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养牛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养牛业

(二)养牛业

福建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宜牧草地面积200万公顷。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常青,产草量高。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藤蔓和林间草地可以利用,有发展养牛业的良好基础条件。福建水田多,役用为主,长期把牛作为生产资料,强调公有化,养牛业发展缓慢,生产水平很低。1952—1978年,牛的存栏数仅由86.9万头发展到98.4万头,年均递增仅0.48%;出栏率2.48%,胴体重为83公斤,牛肉年产量0.6万吨;老弱残牛才宰杀为肉用,肉质差,难有牛肉上市。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养牛政策,集体耕牛折价管养到户,废除了禁养、限养、禁宰耕牛的规定,给无牛户发放耕牛贷款,开放耕牛和肉牛市场。1995年,全省牛存栏数127.58万头,比1978年增长31.5%; 出栏率由1978年的2.48%提高到11.74%;平均胴体重102公斤,牛肉产量2.07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18.8%和3.5倍。但在肉类结构中,牛肉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64%。肉牛生产未形成规模,生产水平不高,出栏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20%的水平;胴体重只有世界平均210公斤的48.57%。奶牛主要在城郊饲养, 数量不多。
1.役牛和肉牛。饲养役用牛在福建养牛业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黄牛和水牛,以黄牛为主。1995年,黄牛存栏数为82.09万头,占全省牛群的64.3%,各地均有饲养。水牛43.41万头占34.0%,主要分布在山区。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的发展,牛的使役时间逐年减少, 推动了耕牛向役肉或役乳兼用的方向发展。80年代开始,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和推广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在屏南、清流建立种草养牛试点,在南安、漳浦建立肉牛基地。先后从国外引进夏洛来、西门答尔、海福特、利木赞、婆罗门、丹麦红、沙希瓦等肉牛品种。在全省建立78个人工授精站,从日本、美国进口不同容积的液氮罐257个, 广泛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开展黄牛改良。后代体型大、产肉率高、肉质好。夏洛来和西门答尔18月龄屠体净肉率分别比当地黄牛提高72.5%和52%。据南安县夏洛来杂交一代3 604头统计,初生重提高27.2%,屠宰率提高4.3%,净肉增加58公斤。福建农学院在晋江市以丹麦红、沙希瓦与闽南黄牛杂交, 后代年产奶量达1800—2200公斤,乳脂率高达5.5%。漳州、福清等地以婆罗门改良本地黄牛, 胴体重达200公斤, 比当地黄牛提高1倍。1963—1979年从广西引进摩拉水公牛10头,在漳州地区同当地水牛杂交改良,1995年全省有杂交水牛近6000头,初生重比当地水牛高9公斤,常年放牧条件下周岁体重181.7公斤, 成年体重428—450公斤,比当地水牛高10%。杂交母水牛泌乳能力明显提高,泌乳期平均产奶量达1639.5公斤, 平均日产量4.9公斤,比当地水牛提高1倍以上。但全省良种牛覆盖率仅10%。
2. 奶牛。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良种及改良奶牛不到3000头。60—70年代, 由于政策多变, 影响了奶牛业的发展,生产水平不高。1978年,全省奶牛存栏数仅有1万头,平均单产930公斤。80年代以后,放开生产经营,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养”的方针。推广高产优质牧草 (象草、杂交狼尾草、多花黑麦草等)和“以料换奶”差价补贴,并从丹麦、德国引进纯种黑白花奶牛(270头),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引进高产奶牛,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开展杂交改良,提高了牛群质量,推动奶牛业发展。据莆田县4000头杂交改良奶牛统计,每级进一代单产提高100公斤;级进杂交四代的奶牛,单产可达3500公斤。南平奶牛场黑白花奶牛300头(生产母牛160头),年产奶量58万公斤, 成年母牛平均单产4200公斤。1995年, 全省奶牛存栏数2.08万头,比1979年增长1.37倍;平均单产290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1900公斤)水平的53%。福建鲜奶价格低于普通饮料价格,销售服务跟不上, 奶牛业处于下降趋势。

☚ (一)养猪业   (三)养羊业 ☛

(二)养牛业

(二)养牛业

广西养牛业仍然以家庭饲养为主,主要是耕牛;国营场站主要养种牛和奶牛。1950—1957年和1982年以后,农村养牛为农民私有私养,牛发展较快; 1958—1981年农村的耕牛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公有户养为主,由于存在平均主义思想,耕牛长期处于徘徊状态。各个时期耕牛存栏量大致为:50年代年存栏345万—470万头之间;60年代至1981年,年存栏360万—437万头之间;1982年以后,广西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副产品价格放开,激励了养牛业的发展,年存栏在460万—741万头之间。1984年末牛存栏数开始超过500万头,1987年超过600万头,1990年超过700万头,1992年741.44万头。1992年牛存栏数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52倍和79.15%; 1992年农村户均饲养(含存栏和出栏数,下同)0.97头,比1978年增加0.27头,增长38.57%。能繁母牛从1980年以后每年均有所增长,由1980年121万头增加到1992年的308万头,增长1.55倍。母黄牛平均每年的产仔成活率为38.7%;母水牛平均每年的产仔成活率为34.3%。1950—1984年广西年出栏的肉牛在4万—9万头之间,年肉牛产量也在3 500—7 500吨之间,1985年出栏肉牛开始超过12万头,1987年超过20万头,1990年超过30万头,1991年超过40万头,1992年达到55.33万头。广西饲养的牛绝大部分是本地品种,个体普遍较小,在70年代以前出栏的肉牛平均每头产肉量72公斤;80年代饲养条件有改善,加上改良品种,产肉量有所提高,平均每头产肉量81公斤;90年代达87公斤。1985年牛肉总产量突破1万吨,1988年突破2万吨,1990年突破3万吨,1992年达到4.81万吨,是1949年牛肉产量的10.07倍。由于广西的牛体小肉产量低,出口量不大。1957年出口活牛最多,达5.09万头。此后出现下降,60年代平均每年出口活牛2.37万头,年创汇116万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出口1.77万头,年创汇146万美元;80年代至90年代平均每年出口1.18万头,年创汇222万美元。

☚ (一)生猪生产   (三)养马业 ☛
000149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