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省属高等农垦学校,由省农场总局主管, 主要任务是为黑龙江垦区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并为全国农垦系统国营农牧场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1958年7月 19日在省密山农校基础上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 8月经考试录取1 200名年轻的转业官兵入学, 当时只设国营农场管理系管理专业,学制4年。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 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划归农垦部领导。农垦部部长王震任校长。设农学、农业机械化和畜牧3个专业, 学制除农业机械化专业5年外, 其他专业为4年。1960年,学校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相继增设了中国语文系和政治教育专科, 还增设了兽医和蔬菜经济作物等专业, 学制除政治教育专业为3年外, 其他专业均为4年。在校生猛增1 564人。
1961—1966年, 学校贯彻中央提出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 “高教60条”, 根据师资、设备和办学条件, 压缩了学校规模, 调整、撤销与合并了一些专业。确定集中力量办好农学、农机化、畜牧3个专业。1965年开始实行半农半读制度。至1966年春, 在校生为654人, 教职工416人, 其中教师23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 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3月, 学校被撤销。1973年4月, 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校, 并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大学, 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主管。设农学专业, 学制2年; 畜牧专业和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 学制3年。1975年增设兽医专业。
1977年, 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后, 学校除原有农学、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牧、兽医等4个专业外, 又增设了国营农场经济财务与会计专业。1978年增设了农业生产电子自动化专业, 1981年增设了国营农场经济管理干部专修科。
1978年10月, 校名恢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改由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主管。1979年, 开始在农学、农业生产机械化、兽医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从1983年起, 学校实行多层次、多种类、多种形式办学, 又增设了英语师范专科和财务会计函授专科, 并接受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委托, 设了农学、农机专科, 每年为该局培养大专生50人, 打开人才直接通往边远地区农场的道路。1989年省教委和省农场总局批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1990年学校设有5个系, 14个专业。农学系设农学、植物保护、农业微生物、种子、土壤农化、园艺专业; 农业机械系设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电气自动化、农业建筑与环境保护专业;牧医系设畜牧、兽医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系设农业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专业。另设有政治专业、国营农场经济管理干部专修科、农业教育专科、英语师范专科。到1990年共培养各类毕业生8 117人,其中研究生17人, 本科生5 986人, 专科生791人, 函授生1 323人。
1995年校园占地面积100公顷, 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实验室64个, 农牧场面积1 667公顷, 图书馆藏书34万册, 报刊杂志1 300多种。校本部教职工1 190人, 专任教师429人, 其中教授25人, 副教授89人, 讲师151人, 教员14人, 助教150人。在校生2 457人。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2 835多人, 其中: 研究生20人, 本科生8 103人, 专科生2000人, 函授生2 712人。
学校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3所大学建立校际联系, 1981—1985年期间就派出26名中青年教师前往进修。1982—1988年派出有关领导和教师去加拿大阿尔伯塔等3所大学考察访问。1982年以后成立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如黑龙江农垦系统气象学会、化学学会、土肥学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