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业分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业分区

(二)农业分区

1.滇中高原湖盆粮、烟、油、经济林区。本区包括昆明市(除两城区)、楚雄州全部,曲靖市和玉溪市大部,共36个县(市、区)。人口1 069.8万(1996年统计年报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6.47%。据土壤普查,土地面积742.2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9.37%。其中,耕地占13.43%,园地占0.42%,林地占55.22%(成林占全区的21.77%),荒山草地占19.46%,水域占2%,其他地类占9.47%。全区面积中,中暖层占81.9%,高寒层占12.2%,低热层占5.9%。
该区坝子较多,坝区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年均温多数地区在13~16℃之间,降水800~1 100毫米,耕作水平较高,生产条件优越,城镇稠密,交通便利,经济条件好,是云南省粮、烟、油及生猪的主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为主,单产较高;经济作物以烤烟、油料作物为主,烤烟优质高产。森林类型,主要有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及松栎混交林,但破坏严重;经济林木以木本油料和果树为主。生猪存栏数约占全省的1/3,是商品猪供应基地之一,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城郊农业和农村工业、乡镇企业较发达。
发展方向,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加强粮食基地建设,力争粮食自给有余。建立烤烟、油料、蔬菜、花卉基地,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增产油料,美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乳、肉、水产品和多种副食品生产。保护和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快城市和四旁绿化,积极营造经济林、风景林,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2.滇西中山盆地粮、蔗、烟、林、牧区。本区包括大理州全部和保山、丽江地区部分县(市),共16个县(市)。人口506.3万(1996年统计年报),占全省总人口的12.53%。据土壤普查,土地面积460.5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2.02%。其中,耕地占10.75%,园地占5.53%,林地占61.57%(成林占全区的30.29%),荒山草地占19.12%,水域占1.67%,其他地类占1.36%。全区中暖层占66.7%,高寒层占23.2%,低热层占10.1%(低热亚层占该层的3.2%)。
该区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2~20℃,降水在700~900毫米之间,坝区水利条件较优,交通便利,经济开发较早,农业较发达,为全省新兴工业区和重要农业区。坝区水稻、小麦单产较高,甘蔗、烤烟发展较快。乳畜有一定基础,大牲畜和生猪亦占重要地位。发展林业条件优越,主要森林类型与滇中区相同,是主要木材产区,经济林核桃种植比重较大。
发展方向。进一步开发水利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建立粮食、甘蔗、烤烟基地,提高单产和商品率。建立乳牛、肉牛基地,发展水产养殖。巩固、发展用材林和木本油料基地,发展柑橘、雪梨生产。开发建材产业和旅游资源。
3.滇东南岩溶丘原粮、蔗、林、牧区。本区包括文山州全部和红河州大部,共15个县(市)。人口539.8万(1996年统计年报),占全省总人口的13.36%。据土壤普查,土地面积497.3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2.98%。其中,耕地占12.24%,园地占0.45%,林地占50.79%(成林占全区18.6%),荒山草地占18.89%,水域占0.82%,其他地类占16.81%。全区中暖层占70.6%,高寒层占0.7%,低热层占28.7%(低热亚层占2.3%)。
该区年均温15.8~19.7℃,年均降水量800~1 700毫米,但蒸发量大,岩溶地貌渗漏严重,地表干旱缺水,水利条件较差。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是水稻,在低热地区可发展双季稻;经济作物中,甘蔗、花生比重较大,生产水平较高。药材中的“三七”,在全国久负盛名。森林开发较早,木材资源日渐减少,经济林有一定基础,是油茶、油桐、八角、乌桕等的主要产区。已建黄牛基地,但商品率不高。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地表径流,积极开发地下水资源,改善灌溉条件。进一步提高耕作技术,增加粮食产量,巩固发展甘蔗基地。建设黄牛基地,提高畜产品率。建设速生优质用材林基地,经济林选择一至二项品种建立基地,大力发展。“三七”应按市场需求,走产业化生产的道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积极开发以岩溶地貌为主的旅游资源。
4.滇西南中山宽谷茶、紫胶、蔗、林、牧区。本区包括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大部,共18个县(市)。人口500.8万(1996年统计年报),占全省总人口的12.39%。据土壤普查,土地面积636.82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6.61%。其中,耕地占11.04%,园地占1.07%,林地占56.15%(成林占全区40.86%),荒山草地占27.29%,水域占1.16%,其他地类占3.29%。全区面积中,中暖层占49.2%,高寒层占3.1%,低热层占47.7%(低热亚层占全区的2.8%)。
该区多数地区年平均温度20~24℃,降雨量在1 000~1 400毫米。全区热量丰富,降水充沛,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林、牧产地。但农业基本建设较差,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在经济作物中,茶叶、甘蔗面积大,单产低,潜力大。森林主要类型,有思茅松林、松栎混交林及常绿阔叶林,是重要的木材产区,紫胶、松香生产占有重要地位,但森林破坏较严重。黄牛、水牛有一定基础,商品量不大。粮作以水稻、玉米为主,单产不高,发展潜力大。
发展方向,更新老茶园,建设新茶园,甘蔗要在水肥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茶叶、甘蔗单产。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森林管理,巩固和发展用材林、紫胶、松香商品基地。发展畜牧业,建设牛、羊基地。
5.南部边缘中低山宽谷盆地热林、热作、蔗、茶区。本区包括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全部和临沧、思茅地区、红河州的一部分,共18个县(市)。人口366.2万(1996年统计年报), 占全省总人口的9.06%。据土壤普查,土地面积623.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26%。其中耕地占11.71%,园地占2%,林地占52.07% (其中成林占全区的29.52%),荒山草地占27.29%,水域占1.15%,其他地类占5.78%。全区面积中,中暖层占26.9%,高寒层占0.6%,低热层占72.5%(低热亚层占全区的12.5%,占全省低热亚层的71%)。
该区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7~21℃,年均降水量一般在1 200~2 200毫米,低海拔地区年均温可达21℃以上。全区气候温热,水源充足,土地资源条件优越,但开发较差,耕作水平不高,交通不便。发展热作、热林条件优越,其中橡胶、南药、香料、热带水果、茶叶和珍贵林木,占有重要地位。橡胶单产较高,是全国生产基地之一。著名的“普洱茶”享有较高声誉。粮作以稻谷为主,耕作较粗放,单产低。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热作、热林,建设橡胶等多种热作和名贵药材、珍贵用材林、特种经济林基地,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努力发展甘蔗生产。大力发展水牛、黄牛,提高猪的育肥率。加强水产养殖业发展。抓好水利建设,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该区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大力加以开发。
6.滇东北山原牧、经济林、旱粮、油、烟区。本区包括昭通地区、东川区全部和曲靖市部分县(市),共14个县(市)。人口700.4万(1996年统计年报),占全省总人口的17.33%。据土壤普查,土地面积362.2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9.45%。其中,耕地占22.68%,园地占0.34%,林地占32.85%(成林占全区的9.4%),荒山草地占28.47%,水域占1.9%,其他地类占13.76%。全区面积中,中暖层占62.2%,高寒层占20.8%,低热层占17.0%。
该区年均温一般在11~17℃之间,降水量约800~1000毫米。草山面积大,畜牧业较发达,以半细毛羊、猪、黄牛为主,有一定的商品量。区内垦殖指数较高,森林覆盖率低,但经济林有一定的基础。经济林中,生漆、乌桕、油桐发展潜力大。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是马铃薯,水稻比重较小;油菜、烤烟、水果、药材发展较快。
发展方向,加速植树造林,建设木本油料和其他林牧特产基地,发展以苹果为主的商品基地。加强草场建设,改良畜种,提高商品率。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烤烟质量,发展油菜、天麻、杜仲等生产。
7.滇西北高山峡谷林、牧、药材区。本区包括怒江州、迪庆州全部和丽江地区部分县,共9个县。人口133.7万(1996年统计年报),占全省总人口的3.31%。据土壤普查,土地面积510.1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31%。其中,耕地占5.34%,园地占0.04%,林地占64.93%(成林占全区38.53%),荒山草地占20.51%,水域占1.19%,其他地类占7.99%。全区面积中,中暖层占19.2%,高寒层占79.4%,低热层占1.4%。
该区山高谷深,间有广阔的高原面。区内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年均温4.7~20℃,年降水量约为600~1 100毫米。森林主要是云杉,冷杉等高山针叶林,成过熟林比重较大。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以绵羊、马、牦牛为主。药材以黄连、当归、木香为主。粮食作物以青稞、燕麦、马铃薯、蔓菁等耐寒作物面积较大,生产水平较低。
发展方向,大力保护高山针叶林,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加强造林更新。加强草场建设,改良畜种,提高商品率。集中建立药材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小水利,改善交通条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开发横断山脉高山峡谷、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
云南省7个农业区划行政范围及农业地域层类划分详见表3-1-1、3-1-2。

表3-1-1 全省7个农业区划行政范围表

农 业 区行 政 范 围县 (区) 数
Ⅰ. 滇中高原湖盆
粮、油、烟、经
济林区
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安宁、 富民、嵩明、红塔、 江川、通海、 澄江、华
宁、易门、双柏、峨山、麒麟、陆良、沾益、宜良、寻甸、马龙、罗平、师宗、
富源、石林、泸西、 楚雄、 南华、禄丰、姚安、大姚、牟定、武定、永仁、元
谋、禄劝
2市
4区
30县
Ⅱ. 滇西中山盆地
粮、蔗、林、牧
大理、祥云、 弥渡、巍山、南涧、 洱源、鹤庆、剑川、漾濞、 云龙、永平、永
胜、华坪、宾川、保山、腾冲
2市
14县
Ⅲ. 滇东南岩溶丘原
粮、蔗、林、牧
个旧、开远、弥勒、蒙自、屏边、建水、石屏、文山、砚山、丘北、西畴、马
关、麻栗坡、广南、 富宁
2市
13县
Ⅳ. 滇西南中山宽谷
茶、 紫胶、 蔗、
林、牧区
凤庆、永德、 昌宁、龙陵、施甸、 临沧、 云县、双江、景谷、思茅、普洱、景
东、镇沅、墨江、元江、新平、元阳、红河
1市
17县

(续)

农 业 区行 政 范 围县 (区)数
Ⅴ. 南部边缘中、低
山宽谷盆地热
林、 热作、 蔗、
茶区
潞西、瑞丽、 陇川、盈江、梁河、耿马、镇康、沧源、澜沧、西盟、孟连、勐
海、景洪、勐腊、江城、绿春、河口、金平
3市
15县
Ⅵ.滇东北山原牧、
经济林、 旱粮、
油、烟区
东川、水富、绥江、永善、巧家、盐津、大关、镇雄、威信、彝良、 昭通、鲁
甸、宣威、会泽
2市
1区
11县
Ⅶ. 滇西北高山峡谷
林、牧、药材区
丽江、宁蒗、德钦、中甸、维西、泸水、兰坪、贡山、福贡9县

表3-1-2 农业地域层、类划分

高 寒 层中 暖 层低 热 层其 中
低热亚层
山区坝区山区坝区山区坝区山区坝区
面积
(平方千米)
71 2481 122196 89016 250101 8786 7429 6801 739
占全省
面积%
18.130.350.04.1225.861.702.50.4
18.454.027.62.9
海拔 (米)西部
>2 500
东部
>2 300
西部1 500
~2 500
东部1 300~
2 300
西部
<1 500
东部
1 300<
西部
<800
东部
<400
≥10℃积温<3 000℃3 000 ~6 000℃6 000 ~8 500℃>7 000℃
耕作制度多一年一熟
或三年两熟
多一年两熟
山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两年五熟
或一年三熟
一年三熟
主要作物洋芋、 青稞、 荞、
燕麦、药材
水稻、 玉米、 小麦
蚕豆、油菜、烤烟
水稻、 甘蔗、 花生、
茶叶、 橡胶、 紫胶、
热作、热带水果
橡胶等热作占重要
地位, 茶叶、 南药、
水稻、旱粮等
注:1.表中所列低热亚层,是为适应热带经济作物、经济林木布局,在低热层内划出海拔更低的区域,称为低热亚层。
2.表中海拔指标中的西部和东部,系指哀牢山以西和哀牢山以东的区域。
☚ (一)综合农业区划的原则与分区   四、产业区划 ☛

(二)农业分区

(二)农业分区

Ⅰ 太行山及山前平原农林区。本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包括林县、安阳、汤阴、淇县、辉县、汲县、新乡、修武、获嘉、博爱、武陟、济源、孟县、温县、沁阳等15个县(市)和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四个市的郊区及内黄、浚县、延津3县的一部分。总土地面积172.13万公顷,其中农业人口793万人,人均耕地0.09公顷,本区土地类型多样,开发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农业生产发展比较快。但山区与平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山丘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土薄石厚,水源奇缺;林牧业落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山前平原与山间盆地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发展不平衡,高产区粮棉徘徊不前。本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在巩固、加强粮棉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林牧业、乡镇企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使之成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区。西部山区以林牧为主,积极发展土特产、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丘陵地区由当前的以农为主逐步转向农林牧并重;东部平原应以粮棉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Ⅱ 豫东北平原农林间作区。本区位于黄淮海大平原西部,地跨安阳、新乡、开封、商丘、周口、许昌六个地区,包括台前、范县、南乐、清丰、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原阳、中牟、尉氏、开封县、杞县、通许、兰考、民权、宁陵、睢县、商丘县、柘城、虞城、夏邑、永城、太康、淮阳、扶沟、鄢陵等27个县和郑州、开封、商丘三个市的郊区及内黄、浚县、延津、新郑、西华5个县的一部分。总土地面积364.5万公顷,其中耕地277.1万公顷,农业人口2 037万人,人均耕地0.136公顷,是全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业区。本区发展农业有许多有利条件: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而疏松,适于大规模机械化;气候温和、光照和热量资源充足,可满足多种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需要,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面积较广,生产潜力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农业区,许多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自然灾害频繁,生产不稳定,为省内多灾低产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农业为主,林业先行,积极发展畜牧业,以林促农、促牧,以牧养农、农林牧综合发展。重点搞好粮食、棉花、花生、泡桐、大枣、畜产品的生产,逐步建立以农、林间作为特色的综合农业区。
Ⅲ 淮北豫中平原农业区。本区位于淮河以北。包括许昌市、许昌县、长葛、临颍、舞阳、郾城、宝丰、郏县、漯河市、平顶山市、叶县、禹县和鲁山县的大部以及舞阳工区。周口地区的项城、商水、周口镇、鹿邑、郸城、沈丘、西华;驻马店地区的西平、上蔡、汝南、新蔡、平舆、驻马店镇和遂平、正阳县、确山县的一部分,信阳地区的息县、淮滨县的一部分。总土地面积271.87万公顷,其中耕地237.2万公顷,农业人口1 822.9万,人均耕地0.13公顷,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烟产区。本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潜在肥力较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热条件较好,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形成旱涝灾害;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三料不足”,耕作粗放;经济薄弱,扩大再生产能力差。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以种植业为主,积极发展林、牧业,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在作物种植上,在抓好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的同时,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芝麻、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努力把本区建设成为全省粮、油、烟、棉重要产区。
Ⅳ 淮南水稻林牧渔业区。本区位于淮河以南,包括信阳地区的信阳市、信阳县、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和息县、淮滨县的一部分,南阳地区的桐柏县一部分,驻马店地区的正阳县、确山县的一部分。总土地面积191.33万公顷,其中耕地66.2万公顷,农业人口593万,人均耕地0.11公顷。农业生产特点是:山丘面积大,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但垄岗地区林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且地形破碎,沟洫多,给农田耕作机械化和交通运输带来不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农业区;但春季多低温连阴雨;秋季降温过速,又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河、库、塘、堰、坝星罗棋布,有利于发展淡水养殖业和兴建小型水电站;土壤潜在肥力较高。家畜、家禽饲养业比较发达,为全省重要的副食品外贸基地。农业发展方向是:在广大平畈和丘岗地区,以水稻为主,农林牧副渔结合;山区以林为主,使其逐步建成河南省亚热带经济林和用材林基地;同时,积极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把本区建成全省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综合发展的农业区。
Ⅴ 南阳盆地农业区。位于本省的西南部。包括新野、唐河、邓县、社旗、方城、南阳县、南阳市的全部,内乡、镇平、淅川、桐柏的一部分,驻马店地区的泌阳县全部和确山、遂平、舞阳工区的一部分。总土地面积189.42万公顷,其中耕地114.6万公顷。农业人口829.9万,人均耕地0.138公顷,居七大农业区之首。本区属北亚热带气候,雨量比较充沛,气候温和,能满足多种植物生长发育,土地资源的潜力较大,是全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全面发展林、牧、副的条件比较优越,潜力很大,但土地瘠薄上浸、粘重、适耕期短,旱涝灾害较多,作物病虫害严重,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农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建立粮棉生产基地和南阳黄牛的选育中心。
Ⅵ 伏牛山林牧区。本区位于南阳盆地北部。包括伏牛山南北两侧的卢氏、栾川、嵩县、西峡的全部、淅川、南召、洛宁、汝阳、陕县、灵宝、内乡、镇平、鲁山的一部分。总土地面积236万公顷,其中耕地27.4万公顷。农业人口271.8万,人均耕地0.10公顷。有林地82万公顷,牧坡40万公顷。本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气温低,热量条件较差,地广人稀,生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林、牧业。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增产速度缓慢,部分地区经济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另外,高山峡谷阻隔,居住分散,交通困难,造成该区木材、果品及各种土特产外运困难,腐烂损失严重。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林、牧生产为主,发挥山区优势,实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前提下,稳定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争取粮食自给。逐步建立林工商、畜工商一条龙的经济体制,解决林牧副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把林畜工商业联成一体,进行综合经营。
Ⅶ 豫西黄土丘陵农林牧区。本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包括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偃师、孟津、宜阳、伊川、临汝、新安、渑池、义马市的全部、灵宝、陕县、洛宁、汝阳、禹县的一部分。总土地面积1 548万公顷,其中耕地96.5万公顷。农业人口910.8万人,人均耕地0.106公顷。本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西部崤山以西的灵宝、陕县黄土塬区属于陕西关中气候带,是历史悠久的产棉区之一,三门峡一带的黄河谷地及伊洛河盆地,热量丰富,水肥条件好,产量高,增产速度快,是粮食高产区。丘陵区天然肥水较好,疏松易耕,适耕期长,适于多种作物、果树和树木生长。存在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坡耕地多,旱薄地面积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应在全面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好水土资源的前提下,认真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农、林、牧、副并重,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 (一)综合农业区划的原则与分区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
000035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