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专业合作社(协会)
1.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在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同时,一种农民在商品经济中自我合作服务组织——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在四川农村出现。据有关部门统计,1985年全省以技术服务合作为主的各种农民协会(或研究会)达9 349个,有25.87万农民参加,协会个数约占全国的1/7,会员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0.30%;到1990年底这种农民协会发展到18 669个,会员达81.5万人。除少数民族地区外,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农民专业协会已遍布全省各地。发展较快的泸县、蓬溪等县,专业协会的个数均超过400个。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市郊县,共有专业协会1 427个,入会农民达6.4万余人。温江县参加协会的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3。巴中县三合场乡入会会员已占总户数的73.9%。这些农民专业协会,个别已经成为比较完备的合作经济组织,少数基本上符合合作经济的原则,多数孕育着合作经济的因素。这是农民群众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伟大创举,标志着四川农村商品经济与合作经济同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的迅速发展,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农村经济改革的产物。具体分析其成因:
❶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户要求扩大家庭经营规模,是协会诞生的内在因素;
❷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农村兴起“科学热”,推动农民首先在技术领域的合作;
❸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乡、村、组的形成,围绕一行一业或一个产品生产服务的协会应运而生。
3. 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1)自愿互利,民主管理。据有关部门对545个协会的调查,由科技能手和专业户牵头自愿组织起来的有406个,占74.5%,由行政和业务部门支持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有127个,占23.4%,由技术干部或行政干部出面组织的仅12个,只占2.1%。这些协会农民办、农民管,自愿协作,互惠互利,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解决了单家独户在生产经营中难以解决的困难。
(2)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分布地域广,全省基本上县县都有协会。协会有大有小,会员少的只有几人,多的超过万人。如武胜县柑桔协会有1.25万名会员。有的只在乡、村一级组建,有的还在县级、区级建立协会。从协会合作内容、规模、形式、范围看,既有产前、产中、产后的单项合作,也有再生产全过程的系列化合作;既有临时的合作,又有常年的合作;既有生产型的合作,又有经营型的;既有松散的协作,又有紧密的实体。据调查225个协会的专业类别看,从事种植业的110个,占48.8%;从事养殖业的63个,占28.1%;从事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的36个,占15.8%;从事服务业和其它的16个,占6.3%。种、养、加共占93.7%,是协会经营服务的主要产业。
(3)双层经营,服务适用。协会负责提供服务,具体的生产和经营仍然分散在农户家庭,不合并农户私有生产资料,不侵犯农户家庭利益。如金堂县食用菌协会的服务活动,产前帮助种菇户制订计划,与收购单位签订合同,提供菌种、原料、资金等;产中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推广熟料袋栽新技术;产后协助各户落实经济合同,帮助代销产品。虽然提供系列化服务,但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在各种菇户,各户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协会这种形式,使现实农户独立从事家庭经营和联合起来共同发展这两种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从经济实力来分析,协会成为经济实体的还是少数。据有关部门调查,四川1990年的协会总数中,只有1 320个是经济实体,只占10%。其余有的靠收取会费,有的靠临时收费,有的靠有关部门赞助来开展服务活动。已成为经济实体的协会,往往是围绕服务直接办有企业。如达县地区调查的930个协会中,有108个(占11.6%)投资入股和贷款共137万元兴办了厂(场),直接从事多种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拥有固定资产109.15万元,流动资金65万元,1989年纯收入215.67万元,公共积累22.31万元;从服务内容来分析,协会活动有多有少,服务有浅有深。据成都市郊调查,有1 155个、占总数91.5%的协会是在信息、良种、技术、销售等某个环节上开展服务,有107个、占总数8.5%的协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从合作程度来分析,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少数已成为比较完备的合作组织。
4. 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农民自己创造的专业协会,成为四川农村商品生产服务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为合作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愈来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 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专业协会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不变的前提下,为农户开展服务,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划算的事情由协会统一来办,解决了农户生产和经营上遇到的困难。原来一家一户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利用协会合作服务条件,找到了一条实现一定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如武胜县是四川柑桔新产区,农业“大包干”后全县80%的农户拥有果园,80%的农民又不懂技术,1983年成立柑桔协会,有1.25万农民参加,联系近9万户果农,之后,全县有70%的产果柑桔、52%的幼树、98%的嫁接苗都由协会向果农提供技术服务,并同时代供农药、化肥、喷雾器、果剪等生产资料,帮助代销代运水果。
(2) 加速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协会多数以懂技术、善经营、知信息的能工巧匠为核心,联结千家万户,把传播科学技术作为协会的重要任务。参加协会的,既有土生土长的祖传能人,又有知晓现代技术的城市科技人员,有利于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如达县地区仅在1986、1987两年,以协会为阵地,对63万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其中13.1万人掌握了一、二门实用技术,8 197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
(3)弥补了现有服务组织的职能。
(4) 提高了农村商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协会一是专业、二是协作服务,特别是一些由专业户组成的协会,把农村生产专业化由专业户提高到专业群体的水平。协会不但是围绕一行一业或一个产品的服务而建立,而且在系列化综合服务的各环节上又各有侧重、各有分工。如南川县养鸭协会通过理事会各理事与孵抱房、种鸭户、棚鸭户联合,年初,协会负责培训并向抱房推荐抱师,调剂种鸭种蛋,根据市场销路和种蛋情况制订全县春、秋孵抱计划,并落实到各抱房,同时为抱房打广告,宣传良种、代销鸭苗。种鸭户负责向抱房提供蛋源,抱房向棚鸭户提供鸭苗,协会帮助棚鸭户销售肉鸭、鸭蛋,他们之间各有分工、互为依托。
(5) 带动了农村商品基地的建设。新津县采取“依靠一个能人,组建一个协会,建立一个基地,普及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带动一片农户”,全县出现100多个专业村、组,一行一业或专业生产某项产品。简阳县海井乡吴祥金等大办起柑桔育苗研究所后,帮助全乡2000多人掌握了柑桔育苗和果树生产技术,全乡从事柑桔生产的农户达1 700多户,占总户数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