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养牛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养牛业 (二)养牛业福建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宜牧草地面积200万公顷。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常青,产草量高。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藤蔓和林间草地可以利用,有发展养牛业的良好基础条件。福建水田多,役用为主,长期把牛作为生产资料,强调公有化,养牛业发展缓慢,生产水平很低。1952—1978年,牛的存栏数仅由86.9万头发展到98.4万头,年均递增仅0.48%;出栏率2.48%,胴体重为83公斤,牛肉年产量0.6万吨;老弱残牛才宰杀为肉用,肉质差,难有牛肉上市。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养牛政策,集体耕牛折价管养到户,废除了禁养、限养、禁宰耕牛的规定,给无牛户发放耕牛贷款,开放耕牛和肉牛市场。1995年,全省牛存栏数127.58万头,比1978年增长31.5%; 出栏率由1978年的2.48%提高到11.74%;平均胴体重102公斤,牛肉产量2.07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18.8%和3.5倍。但在肉类结构中,牛肉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64%。肉牛生产未形成规模,生产水平不高,出栏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20%的水平;胴体重只有世界平均210公斤的48.57%。奶牛主要在城郊饲养, 数量不多。 ☚ (一)养猪业 (三)养羊业 ☛ (二)养牛业 (二)养牛业广西养牛业仍然以家庭饲养为主,主要是耕牛;国营场站主要养种牛和奶牛。1950—1957年和1982年以后,农村养牛为农民私有私养,牛发展较快; 1958—1981年农村的耕牛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公有户养为主,由于存在平均主义思想,耕牛长期处于徘徊状态。各个时期耕牛存栏量大致为:50年代年存栏345万—470万头之间;60年代至1981年,年存栏360万—437万头之间;1982年以后,广西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副产品价格放开,激励了养牛业的发展,年存栏在460万—741万头之间。1984年末牛存栏数开始超过500万头,1987年超过600万头,1990年超过700万头,1992年741.44万头。1992年牛存栏数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52倍和79.15%; 1992年农村户均饲养(含存栏和出栏数,下同)0.97头,比1978年增加0.27头,增长38.57%。能繁母牛从1980年以后每年均有所增长,由1980年121万头增加到1992年的308万头,增长1.55倍。母黄牛平均每年的产仔成活率为38.7%;母水牛平均每年的产仔成活率为34.3%。1950—1984年广西年出栏的肉牛在4万—9万头之间,年肉牛产量也在3 500—7 500吨之间,1985年出栏肉牛开始超过12万头,1987年超过20万头,1990年超过30万头,1991年超过40万头,1992年达到55.33万头。广西饲养的牛绝大部分是本地品种,个体普遍较小,在70年代以前出栏的肉牛平均每头产肉量72公斤;80年代饲养条件有改善,加上改良品种,产肉量有所提高,平均每头产肉量81公斤;90年代达87公斤。1985年牛肉总产量突破1万吨,1988年突破2万吨,1990年突破3万吨,1992年达到4.81万吨,是1949年牛肉产量的10.07倍。由于广西的牛体小肉产量低,出口量不大。1957年出口活牛最多,达5.09万头。此后出现下降,60年代平均每年出口活牛2.37万头,年创汇116万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出口1.77万头,年创汇146万美元;80年代至90年代平均每年出口1.18万头,年创汇222万美元。 ☚ (一)生猪生产 (三)养马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