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陕、甘、川、鄂毗邻地区的重镇和我国历史上的名城。属地辖市。位于陕西西南部,居汉中盆地之中,汉水中游。东连城固县,北接留坝县,西界褒河与勉县相邻,南临汉江与南郑相望,汉江横贯东西。汉中地委、行署、汉中电视台、汉中广播电台及中省地厂矿、大中专院校分布于此,是汉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南北37公里,东西23公里,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1万亩,其中专业蔬菜地面积8762亩。地势由南向北呈阶地升高,形成平坝、丘陵、山区独特迥异的自然景观。南部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中部为低矮丘陵,北部为秦岭变质岩中、低山区。境内最高的天台山,海拔1932米,市区海拔550米。由于秦岭的屏障作用,位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汇处的汉中市,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年均无霜期246天,平均日照1770小时,年均气温14.3℃,年均降水量870.9毫米。矿产资源已探明有60种,矿种有铁、锰、铅、锌、金、镍、铜、石棉、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岩、白云岩、膨润土等。其中石棉储量名列全国第三位;玻璃石英岩不仅量大面广,且质地优良,含二氧化硅达98.7%以上,大理石矿分为汉黑晶、汉晶白、汉青白、汉云花、条云花5个品种,目前尚未开发;白云岩矿石以特级品和一级品为主; 砂金矿品位在0.03克/m3~0.0568克/m3之间,均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境内有设计年发电量1.34亿度的大型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3.75万千瓦,年发电1.13亿度,且具有溢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促进了汉中市的经济建设。汉江流经境内32公里,修建砌护堤10.2公里,褒河河道27公里,具有较好的防洪御灾能力。全市总人口45.32万人,农业人口27.75万人,占总人口的61.23%,社会从业人员9597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15人,居省内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7.87‰。境内居民汉族占99%,还有回、满、壮、蒙、苗等十三个民族。市辖褒河、铺镇、武乡三区,一个城关镇,石马、汉水、铺镇、新铺、望江、金华、七里、新民、褒河、天台、宗营、龙江、沙沿、张寨、新沟桥、赵寨、梧凤、武乡、金寨、徐家坡、汉王、白庙、老君、赵庄24个乡、217个行政村、1549个村民小组;4个办事处、64个居民委员会。 汉中市原名南郑县。夏朝始即为梁州所属。战国初归秦。秦厉共公二十六年 (前451)筑南郑城 (即汉中古城)。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南郑为楚所并,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攻楚地汉中(因居汉水中游,故有此名),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汉中置郡之始。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两汉、三国时,汉中郡属益州所辖,南郑为州、郡治所。公元263年魏灭蜀,将原蜀汉辖地分为梁、益二州,汉中郡属梁州所领治南郑。南北朝后梁州的范围缩小到汉水上游,汉中郡和梁州的名称同时存在,皆治南郑。隋初,文帝杨坚撤梁州改汉川郡为汉水郡。唐贞观元年(627)废郡改汉中郡为梁州,兴元元年(784)又把梁州改称“兴元府”,南郑升为“赤县”,与京都首县同等。北宋咸平三年(1000)兴元府属利州路所辖,路、府两级治所同设于南郑。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筑兴元府城(即今汉中老城址)。到了元朝,设陕西行中书省,改利州路为“兴元路”,南郑又为路治,上属陕西省,汉中属陕西始此。清朝,设陕西省,辖汉中府,南郑为府廓首县。1913年废府,设汉中道,道治南郑,辖25县;1928年废道,下属各县直属于省;1935年,汉中改为“陕西省第6行政督察区”治南郑县。1949年12月汉中解放。将南郑县移置于今市东9公里的铺镇,将汉中城郊新设为“南郑市”,1954年改为汉中市;1959年元月将南郑县全部及褒城县、留坝县和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地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恢复南郑及留坝县的建制,汉中市辖汉中城郊及汉水以北,褒河以东、天台山以南、鸿沟河以西的地区,即现在的区域范围。 汉中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相传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养精蓄锐,厉兵秣马,筑坛拜将,起用韩信。于公元前206年8月,兵出散关,一举灭三秦,五载平群雄,公元前202年破项羽于垓下,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以汉中为基地。留下了与之相关的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萧何堰、虎头桥、魏延墓等历史古迹和动人的历史故事。著名的褒斜道和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位于城北15公里处。褒斜道是横跨秦岭的一条古栈道,是连通汉中与关中的重要通道。战国时凿石架木,修成栈道,汉魏时期几经修复,全长250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通道,也是世界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鸡头关下的栈道石门,建于公元一世纪,是在火药尚未发明前,采用“火烧水激”之法开凿人工隧洞的创举,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通行车辆的穿山隧道;在石门洞内和洞外的山崖上。有100多块摩崖石刻,其中的“汉魏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为历史考古学家和中外书法家所推崇,后因兴修水库将原物凿迁到市内古汉台博物馆保存。市区东关净明寺内始建于北宋的具有唐塔风格的东塔、明代杰出建筑明珠桥、明代王府花园遗址莲花池均为汉中古胜景观之一。 汉中市山清水秀,风光秀丽。陕南第一名山天台山,地处城北35公里处,顶平如台,故名天台山,由于景观秀丽,又塑有名医孙思邈为主的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偶像,每逢农历六月,朝山敬药王,成为盛事,旅客云集,游人如织。汉中市北约20公里处的哑姑山,山势峭拔,具有宗巅之胜,山上有庙,名“宝峰寺”,原为供奉哑姑仙的祠庙,现为游览胜地。依汉水而建的江滨青年园,夏季岸边绿树成荫,汉水清澈见底,是市民们的游泳、栖凉的极佳场所。市中心街广场,占地4000平方米,电脑控制的喷泉,“异”的大理石雕塑,绿地、花坛和多种建筑小品,成为市中心一大景观。莲花池儿童乐园,面积2.8万m2,景物别致,池水荡漾,建有丰富多采的儿童活动项目。市郊的兴元湖公园,占地50万m2,水域面积约占4/5,天水相连,景色广阔,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汉中市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绵沙田、墡土田、锈斑泥田、青泥田等,肥力高,后劲足,加之水、肥、光、热协调,历来是水稻、小麦、油菜的适生地,大小42座水库,596口灌溉水塘,总蓄水能力达1.34亿立方米;配套机井575眼,抽水站129处,灌溉渠系5359条,总长1675公里,灌溉粮田24.1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是农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92万千瓦,其中运输机械469台。农业生产服务机构较为健全。经济作物以柑桔、蔬菜为主,年产蔬菜5600万公斤,外销量达1000多万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并带动鸡、鸭、鹅家禽的发展,已形成肉蛋奶基地,年肉类总产量8795吨、牛奶1547吨、禽蛋2571吨,塘库养鱼,水产品产量达1132吨。 全市工业企业341个,职工55948人,工业总产值120134万元,市属工业总产值58031万元。乡镇企业14190个,从业人员4.74万人,总收入45015万元,工业总产值18040万元。市属工业主要有机械、轻纺、建材加工、化工、造纸印刷、服装制鞋、食品,还有皮木竹棕藤制品。乡镇企业产品有水泥、砖瓦、石英砂、大理石、各种兽药、化工原料等2000多种。其中有50多种工业产品远销欧美等地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产值1.21亿元。 阳(平关)安(康)铁路横贯市区,与襄渝、宝成线相连。民航班机往返汉中西安。108国道过境51.7公里,公路干支线94条,总长度395.4公里,乡及98%的村通汽车,市内营运线路7条,总里程159公里,公共汽车的固定班车每天往返338次,其中省地企业客车和众多的出租车辅助营运,交通方便。近年改造拓宽了北大街、东大街等90多条路段,新建配套齐全、功能完整的人民路、前进路、汉江路、汉白路、兴汉路、天台路、第二汉江大桥、孤山大桥和黄家塘立交桥、石马坡立交桥,初步形成了以主干道、慢车道、人行道、环行线等组成的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开通万门程控电话,装机达6686部。年供自来水3128万吨,液化气和煤气用户16872户,有邮电局、所18个。商业网点4518个,从业人员2615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486万元,财政收入9492万元,财政支出7634万元。 市内普通高等院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6346人,教师1300人;各类职业学校、普通中学55所,在校学生2.21万人,教师2200人;小学207所,在校学生4.44万人,教师2499人,入学率达100%。市内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16个,科技人员9539人,授予各类技术职称8773人。电影院、队59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2个,文化馆、俱乐部、体育场、游泳池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全。调频广播和有线广播以及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卫生机构165个,病床385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6人。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1990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6元,职工年均工资1986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m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03m2。 
汉中市 汉中市汉中市地处秦岭之南,大巴山之北,汉江上游。战国时,楚国据有汉水中游,设郡,名汉中,现辖汉台区和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区10县,共271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3462个行政村,156个居委会,人口348万。 汉中市南北高,中间低。北为秦岭山地,南为巴山山地,中间为汉中盆地,最高峰是秦岭山脉的兴隆岭,海拔3000米。 汉中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区秦巴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春冬偏旱,秋多连阴雨。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35天左右。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主要灾害性天气是伏旱秋霖。秦岭巴山多有暴雨、冰雹灾害。 该市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均为长江主要支流,区内流域面积2720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4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6.25亿立方米,理论蕴藏电能26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7万千瓦。 盛产各种名贵的药材,其中天麻、杜仲、枣皮、西洋参产量位居全国之首,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佛坪、洋县被列为国家稀有动物保护区。棕箱、藤椅编制是传统的特种手工业,产品美观而耐用,畅销国内外。 汉中市境内交通方便,有宝成、襄渝、阳安3条铁路过境;公路四通八达,连接陕、甘、川、鄂的108国道、316国道、210国道过境段的拓宽改造已经完成,已形成连接各区县的公路运输网络。成(都)勉(县)高速公路将为汉中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城乡公路迅速发展,村村通汽车。新建汉中火车站第二货场已经竣工。另外还有飞往西安等地的民航班机。 汉中市比较著名的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武侯祠、武侯墓、张骞墓、蔡伦墓、古褒斜栈道、汉魏十三品、灵崖寺石碑等摩崖石刻。 ☚ 渭南市 安康市 ☛ 汉中市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汉江及其支流褒河流过。战国时期设汉中郡;1949年设南郑县,在城区及近郊地区设立南郑市;1954年更名为汉中市。隶属汉中地区,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47万人。汉中为平川大坝,北部山区有天然林地。矿藏资源主要有石英岩、磷、锰、石灰岩、大理石、沙金等。工业有机械、电器、医药、化工、手表、建材、食品、印刷、造纸、皮革、塑料、丝绸、酿酒等。有铁路向阳平关经汉中市抵安康市,连接宝成、襄渝两大干线。公路干线通达陕南、陕中及川北各地。交通便利。 ☚ 安康市 贵阳市 ☛ 00001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