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治理方向
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加快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选择合理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遏制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全面加快治理步伐,为四川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1. 治理方针。概括起来讲,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战略方针应当是: 保护与治理结合,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集中力量,主攻重点,分片治理,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个渐进的、由点到面的推移过程,试图在短期内全面突破、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从四川的实际出发,要重视分期和分区战略重点的合理选择,以较低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争取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有较大的改善。
从时间序列考虑,四川农业生态环境的改造和治理,可选择两个不同的分期战略重点:
(1) “八五”期间(1991—1995年),重点是控制和保护。即用5年时间,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滥伐森林、水土流失、掠夺式经营和环境污染等现象的继续发展。保护现有森林、草地、耕地、水面等农业自然资源免遭进一步破坏。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重点灾害片区进行综合治理,尽快扭转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全面治理奠定基础。
(2) “九五”期间(1996—2000年),重点是治理和恢复。即综合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全面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步伐,逐步恢复森林系统,建立环境改造和资源开发的互促机制。并着力进行基础性环境建设,广泛推广高效率、高效益的生态技术和方法,把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通过分期实施战略,到20世纪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大气综合质量指数为0.96,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左右,工业“三废”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整个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将有明显改善提高。
2. 分区治理重点。从空间布局考虑,根据区域特征,全省可划分为五大地域。不同地域各有其保护和治理的重点。
(1) 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和乐山市的23个县(市、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4.1%。是全省重要的粮、油、猪商品生产基地。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占用较多、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要防止工业“三废”污染,从严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保护重点是常年固定的蔬菜地,列为一级保护;优质高产良田,列为二级保护;有水利设施的农田,列为三级保护。大力促进农业特别是粮食、油料、蔬菜、生猪的发展。到2000年,受保护耕地达65万公顷以上,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95%以上。
(2) 盆地丘陵水土保持区。包括盆东、盆中丘陵84个县(市、区)。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21%。是粮食、油料、生猪、棉花、苎麻、柑桔、蚕茧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该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垦殖过度、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旱情严重。要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搞好农田防护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等综合配套的林业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到2000年,完成造林面积2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升至15%左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占需要治理总面积的80%。
(3) 盆地边缘山地灾害防治区。包括盆周山区46个县和川西南山区22个县,共计68个县。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28.5%。目前,该区的森林覆盖率为17.2%,是四川盆地的天然生态屏障。该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泥石流、山崩、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严重。应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源涵养林地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增强防御山地灾害能力。在川西南山地,要以封山育林并配合飞播为主要的造林手段,争取年保存森林面积2.7万公顷,到2000年实现有林地1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3.5%;在盆周山区,重点是制止毁林毁草开荒,加强对泥石流、山崩和滑坡等灾害的防治。
(4) 川西北高山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包括阿坝、甘孜两州的一部分和凉山州的木里县。面积1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25.2%。区内有林地面积238万公顷,木材蓄积量5.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的27%和40%,是四川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该区是岷江、大渡河、涪江、嘉陵江、雅砻江等水系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对四川和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其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应迅速采取根治措施,加快林地更新和荒山造林,以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5)川西北高原草地保护区。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的一部分。面积9.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17.4%;草地面积733万多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0%。该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板结、草地退化、草质下降和鼠害严重。天然草场的中、强度退化面积达0.8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3%。要加强草地建设,推广人工草场和草地改造,采取措施防止草场退化,防治鼠虫害;同时要以草定畜,防止过度放牧,努力建设冬春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