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货币供给理论
关于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大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描述货币供给的过程,建立了多种方程式。在众多的方程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简称弗—施方程)和泰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简称泰根方程)。“弗—施方程”把货币定义在交易媒介职能的基础上,不把其他金融资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包括在货币项目之中,从而在公式中排除了其他金融资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一公式假定,存款与准备金的比率、存款与通货的比率是个常数,比较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完全取决于基础货币的供给。“泰根方程”把货币定义在价值贮藏职能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商业银行存款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性,从而在公式中包含了其他金融资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由于商业银行存款和其他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受国民所得、利率结构、利率水平的影响,因而货币供给量不仅由货币供给主体决定,而且由国民所得和利率结构、利率水平决定。这两类方程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假定的前提条件不同,引入的参数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哪一种数学公式更能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现实?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的看法是:泰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是一种“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