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机械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58—1965年
广东随着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造和公私合营的胜利完成,各小型农具修造厂经合并调整成稍具规模的工厂,开始试制各种农具。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题词的“广东省新会农业机械厂”开始试制手扶拖拉机,省拖拉机厂仿英福克森拖拉机、设计试制珠江—27型中拖,省机引农具厂试制引进苏联链式拖拉机需要的机引犁耙和农具等。并建立省农机研究所,至1962年全省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农机体系。在“用25年完成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口号鼓动下,各地农机工业发展迅速,群众性改革农具势潮蓬勃兴起,研制成功了一批农具,创造了许多人力、畜力农具。据统计,1958—1961年全省共生产双轮双铧犁5.98万部,割禾器9 282台,插秧机36 305台,51步犁168万部,手推车43.4万辆,打禾机5. 6万台和一批喷雾(粉)器、切苗(片)机等。1958年开始,国营拖拉机站一度下放给人民公社经营,但由于亏损严重,1963年又回收国营拖拉机站同时进行整顿,至1965年全省203个拖拉机站调整为92个,亏损减少46%,取得较好的效果。1965年全省机耕面积22. 53万公顷,机耕水平达8.1%。
这一阶段全省管、供、修造、科研体系逐步形成,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农机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大跃进”浮夸风、高指标的左倾思想影响下,对农机化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各地区缺乏系统规划和协调,存在生产布点重复、战线拉得太长等问题。特别是1958年提出“轴承化”、“车子化”、“插秧机械化”等口号,先上主机后搞配件,关键配件质量跟不上,影响了农机质量,又缺乏技术准备,许多工具改革和创新农具不能使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