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时期和“大跃进”时期1953—1960年
1953年初,安徽省邮电管理局根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颁发的《地方电信统一管理方案》,制定了《安徽省关于地方电信统一管理的规定》,正式接管县以上地方电信、代管县以下地方电信,从此,安徽地方电信进入了由省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合资兴建的新时期。至1953年末,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县为中心、以区为基点的农村电话网轮廓。
自1955年起,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加快了农村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全省大部分县都建立了乡村邮电建设委员会等组织,党政领导直接参与全县乡村邮电建设的具体规划工作,区乡政府积极帮助邮电部门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具体困难。在1955—1957年的3年时间中,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对全省农村邮政代办所进行了整顿,降低了私商代办人员所占比重,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了农村自办邮政机构和乡村邮路的发展速度,建立了农业社邮递员制度;县内电话建设以乡乡和平原地区千户以上农业社,以及全部国营农场、机耕站都通电话为目标,机、线工程在各地全面展开,使农村电话交换点、交换机容量、线路增长较快。1957年底,全省乡村自办邮电支局已有131处(1952年为0处),自办邮电所463处,为1952年的661.4%。县内电话交换点发展至550处,是1952年的312.5%;拥有交换机总容量15 487门,是1952年的732.6%;农话杆路长度34 276杆公里,为1952年的261.4%;线条长度56 695条公里,是1952年的376%。
1958年7月,全省县内电话和县以下乡村邮政全部下放给县管理。但各县不设专门管理机构,仍委托县邮电局代管。按照“先通话后搞好”的原则,经过1958年一年努力,全省有100%的公社和93.1%的生产大队、11.5%的生产小队通了电话。1959年,全省人民公社及其以下的邮电机构进一步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在农村邮电机构下放基层管理期间,农村邮电局所和电信增加速度很快。到1960年,全省农村共有邮电局所2 676处(自办局所964处),农村邮路达到13.75万公里;农村电话交换点2 633处,交换机总容量66 454门,杆路长度79 937公里,明线线条长度71 544线条公里。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局部地区邮电局所分布过密,许多电信线路架设达不到标准,有些话线是临时用竹竿架设的,有的在同一条电话线附挂话机达10部以上,通话很难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