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预防保健工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预防保健工作

(三)预防保健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农村各种疾病、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高,特别是疟疾、霍乱、天花、回归热在农村时有流行,每到夏秋之交,倒在田边、路旁的病人随处可见,死亡甚多。据《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记载: 1865年,“贵州自入夏以来疫疠盛行,传染遍于全省,而贵阳、安顺、大定等府属尤甚,各属城乡市民患疫之家十居七、八,所患之疫,不过吐泻等症,而毙命即在须臾,甚至栽插之处,秋成极为丰稔,均因死亡之急症,或谷熟而无人收割,或因收割而无人挑运,粒米狼藉、弃之田野,惨不可言。”民国《平坝县志》记载: 1925年平坝疫病流行,“四乡有整寨死亡者,有每村寨只有少数之户口者”。1942年,黔东南疟疾流行,发病人数占总人口的30%,患病人员中,每10人即有1人死亡。因此,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素以“瘴疠之区”闻名于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人民健康,重视疾病防治工作。195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明确规定,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总方针。针对当时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足,卫生人员少的实际,组织大批城市公私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大力开展霍乱菌苗、牛痘苗接种,宣传卫生知识,开展清洁卫生工作,采取各种措施防治疾病,使传染病发病率迅速下降。到1958年,全省已基本消灭了天花、霍乱、回归热等病。以后,又根据全省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了消灭疾病的工作。经40年的努力,在农村疾病防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护了农民健康,保障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防病治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的健康水平已大为提高,全省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64.64岁。
1. 急性传染病的防治。从新中国成立初起,省人民政府就安排大量经费,购买预防疫苗,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免费为农民接种,对患病的农民免费给予治疗。到80年代初,又在全省农村进行“冷链”建设,普及计划免疫。为保证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全省农村约有60%的地方,实行了计划免疫保偿制,参加保偿的农户中,1—7岁儿童,按人头交纳一定保偿金,每年由防疫部门负责按期接种疫苗,如接种后,发生相应疾病,由卫生防疫部门按标准进行补偿。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以省和县为单位的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保证了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质量,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有的县已多年未见发病。与此同时,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全省传染病总发病率“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下降70.7%; 发病总人数减少225万例,平均每年减少传染病人45万例。
2. 疟疾病防治。据调查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前贵州每年疟疾病人数达3 000万人以上,全省各县都有流行,危害严重。农村中普遍流传着“八月谷子黄,摆子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的民谚。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此病流行,导致村毁人亡的悲惨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省人民政府把防治和消灭疟疾作为重点,从省到乡都成立有防治疟疾领导小组,组织大批卫生人员到农村进行免费防治。到80年代中期,全省免费为2 551.2万人进行了预防服药和治疗,对2 291.2万农民住房、牛圈进行药物灭蚊共达3.43亿平方米。到“六五”期末,全省每年发病仅3 000人左右,有12个县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七五”期间,又有14个县基本消灭,其余地区发病率已控制在0.1‰以下。
3. 丝虫病防治。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省内有丝虫病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在防治疾病中,全省各县进行了普查,有47个县有此病流行,平均感染率为9.86%,患者总人数在100万以上。50年代末期,省防疫站在德江县南客乡开展防治试点,摸索总结防治经验。大批防治人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深夜走村串寨,挨户取血检查,发现病人后,采用海群生盐反复治疗,取得了显著成绩。1971年,全省推广了德江县防治丝虫病的经验,实行领导、专业队和群众三结合的原则,普遍开展丝虫病防治工作。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地党和政府加强领导,拨出专款,培训和抽调大批专业人员,深入病区,积极防治。到1984年,全省累计免费进行预防服药和治疗病人达1 336.6万人次,治愈了大批现症患者,防止了新发病人,使患者人数由防治前的100余万人减少到12.6万人。经卫生部组织专家深入病区考核验收,正式公布贵州继山东省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消灭丝虫病的省份。到1990年,有31个县丝虫感染率降至零,达到国家规定的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4.地方病防治。贵州农村的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和布氏杆菌病等。其中以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氟中毒发病多,流行面广、危害严重。据调查,省东北部、南部、东部的57个县流行较广,生活在病区的群众有1 600多万人。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病200多万人。还有由于母亲孕期碘缺乏而影响婴儿,导致发生地方性克汀病的患儿2万多人。这些患儿发育受到影响,呆、傻、聋、哑、瘫,生活不能自理,造成人口素质低,给家庭带来痛苦,增加社会负担。1978年以后,省人民政府拨出专项防治经费,采取全民普服加碘食盐为主,对育龄妇女和患有甲状腺肿大的青少年注射碘油或口服碘化油丸的综合防治措施。从1978—1990年,由省外调进加碘食盐170多万吨,按平价供应群众。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省57个病区县,经专家考核评审,已达国家规定的基本控制指标。
地方性氟中毒病是由于本省产煤地区较多,产煤区居民采用敞灶烧煤煮食、取暖、烘烤食物,煤中所含的氟挥发污染食物和空气,导致人体摄入过量氟元素而导致发生地氟病。据调查,全省有氟斑牙患者800多万人,还有骨组织改变,影响生活和生理机能的氟骨症患者1.2万人。织金、金沙等县的一些边远乡村,氟骨症患病率很高。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为降低氟污染程度,防止新发生此病,从1982年起,采用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办法,在病区开展了以改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省财政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改灶3万个,明显降低了氟污染程度。此外,卫生部门在一些病区进行试点,研究和探索对地方氟病患者的治疗办法。
5.麻风病防治。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农村群众由于卫生知识缺乏,对此病十分恐惧,麻风病人不仅得不到医疗,反而遭到活埋、打死、焚烧等悲惨遭遇。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在毕节、安龙两县建立起两所麻风病院,以后又相继在62个县建起了麻风村,专门收治麻风病人。各级人民政府每年拨出专款,对病人生活、医疗作妥善安排。1983年起,又在各县进行了普查,到1990年底,全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人2.54万例。1986年起,省卫生部门与美国麻风防治协会合作,采取社会防治办法,病人留在家中,由卫生人员按时上门送药、检查和防治,收到明显治疗效果。到1990年底,全省现症病已减少到4 868例。

☚ (二)医疗卫生服务   (四)妇幼卫生工作 ☛
000131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