年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全面铺开,综合加工销售中心投入运营,全县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6家,有22种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 全国绿化百佳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蓟县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积极实施大绿工程,到1995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48 567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7 024.2公顷,人工造林面积41 542.8公顷,比1949年分别增长47.6倍、21倍和60.5倍,比1978年分别提高2.76倍、1.83倍和2.96倍,林木覆盖率达到31.3%,林木蓄积量达到110万立方米。按可比价计算林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7倍,比1978年增长1.6倍。实有育苗面积350公顷,四旁植树实有1 755.79万株,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实现了消灭荒山目标,荣获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的称号。 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蓟县是天津市重要果品产地,多年来,经过调整结构和布局,引进新品种,蓟县果品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到1995年,有果园面积11 770.6公顷,零星果树1 397 362株,果品总产量47 262.8吨,其中鲜果产量46 599.6吨,干果产量663.2吨,果品总产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提高46倍和26.9倍。 畜牧业。蓟县是重要畜牧生产基地,是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优质瘦肉型猪基地县。在生猪和禽蛋生产中,积极发展养殖专业户、重点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养殖业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以生猪和禽蛋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到1995年,畜牧业总产值35 955.9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提高36倍和3.7倍,其中生猪饲养量达到718 511头,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提高7.8倍和75%。1978年以后家禽饲养逐步向专业户、大规模生产发展,养殖量不断扩大。到1995年,全县家禽养殖存栏达328.43万只,比1980年提高70倍,肉类产量40 669吨,禽蛋产量30 700吨,比1980年增长12.3倍,大牲畜饲养量96 442头,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37倍和1.91倍,其中牛饲养69 656头,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0倍和5.2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49年增长20个百分点,比1978年增长8.9个百分点。 水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蓟县在库区和洼区扩大淡水养殖,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于桥水库把捕捞保护和人工放养相结合,渔业生产稳步增长。1995年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 576公顷,比1980年增长44.27倍,其中渔塘面积1 462.4公顷,水产品产量突破万吨大关,达到11 743吨,比1980年提高9.79倍。其中捕捞4 282.8吨,养殖7 457.9吨。渔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比1949年增长46.5倍,比1978年增长10.4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第二产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自1982年始,宝坻县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67亿元,是1949年的107倍,是1978年的10倍。 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2.6265万吨,平均亩产20千克,1978年粮食总产17.118万吨,平均亩产159千克。1995年粮食总产达到45.505万吨,平均亩产326千克。 林业生产发展迅速。1949年全县还没有成片林地和苗圃,仅有四旁树木20万株,果品产量3.5吨,林业产值0.3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0.03%。1978年实有林地926.6公顷,育苗140公顷,四旁树木3 067万株,果品产量408.3吨,林业产值39.6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0.37%。1995年全县实有林地达到7 753.3公顷,育苗293.3公顷,四旁植树10.49万株,果品产量1.139万吨,林业产值313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0.29%,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 043倍和7.9倍。 副食品生产稳步发展。宝坻县坚持从城郊型经济的特点出发,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已成为服务京、津两市的重要副食品生产基地。1995年全县饲养大牲畜8.36万头,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5.4倍和2.7倍; 生猪饲养量54.8万头,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60.9倍和1.98倍; 养羊15万只,是1978年的5倍; 养鸡、鸭450万只,是1978年的8.8倍。当年肉类总产量3.454万吨,是1978年的2.4倍; 禽蛋产量4.5万吨,奶类总产量1 500吨; 畜牧业总产值34 0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9%,是1978年的28.1倍; 水产品总产量1.116万吨,是1949年的4.9倍,渔业产值6 78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6%,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44.9倍和402.9倍; 蔬菜瓜果总产量48.617万吨,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21倍和8.6倍,产值15 39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4%,其中 “三辣” (大蒜、大葱、天鹰椒)产量、产值占蔬菜产量、产值的一半以上。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为了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从1990年始,宝坻县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到1995年底,共开发荒地933.3公顷,改造中低产田8 400公顷。通过开发改造,建成稳产高产稻田8 600公顷,当年总产6.29万吨,平均亩产488千克,亩均产值近千元,是开发前的5~6倍; 开发渔塘800公顷,产值5 400万元,亩均产值4 500元,是开发前的21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随着农村经济不断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全县已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不包括县城)80.5亿元。农业总产值6.1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1.1倍和4.3倍。农业商品率为80%,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提高61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 种植业。全县已形成水稻、蔬菜、棉花三大种植基地。1994年经国家批准定为全国商品粮大县。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22.3万吨,比1949年增长4倍,比1978年增长108.5%,粮食亩产527千克,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5.75倍和3倍。种植业内部粮、菜与其他经济作物比为6.8:1,基本趋于合理。 林果业。199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2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4.5倍,林木覆盖率为11.6%,比1978年增长4.5倍,林木蓄积量为60.36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4. 32倍。林业总产值为287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77.7倍和5.2倍。农田林网面积0.7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8.37%,四旁植树量累积326.9万株。果园面积达0.144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3.7倍; 总产量3 067吨,比1978年增长33.2%。 畜牧业。1995年,畜牧业总产值达13 356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52.4倍和11.1倍。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提高8.3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大牲畜年末存栏量为24 402头,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35%和86.6%。生猪饲养量为172 965头,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62.7倍和16.8%。生猪年末存栏量为62 450头; 猪肉总量为7 735.31吨,比1978年增长76%。1995年全县羊饲养量30 741只,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74倍和4.13倍。禽蛋产量17 302吨,产奶量5 894吨。县原种猪场199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1993年在全国养猪行业评比中被评为“全国最佳养猪企业”。 水产业。1995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为11906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 543倍和174倍。海水养殖面积为256.4公顷,年产量为157吨; 淡水养殖面积为2 562公顷,比1978年增长28倍,淡水养殖年产量11 749吨,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 523倍和172倍。渔业总产值为7 262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30倍和16.2倍。 ☚ (一)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已增加至18 157.5万元,比1949年增长50.7倍。按产业比较,1995年种植业产值较1949年增长32.6倍,年均增长71%;畜牧业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80倍;渔业增长54.9倍,年均增长1.19倍。 种植业总产、亩产不断提高。199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28 061吨,亩产495千克,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4.37倍和1.53倍。1995年全区蔬菜总产量为68 639吨,亩产2 180千克,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3.39倍和74%。由于菜田面积有所减少和品种调整,较1978年的总产、单产均有所减少,但种类增加,细菜上市量和蔬菜总产值均大幅度提高。 渔业。渔业生产为塘沽区特色之一,大沽、北塘、驴驹河等地素以盛产海鲜闻名于京、津乃至华北地区。1995年,全区生产各类水产品15 426.71吨,水产品产量居天津市各区县前列。在水产品中,海捕量为10 766吨,海水养殖产量534.36吨,淡水养殖量4 126.35吨。全区海、淡水养殖面积为4 073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2 213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10.8倍。水产品加工能力: 全区有冷库15座,日速冻量270吨,储藏量14 600吨,水产品加工量1 127吨,年销售额784万元。 畜牧业。1995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4 410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了13.2倍和3.4倍。生猪年饲养量45 604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了23倍和1.19倍。年生产肉类3 315吨,蛋类5 523吨,鲜牛奶21吨。 林业。塘沽区由于历来缺乏淡水,土地盐碱,新中国成立初期林木稀少,1950年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和 “四旁” 绿化,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1995年全区已拥有林地1 299公顷,全区拥有树木161.72万株,比1978年有了大幅度增长。到1995年底,全区从1949年的只有零星果树发展到拥有果园面积359.3公顷,果品总产量4 163.4吨,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了9.69倍和8.01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1995年农业总产值为33 580万元,是1949年的156.19倍,是1978年的8.87倍。 种植业。总产量达55 938.4吨,是1949年的11倍,比1978年增长15.8%,年递增0.9%。其中:水稻总产量达15 822吨,占总产量的28.3%;蔬菜总产量达35 740吨,占总产量的63.9%;粮食亩产达506千克。 林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汉沽区基本上没有林业,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到1995年,林地面积达2 335.3公顷,是1978年的166.8倍,覆盖率在13%左右,农业林网面积为100.6公顷,林业总产值完成3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1%,比1978年增长7.3倍。1995年果园面积达1 113公顷,其中:葡萄709.1公顷,占果园面积63.7%,果园面积比1978年扩大了7.44倍,水果总产量达2.24万吨,是1978年水果总产量的22.2倍,其中葡萄产量达1.77万吨,是天津市“王朝酒”的葡萄基地。汉沽区玫瑰香葡萄驰名中外,曾在1994年全国农学会葡萄评比中以107.9分的优势,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第一名。1995年又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葡萄酿酒、保鲜等深加工已经成为产业化重要内容。 畜牧业。1995年畜牧总产值完成了3 917.8万元,是1949年的217.7倍,比1978年增长38.6倍。大牲畜年末存栏量620头。因农村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饲养量比1949年减少了1 316头,比1978年减少了1 838头;生猪全年饲养量为18 662头,年末存栏量为8 040头;鸡的饲养量全年为29 700只,禽蛋全年产量为4 308.2吨,其中鸡蛋的产量为4 277吨。 渔业。1995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18 011.7吨,比1949年增长了3.7倍,是1978年的5倍;海洋捕捞量达8 198.3吨,比1949年增长2.2倍,比1978年增长1.3倍。新中国成立后,全区渔业生产以海洋捕捞为传统性产业,渔业经济滞留在生产单一的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进行淡水养殖。1982年,第一次开发了9公顷精养虾池,此后,海水养殖开发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局面,到1995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已达972.4公顷,产量达8 867吨。与此同时,淡水养殖也相应有了较大发展,1995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达1 181.2公顷,产量达9 144.6吨。1995年全区渔业总产值完成18 832.4万元,是1949年的264倍,比1978年增加了158.6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二) 农林牧渔业 (二) 农林牧渔业1980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 366.6公顷,粮食总产量仅40 035吨,平均亩产156.1千克。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94年以农业 “411”工程 (四万亩高产粮田、一万亩优质果园、一万亩蔬菜) 为突破口,加强农业的综合开发,到1995年该工程完成新打机井28套闸涵294座,新建泵站16座; 建成高产稳产粮田1 500公顷,高效商品菜田344公顷,优质果园506.2公顷,高效商品菜田344公顷,优质果园506.2公顷。1995年全区蔬菜总产量达到2.25万吨,比1980年增长1.8倍。199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 313.4公顷,粮食总产达到49 235吨,平均单产214.4千克,分别比1980年增长14.5%和37.3%。林果生产发展很快,1995年果品产量3 078吨,比1980年增长132.9%,成果面积达到500公顷,比1980年增加215.5公顷。 畜牧业。1995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实现5 524万元,比1980年增长26.7倍,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比1980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生猪和蛋鸡饲养已成为大港区畜牧业的支柱。1995年蛋鸡存栏50万只,鲜蛋产量4 228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4倍和3.9倍,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水产业。大港区的海水养殖分为港养和池塘养殖两种。港养历史较长,池塘养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9年的对虾养殖获得成功,标志着大港区海水养殖跨入了一个新阶段。1995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达到561.3公顷,其中对虾107.6公顷,分别比1980年增加330.7公顷和90.6公顷。淡水养殖面积为471.4公顷,水产品产量598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1.5倍和4.9倍。 ☚ (一) 农村产业结构 (三) 乡镇企业 ☛ 00011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