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1949年,全市总人口为20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7万人;农村劳动力88.8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主体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1977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值达6.70亿元,工业经济逐渐成为德阳经济的主体,这时农业人口已增加到295.6万人,农村劳动力136.9万人。从1978年起,每年平均有2.8万名农村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从事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行业。1990年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务工人员已达46.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其中工业企业14.96万人,建筑企业3.98万人,服务业3.82万人,交通运输业1.22万人,商业1.09万人,其他行业2.63万人。
1.农业资金投入。1983年以前,农业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是国家和各县财政投入,农民主要为劳动力的投入。如大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人民渠三至七期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田改土等。德阳各县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从1953年到1958年,年均资金总量不足100万元;1960-1961年的两年间,分别达到460万元以上;这以后一直到1977年,年均投入资金也未超过700万元。1983年德阳建市后,市和县财政都增加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到1990年,市级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由1983年的26.64万元增加到708.4万元,8年中共投入2 467.42万元,其中直接用于支援农业生产1 149.67万元,用于农、林、水、农机、气象事业费开支1 317.75万元;各县(市、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由1983年的795.94万元增加到2 669.7万元,8年中总投入10 253.81万元,其中直接用于支援农业生产5 042.96万元。1990年市和县(市、区)农业银行提供农业贷款3.2亿元(不含乡镇企业和农业商业贷款);同时,市和县(市、区)共筹集农业发展基金3 987.5万元。
2.农业机械。从1954年开始试验示范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和步犁,受到农民欢迎。到1957年,各县成立农具改革委员会,乡成立农具改革推广小组,开始全面推广。同时畜力条播机、简易脱粒机、人力单管式植保机械和排灌机械也相应问世,共推广新式农具近5万部。50年代后期,各县先后建立了拖拉机站。60年代中期,有50%的乡建立了社营拖拉机站。70年代初,县拖拉机站改为农机服务站,乡建立农机站,并在村进行建站试点。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到1981年,德阳平坝区的村都建立了农机站,丘陵地区有80%以上的村建立了农机站。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85万千瓦,其中拖拉机8 553台、12.2万千瓦,机耕面积达8.61万公顷;有排灌动力机械9 884台、10.44万千瓦。经过“六五”和“七五”期间的发展,到1990年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64.7万千瓦,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18 825万元。平坝地区机耕水平已达70%以上,大、小麦机械、半机械播种水平达60%。
3.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没有水库,主要靠近6.67万公顷冬囤水田保栽插,一年只能收一季低产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农民大兴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土,农业生产条件逐年改善。1954年11月至1959年4月,以什邡、广汉、绵竹、德阳县为主,先后承建了人民渠三至五期工程,国家投资达250.8万元,上述县共投工254.2万个,整个渠长123.15公里,增加灌溉面积7.016万公顷。1959年11月,原德阳县和中江县及安县等县又开始了人民渠六期工程建设,于1967年5月完成,总投资达2 870万元,投入劳动力1 213万个,其中德阳、中江县投入劳动力达836万个,两县增加灌溉面积6.92万公顷,占总灌溉面积的53.7%。同时,什邡、绵竹、广汉等县还兴建和改建了红岩和扬柳分干渠。1970年5月,德阳县和中江县还参加了人民渠七期工程建设,两县承建主干渠102公里,增加灌溉面积5.06万公顷,中江县还兴建了继光水库。至1979年止,市境保证灌溉面积达到12.33万公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冬春农闲时期,各县又组织人力对人民渠三至七期工程及各分干渠进行扩建,到199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6.39万公顷,保证灌溉面积13.19万公顷,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74%和60.1%,平坝地区基本上实现了自流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