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10多年的改革, 益阳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主要是五个方面:
1.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按不变价可比口径计算, 1995年, 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73.2亿元,是1978年的14.4倍; 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3亿元, 是1978年的5.2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518元, 是1978年的13倍。
2.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1995年与1978年比较:粮食总产量195.38万吨, 增加10万吨; 棉花总产2.2万吨, 增长3.3倍; 油料总产6.74万吨, 增长3.35倍; 苎麻总产2.36万吨, 增长4倍; 甘蔗产量38.22万吨, 增长2.7倍; 生猪饲养量439.6万头, 增加197.9万头, 其中出栏255.05万头, 增加152.93万头; 家禽出笼944.54万羽, 增加434.52万羽; 蛋品总量3.52万吨, 增长47倍; 水产品总量9.37万吨,增长7.45倍。
3.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已全面实现绿化达标, 经省绿化委员会验收, 沅江市、南县、赫山区和五大农场均达全国平原绿化标准, 资阳区、桃江县、安化县全面消灭荒山。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3.9%增加到45%, 净增11.1个百分点。
4.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95年, 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 247.8元, 主要物品及耐用物品的消费大大增加。住房面积扩大, 质量提高, 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5.58平方米, 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达24.02平方米, 占93.5%。
5.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市已建成大型水库1座, 中型水库8座, 小型水库538座, 中型和小Ⅰ型水库分别比1978年增加1座和4座。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9.1%和76.1%, 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6.8和6.9个百分点。1995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164.03万千瓦, 比1978年增长1.53倍, 机耕面积占水田面积的78%, 比1978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随着益阳软硬件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长石铁路、益娄铁路、长益高速公路的建成和资水梯级开发与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发挥, 益阳农业发展将面临极大的机遇, 未来的益阳将成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 工业为主导, 工农贸并举,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富有洞庭资水特色的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的潇湘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