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社会风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社会风情

(三) 社会风情

1. 绍兴女儿酒。是绍兴一带传统婚嫁礼仪中的一种独特饮食风俗。绍兴民间每逢生女儿,即选精糯米、优质麦曲,配以天然纯清鉴湖水,酿制黄酒数坛,并请画匠在酒坛表面雕绘山水花鸟、楼台亭阁、吉祥人物,或塑以仙鹤寿星、天女散花等图案,然后深藏于地窖,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供宾客宴饮,或作为陪嫁品送往夫家,故称女儿酒。又因酒坛多经精心雕绘而叫“花雕酒”。如把陪嫁的女儿酒再保藏下去,待夫家小姑出嫁时饮用,这酒便叫“大花雕”。再等到自己女儿出嫁时用,则称为“太雕”。此俗早在公元四世纪初即已风行,据科学分析,黄酒久贮地下经长期发酵,酒味醇厚,香气沁人,为黄酒珍品。现在家酿“女儿酒”的传统习俗已不多见,但女儿酒的酿造工艺早已发扬光大。它不仅是绍兴民间宴饮、馈赠之佳品,而且作为浙江传统名酒,饮誉海内外。
2. 金华蛋俗。金华民间常用鸡蛋作为喜庆、待客或节日礼仪活动的吉利食品。诸如婚育风俗中的定亲蛋、结婚蛋、得子蛋;人生仪礼习俗中的生日蛋、上学蛋、送客蛋;岁时节令中的立夏蛋、端午蛋等。金华还有食“孵退蛋”之习俗,此蛋经母鸡孵至壳内出现毛鸡胎始成,此蛋又名 “风凰蛋”,至今一些地方仍有食“孵退蛋”之习,每年春季二、三月常有应市。
3. 祭大禹。禹陵、禹庙在会稽山下,大禹治水在会稽会诸侯,因崩而葬于此,后被封为南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会稽山为名山,用牲犊圭壁祭之。至隋开皇十四年,下诏立祠,名曰南镇殿。旧俗民间设有南镇会,购置田产,其产业作为祭祀南镇费用。每自入春以后,游人踵至,热闹非凡,商贾纷纷前往设市,生意兴隆一时。俗三月初五为禹生日,每逢此日由皇帝御祭或祭大禹,以明清两代为最盛。《康熙会稽志》记其事云:“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论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士民皆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盛。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尤相矜尚,虽非富饶,亦终岁储蓄,以为下湖之行春(下湖为乡语,有踏青之意),欲尽数日。”现今,大禹庙已修饰一新,非常壮观,1994年还举行过一次盛大隆重的祭禹陵活动,以宏扬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精神,海内外许多知名人士前来参加。禹陵、禹庙已成为浙江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4. 西湖香市。唐宋时,西湖天竺、灵隐、昭庆、净慈等寺院已有“香会”。南宋偏安杭州,皇帝往往亲临礼佛,文武百官也去拈香,民间相沿成俗。明代形成定期香市。据明人张岱《陶庵梦忆》所记,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尽于端午(五月初五),以天竺“香市”为最早。期间苏南浙北各地农村香客结队来杭朝山进香。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村民以一村一庄,结伙成队,乘坐香船来杭,停泊于松木场、拱宸桥一带,多时达千百只船,河道堵塞无隙。香客大多住宿船上,也有歇于寺院、客栈,自带糕、粽子等干粮为食,步行为主。进香点主要有吴山各寺庙、城外以天竺、灵隐、净慈、昭庆、圣因四大丛林(寺院)。此外,还有所谓“三山香市”,即进香天竺山的观音、小和山的玄天上帝、法华山的东岳大帝。进香队伍由长者领头带路,数十成群,肩挂黄色包袱,腰系红带,头裹白毛巾,在一天之内,来回百余里,烧遍三山之香,名曰 “翻三山”。进香季节,各地客商也纷至沓来,各寺庙山门外,商肆林立,香客游人,云集成市。清末明初,杭州大大小小寺院达二千余座。每年春季都有大批香客来杭进香,香市成了独具特色的城乡商品交易盛会。现在,集市特色虽已消失,而春季远近农村仍然有大批香客拥入杭城进香,不少农民借此游览西湖风景名胜,为“香市”增添了旅游色彩。
5. 社戏。社戏源于绍兴地区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袭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大班(绍剧)、的笃班(越剧)、秧歌班 (曲艺) 等,旧时经常下乡去唱“草台戏”(即社戏),所以很多戏班都有戏班船,供二三流角色或跑龙套角色乘坐,刀枪剑戟罗列在船头上,船尾的尾标(青龙牌)上写明班名,名角则另有单独的包船,一般是乌蓬脚划船。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时即已盛行,至清末仍风行一时。大文豪鲁迅少时在家乡爱看社戏,他在《社戏》、《无常》、《女吊》等名作中对社戏多加赞扬,称它为“很好的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庙台有两种:一种是庙宇内的戏台,一种是庙门口的水上舞台,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社戏一般演三天,多的演七八天甚至十来天。演戏期间,各家邀请亲朋好友来看戏,设宴待客,象过喜庆节日一样,十分热闹。社戏剧目一般分三部分:一是彩头戏,也称“口头戏”,主要为恭祝发财、晋官的吉利戏剧;二是突头戏,俗称“骨子戏”,是为正戏作为铺垫的戏,剧目情节比较曲折,唱、做、念、打等技并用,著名剧目有《龙虎斗》、《英烈传》、《双龙会》等折子戏;三是大戏,俗称“平安大戏”,一般是傍晚开始演出,插演鬼戏,观众须等出演收鬼魂的“神船”、“神轿”后方可回家,以防“鬼魂附身”。现在,绍兴农村在岁末农闲或重大节日期间,仍流行请剧团进村演戏的文娱活动,不乏社戏之遗风。
6. 金华斗牛。金华地区流行传统民间娱乐习俗,盛于婺江两岸的金华、兰溪、永康、义乌、浦江一带,相传始于北宋仁宗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明末已相当流行,清末民国初,已成为浙中南地区民间大型娱乐活动。据清人陈其元《庸间斋笔记》所载,金华各地每年逢春秋节日,民间举行庙会活动时,常有“斗牛之会”,届时 “国中千万人往矣”。新中国成立后,“斗牛”之俗较长时间停顿,直至80年代中期以后,又重新恢复这项活动,其盛况可与西班牙斗牛相媲美。斗牛活动一般始于农历三月、四月间,称“开角”,于次年春耕前结束,称为“封角”。参斗之牛都要精心选育,未经阉割的强悍凶猛的黄牯牛。经过驯牛师专门训练后方可参加角斗,俗称“练角”。斗牛场地是大约二三亩面积的水泥地,四周筑有土坎,坎上搭棚作为看台。场地东西两头扎有五彩牌门,称“龙门”,为双方斗牛入场口。旧时在开斗之前,牛主须牵牛至殿前祭神,叫作 “上殿”; 斗牛身上扎红绸、插令旗、披彩缎,列队游行,俗称“游牛”。开斗时,牛主卸去斗牛披装,抽去牛绳,拍牛令斗。斗牛在驯牛师的激发、调拨下,施展“挂、扫、撞”等招式,激烈展开角斗。两牛四角相交,来回撞,时而力顶,时而奔跑,观众喊声震天,场内泥浆四溅,斗至胜负已分时,往往牛性大发,仍死斗不休,经拆牛师奋力拆解才摆休,其场面惊心动魄,十分壮观。
7. 建德水上渔民婚礼。相传朱元璋率军在浙闽几经征战后方大败陈友谅军旅,生俘陈属的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等九姓约一千余人,正欲将他们杀尽,幸军师刘伯温以“天下初定,残杀无辜,招致天怒人怨,大明江山不稳”之言力谏,才免了九姓人死罪,将子孙九族人悉数解押严州(今建德),贬入舟居,并强征渔课,还规定了不得上岸定居、不得水陆通婚、不得科举等种种苛刻条款,于是九姓渔民成了水上一个特殊部落群。至清同治五年经严州知府呈奏后被“恩准改贱为良”,但水上生活的习惯没有改变。由于水陆隔绝,富春江渔民的习俗十分独特,尤其是水上婚礼更富新异。喜日那天,男家一早发出接亲船,于女家接出新娘,午后返程,新娘船每过一村镇港浦都燃放炮仗,以宣庆喜;船行至看见新郎家居船时,双方不约而同响起三声炮仗或火铳,继而鞭炮震天,鼓乐齐鸣,直到两船相近,但又切忌相碰,以图百年好合,和睦吉利。接着是新娘船上发嫁妆,吉利婆手拿钩秤,收一件唱一句,男方吉利公接一件也各唱一声。嫁妆中有一个红漆马子,里面盛着一些枣子、桔子、莲子、鸡蛋、花生,还有红纸包上的一条米糕、一个装有少许钱的红包,这马子由一个小男孩抱进船舱新房,在男方吉利婆将糖果撒在喜床上后,那男孩向马子撒一泡尿,这一切意在祝福多子多孙多福气。此时,新娘在两伴娘的搀扶下,款款走向船头; 女方吉利婆端上一碗饭,给新娘喂一口,吩咐一声,叫吃“离娘饭”。接下去是“抛新娘”,有的是让新娘坐在一只采莲盆中,由四个后生托起,抛向新郎船,对方也有四个后生稳稳接住;有的是由新娘的娘舅等长辈直接托起,抛到对方长辈亲朋手中的。在新娘过船后,此船拔篙向上游撑去,于江心打三个圈回来。然后两船紧靠,新郎新娘拜天地,有趣的是新娘被扶入舱后,新郎要从船头爬到船尾,自后舱携新娘登上船尾的一叶小舟,再由一老婆婆撑着,去向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抛散喜糖致谢。酒宴摆在各船的甲板上,别有一番风情。菜肴中唯独一碗鱼不好动筷,以讨个喜庆有“余”的吉利。如今,这种水上婚礼已不复见,但近年有关部门发展旅游事业,重新加以发掘,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再现给游客。

☚ (二) 生产习俗   二、畲族风情 ☛
000231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44:54